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社会主义体制》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社会主义体制》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1-27 04:22: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社会主义体制》经典读后感有感

  《社会主义体制》是一本由[匈牙利]雅诺什·科尔奈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5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会主义体制》精选点评:

  ●就一般好吗。。。

  ●体制改革的问题永远都不会完结。

  ●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必读著作,介绍起源、经典状况、演变改革之余,试图解释有趣的短缺经济的状况。

  ●不读系统化的论著,不足以谈论社会主义体制转型~~

  ●啊终于看完了...

  ●深入透析现实体制,才能对症施治,科尔奈理论结合现实,透彻地评析了社会主义体制,对于被搞得一头雾水搞不清社会主义实情的人来说,该书是有透视镜作用的。

  ●适合每个社会主义国家生活过的人与每个没在社会主义国家生活过的人阅读。

  ●至少是上半年最推荐的书了

  ●一句一字都能让你想到中国。

  ●信息量挺大的,需要多读几次

  《社会主义体制》读后感(一):短缺经济学,预算软约束

  短缺经济学,预算软约束,80年代最时髦的学问。

  科尔奈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洞察是深入的。本书中的许多章节看起来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体制融入了我们的血液。

  80年代留学美国的第一批经济学博士生,许多都受到了他的影响,其中有一位就是他指导的博士论文,现在成了清华经管的院长。

  《社会主义体制》读后感(二):深入细致的分析了共XXXX

  一部大部头。断断续续的看到第11章了。

  把社会主义这个大家伙系统的分为3个模式,再把他在政治、经济、体制等方面的形态活动细致的一条一条的列出来加以分析。还在社会主义的3个模式下相互对比和资本主义方面对比。图表、例证详细充分。

  这部书的核心就是:系统、细致、详尽的从表到里,从上到下的把所谓的社会主义体制展现在你面前。

  完全读完,再对书的内容详细评述。

  《社会主义体制》读后感(三):中国转型的独特之处

  看完了这本分析性很强的著作,在了解了经典社会主义部分的同时,发现作者对于社会主义改革抱有的态度还是悲观的,事实上,改革国家也都发生了他所说的困难,包括外债增加、通货膨胀、生活水平下降等等问题。可问题是,中国为何从中走了出来,而东欧国家没有?

  80年代,中国面临着通货膨胀、腐败猖獗等等重大问题,甚至引发著名的变革运动,可后来却一转而下,成为了世界上最成功的经济体,原因何在?是否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1.在著名运动中,除了学生,其他社会阶层的参与比较少,是否说明生产者利益受损程度不高(或利益控制仍然很强)?

  2.中国改革时的条件不同于东欧,没有完成城市化,大部分仍然是农民,这是否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政府控制在其中起什么作用?

  4.改革的顺序,中国自农民开始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什么?

  5.90年代,朱镕基做了些什么改革?

  这些都需要在历史中去探究。

  《社会主义体制》读后感(四):结构下的行为研究

  科尔奈的这本书让我有了新的分析视野,即在一种结构下看个体行为,在个体行为下考虑背后的结构因素。

  产权是限制人行为的基本社会因素,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产权是怎么样的呢?

  之前对社会主义的认知一直是所谓公有就是官僚所有。但这个认知在科尔奈细致的分析下被击得粉碎。

  从产权上看,一个企业的剩余所有权是谁在社会主义体制下的难说的,肯定不属于厂长,因为他必须上交直管部门,一分钱不能留。上级部门就肯定是剩余索取者了吧,错!上级部门必须把钱全部交到财务部门,一分钱也不能留。这样条块分割下来,谁也拿不到这钱, 中央委员会虽然能制定计划,但里面的人也不能拥有这笔钱。这样下来,导致了两个问题。一是激励缺乏,所有的人都为完成政治任务来工作;二是资源耗费。当产权没有明晰,就使得这些财产成为公共财产,必然产生所谓”公地悲剧”。大家都要耗损这种资源,这体现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之中。

  在一个上下级的体制的官僚中,信息的传递是其中结构的体现。尤其在一个从上而下的计划体制中,如何保证计划的设定得当呢?这就必须要下面的反馈信息,比如生产能力是怎么样的(投入产出比)等等。这个时候经济学就可以分析政治了,按照理性人假设,下面的必然会要求最小任务,最大收益。作为无主之产的资源就被疯狂争夺,导致资源需求过多。而讨价还价的程度取决于上下级的依赖关系(如果下级是很重要的,话语权就多一些)还有政治氛围。

  在这种结构下,必然出现的行为模式是,一个干部,既要讨价还价,又要察言观色,还要算计自己的下级,各种“部门”成了利益集团,暗中发力。如今的跑“部”进钱也正是吗?

  《社会主义体制》读后感(五):关于当前体制的一点思考

  近来读到一篇文章,是关于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些事。其中说到在一个错误的体制内怎么做都是错的。我想,如果这个体制说的是分配体制和奖惩机制,那么这是对的,但如果说的是当前的经济体制,那么则是错的。

  国有企业是政府对国家经济命脉的掌控,是政府施行政治纲领的基础。这个基础没有了,就不会有公有制下对百姓有利的社会环境。 一旦政府没有了这个掌控,要么国家出现混乱,要么沦为大资本角逐权力的工具。前者有史可鉴。后者则成为金融寡头政治。

  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的基础。取缔国有企业就是动摇公有制的根基。所以国企改革所谓的“国退民进”是不当的,它不应当成为私有制的工具。而应当是从分配体制和奖惩机制上进行深层改革。

  公有制下的国有企业,是掌控国家经济命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由于现有分配体制、奖惩机制的不公才使得国有企业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

  现在很多舆论导向为“国退民进”、“完全市场化”,甚至提出完全私有制的经济模式,这不过是大资本的吹鼓手们为其争取话语权而已。要不就是为其利用,看不清楚形势,为他人作嫁衣,被人卖了还在为别人数钱的这种。现在学术上从哲学和经济学上反对马克思,这不能不说其背后的意图耐人寻味。从意识形态上进行颠覆。而很多人却不明就里的就作了大资本的马前卒。

  可以想象一个大资本手握极大的行政权力,这不就类似于买办资产阶级吗?这种权力根本无法制衡。而由资本天生的垄断性和自私。必然加剧贫富两极分化。社会财富分配更加无法平衡。这样的结果想想都叫人不寒而栗。

  现在大资本想利用经济危机下的社会不稳定情绪取得话语权,和政府体制内进行权力争夺。其中有人捉刀,有人摇旗呐喊,有人盲目跟从,作马前卒。

  资本天生具有强烈的独占性质,马克思对资本的定义极为深刻。没有公有制和其下国有企业的调节,中小企业和老百姓只能是大资本的牺牲品。

  资本没有权力,就会向官员行贿。官员没有资本,就会向资本妥协。这是一个相互制衡的局面。只看到相互利用,却看不到相互制衡,这是片面的。一旦由大资本掌握权力,上台后政府必然会全面向资本妥协,市场完全自由化,缺少公有制的调节,垄断资本将完全占据主导地位。财富失衡、贫富两极分化将更加严重。

  在经济危机下,现在大资本一方面保存实力,一方面向中央权力侵蚀。资本天性就是冷酷自私的。在极度自私的资本控制下,老百姓的生活不会好过。而一旦政府权力向资本妥协,那么极有可能形成两虎并食。百姓们面对两个伸手拿食彼此不加制衡的权力出路又在哪里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