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的歷史读后感100字
《債的歷史》是一本由David Graeber 大衛.格雷伯著作,商周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550,页数:5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債的歷史》精选点评:
●當初修研究所課時讀的書,其實滿困難的,但把債的歷史爬梳是我自己以前沒想過的事情,感謝景觀所的課。
●用金融学的角度来看历史,不错的。
●對於台版這樣的豎形排版真的容易看插行啊而且覺得略浪費紙都變厚厚的
●不知所云
●正在读英文版,观点新颖,语言精奇,值得一读。
●作者梳理了債在社會生活中——從蘇美人到現代,從非洲部落到華爾街——的意義與變形,並比較不帶感情的交易(因而會有債)與其他類型人際關係的差異。債逐漸佔據了文明史的核心地位,甚至貨幣的本質便是國債。去人性化的債—償還以及利息原則,其後果真是我們要追求的?
●最近读的最有启发的一本。
《債的歷史》读后感(一):既没有说清楚问题,也没有给出答案
最初想看这书,是不知在哪里看到一个理论,债是经济的根源,以及货币体系就是债的体系,想想很有道理,于是想深入的了解债,而这本书的口碑还不错,然而深入看起来之后,感觉这么一本500多页的书没有太多实质性的东西,更多是一种宣泄,再加上翻译水平一般,晦涩难懂。
他是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旗手?要煽动底层人民,就是需要这种歇斯底里而没有逻辑的控诉吗?
很多像是八卦一样的材料或者是尼采的话中摘出一段关于债的内容作为证据这种事,真的不像一个专业人士的作为。
1、把一切不平等都归于债,第三国家的贫穷、低阶层的贫困等等,不否认有关系,但是全部归于此有点以偏概全。我本以为他会从利息的角度来论述“债”的罪恶,然而不是,他是从一开始就否认债。
2、他认为债是一种道德绑架,并且直接得出结论说债是不对的,且不说债的道德绑架属性有多少?有道德绑架的成分就是不对的吗?作者似乎是个心理学家,法律方面的理论完全不去考虑似的。
作者的脑洞开的还是挺有意思的,他质疑“易货贸易”只是经济学家的假设,根本不可能存在,他认为是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1、如果一个人缺了某样东西,他的家人或朋友会帮他做出来这个东西。如果别他的朋友缺某样东西,他也会帮朋友做。
2、如果他的朋友有,会直接给他。当别人缺某样东西,而他有的时候,他也会给别人。
——这不还是物物交换吗,亲。
作者说负债在货币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这个倒是合理的。
《債的歷史》读后感(二):相當具有顛覆性的作品
最早見到這本書是對岸中信出的版本,當時書名就叫做《債》,還蠻引人好奇的,但先不論譯筆,光是看到後面的注釋全部都用英文原版影印的偷懶步驟,就瞬間滅火了。商周這次推出,本以為是買版權,不過看了譯者後才發現猜錯了。翻了幾頁覺得不錯就帶回家了。
作者大衛‧格雷伯是“佔領華爾街”活動的發起人之一,也是著名的人類學家,他用相當有趣的角度去觀察經濟史(該這麼說嗎?),裡面的許多論述無疑的,顛覆了傳統的一些說法,讓人耳目一新。
格雷伯最大的挑戰,就是對於貨幣的起源。他指出,經濟學家的傳統說法,人類最早存在的“市場”是以物易物的環境,直到察覺出不便性後,才逐漸演化出媒介。
作者駁斥了這個說法。
他從考古的角度跟人類學的角度去考察,原始的社會根本也不存在所謂的以物易物,最早的經濟活動其實很單純,即便在現代比較純樸的農村中依然能仍見到。左鄰右舍互相交換多餘的生活用品,或者是借用賒帳,大家以自己的信用為擔保,累積出各式各樣的“債”(但又不是現代的那種)。格雷伯稱這是某種“共產”的生活方式。
不過,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在軸心時代以降,高度的國家開始成型,為了收稅等行政措施,政權必須有個媒介來處理,於是開始發行貨幣。比如說,士兵的薪餉,發放之後讓他們自行到所在地購買,等於轉移了國家的補給負擔,是一種重要措施。簡單來說,貨幣是以國家本身的信用為基礎去發展出來的媒介,並非市場“自然”發展出來的產物。也正因為如此,當進入所謂的中世紀,各大帝國紛紛崩解的同時,經濟也又“退化”回最初的那個型態。歷史學家通常稱這是一種文明衰退的狀態,但格雷伯顯然不認同。
在作者的觀念裡,正是在亞當斯密以後的經濟學家發展出來的資本主義世界,才造就了今天的許多債務危機、貧富差距、過度信用擴張跟投資泡沫化等。古希臘哲人亞里士多德在他探討倫理學的作品中指出:「當財貨是用來取得生活必需品時,他是正常的;當它人類只想利用財貨生出更多財貨,這世界就腐化了。」今天吾人所見到的房屋炒作者就是這樣的存在。
格雷伯對於這些當然有諸多的批判,同時,他也希望讀者諸君能夠重新反省“債”的本質意義,最終,他希望人類能夠思考是否除了資本主義外,還有別的生存方式?最初的那種模式,是否才是“幸福”的最終可能性。
以上是筆者從中讀懂的部分心得。坦白說,格雷伯給予的資訊頗多,有部分在陳述時,雖然未必是譯筆的問題,但顯然作者說的越多,反而越有些模糊了焦點,反而難看出真正的核心意旨。又,或許本書值得再三的品味,可以琢磨出不同的心得吧!(例如,作者指出,耶穌最偉大的地方,就是他把“原罪”攀比為古典時代認為人類“積欠這個上天的債”,而他的死亡則是代替世人把這個“還不起的債”給清除了。另外,他對於羅馬奴隸制與財產制的討論也非常精彩。)
本書的字數很多,背後的附註也很多也很重要,簡體版把它通通省略是非常要不得的做法。不過,當然,字多錯誤也多,這也是無可奈何的。
但,不管怎樣,一部可以帶來許多新知識的是好書,能夠讓你反思的則是經典了。
《債的歷史》,是可以細細品味的好作品。
與大家推薦之。
《債的歷史》读后感(三):放贷有赚有赔,放贷前请详阅"公开说明书"
一般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人类货币的起源,始自"以物易物"、"货币交易"与"信用借偿"的自然过程,但作者试图以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推翻古典经济学缺乏论证的主张。通过历史回顾,David Graeber认为货币的起源应该倒反过来,是"信用借偿"、"货币交易",最后才是"以物易物"。此主张与古典经济学家相同的部分,在于货币的必要性和合法性皆与"政府"的出现息息相关,但以此延伸的"放贷风险"与"有借有还",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
David Graeber认为"放贷风险"是人类史中最长远的共识,亦即债主体认到大量借贷者无法偿债时,将导致社会经济崩溃,因此主动打消债务或放宽偿债条件。例如犹太法规定七年为一次禧年,债主必须取消所有债务,使卖身为仆的人能回到家乡种地,繁衍子孙。在此,真正维持社会稳定的是"信用",它表现在债主放贷程度的克制与打销债务的诚信。"有借有还"则是一区域内出现超强"政府"后(罗马帝国),为收刮邻近国家的劳动人口,并贬低其财产所制定的新措施。目的是将人类于法律意义上转换为"失去自由"的财货(奴隶),以利人口交易、财产接收,与支撑国内发展。
在这种情境下,作为财货的奴隶必须偿还法律意义下的债务,才能返回人类社会。但奴隶是否能偿还债务,其实是由债主背后的"政府"说了算。因此"政府"能制定与修改法令,从源头加强偿债难度,使奴隶制下的人终身为奴;通过这道程序,债主凭空获得大量的利息,产生以"债主"为业的阶层,他们维护现有体制,使"政府"统治得以延续。在此,为了进一步运用这些利息,货币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必需品;而当社会保持长时间的繁荣后,货币的流通性便不敷使用。"信用借偿"遂重新发展,但其"信用"仅仅指政府保障的货币兑换合法性而已。
quot;以物易物"则是"有借有还"遮掩的"放贷风险"被引爆的结果。随着大量利息杠杆的操作,"信用"被膨胀到无法兑换货币的程度,政府的中央银行与财政机构无法损益两平。最终,"政府"与"债主"信用破产、社会通货膨胀、货币失去效能,人类恢复相欠债的真实面貌,只能"以物易物"来维持生命(食物、水源、衣物、人命与身体)。例如经济大萧条下的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等等。但时至今日,各国"政府"与"债主"发展出各种调控危机的措施,以缩小风险引爆的损失(通常是债主的损失),例如以国家税收打消银行呆债;以遵结措施要求另一政府私有化国有财产等等。
综括而言,本书廓绘的货币发展,其最大症结是债主忽略的"放贷风险"。但他们真的忽略吗?还是有意为之呢?嘿嘿。
《債的歷史》读后感(四):債務是無法完成的承諾
David Gradeber的這本書,中文譯名個人認為十分到位,債的歷史,但不是正史的編年體傳記或者大歷史的寫法,是人類學希望做到contexutulize金錢,債務以及信用和具體的生命和人際關機互動的筆法。正如題目,Gradeber時不時會帶出一些零散的新緯度的,對於資本主義時代,人與人之間,從思維到語言,從實際行動到價值體系的解讀。
從一開始,作者就提出對 『欠債還錢 天經地義』發出挑戰,舉的是民族誌式的“異”文化,第三世界對於第一世界的,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歷史,當地獨裁政府和和殖民霸權之間的債,那些拔地而起的高樓,穿山過海的鐵路,以發展之名,成本落到了當地需要“被現代化”的社區身上。這樣的理解在歷史書上,比如中國清政府賠的白花花的白銀最後需要百姓來負擔,只是個簡單的數字。但Grabeder用實在小例子來讓人們思考,債,當初借出去,如果已經預知這另借貸人賣兒賣女家破人亡都要還錢的非正義堅持,那欠債還錢天經地義背後,到底是由誰來構建,這種道德和財物掛勾的邏輯和“文明”。而當我們高呼者八個字的時候,是一種對於心底想像中的正義的維護。這令我想起那些是人渺小的英雄故事,或者是總會有因果報應的鬼故事,它們是culturally ture,而且讓人不警覺內化和被教化的力量時如此的強大,以致我們都不會去解構當中的邏輯,或者說是想像另一種可能。 債務,挾著量化和商業語言,將人的關係更新。
在第二段,作者開始去挑戰經濟學家們(classic and neoclassic)簡化版本未經實驗卻已經成為常識的故事:一個沒有貨幣的小鎮,各有所需的人們沒有辦法達到雙重巧合(你想要的東西別人不要,你不要的東西別人要),所以物物交換非常的低效,所以後來人們“發明”了貨幣作為交換媒介,從此天下大同,商流順暢。 作者提出,這個完美的故事其實是一個簡化版脫離實際的想像,比如說它假設交易具有高度的時效性,它是短期的,因為長期來說,雙重巧合以及互通有無是容易出現的(如果小鎮裡人們形成了獨立經濟體)。而對於前工業時代的想像,作者認為,經濟學家們在用工業時代的邏輯去書寫,大量的史實和民族誌都顯示,故事中低效的“以物易物”從來沒有存在過。而以物易物其實是金錢出現了以後,偶爾失效的時候,人們交易的方法,所以真正的先後順序應該是 虛擬貨幣-金錢-以物易物。而在這個過程中,信用系統開始出現。
信用系統本身,是用抽象的衡量單位(貨幣單位),去衡量一個人對其他人的信任,而這種衡量方式也被其他人接受。而貨幣和市場的被接受,是因為各國軍事系統的強大,為了攻擊軍隊所需,查特主義基建了哲學裡面大肆的債的比擬,將人對於宇宙文明以及道德的闡釋和認知和虧欠掛了鉤。所以債務之源是社會性的,國家強調個人對社會的虧欠,國家和市場的苟且開始。而後作者引入尼采的論述,“人是天生會算數的動物”,而在宗教的書寫裡面,比如審判日的定義,或者馬太福音主禱文的那句“我們求神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一樣。一個人如果對於弟兄姊妹斤斤較量,念念不忘別人對他的虧欠,這樣的人是不能求神免去他的債的。” 債構成了人和社群的關係,債務關係為人的優越性畫上註腳。
個人認為,最精彩的論述,在於第六段,作者展示了市場和商業語言如何滲透人類的各層生活。從親子關係(一個很廣泛的比擬,孩子是你上輩子的債主),到現代人護送禮物免卻人情債的思維。裡面對於共產主義的把握十分有意思,“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但這卻是資本主義組織運行的方式,比如說政府公司甚至是任何人的交往,作者說這其實是所有人類社會的基礎,因為在大難和動亂面前,階級和分層成了奢侈,人們必須合作。而從努爾人(人類學經典)民族誌裡面,作者用對照的方法來說明,資本主義社會植入的共產主義原則,比如說平等,努爾人的理解是知道雙方意願,但不是必須按照這種量化進行交換,而“好客”的特質,恰恰和現代社會的政府和市場相違背,人們通過分享食物確立關係,不需要制度化的組織,而共產主義則是一種道德社會的準則,留心和在乎他人的處境,所以人和人的關係是恆久的,在一個記帳和算清楚是種禁忌的社會,而債務因為算不清楚,所以成了關係維持的關鍵。而在資本主義社會,交易的原則在於等值,這就讓關係隨時可以中斷,因為沒有債務,而穩定中產生的階級制度,則是持續不斷的單邊關係,當中的邏輯在於“一個人的特定行為重複多次“或者”別人多次如此對待那個人“,那大家就會把他/她定義為某種人,或者說是那個人不可改變的天性。而一旦任何人時可以劃分的,那重新分配和資本積累(通過戰爭和掠奪),也就成為可能。而債務本來的精華,就在於雙方地位平等,兩個人自認基本上並不是不同的人,而階級就是一筆沒有完成的交易,這是信仰希望施捨的根基。而在強大的中產階級文化裡,比如說謝謝請在法語和英語裡面,原來的意思也是 si li vous plait 你不必如此做, de rien (你)沒(欠我)什麼 這就是一種平等的,無止境的短暫債務關係,人們互欠但迅速勾銷,最後的狀態是 不欠任何人東西,也就省卻了相互關愛和感情。
在性與死亡的遊戲裡,作者用 女奴隸作為貨幣單位的例子,來說明社會貨幣以及human ecnonomic的概念 (相對於現在的財物經濟來說),村民之妻故事,以及以命抵命的邏輯,在於人性經濟裡,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什麼可以和人等值的。任何人的關係是“相互承諾,共同經歷,集體責任”,而不是商品經濟裡面的,用暴力將人從原來的社會網絡裡抽離,比如說奴隸制。 接下來的一章,繼續結構當代文明和商品經濟的關係,比如說榮譽這樣的“普世價值”是和債務相關的,比如說你要榮譽,這個取決於其他人看待你的眼光的東西,你就必須要迎合社會的那套遊戲規則(羞恥受辱也是),而榮譽是過剩的尊嚴。而巴比倫女性可以出售性服務作為恩典和現代管制性的比較,是想去說明,金錢讓性從女性榮譽到了無關甚至是羞辱,是因為妓女和金錢一樣,讓任何人都沒有了獨特性,但這同樣充滿了誘惑。而人的心態,隨之從想要錢到需要錢轉變。
第八章到第十一章,作者用夯實的細節去構建另一套歷史,用了歐洲中國印度的歷史,人類從物質主義的軸心時代,過渡到宗教權威的中世紀,然後到白銀黃金橫行的大資本帝國時代。裡面作者更新了對物質的定義以及挑戰中世紀黑暗這樣的俗知。金錢成為政治工具,信用這一詞,同樣將金融和道德聯繫起來。而資本主義的發展則是信用經濟變成利息經濟的過程。
而最後一章,作者反思各種對於資本主義必滅亡的觀點,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後,資本主義進入軍事化,不斷勾銷資本主義以外的其他選項,而細節處說,我們不斷構建和排斥沒有生產力的窮人,從而讓所有人都必須進入不相欠的冷性利息交往。我們一直有經濟,但既有的,從哪裡而來,我們應該走往何處,garbeber稟持人類學一貫慎於判斷和指導的風格,只是去確認資本主義的非唯一性以及幫助大家想像另一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