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和山猫》经典读后感有感
《熊和山猫》是一本由(日)汤本香树实 著 / (日)酒井驹子 图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56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熊和山猫》精选点评:
●当与小鸟在一起的美好回忆逐个出现,熊终于明白,自己和小鸟的联结,不必再靠躯体的邻近,种种记忆即可成为跨越离别的永恒之桥。
●送给我的朋友~~~
●画风依然很有爱~我快要成酒井驹子粉丝了~汤本香树实的文本也很温情。
●原来是一本大大的薄薄的书。顾大人说“三分钟就看完了,但是很好看。”哈哈,我看得比较慢,看了5分钟。
●真的好喜欢她的画和故事 装帧也好看
●“可我昨天和你说话的时候,不知道你马上就要去世了。”虽然我从熊装饰盒子就开始哭——但还是情不自禁地注意到熊在Philosophy of Time的立场是很鲜明的Presenticism,其他小动物是Growing Block Theorist,山猫是Eternalism;大概因此,他们对待情感和事件的态度才如此不同。不知道作者经历了什么写得出这样的故事,也从没想过绘本的故事能如此让人感动。故事有很多鲜明真挚的细节,但我作为读者却又不觉得创作者的在推搡我诱惑我。这点很厉害。
●同理心~熊是有故事的熊,山猫也是有故事的山猫。熊一只捧着他的故事,无人能走进去;山猫则用另一种生活来继续他的故事。故事的最后,熊虽然感觉山猫也是有故事的,但是他并没有探究~哎,我要多久才能做到这点?不探究你们的故事,只是和你们一起喜怒哀乐
●关于生命。关于失去至亲至爱。 这本书写的很好。 而且图画的分量太足了,过目不能忘的风格。
●画面的感觉很棒
●泪奔……
《熊和山猫》读后感(一):学会告别
我喜欢日本人在绘本行业中倾注的专业态度,创意,最最重要的是,人文情怀。端正三观。
比如这本《熊和山猫》,告诉我,我们大人,儿童,最好朋友的离去,并不应让我们深陷悲伤中不能自拔。通过接受,纪念,回忆,重现那些闪闪发光的场景,挥手告别,才能好好开始下一段旅程。
我们从来,都学不会好好告别。不管是大人,还是儿童——不不不,儿童比我们强。他们每次玩耍回家,是很珍重地,很开心地与朋友告别。相约下一次重逢。而长大了的我们,却不会在一段逝去的感情里,好好与对方告别,所以,一直都不会好好开始新生活。才有那么多恩怨不休。
要知道,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希望,我们,学会告别。才能期待下一段相遇。
《熊和山猫》读后感(二):何以解忧
前两天母亲发来微信,说我“是不是顾着自己开心就好,不用顾及父母”。没办法,我就是这么个“没良心”的人,从来都不会记得维护关系,不管是家人的,还是从小到大的朋友,离开了也就离开了。
我想,大概没有几个人像我这样冷漠。和父母没有什么大冲突,却从不主动打电话回家,微信的问候也很少。常常是母亲主动抱怨我不关心他们,然后我就会积极一段时间,久了还是会忘记。主流价值观都会告诉我们,要主动关心他人。但对不起,有时候我真的只想一个人,待在属于我的空间里,做我自己的事情。
今天我主动报告说自己昨晚吃西瓜吃得很开心,也关心关心他们。但母亲和我聊着聊着,话题又会跑到“你为什么要到那么穷的地方啊,一个月xx元哪够你生活。像你那么大的,都不知道挣多少钱了······”不管我解释什么,她还是归结到一句“我只知道,钱不是万能,没钱万万不能”。在此我不想讨论观念是非,我只是很悲伤。父辈一代总是要为你担忧,还以此为天职,以为天经地义。
作为一个乖巧的“坏”小孩,我从来都是要求自己去理解他人。但不知道是否为性格原因,我不想管那么多,每个人都活得好好的,那世界不就好了吗。朋友说,我这是“佛系”。这标签很奇怪。我更愿意说,我希望每个人的独立选择都被尊重。
熊被许多朋友劝说,要看开。只有山猫理解他,用共情与他一起走出悲伤。是不是每个人也要学习“看开”,学习“理解”他们无法掌控的事情呢?
问一问:
我们的教育。
我们的自我教育。
《熊和山猫》读后感(三):现实的温暖
有一天,熊失去了最好的朋友小鸟。动物们善意地劝他遗忘,可他却把自己封闭起来,怎么也走不出伤痛。唯有山猫引导熊,和他一起凝视悲伤。
当与小鸟在一起的美好回忆逐个出现,熊终于明白,自己和小鸟的联结,不必再靠躯体的邻近,种种记忆即可成为跨越离别的永恒之桥。
读了这个故事,你会想到什么呢?
为了凑数买了这本绘本,薄薄的本子,黑白的绘画,配上寥寥数语,就是我对它的全部映像了。不死心又看了几遍,终究还是看出了点花样来。
我很喜欢“和他一起凝视悲伤”这句话,很容易让我想起晾衣场上大声哭出来的自己和那个静静听我哭的朋友,很容易让我想到那个对我说“我不能陪你一起哭却能听你哭”的朋友。真的,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安慰,而是陪伴。
对于“今天早晨、昨天早晨、明天早晨”这个话题,我总在想时间应该是以一种介质存在的,或者说时间是一个人,未来的未来,时间会被还原,类似于这样的想法很多,我要写下来,万一成真了,这里就是理论的起源了啊,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不过那时候我该零落成泥碾作尘了吧。
山猫以小提琴为生,四处流浪,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我想他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吧。有故事的人心有羁绊,却也比寻常的人更加自由。熊有点想问山猫过去的朋友的事,但他最后什么也没有说。这就是朋友也有的界线吧,即便是最好的朋友,也有不能对彼此开口的事,有些东西,固执地放在心底不想和身边的人提及。
熊和山猫去流浪了,两个受伤的彼此温暖。我却有点淡淡地忧伤。即便小鸟被放在心底,他终究不能参与熊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就像我只能从只言片语里猜测远方的朋友的生活,甚至更多时候我暂时地忘记了他们。不管怎么说,现下的,触手可及的,才是最让人留恋的吧。不然人们为什么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呢,不然何以琛为什么说“我屈从与现实的温暖”呢。不管我们走过多远的路,终究陪在你身边的不会是我。
忘了说了,这是一本儿童绘本,原本很治愈的书却被我解读成这样子,只是不知道小孩子看完是什么样的感受。我决定把它封起来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两年后的朱亚新,只是那时的我再看又会有什么新的感受呢。
《熊和山猫》读后感(四):因为理解,所以靠近;因为拥有回忆,所以不再哭泣
当一个6岁的小孩,脸上带着伤痕,一身衣服脏兮兮地回家,然后坐在凳子上一边哭,一边说:在幼儿园里,我和某某打架了。如果妈妈说: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怎么能够打架呢?打架不是好孩子。然后对他进行一番“做个好孩子”的教育。或者妈妈进行训斥加鄙视:也不知道好好学习,就知道打架,还打不赢人家,还有脸哭,别哭了!那这个孩子心里的感受是怎样的?他能感受到妈妈对他的爱吗?如果妈妈说:你受伤了,一定很痛吧?妈妈先给你上药。一定是发生什么事情了,你才和某某打架的,对吗?愿意告诉妈妈吗?那孩子的感受必然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孩子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了。他感受到一份爱,他的心里会很愿意亲近这样一个懂她的妈妈。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常常与此类似。我们会和那些理解我们,接纳我们,真正看见我们的人成为朋友。在绘本作品《熊与山猫》中,就是用一个简单又有趣的故事为我们讲述这个道理。熊的好朋友小鸟死了,他很伤心,把小鸟装在自己做的小盒子里随身携带。可是大家看到他的盒子都劝他忘记小鸟。不被人理解的熊一个人躲在家里,不再出门。不知道这样过了多久,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熊走出了家门,遇到了也带着一个盒子的山猫。两个人进行了一次交换,让对方看看自己的盒子。当山猫看到小鸟时,对熊说:你和这只小鸟一定是好朋友吧?小鸟死了,你一定很难过吧?然后打开自己的琴盒,用小提琴为熊和小鸟演奏了一首曲子。在轻柔的音乐声中,熊想起自己和小鸟过去的事情,沉浸在他和小鸟的美好的回忆中……
“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这是心理学家罗杰斯给出的关于爱的定义。因为山猫理解熊内心的痛苦,接纳他因为好朋友去世而一直悲伤的样子,并用自己的音乐纪念两人的友情,让熊感受到爱,于是他内心的悲伤才开始治愈。熊在山猫的音乐中追忆和哀悼了好友,他才在内心真正接受小鸟离开的事实,才真正与小鸟进行了告别,学会自己更坚强的好好生活:我不会总掉眼泪了。因为,我和小鸟永远永远都是好朋友。是的,小鸟虽然死了,但是他们还是好朋友,因为他拥有那么多美好的回忆。而且,从此以后,他又多了山猫这位朋友。
这是一本非常温暖和治愈的绘本,蕴含着深远的寓意,涉及生命的诸多议题,关于爱,关于理解,关于生死,关于离别,关于遗忘和记忆。熊与山猫的故事让我们学习去理解一颗心的艺术。因为被理解,所以愿意靠近。熊与小鸟的故事则让我们懂得只要拥有美好的回忆,就能永远在一起,不会分离,也不再哭泣。也许他们的故事也在提醒我们每个人:当我们的朋友正在遭遇失恋、离婚、亲人离世等生命不能承受之痛时,不要让他去忘记,也不必催他赶快好起来,而是像山猫一样给予朋友理解、接纳和陪伴。这是最好的安慰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