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中回忆读后感摘抄
《雾中回忆》是一本由[澳]凯特·莫顿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雾中回忆》精选点评:
●从倒数第五个篇章开始,便一直带着眼泪读。书中字句明明平淡无奇,却一下一下撞击心脏。
●罗比亨特不要走
●悲伤到不能自已,谁也没有做错,一切就这样发生了。作者很会讲故事,现在与过去穿插折叠,娓娓道来,不生硬、不刻意。
●乍看之下,颇似"唐顿"。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一个隐晦的故事。通篇插叙,让人不由放慢读速,跟着百岁老人冥行埴冢。14岁的清纯少女与百岁白发交替讲述,从高贵辉煌到萧条荒凉的家族演变。
●...好心酸。逃不出束缚的挣扎,一场空。
●所有的秘密像抽丝剥茧般慢慢揭晓,尽管从一开始答案就隐隐浮现。当结局被紧凑的一涌而出时,伤感过后却是对于种种遗憾的扼腕与叹息。
●凯特莫顿的处女作,寂静的花园里,一声枪神,一对姐妹,死亡的真相。
●奇怪~ 13年买的这本书!放置很久一直没看,后来是在哪里看到关于这本书的一段话来着?总之是非常引起兴趣的一段话...于是更想看啊看啊,拖延症又拖了一段时间,可我总算看完了...发现跟那段介绍毫不相关啊... 至于这本书本身,个人感觉可读性还比较高吧,只是这种误会导致的失误、悲剧看起来就是浑身难受!
●#一本书,三句话# ●那一瞬间,命运插手。 ●现实人生的转折点往往行踪莫测。它们在无人注意时匆匆经过,挽救的时机稍纵即逝,不知不觉已是灾难在庆贺胜利。 ●每段爱情都有一个临界点,某件事、某段对话或某些不甚明了的诱因成为分割过去和未来的节点。
●一个完整且合理的故事——2016.4.18
《雾中回忆》读后感(一):蓦然回首,那人已不在灯火阑珊处
在飞机上看完了澳大利亚作家凯特莫顿的《雾中回忆》。平心而论,这是一部过程描述老式英伦时代的庄园情怀,伴随着一个颇负盛名的年轻诗人为何自杀的谜题,结局却反转又令人嗟叹的小说。似是写爱情,但更似是写旧时代无法挽留的消逝(与《故园风雨后》异曲同工)。全文以女仆格蕾丝的视角叙述五十年前的旧日往事,我本以为格蕾丝只是庄园“楼上”生活的旁观者,但是看到末尾方知原来格蕾丝才是故事的核心,最大的悲剧源于一个小小的不曾澄清的误会,不顾一切牺牲自己的奉献却熄灭了最爱的人生命的火花。故事的逻辑几乎是无懈可击的,从情感、心理方面层层铺垫,纵然会令人有种冲突高潮情节都集中于最后一章的感觉,头重脚轻颇为遗憾,但略一回想,还是能发现的确是作者精心之作。
《雾中回忆》读后感(二):雾中回忆
梦回一九二四年,我重返里弗顿庄园。觥筹交错的社交晚宴之外,诗人罗比•亨特徘徊在夜幕笼罩下的湖畔,随即一声枪响,诗人饮弹自尽。八十年过去了,尘封往事被演绎成一幕唯美的悲剧,汉娜和埃米琳目睹诗人之死,四周一片寂静,幕布落下,影片戛然而止。但有人知道,这不是真相。
八十年,是一段甚至超过很多人生命长度的时间,里弗顿庄园曾经鲜活的人们已经成为没有生命力的符号,只有格蕾丝还活着,汉娜小姐的贴身女仆格蕾丝,这位百岁老人,知道一切事情的真相。
在那样一个时代里,里弗顿庄园躲不过战争的萧条,却依然保持着贵族的繁荣。两位性格截然不同的小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走向不同的命运。离经叛道的汉娜,不愿意在无休无止的交际舞会中耗费自己的人生,她以为婚姻可以带来自由,却发现事实并不如她所想。埃米琳日渐纵情声色,在一段段不入流的感情中消耗生命。罗比•亨特就像一剂解药,但一剂解药只能救一个人。原本只有一个人伤心就可以完结的故事,却因为一份错误的心照不宣使三个人都坠入了深渊。格蕾丝对汉娜的关切是真的,她只是没有意识到,汉娜对她们的秘密会错了意,这一错就是致命的。
真为年轻的爱情感到遗憾啊,就像一场雾,散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罗比•亨特,回来吧。
《雾中回忆》读后感(三):英国的“大宅门”
老百姓总说:大户人家是非多。看来无论国内国外都是如此。
这部作品成功地把我带回到了二十世纪初的英国。那时,贵族还有很强的势力,银行家仅仅是刚露头角,一个个庄园古堡随便一数都有上百年的历史,那时的大户人家,光鲜亮丽的表面,都有着一堆不可告人的秘密......
难以想象这竟然是作者的处女作。结构、语言、文字在我看来都很成熟,传统的英伦贵族风格的背后更有着一种女性作家独有的细腻洞察。作为这样一部有着精细构思的通俗类作品,选好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很有必要,小说以格蕾丝的视角陈述了一个百年贵族最后的荣耀,结尾的绚烂烟花更像是宣告一个时代的落幕。作者借格蕾丝一个百岁老人之口在回忆和现实中穿插得游刃有余,看过之后,我想说,这是一部有着泰坦尼克质感的作品。
格蕾丝的身份很奇妙,她既是女主人公汉娜的贴身女仆,又是女主的同父异母姐妹,主仆间的奇妙关系使得由她来叙述这个故事变得不可替代。小说由一部电影引出一个尘封了近百年的家族秘史,前面的部分更像是格蕾丝的独白,将她对阿什伯里家族的印象、对庄园的其他仆人的感情、对幼年戴维、汉娜、艾米丽的印象,整个叙事看似四平八稳,但实则是铺垫,更像是蓄势。后半部分自汉娜嫁给泰迪后,小说逐渐开始明朗起来,再遇罗比使得婚姻如一潭死水的汉娜又重新迸发出了激情。而姐妹争夫的桥段虽然有些老套,但用在也不违和,最终的结局并不出人意料,但足以让人唏嘘。
整部作品最吸引我的是格蕾丝历经各种风浪后对待世事的态度,一个刚过30岁的女作家对一个百岁老人的刻画几近完美。整部作品结构精巧、语言细腻、情感真挚,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小说。
《雾中回忆》读后感(四):亲情与爱情的挣扎
这本书看似是悬疑小说,又其实是一个小清新故事,古典、雅致,描写英国贵族生活的故事。读完,我久久忘不了汉娜这个人物,也忘不了格蕾丝(汉娜的女佣,同时其实是汉娜同父异母的姐姐),一个理想主义又具有冒险精神,一个温和低调、忠诚坚韧。
汉娜是那个年代的新新女性,当格蕾丝说自己的母亲现在“自力更生”时,她立马说“那她一定很有成就感。”这话并非调侃,在她长大后也极其想出去工作,但同时又不忍让家族蒙羞。她年少时和兄妹演话剧玩,质疑《圣经》里面的一个情节,面对同等的罪,上帝惩罚美莉安是让她得麻风病,惩罚亚伦则只是教训了一下,汉娜对此愤懑不平,导演了关于这点的一个话剧,小小的身躯充满了无可估量的能量。汉娜渴望学习新知识,有更广阔的天地和独立自由的人生,所以她少女时就瞒着家人去学速记,悄悄与罗比陷入爱河——她并非有意背叛丈夫泰迪,而是因为这“门当户对”的婚姻和充满繁文缛节与腐朽气息的丈夫与汉娜渴望的新世界背道而驰。
全书以格蕾丝老年时的回忆倒叙,作为全书的叙述者“我”,格蕾丝是汉娜的父亲与女佣生下的孩子。十三四岁时,汉娜误以为格蕾丝也去偷偷学习速记,便对她有了好感,成了好朋友,但最后悲剧的诞生也是因为格蕾丝没有坦白自己其实不懂速记。但有意思的是她们之间这种忽隐忽现的亲情是两者都没有意识到的:天生的好感让她们互相吸引、信任、情同姐妹。汉娜曾说:我们像姐妹一般。也许与生俱来的东西,不必白纸黑字证明也自然而然。而格蕾丝对汉娜的爱是一种超越了一般亲情的爱,她本准备答应阿尔弗雷德的求婚,却因为想到自己再也不能回到庄园,而拒绝了求婚者。汉娜对她的浓浓手足情与信任,是其它都无法替代的存在。普普通通的爱情在双重亲情与友情之间显得不堪一击。
而汉娜也是这样想的。她哥哥戴维在战争中死去后,汉娜悲痛了很长时间,终日不吃不喝。在她与罗比决定私奔的那天,场面混乱,在千钧一发、瞄准目标、扣响扳机的那一刻,汉娜最终没有伤害因为爱罗比而跑来的妹妹埃米琳,而是将手枪对准了罗比。而此时,埃米琳也为姐姐圆谎,说罗比是自杀的。
但这不简简单单是在亲情与爱情间选择的原因,也是当时场面造成的无可控制,为了减少更多伤害而必须做的牺牲。战争中回来患有弹震症的罗比,在听到埃米琳威胁他们不准私奔向天放的枪时,症状爆发,疯狂命令汉娜开枪结果埃米琳。从没见过罗比毫无人性的一面,汉娜震惊了,这也促使了她最终将扳机对准了罗比。而后来汉娜也活在悲伤之中,曾幽幽地对格蕾丝说:“你并不懂速记。”如果格蕾丝懂速记,就不会让埃米琳发现姐姐的秘密,从而罗比不会惨死庄园湖畔。最后汉娜还是重拾了对新生活的向往,给格蕾丝写了一封充满告别与祝福的信。
格蕾丝之所以录下这个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是寄给自己遭遇丧妻之痛的孙子,想告诉他生活里无常吧。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