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雾中回忆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雾中回忆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05 21: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雾中回忆经典读后感10篇

  《雾中回忆》是一本由[澳] 凯特·莫顿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5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雾中回忆》读后感(一):我已经老了,记忆还让我那么痛苦

  看完书,让我想到一个类似场景或者结构就是电影《泰坦尼克号》(本书写作在20世纪末,我估计灵感多少受了电影的影响),一个活的足够长的老太太因为偶然的机遇,因为一部历史电影的机遇,开始回忆年轻时代生活小时就这样不停在2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之间进行交换。书最开始出现的一个高潮(或是悬疑),那个诗人为什么自杀,在全书的最后几页才最终被揭开,而事实被解开的那个瞬间,没有一种释疑后的释然,而是一种为女主人公大半人生沉重痛苦同情,这种苦女主人公在书里没有直接的表露,但那种贯穿她一辈子的悔恨和懊悔还是慢慢渗透而出,无法细言。

  书的文笔不错女性特有的细腻情节其实没有波澜,但叙述的轻巧不冗长;结构巧妙精致,像一个圆,从时间的两头往中间那个高潮点在交织。

  真想不到这竟然是作者的第一本小说

  《雾中回忆》读后感(二):回味

  最近读完《古董情缘》,脑海中会忍不住回想《雾中回忆》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原谅过去的故事。

  不过我个人觉得,过度的宣传手段,会让读者对这本书产生过高的期望,进而失望发现,它并不像一些悬疑小说那般一环环惊心动魄。相反,它是一本缓慢成长过程的小说。

  其实,这个作者的文字本身,比故事还要迷人。我相信作者,对生活一些方面体验,有着自己读到的见解

比如“摄影是种残酷讽刺艺术。它将捕捉的瞬间拖入未来,那些瞬间应该随着过去一起蒸发,只属于记忆迷雾中的一次回眸所见。照片迫使我们重新观看还没受到未来重击的人们,凝视他们对结局一无所知面孔。”又比如“一个人对自己的小孩可能会过度溺爱或随意忽视,但孙子不同了。母子关系罪恶感和责任这些重担消失无踪。爱的方式变得自由。”

  我想只有尝试过运用照片的人,才能对摄影的功能,有过思考,有过审视,最后有自己的认知。隔代亲属关系,也是有直接观察和直接体验,才能够体会出来的。

  至于故事本身,更多是一位置身于有局限性时代的女性,渴望寻找到生命意义,求而不得的绝望的故事。她只是将意义赋予爱情可惜爱情不是一条容易走的路。如果有人在那个时代,引导她找寻生命的意义,她一定可以在其他的方面,活得更加精彩的。

  故事透过女仆的视角,牵扯出“原谅”以及“跨越时间”的年代感,都不及主角本身的特质,来得让人回味无穷,她的绝望是一种嘲讽,对时代的嘲讽。

我的眼神沿着轨道降落疯狂群众中那唯一不动的身影。那是埃米琳。她高举的手里抓着一条白色手帕,但她不再挥舞它。她的双眸大睁,微笑变成一抹不确定表情

  《雾中回忆》读后感(三):还没读完的时候已经分配好了演员

  作者的语言很细腻,把一个我们完全不能想象阶级心理描写丝丝入扣——现在的我们是完全不能理解这种一个人完全从属于另一个人的想法的,可是在那时,偏偏很正常悬念设置很精妙,其实女主身世并不难猜,大概读者比她知道的早的多得多,但是精妙的是作者的叙述手法,她把悬念放到了最后,给了读者喜欢上书中人物空间,然后突然戛然而止

  整个读的过程中!就莫名的想这个要是拍电影,罗比一定要让艾丹特纳来演(就是霍比特人里那个帅的不得了的矮人)——啊啊啊那忧郁气质英俊脸蛋我已经沉浸在幻想中了,阿尔佛雷德长着快银的脸——他在美恐里的憋屈样儿太适合演战后受创的男仆了,汉娜比较适合三傻来演,端庄勇敢有梦的大家闺秀……我在干什么?

  除此之外,我也非常喜欢这种有历史的大庄园的故事。愿自己在来世能投胎到平行时空美好时代或者是黄金时代的欧洲,重新见证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雾中回忆》读后感(四):唱一出贵族悲歌

  《雾中回忆》讲述的是一段英国贵族的繁华与衰败,折射出一个由封建古老思想的时代,进入争取个人自由、民族平等的新时代的历史变迁,这当中也牵扯到世界大战,更未能免俗地涉及了悲欢离合爱情故事

  故事是从一封美国编剧写来的信开始的,九十八岁的英国老奶奶格蕾丝在养老院颐养天年,那封不期而至的信引发她心中无数的记忆,让她不自禁回忆起七十多年前在里弗顿庄园为阿什伯利勋爵家族当女仆的时光,也记起1924年她目睹的庄园湖畔的那一桩死亡惨案,以及贵族殒落和家族秘密悲剧

  作者凯特•莫顿用倒述的手法回朔两段差距长达七十年的故事,不同的年代用跳跃的方式穿插进行,读者必须有点耐心去厘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加上大量使用老派的优美词藻来安排人事地物的气氛,读起来虽然有些费神却也入情入境。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与九十年代的叙述之间没有明显间隔,需要读者有足够的细心。故事的前面二分之一的铺陈叙述也十分冗长,直到中后段才开始掀开故事的核心

  阅读本书还需要相当耐心,它是典型的哥特式小说,古老的庄园城堡颓废没落的贵族,贵族生活与奴仆之间的阶级差异。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英国社会的阶级变迁所萌生的故事张力,是本书比较吸引人的地方,至于旧时代大家族之间的丑闻和被秘密压得喘不过气来的阴暗气氛和了无生趣的几段人生,反而因为过于琐碎失去阅读亮点

  故事太像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罗密欧朱丽叶的通俗罗曼史,乏味的贵族婚姻枷锁与窒息的贵族生活导致活在里头的人,只能借着追求婚外情败德来麻痹自己,既然是败德自然就会有秘密,而说不出的秘密又反过头来压跨家族成员的人生。两个女主角,汉娜,一个受头衔财富礼教束缚的贵族小姐急着经由婚姻摆脱家族去追求自由,然而却迷失在爱情的迷惘中,而格蕾丝,一个受身世秘密羁绊放弃追求自由的女仆,终其一生为了守护秘密而选择自我放逐般地不愿踏入爱情一步,两者都具有鲜明的悲剧性。

  上世纪二十年代是历史的分水岭,新旧世界之间的巨大撞击与冲突,老式守旧的贵族无法适应大量生产资本主义新思潮,家族财力与地位的中落使得习惯于贵族阶级的家族成员堕入一场场的悲剧,如果这本书有第二个亮点,那便应该是繁花落尽的贵族悲歌。

  《雾中回忆》读后感(五):所有的回忆都是迷雾

  假如凯特· 莫顿的《雾中回忆》是一部推理小说,我们应该从 1900年开始回述这个故事。在那一年,里弗顿庄园的二少爷弗雷德里克似乎陷入了一段不名誉恋情,尽管当时他已经有了妻子和一双儿女。一位美丽的年轻女仆悄悄地离开了庄园,她后来生下了一个女儿并独自抚养。十四年后,少女格蕾丝来到了这个华丽而古老的宅邸,她成为了庄园里最年轻的女仆。

  格蕾丝喜欢在自己的闲暇时间阅读推理小说,她酷爱福尔摩斯的探案故事(后来迷上阿加莎 ·克里斯蒂)。不过她在庄园里的责任与这些想入非非的故事无关,她得服侍好阿什伯利家族并努力学习成为一名称职的贴身女仆。显然和打扫、缝补、厨艺以及仆役们的职业守则相比,格蕾丝觉得阿什伯利勋爵的孙子大卫、两个孙女汉娜以及埃米琳更加吸引力。这三个看起来又漂亮聪明的贵族孩子谈吐有趣,会编织天马行空的冒险游戏。她也在庄园里遇到了大卫他们的父亲,弗雷德里克先生以及改变了所有人命运的少年,罗比 ·亨特 ——不,应该说战争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第一次世界大战将所有人卷入漩涡,里弗顿庄园从此被厄运纠缠

  爱情、死亡和误解传统悲剧故事的内核,《雾中回忆》也是如此。整部小说带有浓厚的悲剧气息,作者不但采用了异常细腻感性的第一人称回忆,还毫不留情地将每一对陷入爱情中的男女扔进分离和死亡的陷阱。作者凯特 ·莫顿出生于澳大利亚,钟情于英国文学戏剧,并且在研究生时期专攻维多利亚时代的悲剧小说。这一本《雾中回忆》是她的出道之作,却能技巧娴熟地将她所钟情的多种元素精巧地糅杂在一起:剧本、小说、诗歌、英国传统社会的风貌、谜团、推理小说以及悲剧故事。

  尽管这是一本技艺高超、既畅销又叫好的作品,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还是感受到难以摆脱的不自在

  首先,小说大部分的情节既是回忆又是第一人称叙述。也就是说, 99岁的格蕾丝代入到 14岁格蕾丝的角度,以第一人称而且是正在进行时的方式细致地讲述在过去所发生的一切:人物的各种神态对白服饰房间里的家具气味颜色事件前因后果等等,巨细靡遗。即使说往事在百岁老人的回忆中可能格外清晰,格蕾丝所表现的细致观察以及叙述时情节的合理和准确也过于完美了。这种模仿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叙事风格反而削弱了里弗顿庄园故事的魅力,甚至可能引发读者的猜测,让人怀疑这些如此精确的回忆是否需要进行符号化的解读。

  其次,格蕾丝对汉娜的“忠诚 ”令人难以理解。她的忠诚是一种压抑自己个性、放弃个人身份坚定态度,是一种极其古怪的自我献身。试想,格蕾丝发现自己是被这个贵族家族所放弃和鄙夷的私生女;她的母亲贫困中拉扯她长大,因为辛劳成疾而孤独病逝;她的生父从来没有承认过她,即使认出她的身份也若无其事地让她在家里做一个女仆;他从来不承认他和格蕾丝母亲之间的恋情,既没有照拂过她们,也不出席恋人葬礼,只是在山坡上远远地看着;而得到她的忠诚的汉娜也从来没有承认过她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即使这样,格蕾丝竟然还觉得自己要对这个家庭忠诚,要守护大小姐汉娜,甚至毫不犹豫(尽管很痛苦)地放弃自己的恋人。不客气地说,格蕾丝的表现简直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忠仆性格

  第三,这个故事里最让我难以接受的是汉娜和罗比之间的恋情。这段感情铺陈得有条不紊。他们两个在十年前相识,初遇并不愉快,汉娜将罗比视为破坏兄妹三人亲密关系的外来客。后来,汉娜为了摆脱庄园生活,不顾父亲的反对嫁给了看似门当户对的泰迪。婚姻中相处让她逐渐认识到泰迪是一个无趣、软弱和刻板的商人兼政客。就在她逐渐枯萎的时候,汉娜和罗比再次相遇。这个时候,罗比经历了战争和自我流放的磨砺,既才华横溢桀骜不驯。也许泰迪配不上汉娜自由而高雅灵魂,他并没有违背自己对婚姻的誓约。无论汉娜与罗比之间如何志趣相投,她都是婚姻的背叛者。汉娜利用妹妹来掩盖与情人交往 ——即使有迹象表明妹妹埃米琳已经爱上了罗比她也不肯放弃这块挡箭牌。她选择在家族盛宴的当夜与情人私奔只是为了在热闹的晚宴上更容易溜走,而毫不考虑事发之后可能会对家人带来的巨大打击。这样的一个人,就算她是一个迷人的、高贵的、聪慧骄傲的不俗女性,就算她和恋人之间是一段凄美真爱,也无法掩饰她的自私和悖德。

  我对这个角色抵触,导致这个故事的悲剧力量在我这里有些黯然失色。汉娜的命运是可悲的,但她并不无辜,也不应该被我美化。我不得不反复提醒自己,以道德讨论评价一部作品是一件危险事情。文学创作塑造人物、探求人性,本来就不一定会遵从世俗文明标准,否则文学史上就不会有那么多冒犯了伦理道德的优秀作品。

  其实写下这篇评论时机有些微妙,婚姻的种种正是网络上热议的话题。无论我们推崇何种婚姻态度,我们应当谨慎对待披挂着熟女主张和女权主义外衣情欲崇拜。对激情的推崇、对道义的唾弃并不是人格独立的表现。感情和家庭是美好的,它需要我们慎重地做出承诺,并在许下承诺之后倾尽全力呵护经营。或许幸福的家庭并不容易实现,但是一段破碎的关系却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所有的失败都有迹可循,有源可溯。

  这样说来,以追忆的方式来描述悲剧是最符合宿命气质的手法。时代的沧桑变化我们无从抵抗,过去的一切已然发生,不可改变。我们苦苦追溯回忆,翻出被人们刻意掩饰的秘密。最终我们也许会发现我们对过去一无所知。

  《雾中回忆》读后感(六):一个时代的怅惘

  一个时代的怅惘

  文/斯索以

  “太迟了,我回家了。我回来了。”这是凯特•莫顿的小说《雾中回忆》中格蕾丝离开电影拍摄场地“里弗顿庄园的起居室”时说的一句话。这里的“回家”“回来”,说的既是现实,又指向过去——回到这间被精心布置曾经是“家”的起居室,回到那段至今依然历历在目生活中。“回来”似乎是必然,也是一种使命。她回来了,她要打开那段心中尘封了七十年的往事。

  故事发生在1924年夏季的一个夜晚,里弗顿庄园正举办一场大型社交晚宴,气氛欢愉,远处的夜空绽开了灿烂烟火,而里弗顿幽暗的湖畔,一位穿着优雅浑身散发着狂野韵味的诗人罗比选择了举枪自杀……外界相传,这是一个感伤浪漫的情感故事,却很少有人知道事件背后的真相。时隔七十多年,曾经晚宴上的人生者日少,目击者格蕾丝已至耄耋之年,电影导演乌苏拉却找到她,希望打开那扇一直闭塞的回忆之门——当年一个隐秘的事件,如今带出了属于年轻的格蕾丝目睹的全部的生活:一战前后一个英国贵族的多舛命运,一个时代里一个国家的急骤变迁。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格局,改变了欧洲国家人们的生活,被迫参战的英国自然也不例外。《雾中回忆》中故事所发生的背景,正是处于这一重要的时间节点。

  战前的英国,在人民眼里和谐、充满秩序,古老的英国传统依然是人们信奉的准则,尤其是贵族阶层,在阿什伯利勋爵家族中,我们看到了“上下有序”“主仆有别”,并且“老爷说的都是对的”,仆人不得泄露主人家的秘密,保密和忠诚是最大的美德。因此,当格蕾丝得知乌苏拉并未真正知晓阿什伯利勋爵家族的秘密,只是将罗比的自杀看做一个浪漫事件时,心中暗自庆幸。(当然,这也是她个人的道德底线)。但一战摧毁了这一切,现代生活、现代观念也鬼使神差地慢慢侵入古老传统,汉娜、埃米琳、戴维等表演的改编戏剧中,便将那个时代的新观(念女权主义)通过一句自创的台词表达了出来(“我的女儿会学会到所谓的规矩是男女有别……不这么做的话,她就会开始走上崎岖坎坷的妇女投票权之路”),从台下瞬间的惊愕、沉默,我们看到了“洪水猛兽”。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一切,楼上楼下都是”;“人们改变太多了。这个世纪使我们遍体鳞伤,希望幻灭”,书中如此写道,并多次提及人们生活、观念的剧烈变化,让古老传统滋养下成长的一代猝不及防:“当新仆人在战后开始慢慢进来(也慢慢出去)时,我们震惊地发现,他们满脑子都是最低工资和放假的时髦点子。在那之前,世界似乎维持着某种绝对感,某种简单和注重本质的特质。”对活生生的个体而言,更残忍的是一系列死亡的到来,还有人性中诸多美好的崩溃,连活着的人都是“伤痕累累”——这是人们所未曾预想到的。因此,似乎没有人能抗拒命运之手布下的局,实力强大、充满规则和秩序的阿什伯利勋爵家族命运的扭转,也从此时开始。

  了解这些背景,即一战对英国人民特别是贵族生活的影响,现代思潮对英国古老传统的侵入与冲击,有助于我们对整部小说的理解,看到井然有序的背后,秩序在瓦解,传统在松动,人心开始变迁。这是小说带给我们的一种震撼。而汉娜、埃米琳和罗比的情感纠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并最终发展成1924年夏夜那场世人眼里所谓的“自杀”。

  莫顿的构造手法十分精巧,可以充分满足细心读者的猎奇心理。整个故事以剧本和信件为楔子开启,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因由,简洁明了,很容易抓住读者的心理。楔子本身就是一则小故事,它的艺术性搭建,为后面回忆的展开留下了宏大空间;而叙事上,则采取了倒叙和插叙共同推进的方式,今日状态和旧时心情互衬,现实人生与历史经历交织,回忆之雾背后的事件既清晰又迷离。清晰的是格蕾丝内心深藏的围绕里弗顿庄园发生的事件,每一个细节都新鲜如初;迷离的是身为局中人的格蕾丝也被裹挟着成为事件的一部分,并成为七十年后开启真相的一把“钥匙”。这个秘密经过七十年的封坛酝酿,格蕾丝的情感自然更为浓烈,百感交集,思绪错综。但莫娜还是那么节制地,慢慢地将故事铺开,用现实的格蕾丝的故事勾兑七十年前的历史事件,控制前尘往事缓慢发酵,向读者有序敞开,很好防止了情感洪流下情节一泻千里,赤裸裸地成为格蕾丝单方面的回忆性叙事。这是小说构造(结构)上的一大特征,让读者感觉这个故事精彩且耐读了。

  无论手法还是情节上,小说都是充满戏剧色彩的。《雾中回忆》不仅开头采取了剧本的形式,整个小说也是一个剧中剧,是电视剧《雾中回忆》的具体内容。我们还看到情节的曲折幽深,场景描写注重细节,贴合人物心理,随处可见戏剧手法的影子。作者的意图,似乎是要抓住读者的胃口,让每一个情节看起来都那么吸引人——或对前面的情节有所回应,或留下些许悬念暗示后文会有新的细节,或偶尔情节上有所扭转给读者一些惊喜……即使是一个小的章节,莫娜也试图营造出一种戏剧性的效果,“蛛丝马迹”分散在文本的各个角落,读者非得卯足了劲去阅读才不至于错过。当然,这种“戏剧性”是否太过刻意,损害了宏大叙事本该具有的美感,不同的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评判。尤其是将罗比“自杀”真相的揭露作为情节上的最大的转折点,戏剧色彩太过浓厚,反而淡化了整个故事带给读者的冲击力,“真相”并不重要,更能让读者保持“享受”姿态的,其实是故事的连绵不绝。

  小说语言富有质感,所表现的情绪细腻、伤婉,加上氛围的营造,很容易将读者的感情挑逗起来。倘若用一个流行词来描述,即很有“代入感”。因此这种“代入感”的来源,不仅仅是因为格蕾丝本人就是七十年前往事的一部分,也是作者语言技法的鲜明体现。在格蕾丝决定不回乌苏拉的第一封信之后,“……怪异的事情开始发生。长期蛰伏在我心灵幽暗深处的记忆开始从裂罅中偷偷潜出。影像高高抛起,完美而清晰可见,仿佛昨日。当第一滴往事犹犹豫豫地滴在心田后,回忆的洪流旋即汹涌泛滥……我对自己感到惊讶。当飞蛾在最近的记忆里啃噬出缺口时,我却发现遥远的过去清晰可感……我想,我已然遗忘,其实在幽暗中,鲜明的记忆总是蠢蠢欲动”。这样的句子,无疑能深切触动我们的感知觉细胞。小说中,初到育婴房打扫时,十四岁的格蕾丝仔细地打量了眼前那个“有那么一会儿是自己的”房间:“我可以描述那个房间,但任何描述恐怕都无法捕捉它对我散发的吸引力。长方形的房间大而阴郁,受尽忽视,显得苍白,却仍旧端庄稳重。它给人遭受遗弃的印象,让人想到古老故事里的魔咒。它安静沉睡,承受百年诅咒。空气沉重地低垂,浓厚冷冽而静止不动。在壁炉旁的玩偶屋里,餐桌上摆着盛宴,但宾客永远不会前来。”这并非真实场景的直接描摹,而是词句间处处充满感觉的印迹,将内心感受到的一切进行了还原。在人们的生活经历了接连的变故后,一个酷寒的夜晚,和阿尔弗雷德走在返回村庄的路上,已经出落为成熟姑娘的格蕾丝心里却惦念起曾经同样身为仆人的母亲的秘密:“我正想着母亲。我想到她平静表面下一直挥之不去的苦涩……但究竟是什么事改变了那位年轻女仆神秘的微笑?我开始怀疑,那个答案就是解开母亲众多秘密的钥匙。它的解答似乎就在我眼前。它像一条难以捉摸的鱼儿暗暗潜伏在我心中的芦苇丛中。我知道它在那里,感觉得到它,瞥见它模糊的身影,但每次我一走近,想伸手抓住它幽微身影时,它就迅速溜走。”很多读者都会为这样的语言着迷,喜欢它对人物情绪与心理活动的精准传递。此情可追忆,长歌怀采薇,在这样小说语言中,你也会读出属于一个时代的怅惘!

  2016.7.17-18于北京•既往居

  ■提示:如需网络转载、纸媒刊发,请先联系。并注明出处和文章署名。

  豆瓣地址:http://www.douban.com/people/20979693

  《雾中回忆》读后感(七):【书评天下-《迷雾下的前尘旧梦》】

  关注这本书很久了,不仅因为它的畅销和好评如潮,也被内容简介中描述的发生在奢侈华丽宴会背景下的离奇案件所吸引。1924年的一个看似美好的夏夜,里弗顿庄园的贵宾们正在享受着他们的社交晚宴,诗人罗比突然在阴暗的湖畔举枪自杀。人们都以为诗人的自杀是一个感伤浪漫的故事,真相到底是什么?

  这段被尘封的记忆,在一九九八年被一位打算把当年的自杀事件拍成电影的导演所唤醒。故事从一个年近百岁的老人格蕾丝对着录音机缓缓叙述,遥远又沧桑,就像翻开了一本被遗忘在角落里布满灰尘的书。这是发生在七十多年前的里弗顿庄园的一件神秘往事,她作为庄园的一名女仆目睹了整个悲剧。不仅仅是这一件枪杀案,她也见证了整个庄园家族在战争前后的兴衰。

  这本书通篇都沉浸在缓慢而苍凉的气氛中,是部典型的感伤型哥特式小说。书中所写的是发生在十九世纪英国贵族之间的生活,他们有着森严的主仆等级制度。故事以女仆格蕾丝为第一视角进行叙述,从她十几岁第一天进里弗顿庄园做女仆开始,十几年中随着主人公一起发生过的事。主人公埃米琳、汉娜、戴维和罗比各自有他们的性格特点,他们的命运却彼此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埃米琳美丽、守规矩,是一位典型的英国贵族淑女。失去了父亲的宠爱和爱人之后的她变得脆弱不堪,自杀未遂。最终由于意外死于一场车祸。汉娜,埃米琳的姐姐,从小就是一位倔强、有主见的姑娘。她和年轻时的父亲很像,渴望自由,热爱冒险,喜欢读书。她出生于贵族之家却不甘做一位淑女,参加社交然后乏味的混吃等死,不愿意受家族束缚。她后来嫁给了一个自己不爱的人,和罗比在暗地偷情。在准备和罗比私奔前,用枪杀死了自己的爱人。戴维是一位有抱负的青年,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他违背了父亲的意愿,私自和好友罗比一起参加了战争,将年轻的生命牺牲在法国的战场上。罗比,是一位浪漫、有才华的诗人,是汉娜的情人,同时也和埃米琳保持暧昧不明的关系。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使得他成熟了,变得更有魅力。他与汉娜偷情近一年,准备和她私奔到法国却被埃米琳得知后以自杀相阻止,最后被汉娜枪杀身亡。

  故事在诗人罗比的死亡中结束了。每一个主人公的命运都是如此悲惨,让人不禁一阵唏嘘。小说叙述流畅,节奏也把握的很好,气氛哀伤而优雅。结构有层次,情节饱满。人物性格塑造很分明,心理描写也细腻精准。主人公的性格决定了他们最后的命运,这段不堪回首的前尘旧梦在老年格蕾丝的录音中落下了帷幕。

  《雾中回忆》读后感(八):一曲挽歌

  记得有人在论文里写《简爱》也属于哥特小说的时候我是吃了一惊了。我一直以为她妹妹的《呼啸山庄》还算得上符合条件,简这个姑娘站在那儿跟罗彻斯特先生对峙那段实在太光芒四射,搞得我都忘记了其实故事发生的场景也是幽暗古堡,常常风雨大作,更别说楼上还有一个被囚禁的妻子。

  哥特小说主要元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似乎有幽灵存在的老房子、癫狂、家族诅咒等。一种以恐怖和神秘为基调,多发生在古堡、荒原、废墟的小说样式,包含阴森、神秘、充满悬念(复仇与死亡)的故事情节。故事常常发生在遥远的年代和偏僻的地方,人物被囚禁在狭窄的空间中,悬疑和爱情交织在一起。

  拿这个套路去套这个故事,似乎也并无不可。主角格蕾丝是一位年纪近百的老妪,曾经是一个显赫家族的女仆,她曾经生活的庄园过了将近一世纪后也开放作为参观景点,庄园内相关的人们也在时光的洪流中死去,而其中著名的“诗人之死”事件,在刻意隐瞒与漫长的时间之后,真相也将无人知晓。故事中有古堡,有死亡,有厄运,当然也有很多秘密。

  故事开头便抛出两个悬念,格蕾丝的“愧疚”与罗比的“死亡”。整本书也基本上围绕着这个事件抽丝剥茧。那些曾经充满活力、固执于旧有秩序或期待着新生活的人们,被一视同仁的时光席卷到新的世界。很多事情变化了,留恋也罢,正视也好,有些事情就是无可挽回地逝去了,徒留一首感伤的挽歌。

  (下方含有剧透)

  强纳希少校固守旧秩序,希望以自己的出战建功立业,然而死在了战场上。次子则试图通过制造业再续家族荣光,然而还是未尝所愿。艾米琳如同旧日的贵族,认为女性工作不得体,每日沉醉于声色犬马;汉娜则始终清醒地看到时代变化,试图成为独立的女性并愿意为此付出很多代价——但是这一切最终还是被死亡所吞噬。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并不知道导致了这一地碎片的原因。格蕾丝始终认为自己不会速记害了所有的人。但事实上,第一块多米诺骨牌也许在哥哥戴维奔赴战场时就已经推倒了。格蕾丝只是最后一根稻草——但也许善良的人们,都认定如果自己这片奶酪能完整无暇,事情就会完全不同。

  忽然想到这句台词,“我庆幸我成为了一个无神论者,这让我相信一切都有终结”。

  时间也许不会原谅一切的。

  它会磨平一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的一切,都是挽歌。

  《雾中回忆》读后感(九):《雾中回忆》:倘若不怀念,怎能难释怀

  与现实相比,总有这样的时刻,会让人觉得记忆飘忽而不可捉摸。那一切究竟是否发生,是梦是幻,倘若可以找到佐证尚且可以。可是对于往昔的情绪,与曾经无比珍重的热忱,仅仅以回忆去纪念,似乎又显轻薄——可我们还有其他方式,来补偿过去可能的亏欠吗?

  《雾中回忆》是澳洲作家凯特•莫顿的一本畅销书——2007年出版的这本书,中文版便已经有了三个版本,足见其畅销程度。作者的文笔是十分出色的,从而使得她想要重构的二十世纪初的英国贵族庄园生活始终栩栩如生。除此之外,以“时光境迁”的当下作为参照系完成的文本结构,同样讨巧且有利于讲述。

  故事的开端,是一部“剧本”——一部基于近一个世纪前的里弗顿庄园往事的电影正在拍摄。剧组邀请到了这里昔日的仆人格蕾丝女士,来评估拍摄细节与故事走向。这个故事与其他庄园故事相似,看起来便秘密丛生,但格蕾丝女士还是欣然应允,并且回忆起往昔的经历。

  因而这本小说,实际上是在过去与“现在”的切换中完成的。其中的微妙在于,一个活得足够久的人,会发现这样奇妙的状况:自己曾经切实的经历,在很久之后竟变成了一种“历史”,而当人们以谈论历史的方式来谈论自己时,作为这些故事的参与者的自己,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面对呢?这正是这个故事试图解决的问题。

  格蕾丝的回忆,到1924年戛然而止——那个“秘密之夜”,正是整个整个故事的高潮。而在此之前,作为仆人的格蕾丝在里弗顿庄园经历了英国作为帝国最后的繁荣、突如其来的一战带来的生离死别,以及战后人们悲伤失落的“新生活”。透过这样一个女仆的视角,一个大家族的兴衰也得到呈现。更有趣的则是人们各自命运的改变——窘迫的境况会让彼此原本不亲近的人们联系更加紧密,但这种本能的信任所导致的变化,却可能造成更加意想不到的结局。

  事实上,尽管格蕾丝是整个故事的叙述者,但故事真正的主角,其实是她的女主人汉娜小姐。她美丽聪慧,而作为一个女人,她身上的独立精神则使她的命运注定危险而浪漫。如此迷人的她,显然会遇到一位同样迷人而危险的绅士。他们才是秘密的缔结者,而女仆格蕾丝,则更像是误入兔子洞的爱丽丝,在懵懂中匆忙记下一切。原以为不过是旁观者的她,却成了故事最重要的注脚。

  凯特•莫顿的文笔是十分出众的,这决定了她笔下的豪华庄园也可以宛如真实一般始终存在。昔日的华丽令人怀念,而记忆正是这样让人欲罢不能的东西。命运有悲有喜,但记忆里的喜悲却统统令人难以释怀,因为成为记忆的,其实大多是怀念,它们被镀上了想象的色彩,以至于时过境迁,即便是它们的主人,也无法加以区分。

  《雾中回忆》读后感(十):致那些逝去的往昔

  两鬓斑白的老人总是传奇的,她们的一生都是用故事拼贴而成。以其回忆为引信,回溯时间,则充满了怀旧般的悬念,就像《返老还童》里的本杰明,亦或是《泰坦尼克号》中的露丝。凯特•莫顿的《雾中回忆》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说到凯特•莫顿,她幼时就极爱读书,并相信阅读的快感犹如偷尝禁果。后来专修戏剧艺术与英国文学,钟情于19世纪的悲剧文学和当代哥特小说。这也导致了她笔下的作品总是充满了哥特式的诡谲和悲剧性的效果。《雾中回忆》一书可以说是她的成名作,如今的她,已经四度获得代表澳洲书业最高荣誉的“年度最佳图书”大奖,是澳洲最大的版权输出端,也是版税收入最高的新一代作家。2013年,她以最高票数成为“澳大利亚最受欢迎的作家”。

  而《雾中回忆》则是以年近百岁的老人格蕾丝为写作视角,讲述了七十多年前发生在英国里弗顿庄园的尘封往事:庄园的湖畔,盛大的晚宴正在举行,年轻的诗人罗比却举枪自杀了,背后满载着迷雾重重的悲伤。年轻的电影导演试图找寻其中的隐秘,格蕾丝的回忆也就此展开。那些如同梦呓般的言语轻盈又沉重,复刻出一个类似于唐顿庄园般的宅院,所有的大门大敞开,丝质的窗帘在夏夜的和风中飘飞。但又让人不由地联想到《蝴蝶梦》和《浮生梦》,一个家族的兴衰,满满的都是对爱的追忆与萧索。

  除此以外,第一次世界大战更是成为了这个故事的主体。战争所带来的牺牲与损失,成为了当时英伦文化中贵族们思想精神的一个缩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得他们从宁静的庄园走出来,选择上战场来一显成就。同样是写战争,凯特•莫顿和福莱特的恢宏浩大完全不同,她的描写里充满了女性的缠绵细致,即使是那么久远的记忆也依然令人悲戚,仿佛是“第一滴雨试探落地,旋即大雨如注,洪水汹涌,所有对话争先恐后地涌出,鲜活场景如电影上映般一幕接着一幕”。

  这一切的一切,也终是随风而散。千言万语,都只凝结成了平静的一句:“去年十一月,我做了一场噩梦。”除了她自己,没有人知道这句话的分量。逝去的往昔是那么沉重,回忆的力量犹如枷锁。但即使是一场噩梦,我们依然拥有着面对它的勇气,世事无常,难以预料,而这也正是人生的写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