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注一掷》影评精选
《孤注一掷》是一部由西德尼·波拉克执导,简·方达 / 迈克尔·萨拉兹 / 苏珊娜·约克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注一掷》精选点评:
●无字幕,法语配音版看的我纠结啊,不过片子还是很不错的。
●还好
●.
●意识先行!
●故事的最后一切只能靠自己决定
●挺喜欢这部电影的
●没看出好
●这部片子选择了非常巧妙的角度,表现了在萧条时期 资本控制下芸芸众生的艰难。直到今日,对选秀类电视节目和偶像公司依然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不过这部著名的新好莱坞电影豆瓣只有150人评价。新好莱坞不少片子转场都非常有趣。
●可以的,主演的演技也赞
●对于婚姻和人生,六十年代的美国人给出了精彩的解析
《孤注一掷》影评(一):孤注一掷 教材汇编
认识电影131页 导演不但插入过去镜头还插入未来镜头 插入前叙审判庭场面 暗示宿命 认识电影238页 简方达 事业六个阶段3表演 此时她的表演深度和范围大增 柳巷芳草妓女一角色荣获奥斯卡女主角 认识电影348页 小说改编成电影时许多复杂情节均已删除 以马拉松舞蹈比赛为背景的杰作 电影艺术268页 导演可以利用闪进以一窥故事最终结局的方式来挑逗观众 本片以经常打断目前场景的短暂镜头暗示结局 这样的闪进创造出广泛了解故事的叙述意义
《孤注一掷》影评(二):电影笔记
嗯,上电影课老师放的。。。
还算有趣吧,只是说得太快有时候有地方没听懂。。。
老师说,其实舞蹈马拉松就是代表着人生
而导演通过电影想表达人生只不过是一场戏,一个比赛,而比赛是没有赢家的,人的生活其实也是毫无意义的,所以要通过死亡来结束,而剩下来的人还要继续这场游戏。。谁也不会是赢家。。
老师还说了一句,这是导演的意思,不是我的意思,然后笑了,小美国老头子还是挺有意思的 =)
看了觉得简方达好漂亮。。。
《孤注一掷》影评(三):场面布置与群体
一部好电影。摆脱了俗套,技法上也不再囿于传统……这一切都使得电影卓尔不群。不过,在讲场面布置与群体之前,还是容我把它的不足都点出来。
情节安排上的模式化,尤其是67号和爱丽丝被女主碰见之后,去找主持人的那段。以及爱丽丝精神崩溃那段。
拍摄方面,赛跑中(特别是第一次)镜头切换流于一般。开头处签名时候的横摇本来令人一震,可最后却处理成dolly in似有不妥——换而言之,整体上的运镜还是建构在传统技巧上的。如若按照布列松声画分开的思路来处理,可能更好(毕竟影片有着大量的配乐和声响)。
现在来谈谈场面布置与群体:
既然,后半段利用闪回,已为影片定下悲调色彩,那么,在群体的设置(或说设计上)就应该展现为更多方面的。但,结果却还是停留在loser聚会的层面——这里实际上有一个问题,即如何通过舞会来讲述参与者的过去?实际上,现在不仅决定着未来,也决定着过去。就是说,对于电影而言,必须将陈述立足于现在、当下而不是利用回忆。只有充分展开现在,才能补足过去……显然,对于影片来说,不能把每个主要人物的过往,都用闪回方式回放一遍;甚至不应使用闪回。因此,就只有在现在(具体说就是对话上)下功夫了。影片在此处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这一点要承认,但也要承认,功夫下得还不够。事实上,影片在采用群体角色来陈述的时候,就已经在对话上,不占优势了。众多人物的对话会分散对话的力量。所幸,还有女主,她起到了串联的作用,然而一旦聚焦到女主身上以后,群体角色就又因此而变得多余、累赘。焦点不可在两处来回摇摆。而,当焦点终于又摆到女主与男主的时候,影片却到了必须结束的时刻。因此,这么看来,最后的枪击,反倒显得很讨巧了。更残酷的结局是让女主活下去。
群体陈述,必然应对着更为复杂的戏剧性。因此,角色以及他们的举止言谈还有他们的故事,本应当起着丰富影片器局的作用。可,由于舞会本身的限定性,又使得这种丰富非常的局促,毫无伸展的余地。如此看来,当初确定群体性的陈述,或许就成了前制时的隐患。想要说的越多,实际结果就越少。反之,不少立足于个体的孤独陈述,却能够透过对单一角色的精雕细琢,以小见大多少胜多,充分展示出那种包含在腾腾雾气中的丰富性来。如此看来,陈述的视角问题是极为重要和关键的。
本片在场面布置上,用了心也用了力。简·方达要加分,几个配角也有特色,唯独男主大花瓶一个。其实,67号和爱丽丝抱在一处的段落,是值得继续挖掘的,但还是囿于传统的“戏剧情节”的安排——当然,很多地方都是这种传统戏剧情节——而未能发掘出新的可能性。67号和女主分开,最后完全变成了赌气而不是更为深刻的分裂,这一点,是败笔!
最后提一句,影片的名称甚好(很有点优秀小说的味道),他们射马,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