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艇读后感锦集
《潜水艇》是一本由[英]乔·邓索恩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潜水艇》精选点评:
●很压抑的感觉,神经兮兮的自白,不得不说电影改编得真不错,但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的
●只看完了前半截。怎么可能与“麦田守望者”相比?原是编辑为了推荐此书的过誉之辞。
●青春的“骚”动。
●后麦田守望者类型,奇异海的摇滚版风格
●明天得问问Joe潜水艇的含义。
●挺好玩儿的
●心惊肉跳地在地铁上看完了,生怕旁边人以为我在看黄书【。 还是电影比较好看
●下午在书店的意外发现
●一个青春期男孩的成长故事
●小说的结局,他和父母一起看海;电影的结局,她和他一起看海。
《潜水艇》读后感(一):成长日记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历了真正的青春期。
作者是个博识的人,或说只有博识的人才能做写书的人。
小说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处处丢出许多的蛛丝马迹,就像解谜或探宝游戏里的一个个clue,透过这些线索,你可以深入作者的内心。小说通过细节启示人,这些细节,都是作者人生经历中的,小说的每个细节,都折射着作者的世界观,或说人生智慧。这种细节、暗示之多,就像一场下的绵密的雨,空间里无处不在。
但这本书和《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很不同的。前者更丰富地表现出了这个威尔士青少年的关注:家庭(对于父母关系难以置信的关注)、性(比我自己早的多的性经历)、爱(初恋和失恋)、死亡(一掠而过,浅薄的)、学业……;而后者更接近于对存在意义的追问。
本书的封面很诱人,没有目录的做法值得欣赏。
这本书的主人公让我想起《灾难物理学奇事》里的蓝蓝,不过蓝蓝显然要比奥利佛更聪明。
这是一个男孩的成长故事,他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不错的(中规中矩?)的好男人。
《潜水艇》读后感(二):黄色潜水艇
不是评论,单纯的感想而已。
封面很可爱,这也是吸引我买下这本书的重要原因。
作者也很年轻,介绍里写着生于1982 看到那里的时候就想着,终于不是一本已故老头子写的书了。
青春期总是暗藏杀机,一切都变得不太寻常。无论是怀疑自家邻居是泛性恋、怀疑自己父母感情是否破裂、怀疑朋友之间关于初次性生活的体验的论断、怀疑喜欢的人是否也能喜欢上自己、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某种会致命的疾病、怀疑学校里不受人欢迎的同学的真实想法是否如自己所想,等等等等,或许多年以后回忆起来会觉得这是非常无谓又无聊的东西,但是,那个时候它们却是生活的全部。即使是现在,谁又能否认无谓和无聊不是生活的全部呢。
青春期总是好奇多疑,热血鲁莽。质疑父母的权威,认为自己是“有前摄性,足智多谋的后代”。经历失败的恋爱,被从前取笑过的人搞的大吃一惊。
奥利弗探究的“自我”这玩意儿究竟是什么,是不是每天虔诚的记关键词写日记,有朝一日我就能顿悟?成长虽然各有各的2B方式,失去很多得到很多,有些不甘心,但却又无可奈何。
最后,我不太明白为何书名会是潜水艇。不过按照我肤浅的想法,每个人都终有搁浅,或者登陆的那一天。
《潜水艇》读后感(三):人不傻缺枉少年
作者正处于那个敏感、奇诡、某种激素莫名分泌的青春期,做了些自认为有意义,有超级大的意义的傻缺的事情。故意不顺着父母的意思,捉弄人,恶作剧。
其实,我们慢慢长大,再回想过去,那些当时自己认为特别该去做的事情,好多都很傻缺。但是这是人必经的成长路程。我也有过那些傻缺的岁月,也会翻字典,看各种词语的意思。也会故意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也会和大家一起做明知道不对但是就是不想也不敢让大家看出来我是不想做的事情。还会经常幻想如果这样那样的话,那么就会这样那样了。
很喜欢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关键词,很好。如果每天都能找到一个关键词来大致形容,隔一段时间再回头看,会很有意思的。——不由想到黄历上的宜忌,当然这是已经设定好了的。
年纪渐渐大了,每当回忆往事,总会觉得从前的自己真傻,怎么会做出那种事情,说出那些话语。但是,不管当时的自己有多傻,那都是真实的自己。做最傻最真的自己,总会比伪装做作来得痛快而多情。
人不傻缺枉少年。
《潜水艇》读后感(四):超能力
在《杜洛兹的虚荣》里,凯鲁亚克有写过这样一种变化:曾经的美国人十分向往英国,那里有更悠久的文化,古典的礼仪,田园牧歌的生活,但不知道为什么,直到从某一天开始,英国人开始处处想要学习美国,那种渴望甚至变得更为强烈。所以在阅读《潜水艇》丧失“理智”的过程中,我一度以为这是一本“纯美国”的书,那种自说自话的碎片式表达,漫不经心的人生态度,以及多种文体的自由转换,就像美国是一个由多国移民组成的五颜六色的新民族一样,充斥着一股塑料与彩虹豆的味道。
乔·邓索恩,英国作家,存留在搜素引擎里的资料与照片很少,长发的样子就像是电影恋恋书中人里那个瘦弱神经衰弱的青年作家,我这是在恭维他外貌与职业是吻合的。他塑造了一个十五岁的青少年奥利弗,整日沉浸在对生活“恶意”的思索中,而自己更像是一个聪明、独立、有能力拯救他人的存在,虽然结果并非如此。事情的真相往往更容易深入奥利弗的内心世界,他那柔软、脆弱的一面。包括他怀疑母亲出轨而做出的过激反应,而事实上他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加剧了矛盾;包括他曾经出于好心为胖子佐伊写了一本小册子教她如何走出永远是受害者的怪圈,而当真正看到佐伊减肥成功热心地呼喊自己的名字时,奥利弗却觉得难以忍受,“受害者永远是受害者”,他这样自私又嫉妒地想到,面孔上挂着极为虚伪的奉承的微笑。他甚至有想到这是一种斯德哥尔摩综合症,那个一度被自己欺负的肉团一般的佐伊,竟然会不计前嫌地对自己献殷勤,然而回过头来看此时的奥利弗,他只是那个走不出失恋阴影内心空虚的男孩,仿佛一成不变的灰尘,没有任何“功绩”值得夸耀。
在奥利弗为自己构建的神秘视角中,本质上也是每个人必经的自负视角。或者来看《潜水艇》改编成电影后开头增加的第一句话:“大多数人视自己为个体,世间独一无二的个体,此想法成了他们生活的动力。起床、吃饭、营生,心安理得。”而这种独一无二的优越感最强盛的时期正是我们接触受限一半无知一半自觉的年少岁月,或者可以称之为人生中的一个时代,由自己来捏造对手最终自食恶果的辉煌时代。
然而最终作者却抛下了一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时代总结,小说标题——潜水艇。文中提到潜水艇的只有寥寥数笔,奥利弗有爱个翻字典的癖好,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藏货,他在查找超声波时有个例子是潜水艇会运用超声波的原理。潜水艇的字面意思是能够在水下运行的舰艇,潜艇最早可追溯到15-16世纪的列昂纳多·达芬奇。据说他曾构思“可以水下航行的船”,但这种能力向来被视为“邪恶的”,所以他没有画出设计图。直至一战前夕,潜艇仍被当成“非绅士风度”的武器,其被俘艇员可能被以海盗论处。而到了后来潜水艇的军事价值被发掘才开始大规模开发使用。或许我只能这样揣测作者的用意,奥利弗15岁的年代正是潜藏在海底的潜水艇,带有私密性,一点点的不怀好意,看似毫无用处的成长经历,却终有被开启价值的那一天,不管是潜水艇浮出海面重见天日,还是潜水艇找到了运行的方向。奥利弗只是那个暂时潜伏在水下探测别人秘密的男孩,一切都还无关紧要。就像清风随处采来的花香拂面,你偶然学会了一首流行歌那样。
想象我们在圣光沐浴下接受一种诸神赐予的超能力,其中一个女神走近,头戴桂叶编织的绿冠,全身围着一抹白色的布袍,她轻轻地停下对我们的侧耳耳语,那飘忽的声音告知能力的命名。无用的潜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