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里里》经典影评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里里》经典影评1000字

2020-11-07 23:28: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里里》经典影评1000字

  《里里》是一部由张律执导,严泰雄 / 尹珍序 / 金东虎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里里》精选点评:

  ●张律继《重庆》后,在韩国拍摄《里里》,都以地名作片名,后者是前者的呼应,重庆来的中文教师是两片纽带。此片中张律依旧用他独特的“哑”与“闷”讲述了一个悲伤故事,30年前的爆炸案终究是不能磨灭的伤痛,严泰雄和尹珍序兄妹的苦命相依就是遗留症。

  ●看得出,导演要表达许多东西,用他的手法。不过,表达的效果似乎不太理想。

  ●有些回忆注定要被遗忘!有些创伤需要永远记忆......

  ●是想控诉吗?人物似乎只能活在伤痛里,没有灵魂。。张律拍电影有的时候像是在写唐诗。。

  ●打一星的都去死

  ●拖。。。拖。。拖

  ●连看三部这导演 都是边缘人题材 表现手法没啥进步 倒是一如既往的丧

  ●见鬼,这什么片啊,都快赶上无声电影了。

  ●现实残酷,生活琐碎。

  ●不喜欢。

  《里里》影评(一):有些记忆应该随着岁月流逝,有些则需随岁月愈加清晰的记起......

  平常的生活,平静的画面,毫无修饰的平凡生活组成《里里》的所有情节。

  几十年前的伤痛,放到现在可能只不过是一个仪式,很少人能从心底深深的记起,很少有人会跟自己有关系,或许学着遗忘才能更好的活下去......或许......

  看完《里里》突然想起了南京,我想有哪位导演用拍《里里》的视角拍《南京》,或许镜头里也会出现几位年轻的学生说:“纪念活动很有意义,主要是能看到某位大明星。”

  或许还会有这样的对话:“你是南京人吧?”“是的。”“我说呢,长得这么像日本人。”“......”

  在现在的国之情下,这样的电影是永远不可能出炉,可光光想像一下就会感到心情的沉重,但愿曾经的一些事情,作为个体的我们还能记住,并将不应忘却的部分藏在心底......

  有些记忆可以忘却,有些记忆需要愈加清晰的记起......

  《里里》影评(二):如此生活三十年 直到大厦崩塌

  看的第四部张律,一如既往的张律的风格:两个字的电影名:《春梦》《庆州》《芒种》《里里》(按我看过的时间顺序排列)

  展现边缘人的生活且主要是人物状态和情绪:无论是之前的作品还是这部,人物的情绪一直在连贯的积累,让我始终能感受得到。因为如此,才不会觉得《春梦》结尾黑白转彩色刻意,反而真的冲击到自己。一首《茉莉花》从小听到大,但最为触动的一次却是在《庆州》结尾,凌晨天蒙蒙亮时的电话里传来的歌声让我与以往所听此歌感受再不相同。《芒种》在视听语言上更为独特,全片所有的固定机位都在积累情绪直到最后一个手持长镜头的释放。而《里里》则最让人不忍,爆炸的伤痛情感基调从开头奠定后影片中途就不再怎么提到爆炸,剧情上看似也和爆炸关系不大,但一切的根源都要追溯到三十年前的爆炸,结尾的映射其实就很明显的有所指,就如同《薄荷糖》里的到最后追溯到光州事件一样。

  大量的固定机位:虽然不像《芒种》从头到尾那么过分,但是《里里》里很多构图十分的小津,更多展现人被束缚和其无力,不知道张律是不是受小津影响。

  中国元素:汉语博大精深,不仅在于古诗和歌曲。下一部张律准备看《重庆》。

  张律挺喜欢拍ktv里的戏。

  这部电影里的性元素比张律其他电影都要多,性其实可以细细解读,但张律的电影还是适合慢慢品味。

  影片中最难忘的两个音轨:老人上吊时没有了声音。结尾画面虽是在车上但声音仍是水声。

  第一次写长标记,献给了张律。

  《里里》影评(三):《里里》,用隐晦的长镜头在诉说。。。

  三十年前里里的大爆炸对于生活在这个改了名的城镇上的人来说恐怕也只剩下记忆了吧。

  影片以一段街上采访开始,一场纪念灾难的演出仿佛成了年轻一代的狂欢节日,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而经历过这场灾难的养老院里的老人们面对这场已经是闹剧的纪念晚会也只是目光呆滞的看着,唯一能够激起他们内心波澜的也只是一个熟知的小女孩的意外出现——30年后人们毅然选择了忘却。而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只有一个傻女在唱着哀悼的歌曲,这个讽刺意味真的是既隐晦又赤裸裸!

  珍书刚好在大爆炸那年出生,大爆炸导致她有点先天愚钝。而导演仿佛借用这个傻女的一言一行来告知人们,真正麻痹的不是她的大脑而是这一群生活在“正常”生活环境下的人们的大脑。

  关键词一:“死亡”。影片的进行一直都是以长镜头为主,让人不禁想起了《别讥笑我们的性》,一直都很平静,甚至有点平淡。而这是在传达一种暗示,处处潜伏着危机。果然,卖水果的小女孩的死:我很难揣摩导演设置这个女孩的死的用意,也许是为了表达一丝无奈,无奈疾病这样的天灾,也许只是简单的为了升级珍书的哥哥后面要对妹妹的谋杀吧。敬老院里老人的死:这个场面确实很震撼,感觉影片在此犹如是平静的湖面上落入一块巨石,显然老人的死给珍书带来的不仅是内疚的打击甚至是永久性的伤痛,而珍书不停抽打自己的一段长镜头又给观众带来了疑问——仿佛珍书真的如同她与老师的对话“我不傻”。珍书的死,当然珍书没有死,而哥哥两次想杀死珍书的行为在观众看来是那样的合情合理,结束这个本就应该在三十年前的爆炸中死去的妹妹的生命也许就不会给她带来那样的伤害了吧。。。

  关键词二:“性”。这个往往会同爱情联系到一起的词在本片中几乎成为了泄愤和惩罚的代名词。珍书多次遭人诱奸、得不到快乐的老人在体验了人生最后一丝“欢乐”后选择自杀、老兵俱乐部的越战老兵对珍书的行为以及哥哥为了惩罚而强奸了咖啡女……这里的“性”不再神圣而是那样的邪恶!

  关键词三:“里里大爆炸”。影片开头的大爆炸三十周年纪念演出让人感到这应该是一个反映这场灾难的作品。而通篇几乎没再提起这次爆炸,而哥哥一直搭建起来的三十年前的里里火车站模型在影片的最后一瞬被炸的情节一下将人拉到了三十年前,原来真正经历的人何曾忘记过这场灾难,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去纪念,去试图抚慰自己受了伤的心,却没有想到没每触动一次带来的依旧是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