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打死父亲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打死父亲读后感精选

2022-05-28 02:08: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打死父亲读后感精选

  《打死父亲》是一本由(英)约翰·韦恩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80元,页数:3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打死父亲》精选点评:

  ●幻灭青年人的理想

  ●“我像一块石头沉在水底,身上长满了水草。”

  ●自白书

  ●亲情 爱情 友情 总也敌不过亲情 纵使化友为敌 亲人永在

  ●很喜欢杰里米撕掉希腊文法书的那一段以及回家看父亲时两人对峙的那一段,让我回想起了学习高中数学的时光和与父母闹矛盾的时光,只是再给我十个胆子我也不敢撕掉数学作业本

  ●打得半死

  ●一见书名和包装,就觉得和这书有缘。片中的主人公和我很像,良好的教育出身,却对未来毫无规划,只想舒服地享乐,对义务,责任,传统的束缚通通都不想扯上关系。不同之处是他谈的一手好钢琴,而我的一技之长又在哪呢。我也觉得自己是个享乐主义者,但同时另一个声音又不断地在提醒自己,可能是我不敢去承担更大的责任。呵,不知所措啊。

  ●没看完就还了,没什么感觉

  ●一个十六岁的孩子干的事哪一桩不多多少少同手淫有点儿相像呢?

  ●装帧喜欢。

  《打死父亲》读后感(一):父与子

  书名真狠!

  已为人子三十余年,且升级为人父两年多的我被这个“大逆不道”的书名抢了眼球,于是对这本书好奇起来。

  这是一个讲述具有理想、有勇气的年轻人的故事,也是一个叛逆儿子和古板老爸的故事。

  从中可以看到十几年前作为儿子的我的影子,也可以看到十几年后作为父亲的我的影子,还能看到十几年后我的儿子的影子。

  在青春期的时候,大多数的儿子都会觉得老爹是他们的“反对者”和“挡路者”。

  其实每个父亲都是儿子的保护者、守望者。

  只是他们一眨眼就长大了......

  《打死父亲》读后感(二):标题有点哗众取宠

  我刚好是杰里米离家的年龄,也会想为什么我要听从父母的要求拿好成绩呢,去他的优等生,也想着什么时候能逃离母亲想好的道路考个外地的大学走上穷游之路。我承认我想的都太简单了,但是却不由自主的那么想。

  作者不断在后面提到杰里米只是在不知道的情况下重走了父亲的道路,只是他们父子两都没有留意到。这似乎告诉我我所想的终究只是泡沫罢了,至少现在还无法有大的变化。我没有胆量离家,那有我的父母,我也依旧留恋着我可以听着音乐读这本书之后再上豆瓣的生活。

  标题起的惊世骇俗,不能否认正是这个标题激起我买这本书的欲望。但是看完此书给我感想就是“有胆量离家真好”仅此而已。

  《打死父亲》读后感(三):愤怒犹如青春痘

  愤怒犹如青春痘

  ——教育激化两代人之间的冲突

  父爱如山,有依靠也有阴影。 儿子会反叛,但儿子终将变成下一个父亲。

  父亲是儿子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敌人。要想成为真正的男子汉,男孩多少都会背叛父亲塑造后代的苦心,甚至可能还要遭遇暴力。男孩的愤怒总是最先来自于父亲的控制和不被理解。

  可是当男孩当了父亲后,他会忘记父亲曾给他造成的牵绊。也会像山一样保护自己的儿子,哪怕这山有巨大的阴影。正因为这遗忘带来的循环,亲情才和爱情一样,成为永恒的话题。

  《打死父亲》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英国为背景,这部小说中的父亲是个大学教授,妻子去世,留下一子;他为人勤勉,思想老派,严于律己,家教甚严。但让他始料不及的是,辛辛苦苦想指点儿子怎样处世为人,儿子却造了他的反,一直在取笑他。他成了一个传统的可怜角色。这确实充满讽刺意味:教育不仅制造驯服工具,培养绅士,而且还孕育叛臣逆子;也充满悲剧意味:父辈的教诲、父辈的期望,及至父辈的爱却会构成儿女的不堪重负。杰里米的反叛并不一定针对他父亲本人,只是他父亲已经成了他要反叛的东西的代表和化身。生活的诱惑和内心的渴望使他不仅要从学校逃离,还要从家庭逃离。教育激化了两代人之间的冲突。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英国有“愤怒的年代”之称,一批被称做“愤怒的青年”(Angry Young Men)的小说家和剧作家称雄文坛,引人注目。这批作家包括约翰•韦恩、金斯利•艾米斯、约翰•奥斯本、约翰•布莱恩、艾伦•西利托、科林•威尔逊。他们共同塑造了一系列“愤怒”青年的形象。这些青年具有强烈的叛逆情绪,并拒绝接受传统的道德观念,从而与周遭产生了剧烈的冲突。

  他们的愤怒首先针对的就是教育方式,针对声称为自己好的——父亲。

  “你要么做一只蜘蛛,舒舒服服地坐在正中,并藏起身来,喜滋滋地等着坑害别人;要么就做一只苍蝇,浑身缠满着蜘蛛丝拼命挣扎”。

  书中的兰姆利和杰里米一气之下逃离了自己的家庭,逃离了自己的阶级,但他们能逃向何处?他们的反抗也很大胆,很勇敢,他们为之进行的斗争也艰苦卓绝,虽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他们未能得胜回朝还是显然的。杰里米我行我素,走自己想走的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但到头来仍找不到明确的生活目标,感受不到生活的情趣和快乐;他人不老,精神倒先颓唐起来;即使有他视为生命的音乐,他也已经成了一个时代的落伍者。他不仅最终同父亲和解,而且在此之前,他已经认同了他父亲十分看重并竭力向他灌输的一些人生信念,如事业心、成就感。

  这种反叛和造反的悲剧确实一代代地上演过。这位大学教授当年就曾同他做神父的父亲有过冲突,而且也没有按他老人家的心愿成为一个神父。只是他不知不觉已从儿子的角色转换到父亲的角色了。而且他弄不明白的是,他年轻时尽管也让父亲伤心过,但他毕竟对父辈还心存敬畏,并没有公然造反同父亲决裂。这恐怕正反映了战后人们尤其年轻人对社会现实,对传统说教和价值标准的不信任的叛逆姿态。杰里米就坦率地对他父亲说:“您对我的那一套教育方法毫无作用。”他要选择一条新的生活道路,与学校、家庭的教育对着干,把原来那一套价值观念彻头彻尾地颠倒过来。

  除了父子关系,韦恩的小说还触及了一个十分现实且十分敏感的社会问题:受过教育的来自中下层的青年或平民子弟的出路问题。这可以说是永恒的小说主题:一个青年如何在社会立足?但在韦恩笔下,这一主题具有二十世纪的或者说现代特征:这代青年对社会和人生缺乏足够的信心。

  抛却种种外在因素不论,青春期的愤怒最好的解释似乎还是源于本能,源于年轻人即将面对大环境的躁动与焦虑。犹如青春痘,长的触目惊心,甚至流血流脓。但哪怕留点小疤痕,早晚还是会平复的。

  《打死父亲》读后感(四):不必打死父亲——约翰•韦恩《打死父亲》微笔记

  2、 小说题记:“强壮的要欺凌老弱,不孝的儿子要打死他的父亲。——《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注:莎士比亚剧本)——2014/2/28

  3、 开头:第一部 阿尔弗雷德:我绝不是一个随便怀疑同事的人;不过,回想起今天下午副校长拉住我谈话这件事,我总觉得他的动机未免有点虚假。(阿尔弗雷德的叙述首先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先入为主本能地觉得这是一种可靠叙事,对父亲产生同情,但很快这种倾向就会转变了。)——2014/2/28

  4、 当副校长为孩子辩护说他可能觉得幸福愉快时,阿尔弗雷德这位古典文学教授按捺不住打断了他,他摇了摇头说:“幸福在于刻苦工作,克服各种困难,为社会尽责;在于行为端正克己,无愧于自己的良心。……我儿子所过的那种生活和这些优良品质可有一丝一毫的共同之处?”这可看作是父亲的价值观。——2014/2/28

  5、 当教授回到家和妹妹谈起副校长因儿子之故想让他休息一段时间时,艾莉诺表达了与副校长相同的意见,但教授说:“有人会觉得人还是多多少少生活在幻觉中比较轻松些——正如斯威夫特所说,郎 在于不断地哄骗自己,不过我可做不到这点。”又是关于“幸福”的言论,但谁说教授不是在哄骗自己呢?——2014/2/28

  6、 教授不想再与妹妹争吵,转而去见他最忠实的“朋友”:“我不想再受旁人打扰,只要几个亲爱的忠实伴侣就行了。这些伴侣便是书籍,这种朋友最为耐心,人在这种时候便会本能地寻求它们。”——2014/2/28

  7、 麦考利是怎么说的?“否认你富贵贫贱,不论你失势得意,这些老友一如既往,永不变卦,无人能与死人一争短长死人也绝不会反复无常。柏拉图绝不会郁郁寡欢,塞万提斯永不会逞蛮怄气,狄摩西尼绝不会唐突而望,但丁绝不会缠住你不放。”——没错,书是最忠实的朋友,给予无限,又别无所求。——2014/2/28

  8、 阿尔弗雷德的儿子杰里米背叛了他的教育,离开家庭,放弃学业,去作了一名爵士乐钢琴手。阿尔弗雷德接受不了,无法理解。可他本人曾经不也背叛了自己的父亲吗?——2014/2/28

  9、 “我明白,正是因为我不肯接受他的信仰,他才伤心而死的。他唯一的希望就是我也登上祭坛讲道,接他的班,谴责那些不信上帝的罪人。可那是办不到的。……他已完全适应那个时代,就像待在家里那么自然。人不该离开自己的家,否则就会成为一个流浪汉,便会为天地所不容。”——2014/2/28

  10、 作为古典文学教授的阿尔弗雷德其实和作为牧师的父亲之间本质上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文学和宗教一样,无非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幻想,一种自我陶醉的迷梦”。所以他说“这在某种程度上却使我的职业同父亲的不无想像处。”——2014/2/28

  11、 但教授看到更多的却是他们之间的不同:“如果说宗教只是一种自我陶醉的形式,那么当一个研究古典文学的学者,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因为他探讨的正是古代与宗教无关的智慧。”以此类推,儿子杰里米从事的爵士乐和文学和宗教又有多大本质的区别呢?子辈背叛父辈,父亲鄙视子辈,其实都是一回事。——2014/2/28

  12、 拉丁语:mens sana in corpore sano(健全的精神来自健全的身体。)——2014/2/28

  13、 “我急步走着。这条路上有公共汽车。但每当我经过车站回头望时,总不见汽车的影子。我可没法站下来候车,我的心像是炸裂开来。这一来,就在我匆匆往前赶的当儿,有两三辆汽车从我身边驶过去了。这再次证明耐心等候的人终究占先,让这种人噎死才好呢。”没错,“耐心等候的人终究占先”。——2014/2/28

  14、 他们荒唐地宣称“教育”这个词来自打丁文e-duco,意思是“我引导出来”。其实,凡是会用拉丁词典的人都明白这个词来自educo,意思是“我培育”,就像培育以斯收获一样。(补充: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不过,更倾向于二者结果:引导型地培育。)——2014/2/28

  15、 南茜朝我望了一眼。这种眼色人一辈子也只能碰上两三回,还得走运才行……照我当时的感觉,有这么一次也就够了。我跟着厄普约翰太太走上楼,深奥像是着了火;南茜那样看我一眼,一定自有深意存焉。“等他们全睡着后,”那目光分明告诉我,“我就过来,今晚不能白白过去。”——2014/2/28

  16、 我躺了下来,但是并没有穿吉姆的睡衣。我只是躺在床上,光胳膊光腿儿碰在床单上真是爽快适意。我只觉得自己的身体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活力与真实感,我终于明白了,人体的感觉无疑是一切的根源。活生生的人体呼吸着,运动着,对刺激作出反应,世上还有什么比它更重要呢?——2014/2/28

  17、 死亡是最大的不幸;还有一些不幸较之死亡稍好一些:瘫痪,但还可以看得见;眼瞎了,但是还可以动,可以听;丑得没人爱,但是还可以爱别人。——2014/2/28

  18、 西米尔的前两次出走线索清晰,呈对称之势。第一次是和父亲闹矛盾,半夜离家,在舞厅被一个30岁左右的老女人露西尔(不乏主动)诱惑回家,因吐酒未果。第二次离开学校,英雄救美,使南茜免遭强奸,被挽留过夜,又开始浮想联翩。但两次均未果。将少年肮脏又纯洁的性冲动表现得非常鲜活。——2014/2/28

  19、 杰西米突然离开学校,在伦敦谈琴谋生一段时间后,被姑妈艾莉诺召回家,以一个成人的身份和阿尔弗雷德摊了牌,坚持自己的道路,最后还是离开了家。教授无奈地对妹妹说:“在不少方面他似乎没有多大改变;所不同的只是他下了决心,年轻人一下决心就会只显得老成了。……他全盘否定了我。”——2014/2/28

  20、 教授对妹妹说:“男人依据经过深思熟虑得出的原则生活,而女人往往无需如此。一个女人只要着手处理最紧要的问题,一件一件地按顺序进行,日复一日,结果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前后连贯的实实在在的人生,本能会给她指路。然而,本能却不会像引导女人那样给男人以多大的帮助。即使是最浅薄的男人,其生活中的理性成分也要丰富星多,或者不如说对男人来讲,确定原则的冲动本身就是一种本能。”“所以你便确定了一整套原则,而杰里米也确定了自己的那一套!”我怒气升了起来。“结果呢,你们两人都没法生活在同一幢房子里。”——2014/2/28

  21、 “你一切早就定了型,”她说,“你这一辈子就是事事都要同学校里的教育唱反调。你干得越是起劲,越说明学校对你的影响特别大。”(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人们总是以反叛的形式 接受对方对我们的影响,师生,父子都是这样。)——2014/3/22

  22、 “人们所说的‘坠入情网’多少总带有一种自我屈从的性质,那绝不会在下意识的情况下产生。人类灵魂深处自有见识,绝不会去钟情玩完全不可及的对象——这是指这种真正热烈的个人的爱情。”(没错,所谓自我屈从,换句话说,很多爱情都带有自虐的性质。)——2014/3/22

  23、 你一定会注意到这一点吧:在回顾过去时,你会发觉生活中某些时期似乎只是些没法分清的黑团团,好些年都粘到了一些,没留下什么变化的痕迹。直到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你的生活才以崭新的形式出现了。(是的,尤其当人意识到讲自己故事的时候,过去才以比较清晰的面貌呈现,叙事本身就是意义。)——2014/3/22

  24、 我使劲踢开了以我父亲为代表的世界,因为我觉得它闷得透不过气来;而如今我的这种生活也变得沉闷不堪了。(说对了吧,我们总是以反叛的方式重复前辈的老路,哪怕我们自以为多么特立独行,不可一世。)——2014/3/22

  25、 那种报纸其实也就是罪恶行当的一部分,它们装成要与罪恶决一死战的样子,实际上却在靠罪恶吃饭——正因为这一点,他们也尽量留心不把事情报道得完全真实。(环顾很多媒体边骂边偷窥的行径,这种说法可谓直戳他们的要害。)——2014/3/23

  26、 小说后来罕见地安排了黑人珀西的叙事,当时他被白人袭击了,一段意识流:“他们大家都见过,隔墙就是把东西隔开来,也把人隔开来的墙壁。听清我下面的话,世界上有两种人,就只两种,我这不是说黑人和白人,也不是指男人同女人,也不是印第安人和虽的人。不,我要说的两种人是,一种能越过隔墙,另一种没有办法。有人知道怎样跳过去,或者干脆钻个洞爬过去,看看那另一边到底是怎么回事,在那一边看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儿。过后,他们又会回到自己那边来,有时干脆就不回来了,那在那边扎了要待下去。不过这没有什么两样,只要一穿过隔墙就不同了。”——2014/3/23

  27、 父亲的苦衷:“我刚长大,刚在这个世界上取得成人的地位,大地就在我脚下……裂开来了。四年当中,我们在血里滚,在死人堆里爬……大规模地歇斯底里,撒谎,口号……成千上万的人被砸碎了,我只是其中之一。可是我还得把这些碎片一块块地拼起来,凑成一个整体,尽力继续生活下去。”——2014/3/23

  28、 儿子的反思:“尽管客观条件不同,我和他的行为在本质上完全一样:我也是把生活中支离破碎的部分拼凑与来,按照自己的想象凑成了一个整体——可以说,我早替自己勾画了蓝图。在这方面,我同他一模一样。太复杂了,没法让生活自自然然地发展。自作聪明到不可救药的程度,完全按照一种预先构思的模式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做儿子的又总是喜欢同父亲唱反调,我也不例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才看不出我的生活方式同他多么想像。——2014/3/23

  29、 在娱乐活动中,如今成年人得受这些小青年的指挥,他们能够发号施令,提出要求,挑选配他们胃口的东西。……要是有哪个家伙靠庸俗低下的东西迎合了公众的口味,你就非得搞一些更为庸俗低级的玩意儿,才能把读者夺过来,谁得得越低级谁就越占上风——结果呢,竞争的双方都落到了底,那玩意儿糟到了不能再糟的地步。——2014/3/23

  30、 在娱乐活动中,如今成年人得受这些小青年的指挥,他们能够发号施令,提出要求,挑选配他们胃口的东西。……要是有哪个家伙靠庸俗低下的东西迎合了公众的口味,你就非得搞一些更为庸俗低级的玩意儿,才能把读者夺过来,谁得得越低级谁就越占上风——结果呢,竞争的双方都落到了底,那玩意儿糟到了不能再糟的地步。——2014/3/23

  31、 父亲当初看不惯杰里米的爵士乐,后来杰里米看不惯年轻一代的摇摆舞,这真是一个悖论:“总而言之,这正是我们的麻烦之处。我们年纪太大,接受不了这种摇摆舞,听到方才罗特那一帮子的演奏之后,我很高兴自己同它格格不入。我老是想,要是我十六岁听到的也这是这类货色,那又会怎样呢?” ——2014/3/23

  32、 杰里米越来越发现自己和父亲一样了:“我现在发觉自己的看法实际上和父亲是完全一样的。搞音乐和搞古典文学是一回事,因为你把它看做是自己的专长。搞音乐和搞古典文学是一回事,因为你把它看做是自己的专长,看做是自己向往着贡献给社会的东西。这同它是否受人欢迎并没有多大关系。简而言之,你得从事一种职业。”——2014/3/23

  33、 —琴键闪闪发亮,像是在对我微笑。朋友,我六十四个老朋友啊,我想父亲对希腊文虚词一定也怀有这样的感情。当一个人对某些事物有了长期的了解,并且能够相当熟练地驾驭它们时,那么这些东西就再也不是些无生命的事物,它们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或迟或早,人人都会需要这种感情。至于到底是什么工作,那没有多大关系,没什么不同,重要的是你能全心全意把它干好,你的生活就在于尽到你的责任。——2014/3/23

  34、 结尾:杰里米叙的叙述,他和珀西被新一辈的摇摆噪音挤兑到边缘,就像当初父亲被他拍挤到一边,可最后他和自己的爵士队友(黑人珀西,他选对了,爵士离不开黑人)仍然坚持自己的艺术风格:“珀西用脚点出他所需要的节奏,我听了一会儿,扬起脸朝他点了点头。他把长号举到嘴边,我们开始了。”——2014/3/23

  35、 看完小说,再回到标题“打死父亲”,很耸人听闻,但最后的落点却充满包容。儿子反抗父亲,爵士乐反抗古曲文学,不惜放弃学业,离家出走,但最后,当摇摆乐反抗爵士乐,儿子开始反思到反抗本身并没有意义,父亲也无需打思,而需要理解。比屠格涅夫《父与子》更多了一份宽宏的眼光和胸怀。——2014/3/23

  ——2014/3/23丽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