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潜水艇》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潜水艇》读后感精选10篇

2019-10-22 23:3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潜水艇》读后感精选10篇

  《潜水艇》是一本由[日]伊坂幸太郎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50,页数:27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潜水艇》读后感(一):友情、爱、救赎——探讨少年犯罪之杰作

  一直很佩服伊坂,就算是冷酷的、深刻话题,也能写得很温暖

  从少年犯罪展开,写了如今与十年前两起车祸事件,《孩子们》中的阵内再次登场,十年前车祸事件受害者好友(其父母亦死于车祸)为何会再次制造车祸事件,十年前的凶手又过得如何?除此之外,本书还写了恐吓与恐吓实施事件、如今这次车祸事件目击者——某盲人电车遭遇及后继事件,对某天才少年也着墨颇多,伊坂多线叙述能力再次被发挥淋漓尽致

  伊坂借阵内与武藤对蓄谋杀人不成及无意杀人展开的对话让我感触颇多,话说这两种人,或许前者更让人觉得可怕吧?对未成年犯罪与恐吓及恐吓实施均作出了深刻探讨。

  随着真相一层层被剥开,无限的救赎与温暖便像排山倒海般扑来,让人唏嘘动容,该作中除了伊坂中永恒的爱与友情的主题外,还带着救赎与希望,实属完美

  以下略泄(慎看):如今的少年车祸事件实为该少年欲杀十年前的凶手,无奈突出导盲犬加之其车技不好,撞死别人,而某天才少年得出恐吓者欲在学校实施恐吓,内阵与武藤出击制止,十年前的凶手也出现,找内阵叙旧,述其救赎之路,顺带讲了讲如今与十年前犯案少年的成长环境经历,然后是盲人证人电车遭遇后引发的带血闹剧,后面天才少年在带血闹剧后告诉受伤武藤如今少年车祸事件撞死之人可能是个恐吓将实施者,也没确定,诸君要什么结局就怎么想吧,其实,内阵为了实现对十年前车祸事件被害者之友(即如今车祸事件嫌疑人)的把当年被害喜欢的烂尾漫画漫画家画出来的承诺,求了漫画家十年终于成功场面,还蛮让人感动的,至于带血闹剧中那位凶手(即电车上欺负某盲证人的那货),纯人渣,不解释

  或许在孩子犯罪这方面,对有些孩子该给予他们宽容关怀,如此,他们还真有可能对社会予以回报呢!十年前车祸凶手那个孩子,不就一直在坚持吗:承认自己当初之过,还立志去救人,尽管屡屡受挫。

  主人公内阵的形象更令我难忘,当今社会,兴许正缺少他这样的“傻瓜”吧?

  《潜水艇》读后感(二):背后的真相

  一个少年无证驾驶撞死无辜行人的事件发酵为社会媒体群众议论焦点,谩骂声一片,可是事实,真相到底什么?当家庭法院介入调查,背后的故事黑暗心酸,是讽刺,是永远不能抹去的伤痛。《潜水艇》以一个事件为导火索,挖出故事的真相,揭开陈年旧事深入人心,直戳社会问题

  作者伊坂幸太郎,日本畅销作家,曾五度入围直木奖,作品屡次被改编电影代表作重力小丑》、《金色梦想》等。《潜水艇》讲述了少年犯罪与法律罪罚的故事,十年时间相似案件再次重演,两位少年镜子般的对比,讽刺,救赎。在写作结构上,书中设计了多重“反转”、“意外”,让表面简单的犯罪事件,谍影重重,一点一滴挖出棚冈佑真、若林的关系,揭开十年的伤疤同时笔者竟然用一只狗的闯入改变了棚冈故意撞人的想法,而更为讽刺的是意外的事故竟然受害者是可能制造犯罪的暴力者。一连串的“改变”将情节推向让人更多思考深渊

  《潜水艇》以少年棚冈无证驾驶撞死无辜人为开端,家庭法庭介入调查,武藤和阵内作为案件的负责人,层层剥茧,揭开十年仇怨。棚冈曾经历过两次车祸,一次父母在车祸中离世,一次十年前好友荣太郎被撞死。他体验到身边瞬间消失的痛苦,永远不能被抹掉,他怨恨肇事者若林,少年法的不公平也让他心中愤怒,十年后的他仍然是少年,内心终于压制不住,用同样的方式复仇若林,可是意外的出现,让他和十年前的若林处在了同样的情况。若林,十年里一直在为自己的过失,自己的良心进行着救赎,无论多艰难,世人带有多偏见眼光,他都坚持一个诚实的人,把自己的故事告诉他人。想想棚冈的未来,若林给了他最好的答案。不仅想起贝娄的《洪堡的礼物》,西特林看到了洪堡的下场,他重新认识自己,开始了救赎,本书中的若林其实已经给了棚冈做出了一面镜子。不知道看到救赎的若林,棚冈心中会有什么,给人无限遐想

  书中的另一位主人公阵内,他是十年前案件的参与者,十年后他仍然是见证者,十年,他依然倔强,依然口无遮拦,依然直戳人的内心。他为了十年前棚冈的承诺,折磨漫画家八年,终于画完结局。他为了棚冈背后的真相,大胆推测,为了十年前的案件,一直关注着伤痛中的田村守。他用一连串的“猜想”借问武藤,让人发现他内心的无奈和纠结。

  直面少年犯罪与少年法的社会问题,讨论少年法的判罚是否公平,在若林的事件上,个人觉得少年法偏向于犯罪方,若林的救赎让人看到新的希望,毕竟死者已逝,不能回来,而生者年纪尚小。但对判罚上,有点过于轻,毕竟是失去一条人命,不能轻判。

  《潜水艇》告诉世人不能光看表面,要看到背后的真相。

  《潜水艇》读后感(三):寻求真相,然后直面痛苦

  真相才不会自己浮出水面 总得有人费力打捞。

  但所幸这个世界,总有人不遗余力寻找真相。

  《潜水艇》部分延续《孩子们》里的角色设定:家庭调查官,又是那个怕麻烦又爱惹麻烦的阵内。家庭调查是一个很有意思工作,本书也继续以这项工作切入,层层深入那些“问题少年”。在我看来,第一人称的武藤更像是我们这群普罗大众,而阵内是少数的有意思头脑魅力的“明灯”。想起来初识伊坂幸太郎是因为这样一句话:“人生不是计算进度检查什么的。人生或许应该是一边挠着头发‘我不懂啊,怎么这样啊’,一边前进。”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也有同样的感觉

  故事的主线从一起案件开始:十九岁少年棚冈佑真无证驾驶,撞死无辜行人。在调查显示他为惯犯,还经常偷车开后,媒体与大众舆论霎时间轮番指责要求着重判刑,并批判他为“目无法纪的少年”。

  武藤和阵内展开调查,和棚冈面谈、找车祸现场的目击证人、找棚冈佑真的儿时好友……

  在这过程中,真相被一层一层揭开。

  他们发现棚冈幼年经历两次车祸,第一次带走了他的父母,第二次带走了他最好的朋友。他们还发现棚冈为了帮幼年的朋友报仇,算准了当年撞死好友的那位肇事者的经过时间,排练多遍。最后,他们发现棚冈在踩油门的瞬间犹豫分神,被马路突如其来的吉娃娃吓慌了神,在避开之间撞死了另一位行人……

  棚冈曾是受害者,正因难以从被害的伤痛中走出,才逐步成为了加害者。如伊坂在书中所说,人们无法坦然接受“这就是命”,于是积累了更多的痛苦和憎恨,但无论多痛苦都毫无办法,所以人们拼命去寻找让自己妥协的点。但是,棚冈找不到。“为什么……不行”,我仿佛听到棚冈在愤怒嘶吼,为什么不行,那家伙曾经将他的好友送进医院,为什么他不能把那家伙送进医院?为什么?武藤无法回答,我也无法回答。棚冈经历丧失亲友之痛,但就是不能以牙还牙。为什么?不知道。当他经历无法度过的悲痛时如何自处?不知道。

  罪与罚到底如何界定?当曾经的加害者和受害者互换身份,犯下的罪过能被宽恕吗?但是,这当中无辜的人,又为何要承受这份伤痛?如武藤所想,“从来没有干过坏事完全是因为飞来横祸而堕入地狱的人,为什么还要承受拼命寻找妥协之处的痛苦呢?”

  我想起来前段时间看的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李晓明是一单随机杀人案件的加害者,他的父母和妹妹因此而遭受到很多来自网络、媒体、甚至是周遭朋友的攻击非议伤害大部分剧情里,受害者和加害者都无法抚平曾经的伤害带来的痛苦,他们很难去重建生活。有人酗酒,有人隐姓埋名,也有人在崎岖不平的真相之路苦苦追寻

  伊坂的《潜水艇》和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里面对于罪与罚的探讨,是大多数人都疑惑却又无法解决的:造成伤害的一切已经无法挽回,虽说时间可以抚平伤痛,却不能将悲伤化零。逝去的人已经逝去,还存在的人该如何存在?

  书和剧都没有给出答案,但他们都做了同一件事:寻求真相,然后,直面痛苦。唯有如此,才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感谢伊坂让我去思考这个问题。其实书里还有许多耐人寻味细节,像是喜欢钻研网络的问题少年通过观察人们在网络发表的暴力语言,间接阻止了一项恶行。后来他发现一位极度危险人物,但是这个危险人物已经“不幸”在棚冈的车祸事件中丧生。看到这里,天晓得我的瞳孔放大多少倍。世事难料。虽说我松了一口气,可是这也不能说棚冈做了一件好事,只能说,坏人终将得到报应

  伊坂真会抚平读者心里的“伤痛”啊~

  《潜水艇》读后感(四):在对待熊孩子这件事上,伊坂比谁都认真

  读《潜水艇》的时候,时不时会产生一种自己在听相声错觉

  一边是讲话无厘头做事丝毫不讲规矩怪人阵内;另一边则是表面一本正经实际上却吐槽能力MAX的武藤——两个人真的像极了相声里的捧哏和逗哏。只是,这两位调查官每天需要交道的不是德云社底下的那些“积极接梗”的观众,而是一群配合度极低的少年犯。

  熟悉作者伊坂幸太郎的人,大概会有印象青少年犯罪一直以来都是作家作品中极其重要的一个主题,从他的成名作《奥杜邦的祈祷》、《重力小丑》,到他专门以少年犯为写作对象的《孩子们》,伊坂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关注在推理作家中恐怕无人能及。

  在这些以青少年为主角的作品里,伊坂充分显示了他朋克少年的本色和法律专业出身素养。通过一个个极其有张力的故事,他一直试图引导读者们去思考什么是“法律”、“正义”、“舆论”和“伦理”,而这些浸透了成年人思维方式的观念,又是如何与孩子们的世界产生了碰撞

  作为《孩子们》的续作,《潜水艇》也延续了这样的写作主题,但这一次,伊坂显然更加用力了一点。如果说在《孩子们》中,小说的主角还是怪人阵内,少年们更多时候只是以群像的方式出现,由此凸显阵内的与众不同;那么,到了《潜水艇》,这个舞台显然则已经完全让给了这些令人头疼的“熊孩子”——棚冈、小山、若林,这三位彼此看似毫无关联的少年犯,各自的命运却因阵内与武藤的工作在不经意间被串联在了一起。

  在今天的互联网世界里,“熊孩子”似乎已经成了人人喊打的存在,甚至偶然出现了“熊孩子玩脱了伤亡”这样的新闻事件时,下面也都是一片叫好的声音。至于少年犯,那更是罪无可赦、不能饶恕,无论是日本的《少年法》、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好像都因为它们的“宽容”成了成年人们攻击的对象。

  然而,当整个社会陷入到了极度的个人主义中,人人都只关心惩罚”而不在乎原因”时,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这些大人眼中的“熊孩子”实际上是整个社会共同塑造结果。他们或被家庭忽视,或被社会排挤,或者则是因为不满于成人世界的规则而变得反叛,最终因为缺少他人的引导陷入偏执,酿成恶果。而在犯下罪行后,这些孩子更是需要面对舆论的连番轰炸,仿佛个个都是十恶不赦,却没有人去反思每一起案件的背后隐藏了怎样的经历和情感,孩子们内心又经历过怎样的痛苦。

  或许与个人经历相关,或许是因为深受音乐和电影的影响,与社会上这种谴责熊孩子的普遍情绪相反,偏爱“反叛”与“反抗”的伊坂则始终保留了一份对孩子们的同理心。如同戈达尔的《四百击》或尼古拉斯·雷的《无因的反叛》,在伊坂的笔下,那些不被成人会所容纳的孩子们始终显示着他们的善良的一面,他们犯下的那些罪行,更多时候都不是纯粹的“恶意”,而是因无法在成人世界中容身,或者因不愿参与那个世界导致的“恨”。

  正是因为注意到了这点,认同于孩子们的伊坂才会一次次地强调:就算是那些最令人讨厌的熊孩子,也绝对不是罪无可赦的。大人们需要做的是应该是给予他们爱,帮助他们理解这个世界的规则,引领他们成人,或者用阵内的话说,就是“创造奇迹”,而不是把所有的过错都推给孩子,自己则毫无反思地敲打着键盘,叫嚣着“《少年法》真是太宽容了”。

  在侦案技术越来越先进,犯罪却越来越低龄化的今天,逮捕一个 “熊孩子” 、惩罚一个 “熊孩子” 恐怕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但是,我们必须思考的是,这些孩子们到底做错了什么,他们为什么会做错,而我们这些大人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当所有的这些现状被人们不加反思地接受,那么,一个个的气泡就会在水底聚集起来,一点又一点,组成一艘在水底潜伏的潜水艇,直到某天因为受到刺激,才冲出水面发起攻击。到了那个时候,即使我们去谴责一个熊孩子,也再也无法弥补因攻击而失去的东西

  这是一个孩子们的故事,它同时也属于孩子般的作者伊坂幸太郎,和孩子般的调查官阵内。或许,也正因为他们还像是孩子,他们才能抱有最大的热情,去试图与一群孩子沟通,慢慢地拆解掉那艘水底里的潜水艇,创造孩子们的奇迹。

  《潜水艇》读后感(五):关于《潜水艇》里几个问题的思考

  读完《潜水艇》已经快一个月了,我才迟迟动笔写下了这篇读后感。

  不同于《孩子们》里一个个相互独立没有太大关联的小短篇,依旧是在家庭法院工作的阵内和武藤的故事,依旧是关于青少年犯罪的讨论,《潜水艇》展示了一个更为错综复杂的案件。故事整体延续伊坂的一贯风格,轻快平淡,但却很耐看。不得不承认,伊坂幸太郎是一个讲故事的好手。

  不过,读完确实还是有些遗憾的。青少年犯罪,或者说犯罪,是一个很庞大、复杂的话题,无论是影视剧还是书籍都不乏涉及这个领域的作品。《潜水艇》这本书虽然讨论了很多这方面的问题,但也就是浅尝辄止,抛砖引了个玉,最令人头痛的思考还是留给了读者。虽然这是一个很难得出正确答案的话题,但如果伊坂幸太郎能在这方面的讨论更深入一些,突破同类作品的局限性,作为读者,我想会更加惊喜吧。

  简单整理了一下书中值得回味的问题,有些附上了自己的思考,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① 不小心把人撞死的若林和怀抱复仇之心意外撞死第三者的棚冈,从结果上来看他们都杀了人,但从不同的动机来看,哪一种更可怕?

  这个问题是书中反复出现的,书里其实也给了明确的答案:“有故意行为的更可怕”。

  ② 朋友冤死他人车轮之下,凶手却未受到严厉的惩罚如今逍遥在外,为朋友感到不公想为朋友报仇,最后弄巧成拙撞死一个潜在杀人犯的棚冈,从他背后的隐情和造成的结果来看,他是否应当被从轻处理?

  在书的最后,棚冈要接受家庭法院的裁定,但伊坂并没有告诉我们结果。抛开未成年人案件特殊的处理机制来说,棚冈的处境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引发热议的张扣扣案。张扣扣为母报仇,其背后的故事让很多人心碎,也不乏许多认为不应该判张扣扣死刑的声音。但妄图用私刑来解决个人恩怨的办法本来就与现代法制社会相违背,无论动机如何,哪怕再令人动容,一旦最后确实造成了伤害,那就要为这份伤害付出代价。如果因为他的动机令人同情就因此网开一面,那以后一定会有如此钻空子的效仿者,法制社会也就变成了一个笑话。

  所以想到这一点,又不禁为棚冈感到悲伤:他痛恨着若林,却又让自己成为了第二个若林。

  ③ 说到若林,虽然因为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存在,当时的他并没有受到多么严重的刑罚,但有些“惩罚”是慢慢才来的:无意撞人,且事后一直在为自己赎罪的若林,却因自己十年前的过失被歧视,被想从事的紧急救护员和消防员工作拒之门外。如何消除对曾经违法犯罪并受到过制裁的人的社会歧视?

  这个问题或许需要分情况讨论。动机又将成为难以忽视的一点,过失总比故意要更容易得到人们的理解与包容。还有就是犯罪程度,杀过人基本就可以在社会层面上被判死刑了。可现实往往是,无论动机如何,所犯的罪多么“微不足道”,只要曾进过监狱就会被贴上特殊标签,出狱后面临社会不信任的眼光。或许他们“罪有应得”,但对于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与稳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出狱人员的再就业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社会问题。监狱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惩罚,更重要的是让人们不敢再轻易触碰法律的底线,如果因为监狱的存在而导致一些人为了生计一而再再而三的犯罪,那这显然还是有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的。

  ④ 关于目睹好友死亡的棚冈,关于未成年人经历创伤后的心理疏导。

  不知道既负责若林案又参与棚冈的阵内在得知一切后是否有过自责:“如果我当时有多注意这个孩子的感情或许第二桩车祸就不会发生了吧。”别看阵内毒舌又神经大条,能为了一个和小孩子的约定,缠着漫画家十年让人家为腰斩的作品继续画结尾,想必其实也是一个很温柔的人吧。

  想到最近的另一个新闻,上海那个终日闭门不出独居多年的25岁男孩。13年前,父亲杀死了母亲,又放火烧掉了房子,却唯独留下了目睹了这一切的儿子。这个男孩所承受的创伤与痛苦我们难以想象,但在他掉落深渊的时候,我们也没有拉他一把。在一篇相关报道里,他的邻居老大爷对来访记者忿忿地说:“我的第一感觉是你们怎么想起他来了?你们怎么开始关心他了?”是呀,如果早在事情发生时就及时对男孩进行心理干预,他的未来或许就不会这样暗淡了吧。

  虽说最重要的还是自救,但人其实是多么脆弱的生物啊,更不用说心智尚未健全的小孩子了。在痛苦面前,麻醉也不过是暂时让人忘却痛苦的存在,麻醉过后,如何克服痛苦带来的不适进行自救,才更应该是我们大人要教给未成年人的东西。

  《潜水艇》读后感(六):《潜水艇》杂谈

  当时,爱好小说的我,在可选书单中选了这本《潜水艇》,于是,在这场机缘下,我投入到这场引人深思的故事中。

  我觉得,《潜水艇》所讲的故事可以这样概括:

  十年前,因为一场车祸,那个因潜了下去;

  十年后,因为一场车祸,这个果浮了出来。

  在这本书中,折射出诸多社会问题,也引起我的许多思虑:法律与情理的矛盾中,该作何抉择?对少年犯罪的从轻处理,是对未成年人的引导,还是纵容?肆意的大众舆论 ,是言论自由,还是恶语伤人?……

  在书中,涉及了许多社会现象,但大都选择有所提及、引人反思,从而避免了直接而刻薄的社会批判,却将社会问题显得更加深刻。对于许多问题,大家见仁见智、各有见解,在这里,我也就选择规避,不再谈论。

  我最想要谈论的,是《潜水艇》对我最深刻的印象——它对人物的塑像:

  我——武藤,小说的主视角,负责吐槽(笑)的老实人,在方方面面表现得彬彬有礼:与永濑见面时两个连续的“对不起”,总是替阵内无厘头的所作所为道歉,总是客客气气谦逊无比。作为情节推动者,武藤通过大量心里表白,一步步带领读者深入事件中心,同时负责渲染气氛,调控故事节奏,可以说是小说中最重要的角色。

  而阵内,是小说中人物塑像最成功的角色,是整个事件最重要的角色,也是我书中最喜欢的人物。

  一开篇,在对名字开玩笑的情景中,阵内以不太正经的形象出现。他言语的随意和古怪,让我在直觉中感到他的与众不同,并对他有了种莫名的期待,期待他在后续的故事中大放异彩。

  随着情节推进,他果然显示出非同一般的人格魅力。

  他风趣幽默,甚至有些行为前后不一,令人摸不到头脑,玩出“弘法不择笔”、 “殿下蝗虫” 等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梗。

  但有时候,他的所作所为看似荒诞滑稽,实则有他深层的目的。他捏造并让小山田俊在网上散布的虚假信息,在与若林见面时成功化解了与年轻人的矛盾,避免了进一步的冲突;他用爵士乐比喻与未成年人对话,可见他对与年轻人交流有所研究,并成功让紧闭心扉的棚冈佑真有所触动……

  在11节,阵内与田村守谈话时,闲聊和正经话题的穿插,放松了守的心理压力,得以顺利沟通,一瞥阵内的聪慧。另外,阵内连续问田村失球原因的行为,一开始也让人摸不到头脑,后来才知道,阵内观看了守的比赛,由此可见,阵内其实对孩子们很关心。

  12节,小学上学路上的行凶事件,从与歹徒的争斗中,我一睹阵内的冷静与勇敢,让我更加崇敬他。

  13节,行凶事件后,几个年龄不同的、曾经的年轻人来拜访阵内,虽然口是心非,但都“一副开朗的表情”,可见阵内对年轻人引导之成功。

  14节与若林的见面,初显十年前事故与这次事故的联系;16节与佑真的谈话,渐渐揭开事故的始末——而这一切,我觉得都在阵内的料想之内,原因就在于他令人惊叹的敏锐与智慧。

  21节中,坦白了阵内与若林父亲的矛盾,揭开了永濑打鼓的伏笔,凸显出阵内对少年的关心,甚至不惜与其家长发生冲突。也正是这一节,正式出现了“潜水艇”一词,小说进入最后结尾的冲刺阶段,令人心潮澎湃。

  26、27、28节,最后三节,个人认为是对小山田俊、棚冈佑真、若林的告别,三人最后反常的语气,隐约地显示出他们对阵内的感激与依恋。

  尤其是整个小说的最后一句:

  “阵内懒洋洋地托起下巴,目送着走出店外的若林的背影。”

  看完这里,我慢慢地合上书,长舒一口气,心中的激荡久久难息:我赞叹阵内、敬仰阵内,“在对待熊孩子这件事上,伊坂比谁都认真”,阵内,是引导潜水艇正确方向的人。

  此外,书中还塑造了些许鲜活而有个性的人物:

  不善言语的棚冈佑真,是个经历了三场车祸的苦命的孩儿。儿时父母的车祸,给他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创伤;小学时的车祸让他失去挚友;最后他造成的车祸,让人痛心疾首。但是,佑真并不是坏孩子,这也是作者小说温暖的体现。书架上的三本旧漫画,体现了他对友情的珍惜与依恋;为让漫画家画完好友喜欢的漫画,不惜发生冲突,更显他真挚的感情,但也一瞥他易冲动的性格;而为了吉娃娃而对报复犹豫,甚至导致事故,又试图蒙蔽事实来避免狗主人责任,这一切,充分表明佑真本质的善良。

  还有高智商的小山田俊,他“恐吓了恐吓者”。最后的杀人预告,引出了最后的反转——佑真撞死了危险人物,让我心中稍稍舒缓,却又陷入“消灭罪犯的犯罪”的反思。

  若林,因家庭原因被父亲带大,不小心撞死佑真的朋友——荣太郎,长大后考取了“紧急救护员资格证”,可能想借此赎罪。他是意外的受害者,是曾经的迷途羔羊,所幸被阵内引领,保持着内心的善良。

  永濑,拥有心眼的盲人,在武藤陷入调查僵局时与其偶遇,并带领他走向事件的真相。在主角们遇袭时大显身手,制服了行凶者。不过,我对其也有疑问:阵内说过他的朋友们不太可信,我却没找出什么表现——可能真的是阵内的随意言语吧。

  ……

  整个小说中,作者风趣的文笔、人物间轻松的谈笑,在悲伤的故事中带来丝丝温暖。

  我作为刚从少年时代走过来的青年,被《潜水艇》引起了许多共鸣,我想,其中最重要的,它告诉了我:

  时间会冲淡伤痛,但不会将它磨灭;一旦有什么契机,它便会冲出记忆的枷锁,从黑暗中发起袭击。

  《潜水艇》还有许多可赞可思之处,诚心邀请各位前去品读。而我是首次用心尝试长篇书评,个人能力有限,欢迎大家点评指教。

  《潜水艇》读后感(七):生命里的罪与罚

  有人说,伊坂幸太郎的作品像温暖的成人童话。作家止庵也总结道,“他的书中有很多善意的东西,他相信这个世界会变好。”

  在伊坂幸太郎的作品《潜水艇》中,善意同样未曾缺席。作者探讨了罪与罚、善与恶的话题。其中有愤怒和仇恨,也有忏悔和救赎。应该如何评判?我们很难从中找到绝对的答案,只能看到中间的灰色地带,以及人性的复杂面。

  一、卷入三场车祸的人生

  故事开始于一起案件,十九岁的少年棚冈佑真因无证超速驾驶,冲进人行道,撞死了一名正在慢跑的中年男子。

  按照日本《少年法》的规定,未满20岁者即为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犯罪,除非认定犯罪情节重大的,需要进行刑事处分的,一般都会将案件移送至家庭法院。而家庭法院则会派出调查官,对少年的本性和事故的性质进行判断,考虑是否要采取刑事处分之外的方式。

  在日本,不同于一般的刑事案件审判,对未成年人的审判重在发挥教育意义,让他们改过自新,而不是予以重罚。由此,便有了同等刑事案件下,未成年人受到的惩罚通常会轻于成年人受到的惩罚。这种区别对待自然引起了不少人对公正性的质疑和不满。

  棚冈佑真无证驾驶案件的发生,随即成为群众和媒体热议的话题。调查发现,棚冈佑真其实是无证驾驶的惯犯,经常偷车来开。社会舆论由此走向愤怒的批判——“不能原谅这个目无法纪的少年”。

  但事情并非人们想象得那么简单。所谓的开车走神、纯属意外,都只是貌似合理的简单猜想。随着家庭法院调查官的调查,案件背后的层层动因才逐渐浮出水面。这其实是一次有所”预谋”却又突发意外的行动,背后暗含了复仇和怨念,牵引出某种连环性的悲剧。

  在棚冈佑真十九年的成长过程中,他一共经历了三次车祸事件。

  第一次是棚冈佑真的父母在高速公路上意外发生车祸。

  第二次车祸事故发生在十年前。

  当时,棚冈佑真还是个小学生。一天,在上学途中,棚冈佑真和两个朋友正在路边乖乖等待信号灯,突然一辆车冲上人行道,三人被撞了个正着,其中一人不幸身亡。在那次案件中,棚冈佑真是受害者,也是目击者。而车祸的肇事司机则是一个少年,名叫若林。受《少年法》的保护,若林并没有受到刑事处罚。

  十年后的今天,第三次车祸事故发生。

  这一次,人物处境发生调转,少年棚冈佑真成了肇事司机,从受害者变成加害者。事故的遇难者和棚冈佑真并不认识,案件最初也就被归为意外杀人。但在寻找当天车祸目击者的过程中,调查官发现,案发时,十年前那场车祸的肇事司机竟然也在现场。少年棚冈佑真原是想为十年前死去的朋友报仇,但却因为突发状况误撞死了其他人。

  案件的性质便从把人意外撞死,变成了试图杀人却失手夺走了第三人的生命。从结果上来看,案件似乎跟十年前若林的情况相同,都属于意外造成一个人的死亡。但从动机上来看,却迥然不同。若林属于无心为之,而棚冈则是心怀杀意、故意为之。但事情的复杂性在于,棚冈在执行犯罪计划时,受到了某种阻挠,而最终失手,意外撞死了另一人。这是故意杀人的失败,使案件又转而成为意外杀人。

  二、角色互换后,能否实现救赎?

  当年《少年法》救了若林一命,让棚冈在之后的十年都背负着恨意。今天角色互换后,处于若林位置的棚冈能被赦免吗?

  书中曾两次抛出疑问:在车祸中不小心把人撞死的人和试图杀人却没能成功的人,哪一个更坏?一个碰巧因为驾驶失误而撞死人的人和为了报仇而把别人撞死了的人,哪一个更坏?

  “有故意行为的更可怕。”

  但在理解了事情原委之后,人们或许也能理解报仇者的心情。可问题的症结在于,故意行为者如何获得自我救赎?

  试想在这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棚冈佑真究竟背负了多少的负面情绪。先后经历了在车祸中失去父母,继而又在车祸中失去了朋友。如今,他自己又撞死了无辜的人。“本应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却像待在光线无法到达的深海中,全然浪费在了负面情绪里。棚冈佑真被报复心这种强大的负能量玩弄在了股掌之间。”他的复仇行动宣告失败,但他的负面情绪怕是很难找到发泄的出口。当人们在讨论未成年人犯罪是否应受到与成年人同等的处罚时,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公平与否,这种比较是无谓的,更像是在转移话题,偏离了重心,而没有对准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对少年犯应该如何处分?并不存在最好的处分。要找到犯罪的动因,对于像棚冈佑真这样的少年犯,有人谩骂,有人共情,如上所说,重要的是,让他们找到发泄的出口,能够把心中累积的压力和郁闷的情绪释放出来,并真正体会到赎罪的感觉。如果无法释放出来,这些负面情绪就会在某些时刻浮出水面,转而成为更为消极或恶意的力量。正如书中所说,“若林引发的那场车祸,过了十年依然没有消失。即使有时看不见,却一直潜伏在视野之外,如同潜水艇一般,一旦有什么事发生,就会急速上浮,向若林发起袭击。”心中的恶意和未完成的救赎,会让人举步维艰,难以坦然前进。

  故事的最后,又有了出人意料的新发现。被棚冈佑真意外撞死的人,其实是个可能犯罪的危险分子。换言之,棚冈佑真引发的车祸似乎“歪打正着”,成了一种防患于未然。这样的结果,或许是作者对棚冈佑真的一种救赎和解脱,作为故事的旁观者,隐隐也能松一口气。但即便如此,这种歪打正着的“除恶”行为,还是无法得到正名,无法改变棚冈佑真的罪行。事情又回到了公正的话题。个人的生命是不能由善恶来裁断的,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真实的社会语境下,是不能完全受到法律的加持的。你无法主观地根据善恶来决定他人的生死。

  三、自然流淌下的深刻故事

  《潜水艇》不是追求刺激和快节奏的小说,事件的揭露和剖析多半夹杂在人物闲碎的对话之中,有种不经意、不紧迫的味道。它没有追赶着想要挖掘真相,而是顺着生活的节奏,不紧不慢地延展开。即便是让人顿感意外的事实,也是从寻常的言语间流淌出来。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本是较为严肃的话题,但小说的写作却不乏幽默与趣味,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比如身为家庭法院主任的阵内,就是一个说话直接、爱开玩笑、有点神经大条的人,言行举止常常引人发笑。表面看来,阵内有几分吊儿郎当,但实际上责任心很重。这种责任心不单纯是对工作职守的遵循,更多的是体现在对他人的善意和道义上的坚守。十年前在车祸中丧生的小学生很期待一部漫画的完结,身为朋友的棚冈佑真接过这个夙愿,但漫画家却决定放弃之后的创作。对此阵内便百般纠缠漫画家,不依不饶,最终催促漫画家完成了作品,并交到了棚冈佑真的手里。这种胡搅蛮缠的行为很符合阵内的作风,同时也让人心头一震。人物的多面向,在作者的笔下逐渐立体丰满起来。

  小说中的“我”一直在反复发问,对少年犯处罚方式的发问,对善恶公正的发问,对自我救赎的发问……作者没有在书中给出所有问题的答案,也没有强行灌输自己的价值观。更多的时候,他像是开了一个口子,让你看到一些深层问题的面貌,从而唤起你的思考。诚如伊坂幸太郎所说,这本书是他给自己的课题。从这本书里,不难感受出作者的困惑和迷茫。那些未解的问题,同样是你我的课题。

  《潜水艇》的故事主线是围绕棚冈佑真的案件展开的,但小说其实是多线叙事。除了棚冈佑真的无证驾驶案件,并行的还有小山田俊的恐吓信案件。这同样是一个少年案件。案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小山田俊四处寄出恐吓信,而寄送的对象全都是曾经在网络上发表过恐吓性言论的人。两个案件最初并无关联,只是并行发展。故事进行到后半段,小山田俊调查出了棚冈佑真案件的犯罪动机,成了谜团的揭开者。两条线的人物发生了关联,故事也自然而然地向前推动。

  故事的发展历经了十多年的时间,案件之间的关联性折射出人物之间的牵连,让我们看到了昨日世界与今日世界的勾连,看到了多个人物不同的生命轨迹,以及他们如何交汇、又将如何向前延展。

  伊坂幸太郎的笔调诙谐幽默,节奏不缓不急,故事的发展接近于一种自然而然的生长状态。对于严肃问题的探讨,他借助不同人物间的对话和态度,一次次地抛出疑问,也进而叩击着阅读者的心弦,让人久久回味和思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