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友人谈里尔克读后感摘抄
《与友人谈里尔克》是一本由(法) 程抱一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友人谈里尔克》精选点评:
●程抱一文采斐然,翻译也不错;对里尔克的见解也较准确,可惜谈得略微泛化,若能多写点系统性的文本细读就更好了……等我以后写吧,哈哈
●“你知道静守一角土地,一撮回忆,日子长了,那内心不可测量的世界逐渐铺展开来,充满一切,收聚一切:路径、村落、季节、星辰,云外的高泉,山外的长江,水草水仙的色泽,干果干菜的浓香,在期待中凝聚的饥渴,在回味中提升的爱欲,失落的面容,重获的音姿,在血泪划成的沟渠中贯流着的所有活过和尚未活过的事物……我愿望一个黄昏,携着烧酒,来推你的柴门。”
●谈里尔克一分,翻译里尔克三分。宣城图书馆。
●“春天需要你。众星都期望你注视它们”
●里尔克让他的忧伤在他的诗行间任意流淌——瓦莱里可能会说:“忧伤正是诗意的源泉。”只要语言在,他们就存在。歌声依然栖留在他们贫困的大地之上。歌者的词语依然持有神圣者的踪迹。
●有朝一日,如果尘世将你遗忘,你可以对静止的大地说:我流,对迅疾的流水宣称:我在。
●程先生有些观点不能认同,但对里尔克法文诗的感觉还是有启发的。
●好文艺
●读里尔克的诗,让人有在漫天星光下沐浴的清澈和提升。里尔克诗歌思想的深刻有些近乎禅或道,但其实是根植于西欧传统文化和宗教传统的。有熟悉欧洲文化的作者这样的引领和旁白,真的让我获益不少,感觉更走近了里尔克——我最爱的一位诗人。作者能如此深入里尔克,让我钦佩也感动。因着他对里尔克的解读,也让我开始喜欢并了解这个早年旅居的法国华人。羡慕作者能以原著来走进里尔克,能感受那些原文诗中的韵律和意蕴。书后半部有两三页类作者写的诗歌,那磅礴壮观的气势彻底击倒了我,连读几遍仍不过瘾,便抄录手旁。
●当那些未获所求的身躯在失望和忧愁中分手,当相互嫌恶的人们必须同寝一床,孤寂啊,它改变了方向。。。这就是里尔克!
《与友人谈里尔克》读后感(一):对哀歌的解释很喜欢
是莎乐美老师在读书课上讲里尔克诗歌,受其激情投入所感染,而引发的读里尔克相关读物的兴趣。程抱一先生以书信的形式娓娓道来,文字冼达典雅,译诗也美。书信结合译诗,对哀歌的解释很喜欢,随之体会里尔克对死亡的看法。星雨微光,是张在哪只琴上,是哪只手弹出的,柔和的唱!
《与友人谈里尔克》读后感(二):复杂,并不晦涩
臧棣曾在《汉语中的里尔克》中称“里尔克是位晦涩的诗人,但却不是位复杂的诗人。”这个论断来源于里尔克的神秘主义倾向。然而在程抱一先生看来,里尔克虽然具有细微的感觉和幽深的境界,但他的文字并不晦涩含糊,相反,要求准确的选择及精妙的拼凑。从这个角度来看,遵循“文字的明晰和诗句的节奏”才是翻译里尔克最重要的原则。程抱一先生的翻译在这个方面做得非常成功,以简练明晰、节奏井然的诗句在汉语中重现了里尔克的身影。而林克先生的翻译虽然同样文采斐然,但在个别之处失之晦涩,未免就稍逊半筹。其余译者大多竟连里尔克的本意都未能理解,文字也奇形怪状,就更是落于下乘了。
《与友人谈里尔克》读后感(三):大开与内观-- 世间万物皆有灵
法兰西文学院院士 亚裔第一人
里尔克 一个出身捷克讲德语的诗人
程抱一 一个出身中国讲法语的文人
其父母在1948年移居法国 任职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
次年父母去勒美国 而他留在巴黎潜心研究热爱的文学
17岁开始接触诗歌 20岁之前在L'alliance francaise读取对外汉语教师资格
此外,他拥有一座“bibliotheque chinois”
这也是为什么虽然他多年身在异乡 但还是深谙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原因
对道教的“阴-阳-中阴”有很独到的见解
lt;与有人谈里尔克>关键词
*美/美学 L‘esthetique
可能是我读书少 美学方面好像一直不是近代中国文化强调的东西
书中有节选里尔克的一些诗句 字句很有阴柔的力度+诗歌独有的浓缩感
作者有刻意强调 里尔克在接触Cezanne及存在主义之外 还读过李白的诗 感叹其”惊为天人“
中国古诗的美学含义被现代人漠视是件很可惜的事情
*世间万物皆有灵/大开
里尔克常去动物园 植物园寻找生命最原始的力量及智慧
这就是他所认为的"大开" gros ouvert
我把它理解为一种纯粹 欣赏花的美 风的动 世间有形或无形的存在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 一种归于内心本质的最淳朴的东西 亦是对美的一种渴望
*内观
里尔克非佛教信徒 但他的很多观念却与佛教/道教极为相似
作为一种“内观“ 在他看来 人们在意的不应该是 财物/权利或一些容易迷惑人心的物质满足感
而是一种纯净的思想的念力 返璞归真 向本我/向内看
我们常探讨活着的意义 人们惧怕改变 惧怕不确定性 惧怕无形的东西 包括死亡
所以有勒占有欲 有勒向外所求爱 所求物质 所求慰藉的恶习
藏传佛教 宣扬的其实也就是一种”内观“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 除去肉体的皮囊 我们留下的思想和心念又到底会是什么
其实内观 会使你以第三方的姿态审视自己 我理解为一种投射
通过思考 通过修炼 通过实践 将好的善的美的东西
从外部投射回自己 丰富生命的意义
*忧伤的力量
诗句的行文里多少会有忧伤的感情
”然而,这部书不停留在苦难和恐惧的表层,他真正的潜境是爱.“
eth的书里曾说 2012年并非会是世界的末日
但是21世纪却会是人类的一个转折点
世界各地为宗教 为政治 为经济 为满足最基本的生活
在革命 在战争的人们会发现 心念对于这个时代 甚至对于人类文明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Iexpress 采访程抱一的部分记录资料:
http://www.lexpress.fr/culture/livre/entretien-avec-francois-cheng_805280.html
《与友人谈里尔克》读后感(四):(四)
2017-04-08
在这一切现象背后,他看见死,那与生俱来的、无所不在的死。如果死引向幻灭,那么同时也给与珍贵的可能:变化。是它,使人间的生活不致流于怠惰、关闭;是它,使短促的人生化为跃进;是它,使个人的灵魂成为无可替代,创造的作为成为独一无二。在它背后,展开惊心动魄的“大开”(Das Offene)的世界。
没有死亡,生命将只是无谓的重复,无旨的蠢动,一种不必有变化的拖延,不必有个性的铺展。是它,使我们个别的生命突然变成无可替代的,使我们把每个时辰都当作独一的,使我们的欲望化为飞跃,使我们不断追求意义。由于它,生命才有成长结实的想望,才有进入变化的可能
致奥菲斯商籁选译(十一首)
第一部第一首
有树跃起:啊纯粹的超升! 奥菲斯歌唱:耳中的高树! 万物沉默;然而即此沉默之中, 也出现了新的开端、信号与蜕变。 无声的动物,它们离开窝或巢, 从明朗而解脱了的林间步出。 如果它们都是这般轻悄悄地, 并非由于恐惧,亦非出于狡诈, 乃是为了倾听!咆哮、怒吼、咩叫, 此刻对它们都显得过于微弱。 为了承受真声,它们没有遮棚, 只有暗欲里那一点蔽身之穴, 其入口及支柱均战抖而动摇……
你乃为它们的听觉建起神庙。
第一部第三首
一个神做得到。但是,人怎能 追随他穿越狭窄的琴弦? 人的精神分歧,在两条心路的 交会处,没有阿波罗的圣殿。 歌唱,如你所教示,不只是 欲望,也不是求得可及之物。 歌唱,即存在。对神来说是易事; 然而我们何时真在?何时 神终将大地、星辰转向我们? 年轻人,当你投身爱河,尚未在, 尽管歌声自唇间涌出——忘掉 你早先那吟唱吧,它已流逝, 真理中歌唱乃另一种气韵:环绕 无物的气息,来自神的吹拂,风!
第一部第九首 惟有那从阴影之间 播扬起琴声的人才能感受,同时高颂 无限的赞美。 惟有那和死者为伴 共尝过他们罂粟的人, 才不致错失曲调,即使 最微的音响。 池水面的反映,常常 在我们眼目中混迷—— 看清真图吧! 生与死的双重国度里, 我们的声息终将化为 温柔而永恒。
第一部第十三首
饱满的苹果、梨子、香蕉, 还有醋栗……所有这些 在唇舌间表达生死。我嚼尝…… 观看一个孩子的表情吧—— 他啃咬果实,悠远的感受啊! 那滋味在嘴里何从描述? 原来是字句,现在是发现,突然从果肉心流露出来。 你说:苹果,尽述它的含意: 那甜意,开初凝聚了,然后 在味觉深处,温静地提升, 最终变得清澈、觉醒、透明, 双重的含意:大地和阳光。 经验、感觉,欢愉,啊,神奇!
第二部第二十九首
诸多远方的沉静友人,要知道, 你的气息不断地增长空间。 在阴暗钟楼的梁木之间 随钟声振荡吧!靠你而活的 将因你的滋养强壮起来, 投身大变化,进去又出来, 什么是你至痛的经验? 渴饮若是苦事,自身化为酒! 在这了无尺度的夜底,你应是 所有感觉交叉路口的魔力, 且是它们之间巧遇的真意。 有朝一日,如果尘世将你遗忘, 你可对静止的大地说:我流; 对迅疾的流水宣称:我在。
诗是经验。为了作出一句诗,首先必须看过无数城市、人群和事物,必须熟识动物,谙知鸟怎样展翅飞翔,花怎样在凌晨开放。必须能够怀念那些遥远地区的路径,那些偶然的邂逅,那些无可回避的离别,那些仍然充满神秘的童年日子,那些不得不伤父母心的情况,当他们带给你一些不属于你、不能为你所了解的喜乐,那些突来的幼儿疾病,它们在体内引起深沉的变化,那些在寂寞的房间里度过的时辰,那些海畔的黎明、海本身和各种不同的海,那些激越的跟众星飞行的旅夜。——只是怀念这些还不够,必须学会保持回忆。回忆那些恋爱之夜,它们各各相异。回忆女人分娩时的叫喊以及经日入睡逐渐收敛的产妇。必须和死者亲近过,在死者身畔陪坐,听断续的声响从开着的窗外传来。——只是回忆还不够。必须学会忘掉它们,当它们过量的时候。然后学会耐心等候它们返来。因为回忆还不是诗。只有当它们失去名称而和我们化为一体,变成我们的血液、视觉、姿势的时候,才可能在一个罕有的时刻,从它们中间,升起一句诗的第一个字。
听过饿死者叫号,却又不屑尝餐后八宝饭的;拒绝信仰“无形”,却又朝夕与无形细菌为伍的;烈如猛虎的虎烈拉,凶多吉少的痢疾乱坠的;天花丛生的麻风,上行下效、三从四德、拱拱揖揖、熙熙攘攘在代代传染的世界里活出一条生路;逃荒逃难的路慌,逃的逃荒,难逃的逃难的路;旱丘旱地,暴露洪荒的鳞爪,尸臭粪香散放原生的饥渴,哭喊震地,锣鼓掀天,祈雨求泉。哟!大水来了!反手间桑田沧海三百代,清明扫拜的祖坟,一夜扫净,水火不容的大地,无可依恋的大地终将化为季节的渣滓,飞扬太空么?然而人间的记忆将回肠绞成死结,人间的残杀在肝胆戳下烙印,追兵来了,汹涌的匈奴,突击的突厥,尘蒙古道的蒙古,强掳贞女的女真,狞笑夹杂呻吟,惨痛支撑狂欢,残喘而活,羞辱而死,千载积愤,三闾大夫的忧愤,太史公的郁愤,昭君的幽愤,窦娥的怨愤,悲愤的种族,动辄断肠的种族,肠断情未绝,藕折丝犹连,莲花香满江南迢遥的莲谣,摇荡初恋的舟,舟倾心倾在千顷莲花里,莲心苦莲子甜,生命多有滋味,菜花鲜得耀眼,四月的狗都疯了,甘蔗甜得腻嘴,五月的蛇都瘫了,秋天数大地的家珍,时干果干菜铺到天边,金橘紫茄红椒乌枣要把万年的酸甜苦辣一口气诉尽,酒糟起酵十里外,闻一闻就醉了,走长路啊,走不尽的石道泥径,访不完的绿水青山上,好汉坡步五柳先生,香山居士青莲道人之后,尘在高泉巅顶,寻孤云横绝的碑,氤氲大气外,笑开的五老峰外,低眉的鄱阳湖,野火烧山的夜晚,投宿在野店喝烧酒啃烧饼听瘸腿的江湖客,讲火烧红莲寺山下已是火海,嗨嗨嗬嗬凄凄惨惨戚戚。那年七七,曾我们尝过、活过、受过的,也许已经不为这个世界了解,也许甚至不为我们自己了解,却是独特无双,深沉无尽的宝藏。任何一个平凡的中国人,在他枯如槁木、寂若死水的神情背后,只要会挖掘,你可以掏出十八层甚或更多层的地狱。 心胸包容、亘古罕见的矛盾,至丑与至美兼存,残忍与柔情并在。处于存在的最低层,却又肩负万年辉煌的在死胎里辗转;却又“焉知死”的看过杀头仪式,却又怕碰一只毛虫的;是字里行间倒背如流的历史,变成现实离弃一切,随人间的大迁徙,贯入巫峡的狭道,朝辞白帝不下扬州,却沿滚滚血泪逆流而上,漫无天日的巨涛中鬼泣神号,峥嵘怪石自死亡脱胎而出,在超自然的华采里哗然飞升了,脆弱的生命当削壁,岸然逼进时哑然下跪,被至美压倒时的晕眩,与感激自此生命是大变化,是朝向另一种存在的大变化,于是凝血的红土化为千里赤桂,桂花凝成夜雨,淅沥在巴山,巴山杜鹃吐出望帝的春魂,叫魂的寡妇捉摸自己的断魂,逃婚的少妇追寻另一种销魂,魂兮归来欲火鬼火饥火,火烽焚枯的魂,迤逦千里的土坟,土墩,土墩上辉煌的烽火敦煌的烽火,在原始的土窟里,烧着天外的梦,幻召来天外的风沙,风沙外的玉门阳关,风沙内的天水酒泉,大渴时痛饮原生琼汁,啊,哈密瓜汁,清玉瓜汁,西瓜香瓜流不尽的瓜汁,流到瓜洲古渡头,没有失落的故国,没有失落的故人,在幻灭与新生内心与外界的交会点,不卑不亢的大地骤然醉心于真理了。于是紫金墨浆,透露灵的光彩,鲜润色泽激荡肉的韵律,当夕阳将雪山烧焙成透明的纯瓷,满盛盛开的彩霞,当云雀啸唱刺破天空撒下漫天的翡翠玛瑙,当驼铃将人间的想望琤琤托向地极,换来海市的钟声和珍宝,从时光中升起了形形色色的形象,形形色色的形象中的一个形象从生与死的交媾中,出死入生的从变化中凝定,从凝定中变化而化入化境的眉睫低垂,因为不是肉眼而是在别有的洞天中洞观了众生的拈花一笑。不再向谁,因为是在自我意欲中默契了造物的乐极,然而大悲端严,然而大慈大慈的磁石,召引饥渴万里的旅人,前来荫下召引陨落无止的星群,归巢栖憩,然而你不能停留,你总得前去在迷信的迷途之外,在流浪的浪花之上,寻觅失落年代里,从未失落的影……
早期诗选译(四首)
1何故将我 何故将我 自素蓝的时光中拖出? 何故将我 掷入旋风和眩目的混淆? 我无意再活你们的狂乱; 只愿像个病孩,在屋里, 独自个儿,怀着隐秘微笑; 恬静地搭起日子、搭起梦。
祈祷书选译(十三首) 1 于是时光俯身,触动我 以它刚健明确的震荡; 感官战栗,自觉强力充沛, 我握捏那可塑的日子。 直到我看见,一切尚待 完成;期候而未圆满过。 视觉成熟了,所有祈愿过的 事物,情人般轻步前来。 其中最卑微的,我都珍爱, 以金色衬底来彩饰它。 举起它作为奉献;不知谁的灵魂因而解脱出来。
1情歌 怎样守住我的灵魂, 令它不致碰触你的? 怎样把它置于你之上, 让它转移向他方? 是的,我愿把灵魂隐藏在 什么暗影里的失物旁, 那奇异而安宁的角落 不会回响,当你的深心激荡。 然而那触动了我们的 将我们交融在一处, 有琴弓自双弦中拉出一声。 哦,我们是张在哪只琴上,是哪只手正在奏出 这般柔和的唱!
早期作品中那种微妙的乐音、隐约的意象、如梦的情调
里尔克是一位卓越的通信者。他一生所写重要信件数以万计。和他通信的人,除了亲友、情人之外,有各种不同的人物:著名作家,无名工人,贵族妇女,青年诗人,以及包括为坐牢犯人的陌生读者,他们的来信他每次都以谦逊不苟的态度作复。可以说,他的一半时间都花在写信上
例如里尔克所最欣赏的玫瑰: 驻存于寂默,无尽地开启, 运用空间却不占有空间; 自那空间,周遭事物隐逝, 不具轮廓宛若浅色画底。 只有内心的奇幻的柔媚, 自我明亮一直到极边缘。 和动物与植物相较,人类显得是彷徨无定的生物,不能朝向“大开”。欲念的混浊导致残害与伤痛;道德的错失引起忧虑与悔恨,过去的回忆与未来的想望妨碍他安存于现在。
《致奥菲斯商籁》的定版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二十六首,第二部分二十九首,共五十五首,均按照谨严的商籁体写成,这部著作虽未表现系统的思想,它的主题却是可以捉摸的。一个灵感了音乐和舞蹈的少女,没有完成命运就早逝了。依人间的衡量,是无端的断绝,但在“全生”中,她的死是开启,她所灵感的韵律继续回荡着。照里尔克的说法:“她进入了奥菲斯的世界”。奥菲斯是希腊传奇中的诗人。当他扣弦琴吟唱时,猛兽全神倾听,树木和岩石按节奏行走。他的爱人欧律狄刻去世后,奥菲斯深入地狱寻觅。被他的精诚感动,死神允许欧律狄刻随夫返生。惟一的条件是:在回到人间之前,奥菲斯不许回首看跟随在后的妻子。不幸,尚未离开地狱,出于怀疑也出于恋情,他忍不住转身相视;再一次,欧律狄刻隐逝了。自此,哀绝的奥菲斯的歌声在生与死的双重国度里回荡,成为“全生”的基本音调。里尔克深感到,他的思想与奥菲斯精神契合。奥菲斯精神是阿波罗式的:将混乱分裂的生命通过死的考验升华为明朗的和谐与节奏。“歌唱,才是生存”,这是里尔克在一首商籁中吐出的名句。为了这,必须敢于面对生命的全部,不仅是“人间化”了的所谓正常现象,而是所有发生过或可能发生的现象;不仅是现象本身,而是现象背后隐藏的寓意。所以《致奥菲斯商籁》的内容不限于奥菲斯本人的形象与传奇。它是一部颂唱“大变化和大形成”的书。
和《致奥菲斯商籁》的鲜明风格相异,《杜伊诺哀歌》的句式悠长,音调悲怆。悠长诗行,负载宛转层出的意象,此起彼伏,汹涌前流,掀起奇特的音响。十首哀歌可以分为数组。前三首构成第一组,第四首到第六首构成第二组,第七首到第九首构成第三组;第十首总结。第一组示出基本命题:美的重负、爱的艰难、死的伤痛。面对天使(在诗人心目中,天使并非宗教中的虚幻人物,而是更高级的存在),面对动植物,甚至面对日常事物,人是大地上最彷徨脆弱的生物。孩子们也许处于无邪的天真,然而他们很快因人间约束而变质,或是早夭。情人们也许投身入忘情,然而他们多半面对面互相遮掩真生。对于死亡的惧怕及误解使人的存在和无限隔绝,使他的存在自我关闭。在天地之间孤独无依,在行动与回忆之间不断粉碎,人尚未觅得生命的规律。第二组中,诗人观察了人间的几种存在方式:跳交际舞的布尔乔亚(他们的舞姿及欢笑并不包容生命的真实,甚至比儿童的玩具更欠缺含意),流浪卖艺者(他们朝天搭起的叠罗汉,是很快就拆散的堆砌,并没有把他们自我征服的艰苦及辗转大城的伤痛透彻表现),早熟的天才与英雄(他们未经开花就结果,剧变与速成使他们得到骤然登临开放,却不能为常人所追随)。到了第三组,诗章的情调由哀怨转入歌颂。诗人开始吟唱大地的光辉和人所能获得的尊严。神不是已在的既定的,而是逐渐形成、终将到来的。不管它和人的关系如何,人必须承担自己的命运到底;而那命运是神圣的。“春天需要你。众星都期望你注视它们。”前面说过,里尔克认为,生命的实质与可能性在有形世界里已经俱在了,然而未经眼光照耀,心火重温,就不能取得真义。在浩瀚星辰之间,在交替季节之间,我们脆弱的目击与心跳却是不可缺的珍宝。没有它们的反映,天河真是天河,朝露真是朝露么?痛苦与死亡或非消极因素;相反,它们是教导者,逼使我们以开裂的心去感受万物,以无限的爱去包容众生。我们不是创造了语言么?语言让我们得以命名、表述、赞扬造物的一切,即使是最卑微的事物。一切因我们的创造或将超度,我们自己也因而得救。在最后一首哀歌中,我们看到那经历了“大开”,承担了真实命运的死者被引向“哀痛的山谷”,不再畏缩、惶惑,朝向那一边……
对创造者,没有贫陋的事物,没有不值得令人注意的地方。即使在监牢里,铁墙把外界声音全部遮蔽,和你同在的还有你的童年,这无价的财富,这回忆的珍宝。把你的注意力转向它吧,在过去的巨流中再激起印象的波涛吧!
判断艺术品的标准是它产生的动因……肩负创造者的命运、连同它的沉重和伟大。不求任何外来的报酬。创造者应该自成一个宇宙。从自身、从他和大自然凝化的那些成分中掏取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