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北平读后感精选
《午夜北平》是一本由保罗·法兰奇著作,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56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3-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午夜北平》精选点评:
●非常平庸,读不出任何特别之处。平庸地叙述完了一个谋杀故事。在治安混乱的地方,这种谋杀案甚至不值一提,无非因为发生在“外国人”中间。 另外翻译虽然没有问题,但表示完成的 xxxx了 句式,用个没完。
● 拿到书后争分夺秒的看完后却不知该说些什么。。 从知道韩队长把证人车夫的证词改掉后开始脊背发凉。。 1937年1月至今案件始终不明。 #女孩们晚上早点回家#
●听的有声版本,故事很吸引人,让读者看到那个时期的北平。确实很适合改编成剧集。
●老北京浮世绘
●在《午夜北平》結尾處,保羅·法蘭奇提起了與這樁案件相關的各個人物的最後下場,有些人投身到戰爭中犧牲了,有些人為了逃難而漂泊異鄉,有些人繼續在名利場中廝殺,也許除了愛德華·威納,沒有人再去在乎是誰殺死了潘蜜拉,4顆星
●到后段实在觉得写得很费劲,又想铺线索又怕被看出来,导致又要强调一些细节又要用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把它埋起来。翻译的语文好像不是很好,双重否定容易乱,词语成语也容易乱用。
●近似于报告文学的作品。下午还去实地探访了一下,有些意思。
●因为Netflix邀请姜文拍剧的谣言,《午夜北平》难免叫人联想起张北海的《侠隐》,而这两本书确实很相似,背景都是大战在即的北平,也都以凶杀和复仇作为主题。但我不喜欢《侠隐》,它刻意地对各种老北京的物象进行了堆砌。看了这本书后,我就更明白为什么不喜欢《侠隐》了,本书作者法兰奇始终是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去写的,这种陌生的视角和他笔下那个波谲云诡、黑暗肮脏的北平完美融合,让读者一点不觉突兀,反而很熨帖,达到了“文”与“质”的统一;而张北海因为小时候生活在北平的缘故,始终有种“当地人”的执念,可毕竟去国几十年,终究是个外人了,作为一个外人却非要冒充当地人,假装自己是个真正的、甚至资格更老的“老北京”,下笔的时候就有些“中气不足”“冠冕堂皇”了。由此可见,写作视角很重要,良好的视角有助于内容的表达。
●《邪不压正》提到民国时期一桩英国少女在北平被杀的迷案,颇为好奇。研究了解到此书正是记载和剖析此事,借来一读。读完心有余悸,曾经路过书中所写的许多地点,却不想有过如此往事,如北京苍冬枝头的乌鸦,飞啸而过,划破寂静的天空。
●2019051:有助于看清一些所谓倡导法治的民主国家的真面目。论草菅人命,英国也是不甘示弱。
《午夜北平》读后感(一):这是一本老外的猎奇之作
英国外交官的被害的女儿与惨遭以英国为首的列强们摧残蹂躏的千千万万中国人相比又如何?!!
偶然看到梁文道在《开卷8分钟》正介绍此书,只听到几句,于是买来读。他手中拿的还是繁体竖版的。我不知道他看过后的真正感想。
《午夜北平》读后感(二):报告文学
这是本丰富的书。它并不是一本历史著作,虽然边边角角里的历史白描非常精到;理论上是一本侦探小说,可是因为是真实而简单的暴力案件,所以也没有一般推理小说的悬疑感。实际上是一篇报告文学,把事件清楚地重构,让真相大白,让正义昭显。
开头两章稍显沉闷,也许是因为作者在细细地给读者描述中国和北京,1937年的中国和北京,以拉开故事的序幕。接下来越来越紧张,字里行间也越来越能感受到作者的愤慨和激情。越读到后面越感觉像是一锅浓汤开始咕嘟咕嘟地冒泡,一种"the plot thickens"的感觉油然而生。
《午夜北平》读后感(三):短评午夜北平
(若是准备将此书当做侦探小说阅读那么评论的后两段涉及到一点情节透露><)
有些疑惑这本书居然在中国这么默默无闻。。Midnight in Peking的上架建议是归类于true crime和history两类的,所以感觉这本书更属于nonfiction而非小说。
French这本书在选题上有点类似于史景迁的王氏之死,用小的事件引出大背景,但是风格上是迥异的。French是在用侦探小说的写法来演绎整个事件,虽然中间插入的历史背景使它缺乏了小说的趣味性,但是整体还是很引人入胜的,特别是结尾处处理的很好,重构了Pamela的最后一天以及交待了各个人物令人唏嘘的结局。感觉国外历史学者很会寻找切入点,都从被历史掩埋的事件入手却将整个历史都重构以及分析了一遍,而且增添了历史的趣味性。CNN上有篇介绍这本书中各个场景的游记,这次去北京决定按上面的顺序走一遍。
历史是被创造或重构(Reconstruct)而不是所有以前发生的事件的单纯记录。所以French在Midnight in Peking里只是以自己的角度重构了当时的情况,可以说是一家之言。他从E.T.C Werner的私人调查记录以及当时的报纸和档案中找到证据将它们拼凑在了一起,但是诚如French在后记中所说的,他相信Werner最后的结论而且他写这本书的意义也是为了将这个被遗忘的悬案重新置于阳光下并给予Pamela一份迟到的公正。虽然French的结论仍然缺乏证据,但是在看到“嫌疑人”照片的时候还是感到寒意森森。很难想象Pamela究竟在那短短的一夜里经历过怎样肮脏的逼迫与绝望的反抗,以及在被解剖并抛尸于西便门塔楼下的惨状。就像French在书中所述,Werner一定宁愿相信他的女儿是在被肢解前就已经死去。
作者还出了一本与这本书相配的电子书The Badlands,所讲的就是Pamela的可能被杀地点Badlands的各种故事。没有查到Badlands中文的准确翻译,不过基本是在现今使馆区附近天安门前门一带,其中的许多著名胡同至今都还存在,譬如Pamela被杀地点船板胡同28号应该还是可以寻到大概位置的。这片以前被毒品酒鬼妓女白俄称霸的热闹街巷跟现今真得是很不相同,不过或许与何伟笔下80,90年代的雅宝路(Yabaolu)有些相像?
《午夜北平》读后感(四):高欢评《午夜北平》︱不要在午夜问路,怕走到城墙暗处
东南角楼之夜色
文︱高 欢
首发于《澎湃新闻·上海书评》03/18/2019
北京的美轮美奂与杂乱无章、时髦与土气、历史与现代往往都近在咫尺,让人在二环内暴走时,时而惊艳时而叹气。如今我已这般熟悉这个城市,每当在电影和书里辨认出地标时,就有奇妙感受。
比如说,《邪不压正》电影中提到的白人少女帕梅拉凶杀案,尸体发现地就在我夜跑目的地东南角楼下,我常在那边树下拉伸做俯卧撑。电影中,兰青峰与李天然的养父亨德勒医生在明城墙上发生争执,并将他扔了下去。这城墙旁的小径也是我跑步的路线。所以,只要张开想象的翅膀,夜跑就变得越来越刺激。
电影中暗示亨德勒医生就是凶手,但在历史中的原型并非同样的下场。
2011年出版的Midnight in Peking (《午夜北平》)根据历史上真实案件所写,归类为非虚构写作。作者保罗·弗伦奇(Paul French) 最初在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注解里读到这桩奇案:死者的家和斯诺夫妇的家非常近,斯诺夫人海伦为此感到十分紧张。之后,弗伦奇就查阅当时的报纸、北京上海香港伦敦的档案,以求获得真相。为了调查,除了北京之外,他还去了相关人物涉足的上海法租界和天津寄宿学校。虽然北京内城已拆了许多,相关地点大多还在,于是他还设计了一个语音导览,看完小说,可去实地考察一番,想象或缅怀,相当有意思。
谋杀案的各种元素都很吸引眼球: 经历丰富为人古怪的父亲、城墙边夜里活动的狐仙、酒吧妓院和西山天体营、“下等”外国人的混乱和犯罪、故意妨碍调查的英国外交官、未能伸张的正义,乃至困境中仇人的狭路相逢。
1937年1月一个寒冷的早晨,一位遛鸟老人在东南角楼下发现了退休英国外交官维尔纳(E.T.C. Werner)的养女帕梅拉(Pamela Werner)的尸体。她的血几乎已经流干,人也被砍得面目全非。因传说有狐狸精出没,角楼曾有狐狸塔的称号。不过,那个清晨,只有野狗围绕帕梅拉身边。
尸检是在三公里外的协和医院做的:她死于头部钝器袭击,包括心脏在内的内脏都被干净利落地取走,留下的仅有胃。应该只有医生或猎人才有这样的技术,野狗吃人决不能这般齐整。她下身被捣毁,一般的性虐狂大概也下不了这样的重手。钻石手表还在,说明杀人目的不是抢劫。细节太血腥可怕,警察将其保密,但后来消息还是泄露见了报……
夏天某个闷热的星期日,我也骑着共享单车,将书中说到的地点走了一遍,下图中10到12是我添加的。
《午夜北平》导览地图
帕梅拉,住在盔甲厂胡同(2),离交通繁忙的北京站(1)不远,拐来拐去,忽然就到了。书中说他家是1号,但由于胡同门牌号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有重排,现在的1号不是当年的1号,我在胡同里走了九遍,以寻找蛛丝马迹。既然说她家的大宅已被拆成三家,那么那个最气派的大门也许就是她家的,其余的门都像是破墙打洞的违章搭建。
今天的盔甲厂胡同 (2)
可能是帕梅拉家的大门 (2)
胡同另一头,有个中安宾馆,墙上有巨大标识:《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写作地旧址。是的,埃德加·斯诺和海伦·斯诺曾经住在这里,书中说他家是个有好几进的四合院,还有山东大汉保镖。他们生活豪华,常常举办派对。如今这一切都已不再,盖起了楼房。宾馆大堂里陈列着老照片,电视机里放着关于他们的纪录片。作为最先访问陕北并积极报道的西方记者,他们声名在外。电视里说,他们事业发展差异太大,终于在1949年离了婚(但是谁又知道到底是为什么呢?)。
盔甲厂胡同里,埃德加·斯诺和海伦·斯诺1935-1937 年住所旧址 (2)
海伦·斯诺曾怀疑,戴笠为了阻挠他们的报道和出版,想要暗杀她,只是手下杀错了人,于是邻居家的帕梅拉遇了害,她们长得还真有点像。但是军统局下手一般都是手脚麻利,一枪毙命,帕梅拉却不是这种死法。
海伦·斯诺;帕梅拉·维尔纳
盔甲厂胡同的另一头有个小旅馆门口,种着恣意的花,由此往东折向泡子河东巷走一会儿,豁然开朗,面前是草坪树木:这一高于二环路的绿地也是明城墙遗址公园的一部分,拾阶而下往南,就能看到高大的东南角楼。也就是说,死者的家距其被发现之地走路不超过十分钟。
东南角楼(3)于明朝初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以上去参观,看看关于北京城的展览,还可以俯瞰北侧的北京站,绿皮火车来来往往,相当文艺。如今角楼下有老槐树,洁白的玉簪花吐露芳香。可是八十多年前,这里是一块废地和大运河的遗存水沟;十九世纪的清代,外国人的坟地也在附近,野狗出没,所以这真是一个午夜抛尸的理想地点。
二环路旁的东南角楼(3)
上城墙,看东南角楼(3)
东南角楼下的玉簪花 (3)
沿着与之相连的明城墙(4)往东漫步,会经过以前的京奉铁路信号所和一小段枕木,春有各色梅花绽放、冬有落尽叶子的树枝装点清冷天空。这段城墙在书中被称为the Tartar Wall (鞑靼城墙),将北京的内外城分割开来。清代北京的内城,主要住着旗人,所以英国人将内城叫做the Tartar City(鞑靼城),南边的外城主要是汉人住,叫做the Chinese City(汉人城)。城墙上可以走人可以骑车,眺望城内城外不同风光,令人向往。
春天里美貌的明城墙遗址公园(4)
北京的城墙经历了各种毁损,这也是仅有的几段遗存:1916年先有个环城京师铁路,把城墙打了个大洞,该洞现在是上角楼的收费处大门。民国期间,北京的城楼又被拆了若干,城墙上也新开城门,以疏导交通。1949年之后再是大规模的拆除。比起角楼墙上八国联军留下的刻字,这破坏力可是大多了。
二十世纪初为了修铁路在城墙上打的洞,现在是上角楼的收费处大门,人们在此跳广场舞 (3)(4)
明城墙公园走到西边尽头,北侧马路对面有后沟胡同。走进去,会先经过亚斯立堂(Asbury Church),它是被义和团焚毁后1904年重建的。圆形的礼拜堂有深色木制天花板,阳光透过彩色玻璃射进来,温馨可爱。这座基督教堂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亚斯立堂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与之相交的船板胡同,在书中叫the Badlands (5),或许该译作“坏坏之地”?这里最初是一片空地,外国兵在此操练打马球,一战以后才渐渐造起房子,理论上是中国辖区,事实上是三不管地区,所以,“下等”的外国人 —— 主要是从苏联逃出的俄国白人、德国中欧逃出的犹太人、各国逃兵 ——聚集于此,廉价旅馆、酒吧、赌场、妓院林立,街上都是皮条客和姑娘。作者认为,帕梅拉就是被凶手及若干男伴骗到这里杀害的。她才十九岁,有些叛逆,对成人世界有些兴奋好奇,以为自己去的是节日派对,结果是个妓院,不从之后发生争执,被杀,血流干、脏器去除后,再被人用车拉到角楼下抛弃,这段路不到两公里。
船板胡同28号据说就是凶杀现场,然而现在就是一堵墙和门窗,正对着东交民巷小学的后门。如果胡同门牌号都有重排,那也未必就是这里。如今胡同里只有普通人家和小旅馆,住店客人很有可能是旁边同仁医院外地病人的家属。这么多年过去了,真看不出这里曾是个红灯区。
所以,物理消除真是一种抹去记忆的好方法。
船板胡同28号,可能的凶杀现场(5)
与船板胡同呈三十度角的还有一条苏州胡同(6),我倒是第一次去。书中说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小吃店、还有算命杂耍、代写书信的,属于典型的红灯区旁配套商业设施。这也是帕梅拉最爱去的地方之一,并在此吃了生前最后一顿饭。正当我叹息现在这里没啥看头时,迎面走来一人,头上顶着一碗方便面。他走到我身后,我转身偷拍了他的背影。一旁警车里的警察笑着对我说:“发网上去?”
苏州胡同头顶方便面之人(6)
出了苏州胡同,大街对面是东单公园(10),据说这里是帝都著名的男同性恋聚集地。一进门就是假山,插着牌子“禁止此处小便”。为人民服务的雕塑旁,人们跳着广场舞。小山脚下有个露天理发摊儿,顺着小路我就上了山,看到了凉亭和沿途散坐着的人们。打扰完毕,我出公园,去高大上的东交民巷走一遭。
东单公园(10)
东交民巷以前是使馆区,进去需要验证身份。义和团运动爆发时,外国人都躲到这里避难。此地的西式建筑大多是全国重点文物,不过很多仍是政府机关,在围墙大门后,不太看得到。能去的有警察博物馆和法院博物馆,分别是以前的花旗银行和日本正金银行大楼,值得一逛。
东交民巷的法院博物馆,以前的日本正金银行大楼
东交民巷前法国邮政局
法国教堂圣弥额尔堂(Church of St. Michael)旁是前法国使馆(7),门口有大石狮,门内有假山。西哈努克亲王在世时长期住这儿。帕梅拉被害前曾在里面的滑冰场玩耍,之后骑车回家就失踪了。这里离凶杀现场船板胡同只有一公里。
前法国使馆(7)
作者推断的凶手是美国牙医普伦蒂斯(Prentice),就住附近,在大冬天莫名其妙刷了墙,不知为什么,窗门也大开着。他对警察说不认识帕梅拉,然而却有给她看牙的记录……从帕梅拉日记里也能看出,她也去过普伦蒂斯组织的西山天体营——就是大家都不穿衣服的派对(《邪不压正》里也提了一句)。那个时代就这么开放,真有点重口味。
附近还有六国饭店(Grand Hôtel des Wagons-Lits) 旧址(11),北京旧时最洋气最高级的饭店,各国使者及北京的上流人士在此住宿、餐饮、交际、娱乐。在没有手机联络的时代,帕梅拉貌似也在前台收取了一张别人留给她的纸条。该饭店是历史上一些著名事件的发生地,只可惜1988年一场火灾将其烧毁,重建的宾馆就再无看点。
正义路上的公安部是当年的英国领事馆(8),可以远远地在入口瞄一眼。帕梅拉的中国通父亲维尔纳是个英国外交官,脾气古怪,和上司、同事的关系很差,一直被派去各种不怎么样的地方任职,退休后就回北京继续他的中国研究。他的养女被杀,是个轰动的涉外案件,由天津过来的苏格兰场探长和中国探长共同调查,可是总碰到各种无用乃至误导的线索,让人意识到水很深,阻力很大,不能影响大英帝国的脸面。维尔纳最初就是在英国领事馆从中文翻译做起,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多年以后,他又在这里参加了养女的案件审讯,草草收场,说凶手是个未知的中国人。
这位老父亲不甘心,花费重金自己侦查,并如同信访群众一样不停申诉,要求重新调查这个案子。帕梅拉于1937年1月被害,到了7月就是卢沟桥事变,北京到处人心惶惶,外国人、中国人,能走的都走了,谁还来管这个。
然而他的申诉,包括一百五十页的长信,都留在了英国的国家档案馆中,再无人理会,直到多年后保罗·弗伦奇 读《红星照耀中国》后想起来做调查。《午夜北平》重构了这一案件,并生动地再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京的风貌。
再往西就是前门23号前美国大使馆(9),当初他们倒还给了维尔纳一些相关线索。大门在前门东大街上,大院里现有餐厅、高级表店和爵士乐场。马路对面有漂亮的铁道博物馆(12),也是当年的正阳门火车站。以前所有到北京的旅客都在此出站,抬头看见美丽壮观的正阳门,大概都会对帝都心生敬畏。1937年,那位耿直的探长从天津初到北平,他还不知道即将接手的是怎样一桩必须不了了之的案子呢。
正阳门老火车站漂亮的钟楼 (12)
作者在书中基本认同维尔纳的调查结果,然而牙医普伦蒂斯的后人表示反对,设立了网站对维尔纳本人的可信度提出质疑、并提出了一些反证。1943年日本人将滞留北京的外国人送往山东的集中营,维尔纳和普伦蒂斯还在那里相遇,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这该是多么尴尬紧张的时刻。
然而,这还是一桩悬案。如果帕梅拉还活着,正好一百零一岁,倒也不是完全没可能。只是她死于非常时期,正义到现在也没能伸张。
1936年有个驻华美国军官弗兰克·多恩(Frank Dorn)出版了一张《北平历史地图》(A Map and History of Peiping),生动描绘了当时的地标和风俗,非常好玩。鉴于帕梅拉是1937年1月被杀,这张地图应该也是比较忠实地展现了她所处的环境,以下地图局部就是本案相关地域范围。
《1936年老北京风俗地图》(学苑出版社2010年重印)局部
作为一个熟悉北京对它又爱又恨的上海人,在我时不时发牢骚吐槽北京各种不便的同时,又每每被其深藏的历史、美丽的古建公园和有趣的地名深深吸引。不知不觉在这里也呆了好几年,真是吓一跳。作为一个过客,我比当地人更彻底地扫荡北京的大街小巷,说起来如数家珍。读完《午夜北平》,看看老地图,再进行一次理论结合实践的骑行漫步,帝都的风景或面目全非或风情依旧,真让人感叹几十年的历史进程。
还可以看看以前写的:
英雄不必完美 死而无憾就好
高欢︱那些选特朗普当总统的美国乡下人
欢迎关注毛羊言欢,长按二维码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