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丽新世界 重返美丽新世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美丽新世界 重返美丽新世界》读后感10篇

2018-07-03 05: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丽新世界 重返美丽新世界》读后感10篇

  《美丽世界 重返美丽新世界》是一本由A. 赫胥黎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33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美丽新世界 重返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一):对未来的某种期待

  基于我个人理解,其实赫胥黎在这本书中探讨了两个主题故事部分着重于无选择幸福与有选择的不幸的探讨,论述部分着重于诱导术以及虚假宣传民主力量破坏

  在美丽新世界里,每个人的命运都毫无差错,一分一厘地扣合着他的属性安排消费主义盛行,物质充裕工作都是根据属性安排,得心应手;即使偶而遭受痛苦,没有眼泪基督教——嗦玛会令你忘却苦恼;也不存在万恶的一夫一妻制,男女选择双向且自由。美丽新世界强调团结安分稳定人人觉得幸福,因为他们从出生起便被不断地灌输这个世界的理念,而他们几乎一切日常需求都能得到满足生活安逸自足,人生几无任何痛苦与不幸可言。

  问题来了,你想拥有这样的人生吗?

  每个人对于幸福有不同定义,但是对于这个世界的绝大多数人以及他们的父母而言,对于幸福的理解有重叠之处:顺利、安定快乐、基本需求得到很好的满足。而美丽新世界的理念恰恰暗合了这块重叠之处。它可怕就可怕在这里,它的生活并不糟糕,它精准无误地切中了我们人性中的某些愿望。但关键在于,它以千篇一律的同一性代替了个体独特性,以毫无差池的稳定性代替了人生的诸多可能性,以轻易可得的快感与享乐代替了作为一个人本可以拥有的更深层次精神属性,换来了复制粘贴歌舞升平的幸福。所以野人才会发出诘问:

  “可我不要安逸。我要上帝。我要诗歌。我要真正的危险。我要自由。我要善良。我要原罪。”

  “其实,”穆斯塔法蒙德说,“你是想要遭受不幸的权利。”

  这段话在书中轰然落地振聋发聩时,相当于赫胥黎终于正面抛出了他的问题:幸福还是不幸?或者,你是想成为追逐不幸的个体,还是想成为幸福群体中的一个?这个问题的挑战性意义就在于,它把人性三个维度渴望共同摆在了台面上:选择与不选择,不幸与幸福,孤独随大流

  这是一个相当普遍但是大多数人选择了回避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因为这是人性的两难选择。而赫胥黎的预言不寒而栗之处也就此显现——你可能会觉得睡眠教育法,人种控制的优生学,消除痛苦的嗦玛,乃至野人在幸福与不幸之间的痛苦太扯淡,但每一条在现实中都有着极为相符的对应,赫胥黎在一个看似极端语境下,问出了一个看似极端实则已然成为现实的问题——美丽新世界已然成为现实。

  止庵老师在序中说,美丽新世界仍然无法避免,因为是愿望而不是权力导致它的降临。虽然写的是非人世界,它却仿佛植于人性之中,更像是我们发自内心对未来的一种期待

  他说得对,无法避免,但是没有谁规定过人生活这一次就是为了简单的幸福来的。所以,尽可能地成为野人吧,要自由,要原罪,要遭受不幸的权利,唯此,你才能成为你自己,而不是幸福的美丽新世界公民

  最后是关于论述部分的梳理总结。首先赫胥黎基提出了几条对于民主力量的破坏因素

  一,他根据当时的性解放婴儿潮做出了未来人口膨胀的预言,其实是有点偏颇的,因为他没想到性解放只是个席卷一时,他应该更没想到中国计划生育。但是对于人口膨胀可能带来的威胁的预言是准确的,即造成资源分配不均以及政府加强控制,在我国可以看出来。

  二,他基于当时科技发展认为会产生组织臃肿,也有点偏颇,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产业集约化分工细化其实是加快了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的,不过类似于跨国企业、大财团的形成确实会控制话语权形成垄断,比如美国烧钱的竞选制度就很能反映这一点。

  三,民主社会的虚假宣传,他由此追本溯源地回顾了纳粹统治下的宣传。他提出了一个很可怕的现象思想控制正在发展为一门科学。“过分简单化包括喊口号,毫无根据的判断片面概括。而这些,却是宣传者的惯用伎俩。‘一切有效的宣传,’希特勒写道,‘必须局限于少数场景,再用几种套路呈现出来。’这些套路必须经常重复,因为只有不断重复,才能最终让群体记住某个观点。”他提到了一些宣传技巧,如利用群体的混乱,审查和扭曲事实情绪煽动,符号化。

  然后赫胥黎开始生理学与心理学的科学角度提出一些于无形中控制民众方法,我在学习消费者行为学时,发现其实很多方法包括上面提到的宣传技巧也应用到了商业宣传与营销中。

  首先是洗脑术。根据当年巴布洛夫的实验提出的受暗示理论:“用不着严刑拷打,只要利用一些残忍可恶手段,就可以造成巨大压力,造成大脑全面崩溃。在逐渐走向崩溃的过程中,狗比正常状态容易受到暗示。在接近或达到大脑承受极限时,很容易培养新的行为模式。一旦新的行为模式植入体内,就无法消除。强压下学习的内容,将构成性格的基本要素。当刺激异常强大时;刺激与习惯反应之间的空隙过度延长,狗进入焦虑状态时;所受刺激与预期一样,大脑因此迷惑时;根据已有参照框架,找不到所受刺激的对应意义时。故意诱导恐惧愤怒或焦虑,狗被暗示的可能性将会大大提高。如果这些情绪长期高涨,大脑就会罢工。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要建立新的行为方式,就变得轻而易举了。疲劳疾病强烈消极情绪都会提高受暗示性。”

  其次是潜意识诱导术。他提到了一个相当重要观念:在文明社会,大众娱乐相当于中世纪宗教角色。在波兹曼的《娱乐至死》里得到了详细的论述,这是个相当可怕的现象,人的头脑在变得越来越简单,沉迷于消遣性的东西,无法也不愿意进行深入思考,久而久之后果可想而知创造适当心理条件,对潜意识诱导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基于上述问题,赫胥黎提出了他自己的构想:自由理念教育。首先他抛出了问题:人类真的只是社会环境产物吗?他认为不是,这是他的核心观点:认识个人多样性、遗传唯一性和自由的价值,以及以事实为依据形成的、以忍让和互敬为中心,首先,要以人类多样性和基因唯一性为事实基础,建立个人自由价值。其次,要以传统事实为依据,建立慈善怜爱价值。最后,要明确智力的价值,因为没有智力做支撑,爱就无法立足,自由也无从保障

  最后是赫胥黎为实现这套体系而对于未来的具体构想:选举权本身无法保证实现自由。因此,如果你想通过公民复决投票避免专制统治,你就要先将现代社会的形式集体拆散,重组为自愿合作的自治组织,以摆脱垄断企业和专权政府的官僚体系。个人不再是个别功能化身,而可以作为完整的人会见他人,与人合作。设立预防法规经济分权与财富广泛分布思想,乡村和小城镇级别的新型社会。

  总的而言,赫胥黎说白了就是强调民众素质对于抵抗各种干扰民主力量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发展这种素质?强调个体的独特性价值,在此基础上形成完备的智力、意志判断力、思考。当然能够控制好破坏因素也是另一方面,但说实话有点无法避免。总之,只有个体汇聚成的群体,而不是乌合之众,才能成为民主的中坚力量。

  合上赫胥黎的书,我感到一种恐怖。因为他预言的一切在如今,以一种不极端的方式正在成为现实。更恐怖的还在于,并没有太多人思考过为什么怎么办,我们就这样心安理得接受了既定的一切,没有质疑,没有反问,因为正如止庵说的,它也许是我们对未来的一种期待。

  最后是摘抄。

  权力的本质在于,那些未曾追求权力,却又受其所迫的人,也会想获得更多的权力。

  他们仍然沉浸于个人自由的幻象中,却失去了许多个性。他们的顺从演化为同一性。然而,同一性与自由是不能并存的。同一性与心理健康也是不能并存的。

  任何一种文化,不管是为了追求效益,还是为了维护政治宗教信条,只要试图将个人标准化,那都是在践踏人类的生物天性

  让组织凌驾于个人之上,就等于使结果从属于手段。

  民主制度使得国家统治者的直接权力服从于被统治者的根本权力。人类自治可能效率不高,但效果更好。

  理想中的宗教世界与理想中的娱乐世界是不一样的。不过,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不属于现实世界。两个世界都使人分散注意力。如果作为长期的生活环境,两个世界都会成为马克思所说的人类的鸦片,并因此威胁自由的实现。只有警醒的人才能维持自由。也只有时刻保持清醒,才有希望实现有效的民主自治。一个社会,如果多数成员不能保持清醒,不在乎当下,不关心近在咫尺的未来,而把大多数时间花在其他地方,只留心无关紧要运动肥皂剧,神学与形而上幻想,那么,这个社会就很难抵御操控者的入侵。到了今天,独裁者们的主要宣传伎俩是重复,掩盖和合理化阐述,重复他们希望被视为真理的口号,掩盖他们希望被忽略的事实。随着这类操控手段越来越为人接受,未来的独裁者当然会将其加入娱乐战术体系中。在西方世界,娱乐战术已经开始威胁个人自由和民主发展,理性的宣传已经快被娱乐的海洋所湮灭了。

  而一群人毫无目标,只会一片混乱,做不了任何智力活动和实际思考。人们聚作一群,会丧失理性思维道德判断力。他们受到暗示的影响越来越大,直到丧失了自身判断力和自身意志。他们变得十分敏感,丧失了所有的个人理性与集体责任感,常常突然变得暴怒热情恐慌。总而言之,群体中的个人,就像吞食了大剂量的强力麻醉药一样。他是个受害者罪魁祸首是群体之毒。

  哲学告诉我们,面对看似正确事物,我们要保持怀疑态度

  民主能不能生存,取决于大量人口能不能根据准确信息,作出现实的选择。但是,专制政权的维持,则依赖于审查和扭曲事实。它推崇的不是理性和合理利益,而是激情偏见和希特勒所谓的潜藏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强大隐形力。

  总体而言,除非人们清楚地理解了符号的本质,弄明白符号与相关事件关系,理性宣传才会变得行之有效。如果人们完全误解了符号的本质,宣传就会失去理性。头脑简单的人会将符号与象征物等同起来;他们认为,宣传者蓄意挑选的词汇展现特点,就是事物本身的特点。

  这类宣传的潜规则极其简单——寻找某种共同欲望、普遍恐惧或潜在焦虑;设法将这种希望或恐惧与待售商品联系起来;然后,搭建一座语言符号或画面符号的桥梁,使顾客借此由现实进入梦境寻求补偿,再由梦境产生错觉——只要买了你的产品美梦就会成真。

  真与美的统一只存在于绝对的理想状态下。在政治学和神学层面,与美统一的是愚昧和暴政。

  政治宣传和宗教宣传是否有效,关键在方法,而不在教条。教条无论真假,无关好坏——几乎无关紧要。

  维序欲:即将混乱繁多的事物变得整齐划一的欲望。他们将生物独特性降到最低,又从现有知识水平出发,重点关注简单易懂的环境因素,并将其作为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由于这些以环境为中心的观点与研究,“人之初,性同一”的学说被广泛接受。

  一套道德体系,如果能以比较可靠经验数据评价为基础,往往利大于弊。但是,许多道德体系是以经验评价为基础的,着眼于对事物本质的考察,这是非常不切合实际的。这样的道德体系往往弊大于利。

  社会秩序的维持,主要是因为,面对政府宣传和地方传统吹嘘的宣传,人们不会提出过多的刻薄问题,而是选择了接受宣传。

  思想操控的受害者意识不到他是个受害者。在他看来,他的高墙是无形的,他就自以为他是自由的。

  民主的潜在本质将会转化为一种新的非暴力极权主义

  比拥有自由更不靠谱的是被剥夺自由。

  大多数男女长大后,都会满足于受奴役的身份永远也不会产生革命幻想。

  《美丽新世界 重返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二):我们都是心智残缺城里人

  在娱乐至死的年代,《美丽新世界》越来越成为了现实。不是我们被迫选择这个世界和这种生活方式,而是我们主动浸淫在这种生活当中,却对这种骗局毫无察觉。

  常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在福特纪元的美丽新世界中,生命已经没有了庄严,它可以被随意操控,任意生产和改造爱情不再忠贞和美好,这里没有婚姻,每个人都可以“享用”性。在这里更谈不上自由, “波坎诺夫斯基程序”早就定好了每个人的阶层( α、β、γ、δ、ε ),加上“睡眠教学法”对孩子的暗示更加固化这种阶级壁垒。

  这是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每个人都安居乐业、各守本分,每个人都被条件设置好了一生。他们也很幸福,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对于得不到的东西,他们也不会妄想。他们生活富足处境安定;他们不用为父母烦扰;他们没有妻子,没有孩子,没有情人,不会有情感包袱。即使有什么烦恼,还有‘嗦吗’!

  这里就是这么一个“完美”的社会。野蛮人甚至找不出任何反驳掌控管的理由。

  在美丽新世界中生活的人,并不觉得他们的生活有什么问题。生活在21世纪大城市的我们,也并不觉得我们这种工作和生活出现什么问题。在城里奋斗的我们,早就习惯了我们原来的不适应。渐渐的,我们也不觉得我们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适应一切。

  当旧时代的人们呼喊“自由”的时候,新世界的他们根本不知道“自由”是什么。在新世界里成长、生活、死亡的人们,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他们自由的思想从出生之时就被禁锢,当局者的对他们人生的设定成为了他们人生的准则,并时时刻刻影响着他们做的每一个决定、每一个思想。

  也许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宿命,每一种生活方式看似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但其实是社会帮我们作出的选择。

  生活在现代化大城市里的我们被磨灭了个性,减少了乐趣,偏离真正的人性, 我们注定要变成“心智残缺的城里人”。

  《美丽新世界 重返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三):美丽而残酷的世界

  哪里有禁锢、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然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最高明的一点就是禁锢在每个人出生的时候就设定好。人的生育是被严格控制,分为α、β、ε等级别。从胚胎阶段开始洗脑。根本就不会去思考这个世界是否有问题,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幸福,不幸福也可以嗑药让你体验幸福。

  与《我们》《老大哥》的世界不一样的是,这个世界并没有禁锢控制人的欲望,而反而将它当做一种游戏。将人从生育中“解放”,鼓励玩乐,反对专一,慢慢将所有亲情、爱情都消灭。所有还能思考的人都处于幸福之中。

  这里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因为从胚胎诞生那一刻,你就是被如此设定。

  当然也有极少数的异端分子,他们几乎最后都是被发配到一些小岛上,从这个世界剔除。也有极少数成为了控制官,变成了维护美丽新世界秩序的人。

  除了小岛,这个世界还有所谓野人部落,维持人类古老传统。

  异端伯纳将野人约翰带入这样一个美丽新世界,先进科技,高度文明。然而野人眼里这个世界每个地方都是错的(正如新世界人认为他很新鲜一样)。他开始反叛,然而他的一切反叛行为成了别人眼里的猴戏,他的行为不但没有唤醒这些人的人性,反而成了他人的一出戏,一场狂欢。最终绝望的他终结生命。

  《美丽新世界 重返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四):只有倒立,才得幸福?

  如果我们是活在这样的Brave new world的话,那我宁愿活在一个悲惨世界,这样的世界,不是地狱,更甚于地狱。

  如果没有了爱与恨,那么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只有在倒立时,我们才能感到幸福?

  不管怎样,这样的幸福,不叫幸福。

  在新世界里,所有人是从瓶子中孵化出来的,所有的人在大大的工厂里经由一层一层的机器获得生命。他们从一开始就被划分了等级:α人、β人、γ人......不同等级的人有着不同的宿命。他们是机器,却比机器更有效率。他们是一个又一个代码,在瓶子里就接受着“命运”的安排,从幼年到老年,接受着睡眠教学,接受着新世界的体制化管理。

  相遇了,因为他们注定要相遇。

  开心时去看触感电影,不开心时,一克“嗦吗”就能帮他们逃离负面情绪。他们的生活看上去一尘不染,可是,他们放纵着淫欲,并认为这是合理的。多么可悲!

  制造汽车的福特是这个新世界的神,他像上帝一样存在,却不具有上帝的慈爱与惩戒,在另一种层面上,他是这个世界控制者操纵一切的符号。

  历史即谎言——Herry Ford

  没有历史。所有的一切旧世界的东西被尘封于暗处,或者永远地毁灭。

  他们控制一切,放弃追求真理,放弃追求真与美。

  在穆斯塔法·蒙德和野蛮人的一段谈话中,这位掌控官说:人生天生就不是独立的——追求独立是一种异常状态——独立可以伴我们一时,却无法让我们安然终老...

  的确,人是有劣根性的,每个人都无可避免地有自己软弱性的一面,我们从有意识以来就和自己在战斗,一方面渴望孤独,一方面有拼命地渴望得到认可。但是,倘若我们一昧地fit in,最后,只能成为一个代码,一块拼图。

  正如伯纳说,我想要遭受不幸的权利。是的,不幸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权利。

  印象深刻的一段是伯纳与列妮娜聊天的片段,在这一处总是间断穿插了广播的声音,一句一句,像是锤子一样敲击着他们的对话,他们每说一句,话语里就夹杂带着这种潜意识的影响。他们的一生都将在这样的话语暗示中度过。

  转变发生在孤独的伯纳发现了琳达和约翰。这个野蛮人从熔岩谷来到新世界,他一直以来都极力地抑制着自己的欲望,他审问着掌控官,质问他一切,对于这个世界,除了不被感染,除了离开,自己无能为力。最后,他回到了新世界以外的世界,拼命地用鞭子鞭打自己以获得清醒,却发现自己的脑海中总是出现列妮娜的影子。新世界的人们发现了他,人们对于他鞭打自己的举动感到极度惊奇,他越想离开新世界,越让人们对他感兴趣。终于,人群包围了他,他被洪流淹没,终于失去了自己的理性,或者说,在体制下丢失了上帝。

  在重返新世界中,Aldous Huxley说,当代社会会把一个人变成一台机器;他为人体故障付出的代价就是:心理疾病增加,为工作和所谓的快乐疯狂打拼,内心深处却充满绝望。

  人类大多数是不理性的。可是,如果给予适当的机会,所有人都能按照现有信息,做出理性的选择。

  如果空有理性,那么我们将会生活在地狱。

  我庆幸的是,我们还有情感。

  我们在倒立时,并不感到幸福。

  09/07/2016

  《美丽新世界 重返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五):美丽新世界

  看完这本书,最想知道原因的问题一定是野蛮人为什么要自杀?以我之见,因为他是一个拒绝条件设置并不甘沉沦于模式化集体生活的正常人。若说乌托邦是一种对彼时的理想世界的极度渴望而又基于此时现状流露出的绝望,即便吞噬这种绝望以求拥抱一个美丽新世界,也只是一个表面美丽实质绝望的世界。而正常人的生活是活于实质而非表面。大概是如此,作为进入美丽新世界的正常人类代表–野蛮人–才会选择一死以求终了。正是这种无可避免的自杀结果,才真正的宣示了赫胥黎对乌托邦主义的坚决态度:反对。也以此警示未来社会发展可能出现的误区,站在人性的角度上对未来怀揣希望,又希望人类可以时时自重。作者目光确实远,希望书中故事不要成现实。

  《美丽新世界 重返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六):新世界不美丽

  先读的《一九八四》和《动物农场》,最近读了《美丽新世界》,其中一个很明显的感受是,《一九八四》的世界离我们挺遥远,真实的生活正在奔向《美丽新世界》的路上刹不住车,这部完成于1931年里的著作中的很多预言正在成为现实,不禁令人毛骨悚然。

  ★技术驯化真实

  自科技诞生起,它的双面性就成了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科技带来的便利与威胁共存,这是显而易见的,关键是如今科技之线无处不在地编织进生活的经纬中,已经无法摆脱了,也许人们渐渐习惯以至于忘记了真实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

  坦白地说,《美丽新世界》的文笔不够精致、情节也不算曲折离奇,出色之处是“美丽新世界”这个蓝图本身。赫胥黎体现出了惊人的洞察力和先见性,在他构想的世界里,人们禁止胎生,依靠实验室统一培育胚胎,在出生前就被设置好了不同等级,每一等级的人都安于被设定好的任务,并且会通过睡眠教学等方法强化社会规范,“嗦吗”是他们快乐的源泉,每个人都心满意足,一旦有异类则遭到处分。这是科技无比发达的世界,也是一切井井有条、平稳运行,看似完美幸福的世界。但是,这样的人已经不是真正的人类了,只做爱而没有爱情,满足于低级娱乐,像机器一样被设定人生程序……

  于是,技术成为真正的控制者,人类最珍贵的品质和情感消失殆尽。

  ★毁于热爱的东西

  被带到新世界的野蛮人约翰目睹了这些荒谬场景后,对掌控官说:“没错,这是你们的一贯作风。遇见不喜欢的事物就直接摆脱,而不是学着怎么忍受。”

  之所以可能会出现新世界的景象,大概与人类好逸恶劳、追求轻松的天性密切相关。我们研发技术是为了更省事,如果可以,更多人愿意不劳而获,闲暇时更多地关注娱乐八卦而不是去读艰涩的哲学著作。电视的发明便是如此,一般来讲,综艺和电视剧的收视率总远远高于新闻,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电视也更愿意迎合观众嗜好,制作一些哗众取宠而缺乏内涵的节目,因为电视是用来“看”的一种消遣,而不适合用来思考。手机更甚,在某种程度上,手机更让人成为技术的奴隶,它没有让人的距离更近,反而加剧了现代社会的冷漠和疏离感。

  这才是最让人忧虑的事情,不是在寒冬被风霜击垮,而是在温室里被蜜糖融化。群体常常是缺乏判断能力的,只有少部分人可以保持理性,大多数人都盲从且容易被技术控制,所以,科学家和政治、商业精英们将要把世界的未来引向哪里去呢?

  ★寻找自由与崇高

  约翰呐喊道:“可我不要安逸。我要上帝。我要诗歌。我要真正的危险。我要自由。我要善良。我要原罪。”他是少数清醒者之一,在美丽新世界里做着徒劳无功的反抗。而给予约翰启示的是残留的莎士比亚著作,那些优美的古文照亮了他的心灵,却也让他在新世界里更像一个疯子。不过,这告诉我们,也许古典文化的力量可以对抗技术的控制,更准确地说,是对自由和崇高力量的追寻——古典文化孕育着自由之光。

  赫胥黎在《重返美丽新世界》中说:“一个社会,如果多数成员不能保持清醒,不在乎当下,不关心近在咫尺的未来,而把大多数时间花在其他地方——只留心无关紧要的运动与肥皂剧、神学与形而上的幻想——那么,这个社会就很难抵御操控者的入侵。”问题是,在浮躁的当下,人们会不会有耐心去读古典著作呢?再或者,教育不失为一种好的文化传承手段?如果当局者有所意识的话。

  也许,我们抱着“这个世界既不会太好也不至于太坏”的念头度日,浑浑噩噩中,赫胥黎给我们敲了一记这样的警钟,他呼唤我们重拾逐渐被忽略的自由与崇高的精神,用宏大视野对人类的命运深情凝视。

  《美丽新世界 重返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七):读后感(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没学过传媒的名字)

  没看别人的评价,直接写写。

  先说说美丽新世界。我之前试读过1984,但是感觉里面的世界观不大吸引我,而美丽新世界的世界观更让我感到亲进,主要是有些概念被其他科幻作品吸收了进去,而且明显觉得美丽新世界的世界比1984更高明些,也更符合我们对未来的想象,所以非常容易阅读。

  故事结构上其实谈不上是个多好的故事,但是讲述方式就很重要了,一路读过来感觉就是一连串的质疑和讨论,而由于这些疑问和概念的交锋让故事到达高潮,确实前后两个男主角分别承担前后质疑新世界的任务真的有点散。如果要用导演的话,估计科恩兄弟是个不错的选择,传说斯科特有拍最近的,不晓得怎么样,但是我觉得科恩的理性陈述更适合赫胥黎对于思考的个人观点。

  重返美丽新世界说实话比故事要容易读一点,顺畅些,主要是你不用思考故事只用思考世界,有些人觉得重返比故事更有意义,其实我觉得两个都很好,本来故事让你发现一个世界,再用文字解释这个世界,真是很有意思,我觉得这才是一个有内心世界的人才会做的奇怪事情。

  其实有些问题赫胥黎应该是多虑了,比如对于民主自制部分的强调,这点已经有公民社会这种实践来应对集团的控制。书里面提到的个人最感兴趣的有两个,一个是快乐的意义(索码),另一个是传媒。

  索码带来的快乐确实是一个让人既有点羡慕又有点毛骨悚然。其实按照世界不可被完全感知的理论,人活在感觉和梦境当中就已经可以了。但是我总觉得那不够真实,也就是说那是建立在感觉之上的幻觉,是更不真实的,那何谈求道求真哪?相当于说,现有世界是一个小说的话,你选择在小说之内再写一个小说,感觉有点作茧自缚。其实也有说这种幻觉是现有世界之上创造的一个新的世界,索码就是通向令一个世界的钥匙,好像如此说来也无可厚非,毕竟一般骂毒品的都是因为副作用的原因,要是没得副作用大家会这么反对吗?而且要是不会产生生理依赖呢?那不是跟打游戏差不多吗。既然从创造力的角度无法辩驳,那可讨论的范围就只有放到求真上了。求真求道有几个人真的在意啊?

  说说快乐,或者说说痛苦,我只能说说主观经验了:比痛苦还糟糕的是为了逃避痛苦得到了麻木,痛苦与幸福应该是两相反面的。至于快乐吗,我觉得快乐还是短暂而没有深入意识的,比较易得但是让我觉得太简单了。我不是说要去找抽,而是寻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吧,忍受多大收获多大,重点是有所寻找。

  至于传媒,由于这本书知道了一个新词,谜因,就是某种思想,但强调传播思想,以传播的拷贝份数为目的的,比如天下,国家,共产主义等等。而关于传媒内容,其实赫胥黎还是有点多虑了。整个世界都在建立传媒学院,研究传媒是这个时代的一个趋势,所以关于辨析传媒内容的教学内容肯定会在成熟的民主社会被培养出来,只是对于我们来说还比较陌生,那个闪频灌输我觉得不大可能出现在生活中吧。倒是我们一直都在接受许多潜移默化的思想,其实本身不是我们自身的,他里面一直强调理性宣传,关于这个我是真没有多少经验可以总结。

  关于故事最后的野蛮人自杀事件,我觉得他是想逃脱这些人思想的污染吧,其实还是不太能理解他的情感和行为。

  这书评分9.5还比较科学,翻译也很不错

  《美丽新世界 重返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八):没有你我他

  有人说不如1984好看我不以为然。1984还有恐惧和愤怒,那里的人还算是人。而“美”构想的世界人已无法称为人,应该算是有机体的器官,各司其职,无忧无惧。欲望无条件满足,也就无所谓欲望。世界整体运行高效,掌控官真正做到管理。他应该没有什么当权者的权力感与威信,因为无人反抗无需镇压。想到当前流行的家装风:性冷淡。空旷淡漠。无欲则刚,那是因为以无欲之心对抗有欲的世界,而此时世界也无欲。若说有欲,也完全是为了满足你的欲望。所以你的空拳打到空气中,颓然。当然你也不会失落太久,“嗦吗”治好了你片刻的郁闷。这真是美丽新世界。如果真有这一天,人类会不会“永动”?一切平滑无碍,高效?这个词不对,人类世界就是效率本身。作为个人的人消失了,共同形成一个“大人”。人人归我,我归人人。有头脑有四肢有眼耳鼻有心肝肺,这样一个“大人”迈向永恒。

  这已无法说是统治者的阴谋,这是以科技为上帝的人类必然的选择吧。没有你我他,只有“咱”。

  《美丽新世界 重返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九):美丽新世界:天堂倒影

  《美丽新世界》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自福特发明了流水线作业后,世界朝着组织化、有序化发展。人类的繁衍不再通过胎生,而是整齐划一的流水线生产,如同我们在书最开头看到的那样。人体孵育中心就像一个巨大的机械卵巢,一个个受精卵在这里接受分类,低级受精卵还未发育出意识便收到不公待遇:γ、δ、ε们注定需要经历严酷的“波坎诺夫斯基”程序,分裂成几十个胚胎,供给的养料也依档次递减。反观那些高等受精卵:α、β,他们总是得到特殊照顾。这简直是科技时代的种姓制变体,同样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等,人从出生起就不得不接受自己的等级,但“新世界”的残酷还不止如此。

  种姓制为命运加上一层枷锁,为人与人之间划开一道巨大的鸿沟,也总有人是清醒、觉醒的,他们总有一天会勇敢地跨越、撕碎桎梏。新世界将这一切不稳定因素都“科学地“消灭在胚胎中”。胚胎尚在培育,便开始接受预设好的条件控制,以为今后的工作做准备。婴儿阶段,穿卡其色服的Δ便在电击中学会了厌恶鲜花、书本。睡眠教学法最绝,它利用近似催眠的洗脑方法不断灌输“新世界”的价值观。“六万二千四百次的重复便造就了一个真理。”,他们的思想即便是一块顽石,也将被”新世界“的封蜡所包裹,直到自己也变成一块封蜡。

  新世界的价值观很简单:高效!由此衍生出的副产品有:绝对的消费主义、无羞耻地纵欲、享乐主义、绝育……人们看似活得很幸福,物质方面有真空按摩机、合成音乐器、流淌出香水的水龙头和清洁卫生的环境,精神方面有由香水乐器伴奏的超逼真触感电影、电磁高尔夫,消除一切负面情绪却无副作用的索玛,他们会死去却拥有不变的年轻容貌……。住在地狱的人们活在一个叫”伪天堂“的地方。身心被欲望操纵,被新奇的感官刺激绑架了自主思考的能力,不知自由是何物,不知羞辱,低等人甘愿低等,善恶不分。也许他们不需要思考,只要像长不大的婴儿一样活着。掌控官眼中,为了稳定、秩序,为了不流血,必要时可以囚禁思想、消灭人性。

  很不幸,即便是出处筹划入微的”新世界“中也出现了不确定因素。被人怀疑在代血液中掺入酒精而长得不像上等人的伯纳·马克斯在游览野蛮人保护区时意外发现了约翰——一个本不应该出生于野蛮世界的新世界人。野蛮人保护区中尚保留着旧世界人类最珍贵的遗产——胎生、家庭、宗教、道德修养。熏陶其中的约翰迫切地想融入其中却不得,幸而有莎士比亚的作品与他相伴。尽管他的生活条件肮脏破败,但他的心灵不再愚昧无知,反而比”新世界“的人们懂得文明二字的含义。

  约翰被马克斯带入花花世界,却发现这里比野蛮区更难融入,当年母亲为他描绘的天堂里居住的原来是精神荒芜的快乐天使。他与新世界唯一的维系恐怕只有那一丝血缘,继承自新世界的父母,还有他对于列妮娜的柏拉图式爱慕。于是,当列妮娜不知羞耻地用肉欲表达爱意时,当母亲琳达在一群不惧、不敬、不畏死亡的愚昧“新世界”人围观下逝世之时,他彻底宣布与冷漠的“新世界”决裂。像无数革命中的先觉者一样,他想要大喝一声“自由”唤醒群众,他想拯救是一群愚蠢的野兽,“咒骂声碰到他们愚昧的厚壳,又弹回来”。此情此景,是否似曾相识?革命的先驱是精神上的独行者,然而天性上的共鸣总是能吸引到觉醒的同伴。α+等级的亥姆霍兹在约翰的启示下捕捉到人性的一丝的灵光,首次突破重围触摸到了自由穹顶,看透新世界的本质后,他最后毅然拒绝加入掌控官委员会,选择研究纯科学,在荒岛上坚守人类对未知的敬畏、探索。说起来,掌控官在逮捕约翰和亥姆霍兹后居然没有清洗,倒是很符合“新世界”维持稳定的价值观。他对二人的循循善诱可说是劝降,也是一种自信。两人都选择离群索居,却是他始料未及的。

  自此,约翰自给自足地活在新世界的某个海岛上。故事还没结束呢。追求刺激的人们喜欢去骚扰约翰,像看动物园笼子里的野兽一般对待他。他最后不堪忍受,自杀了。书中始终将约翰称作野蛮人,是的,野蛮人懂得莎士比亚、贞洁、自由、权利……你们文明人却不懂,连做人基本的思考能力都没有,最终导致人性的泯灭。何其辛辣的讽刺!

  乍一看去,这个世界很美好,不知怎的,需要一种莫大的勇气才能直视它。它不过是天堂在地狱的倒影,你越往下看,愈加深不可测,直到整个世界如同黑洞般将你吞没,你却咀嚼着幸福,成为了魔鬼的一员!

  What A BRAVE NEW WORLD!

  《美丽新世界 重返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十):比《一九八四》更绝望的世界

  相比于《一九八四》中施虐成瘾的极权政府,《美丽新世界》的统治者们要高明得多,其社会也更无解和绝望。前者的社会是人类过往苦难的进阶版,其恐怖源自统治阶层对人民的迫害,因有迹可循的历史面容而易被敬而远之,后者的世界则是对科技发展的预言,其恐怖源自人类社会一直对于稳定的渴望,因从未实现而更加危险,看似虚幻却有一语成谶的可能。 奥威尔和赫胥黎描绘的两个社会都需要高科技支持才能实现,但《一九八四》的政府消耗了大量的精力用于虐待人民,这样一个不断内斗的社会看似强大,实际如履薄冰,任何一根弓弦的崩坏都可能引发革命。虽然让人民保持受苦状态符合高压统治的逻辑,但人类追求富裕生活的天性使得反抗火种永远得以存留,无论《一九八四》中的统治阶层的力量如何强大,比如主角温斯顿就坚信无产者会最终推翻暴政。即便结局温斯顿垮掉了,也不过是被强权折磨得精神失常,毕竟他还曾经是个拥有独立思想的正常人。 反过来看《美丽新世界》,远比《一九八四》绝望。这个社会的统治阶层更加高明,他们利用高科技在人类胚胎阶段就开始控制智力和体格,在婴儿阶段利用睡眠教学培养道德观念,在成人阶段使用药物制造幸福感并消除负面情绪,最后每个人都成了等级分明的社会化大生产中一个没有思想的工业用具。社会内部永远不会有温斯顿似的觉悟者,因为极权统治的手段在人类心智不成熟、甚至不称其为人的阶段就已生效,所谓根深蒂固,比如聪明如亥姆霍兹的高等级人也绝不能理解亲情的含义,而寻求认同感的伯纳和充当动物园里猴子角色的约翰只是微不足道的意外。在一些描述人类极端情境的科幻小说中艺术总是难以为继,但艺术又总是源于苦难,借由约翰这个“野蛮人”的形象塑造,我们可以看到在作者眼里如此脆弱的艺术是认识世界的窗口、通向自我的航道和心灵的最后慰藉。 《一九八四》的社会需要强权时时介入、不断采用武力镇压,而“美丽新世界”是一个没有矛盾、天然受到人民拥戴的社会。值得注意的是,赫胥黎并没有描述具体的国家和政府,这大概是因为原本代表统治阶层意志的政府在这里真正地代表了全体人民,如共产主义预言的那样,世界人民联合在一起,国家自然也就消亡了。 《一九八四》和《美丽新世界》都没有说明极权统治者从哪里来,是如何夺取国家政权的。《一九八四》大概写于1945~1949年——斯大林主义开始盛行的年代,小说中的极权统治背景自有历史原型。《美丽新世界》写于1931年,正直大萧条和五年计划,也许正是人们对于混乱的厌恶和对秩序的青睐激起了作者的一部分灵感。在本书的后一部分《重返美丽新世界》中,作者阐述了写作思路,表达了这样一种忧虑:人口膨胀、工业组织化、娱乐追求、非理性天性、群体无意识、药物和潜意识控制技术发展、维序欲等因素会伤害民主自由并最终导致极权社会,同时也藉由这些分析间接回答了极权政府的形成过程。 90年代的民主化浪潮似乎冲淡了赫胥黎的那些忧虑,现代互联网技术似乎也在朝着赫胥黎赞许的社会组织小规模自由协作的方向发展,但作者的顾虑和小说中超前的恐怖场景一样对未来有永恒的警示作用。以个人现实生活角度来看待,《美丽新世界》也可以作为现实中驯规社会的投影来理解。伯纳、亥姆霍兹、约翰这些不按照当前社会规范和习俗行事的个体永远不会被社会广泛地理解,只能被当成异类取笑和疏远,绝大部分人和祖先一样在循规蹈矩的喜悦中幸福地抱团取暖,火光中映出他们被社会规范改造后的千篇一律的面庞,在持续不断的诉求同质化的盛大篝火宴会中载歌载舞地赞美这个美丽世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