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史学研究经验谈》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史学研究经验谈》读后感精选

2020-11-09 04:49: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史学研究经验谈》读后感精选

  《史学研究经验谈》是一本由余英时 / 邵东方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2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史学研究经验谈》精选点评:

  ●书名起得忒唬人内容么其实挺凑合的

  ●文集编得多了,不少之前见过,扣一星。

  ●做史学理论的要看看

  ●p14采取历史的态度基本就是把一个客观的东西还原,让他尽量回到原来的状态//p18儒家最基本的目的就是把天下无道变为天下有道//p20建立社会秩序是宋以来的儒学最重要的关怀//p32我们今天讲中国的封建,根本是采用庸俗马克思主义的讲法,完全牛头不对马。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35697847.html

  ●有些话讲的很直接国内是听不到的。

  ●邵东方对于余英时的采访,涉及到余英时史学研究方法,因此本书依据访谈命名。在这个访谈中,余英时不仅谈论了自己的求学经历,而且还提及自己的学术师承,以及对于当代学术的看法和评论。这些看法代表了余英时对于自我的反思和记录,也代表了他从一个学者逐渐走向了学术权威的转变历程。本书中有两篇文章值得重视,其一“国学”与中国人文研究,另一篇是试论中国人文研究的再出发。剩下的序跋和演讲词,都见于其它诸书,可以存而不论了。

  ●余英时先生思想一瞥

  ●余英时先生确实很多高见,其中讨论的很多问题都很有启发意义。

  ●可高明可沉潜,相反相成。

  《史学研究经验谈》读后感(一):经得起流年的好书

  拿到这本书,首先让我流连忘返的是若干幅精美又珍贵的照片。虽然照片的时间跨度并不太大,均为余先生近些年的照片,但晚年的余先生更显示出一位学者的不俗风范。朋友们看后都啧啧称赞余先生“儒雅隽秀”。翻看后面的文章,真是好读又耐读,是先生一贯的扎实、细致,精到的观点、深厚的学养,篇篇都是精华。这样的书才是经得起岁月流逝的,要放在床头慢慢品,细细读,方能对得起这本书。

  《史学研究经验谈》读后感(二):读书

  很多人都会有一个余英时情结。邵东方先生可以得信任。文章薮集从选到编很费了气力的。不错的书啊。

  豆瓣说我评论字数太短了,我觉得言简意赅了。

  为什么非要长篇大论呢?

  我说的是实话。                                                                                                                                                                                            

  《史学研究经验谈》读后感(三):余英时近年的学术自述

  《史学研究经验谈》收录余英时近年撰写的文章。

  所选篇目以《治学经历与经验略谈》、《中国思想史研究经验谈》、《我对中国文化与历史的探索──克鲁格奖获奖致辞》为一组。

  《“国学”与中国人文研究》、《中国人文研究的再出发》则分别于中、西两种背景下梳理人文研究之流变,探讨新时期中国人文研究的前景。

  《一个传统,两次革命──关于西方科学的渊源》、《〈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序》、《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倪德卫〈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中译本序》、《〈天禄论丛──北美东亚图书馆员文集〉序》一则可与前文“经验谈”互为参照,二则国内读者对美国汉学界近年的发展所知不多,这组文章正可展现其某些面貌。

  《一座没有爆发的火山──悼亡友张光直》、《追忆与唐长孺先生的一次会谈》两文,展现了余先生的学术交游的一个侧面。

  全书围绕“经验谈”的主题,结构互为映照,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余英时先生的一部学术自述。其中对于中国近代学术大家的回顾评点,对于当代美国汉学界的概括评介,颇有意义。

  《史学研究经验谈》读后感(四):《史学研究经验谈》编后记

  在2008年的初秋,我从纽约驱车前往余英时先生府上拜谒。这是我自1999年初夏与斯坦福大学倪德卫(David S. Nivison)教授在普林斯顿大学校园会晤余先生后,又一次见到余先生。我借着这次看望的机会,对余先生进行了一次学术采访。尽管余先生在前一段时期贵体欠安,还是对这次访谈作了充分准备。在长达三个多小时的访谈中,余先生对自己治学的经历和经验,娓娓道来,让我这个晚辈学人受益匪浅。访问之后我利用超星公司工作人员所作的录像文字初步记录,将访谈内容整理成文(即本书第一篇《治学经历与经验》)。承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吕晨小姐的好意,建议以此访谈录为基础,进一步选编余先生近几年的相关文字,结集成书。在征得余先生的同意之后,我和吕晨小姐开始策划出版本书。余先生在紧张的研究工作之余,亲自拟定篇目并题签书名。余先生的指导和关切使本书的编辑过程极为顺利。他在11月23日给吕晨编辑的传真中说:“邵先生有《策划后记》我很高兴,请在书面加上‘邵东方 编’或‘邵东方 策划’字样,以存真,且作纪念。我不写‘后记’了,但可自题书名以代替之。”对于余先生的信任和厚爱,我个人铭感无既。

  在这里,我还要感谢超星数字图书技术公司总裁史超先生。他专程从中国飞到美国,与我一道前去拜访余先生,对此次采访进行录像;并允许我们将这篇访谈收入此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韩路民先生协助我整理采访余先生的记录,在此我向他表示谢意。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邱颀女士、杨永红女士、Charles Fosselman先生和东亚语言文化系解芳小姐为本书的编辑复印文稿和扫描照片,多所匡助,谨志忻谢。

  本书责任编辑吕晨小姐为此书的体例编排、篇目选择多次与余先生和我本人联系,倾听、接纳我们的建议。她在出版形式上附加多幅余先生的照片和手迹,颇有新意,让读者不仅可阅读余先生的鸿文巨制,而且能目睹余先生的玉照墨宝。吕晨小姐为此书的出版付出了极大的辛劳,使我甚为感佩。需要在此说明,本书书稿由我和吕晨小姐负责校对质检,如有编校错讹的问题,当由我们承担责任。

  本书题名《史学研究经验谈》,所选篇目以《治学经历与经验》、《中国思想史研究经验谈》、《我对中国文化与历史的探索──克鲁格奖获奖致辞》为一组,读者可就其大致了解余先生治史著述的珍贵心得。《“国学”与中国人文研究》、《试论中国人文研究的再出发》则分别于中、西两种背景下梳理人文研究之流变,探讨新时期中国人文研究的前景。其后的四篇序文:《一个传统,两次革命──关于西方科学的渊源》、《〈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序》、《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倪德卫〈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中译本序》、《〈天禄论丛──北美东亚图书馆员文集〉序》一则可与前文“经验谈”互为参照,二则国内读者对美国汉学界近年的发展所知不多,这组文章正可展现其某些面貌。最后的《一座没有爆发的火山──悼亡友张光直》、《追忆与唐长孺先生的一次会谈》两文,以及前面提及的倪德卫《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中译本序,反映了余先生的学术交游和看重情谊的一个侧面,可作为了解其治学经历的补充。美籍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于2001年1月3日去世,本书载录余先生对张先生的怀念文字,作为对张先生逝世十周年的纪念。而2011年适逢中国历史学家唐長孺先生誕辰一百周年,我们收入余先生的這篇回忆文章,以志纪念唐先生百年冥寿。再者,2011年1月17日是美国汉学家倪德卫教授八十八岁的生日,谨以重刊余先生此序表示对其米寿的祝贺。简言之,以上选文绝大部分为余先生近年的新作,希望读者能够在此互为映照的结构中,得窥余英时先生治史的苦心孤诣。

  顺便提及的是,后两篇的序文是在我的请求下,余先生在百忙之中拨冗写下的。尽管余先生的时间非常紧张,加之现在年事已高,但他对后辈学人写序的要求通常是有求必应,并言而有信,尽量满足大家的愿望。然而这也无形中给余先生增添了许多负担。在此,我不仅要向余先生表示深深的谢忱,也请他对我的不情之请加以原宥。

  对于余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风范,海内外学林早已有公论,在此不再赘述。孟子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学术史的演变就像社会历史的发展一样,并非能简单地归纳成一种累积式的进化。余先生作为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时代意义和发生不朽魅力的学术泰斗之一,是在上个世纪某种特定的政治与文化条件下出现的。尽管近年来国内外的人文学研究在各个领域有了长足发展,“江山代有才人出”,然而产生余先生这一代“师承国学大师、遥领西方汉学”的通儒的学术环境已不可复得。所以我不认为像余先生这样的会通古今、融贯中西类型的文史大家,近期内会在中国学术界以至海外汉学界很快重现,而且这些年我自己对这两个学界的初步观察也证实了这点。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吾虽不能往,心向往之。记得十二年前余先生曾抄录孟子之名言及胡适之加句,托我转赠友人陈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时髦不能动。”我想这些话也应当是对余先生行谊的最为恰当的写照。最后让我改写前人之语来作为这篇后记的结语:

  今之儒者,道德文章足以楷模百世、矜式世林者,厥惟以潜山余先生英时教授为最。先生为一代儒林宗硕,通知大义。中国文化之所以倾而未颓,决而未溃,皆先生诸仁人君子心力之为。

  是为编后记。

  邵东方识于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

  2010年12月1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