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卡德罗》经典影评有感
《皮卡德罗》是一部由Ben Sharrock执导,巴巴拉·戈纳加 / Zorion Eguileor / Lander Otaola主演的一部西班牙 / 英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皮卡德罗》精选点评:
●很喜欢这个摄影和配乐,语言学习巴斯克语,结局真是淡淡的绝望但是c'est la vie. 女主美的恰到好处,很喜欢男主的眼睛。
●打开电视
●088.看完以后挣扎的想要表述清楚自己的感受,却发现所有感受在电影里都呈现的淋漓尽致。 喜欢蓝色背景的站台前孩子费力地推着脚踏车拖着一条狗经过的那个镜头。 喜欢电影中弥漫的冷清和沉默中的朦胧诗意。 喜欢它的极简构图和干净明亮的色彩。 喜欢从头到尾都散发着的孤独气质。
●“你怎么知道我们是新情侣?”“他看你的眼神就像看一个没拆开的圣诞礼物。”
●有时爱情徒有虚名。 巴斯克语歌谣有点东西。
●终极清新构图
●因为海报太好看了点进去看的,要不是太忧伤了我一定印一张装起来挂房间。整个故事情节可以应景配一首新裤子“有对手牵着手的恋人,还徘徊在7-11门口,他们没有做爱的地方,只能互相拥抱着颤抖”。在我的印象中西班牙电影都应该是阿莫多瓦那种色彩浓郁之感,而这个西班牙电影竟然用马卡龙色营造出一种非常无聊倦怠的氛围,只是间歇性的响起巴斯克民谣的时候能嗅到一些似曾相识的气息。也走过一些地方,景观再好的小镇,如果没有希望,年青人就永远有去不了的远方和回不了的故乡。
●有趣的小清新 配樂淡淡的 憂傷淡淡的 愛情也淡淡的 鏡頭充滿趣味 空鏡頭乾乾淨淨 女主在男主身邊時候色調暖暖的 給男主乏味的生活增添一絲波瀾 女主離開後色調偏冷 男主的生活呀 蕭條⋯
●风格有点像韦斯安德森,构图对称、色彩平衡、人物呆萌。配乐很棒。
●这似乎是至今为止我看过最冷的片? 95个人已看过 其实还可以哈
《皮卡德罗》影评(一):巴斯克的诗意爱情
这确实不是一部大众影片,从一开始就暧昧无比的男女主角,直到影片结尾也没有看到任何过于亲密的镜头。发乎于情止乎于礼,恐怕就是这部情感电影所要追求的意境。 电影里时不时会响起巴斯克歌曲,也时不时会出现两个人坐在Geltokia这样一座车站月台长椅上聊天的画面。最后一列车带走了女主,在两人相拥抱过之后,昏暗的月台灯光下,巴斯克歌曲再度响起……
整部影片的画面非常舒服,镜头语言干净利落。全片始终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哀伤。
《皮卡德罗》影评(二):5:59
Movie2019No.137《皮卡德罗》还以为是韦斯安德森的新作!绝对对称的人物站位和景物构图,大面积的高饱和度配色,以固定镜头拍摄物体的对称运动来营造反差的黑色喜剧效果,都是安德森的标签,让我这个处女座心旷神怡。
浓烈的色彩很好的调节了故事叙述的平淡和清冷,在清冷之下,是不安躁动着的灵魂。生而孤独,迫切的希望有人能够相伴,当因为性格造就的交流方法出现沟壑,就希望用肉体的亲密弥补思想交流的不足。但是当思想沟通足够顺畅了,反而对肉体的渴求没有那么强烈了。于是,在每次未遂都有一个一本正经的英式黑电灯泡出现的情形下,迫使男女主只能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于是产生了两种生活方式的碰撞:该留下踏实生活,还是出去远走他乡。两个人选择了不一样的路,但是极具讽刺性,留下来的在日复一日的重复生活中在想最想重新做的决定是什么,离开的梦想的生活画面恰恰是留下来的营造出的自以为的“困境”,充满讽刺,也极具现实性。
故事笔触温柔但仍理智坚定甚至带有一点点残酷,人物形象在情节推动下自然逐渐丰满,表演节制却不失喜剧效果,画面构图极具美感,这是一个被漏掉的好片子。
《皮卡德罗》影评(三):不愿逃离的现实
频繁出现的车站场景,似乎暗示着两个人都是彼此生命中的过客,在人生旅程的偶然停留中彼此抚慰。一个小男孩拉着不情愿走的小狗的场景,似乎说明这段关系中总是一个人拉着另一个人向前走:刚开始是安拉着男主,她有一个看不清的梦想,需要人陪她;男主得到了工作以后,他终于有勇气做爱了,这时候,安不情愿了。她不愿意留在这个没有梦想的,破败的地方。
男主送走了两个人,一个是最好的朋友,那个无论有什么都愿意跟他分享的人。朋友是个脑子灵活的行动派,目标清晰。男主约会的步骤都是朋友推进的,朋友甚至提议他们一起去德国,一起离开这个没有生机的地方,见男主不太乐意,主动把自己的好车低价卖给他,见男主面对这样的好买卖都犹豫不定,一直在推动他作出决定。男主送走的另一个人就是处于暧昧阶段的安。他们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一直无法真正在一起。安也要走,要去苏格兰,她很希望和男主一起去,就像男主得到了工作以后希望他能留下来一样。男主对于去苏格兰一度动了心,开始学英语,朋友不能鼓动他离开,情人可以。就在他终于有勇气改善现实的时候,聘用信把他的梦想打碎了,他获得了永久职位,将像他的父亲一样矜矜业业从不迟到,将像母亲希望的找个女人生两个孩子——而这也是他原本希望得到的。他刚有飞走的愿望,就被现实栓了回来。他对朋友和情人说:“毕竟是一份工作啊。”这是他在电影里说过的最有力量的话了。
电影的最后,男主和一批上了年纪的工人一起等工厂开门,一边读安的明信片。安在苏格兰过得不好,但仍然有希望。明信片上的照片是安最喜欢的,她似乎对男主还有幻想,而镜头一转,我们看到男主已经留了胡子(像父母希望的那样),这是安不喜欢的。安的父亲、男主的父亲都留了胡子,胡子似乎是某种老旧思想的象征,是安于现状的标志,是那些飞出去寻找梦想的人所鄙夷的。
男主的安于现状,其实就像许多人内心都有的一种惰性,始终不愿意改变,只是照着父辈的样子去活,哪怕并不觉得他们活得好,“毕竟是一份工作啊”,毕竟是看得见的现实。对于其他东西,男主并不能真正看出好坏,买了一辆好车,也只会重复朋友的两句“电动车窗”“车载收音机”。在车上,安想就他们的关系提议些什么的时候,他也没有及时察觉。
影片中,城里的部分大部分是阴天,映衬着一个破败的小镇,而这对情侣在郊外约会的时候,是晴天,映衬着美丽的自然风光。生机勃勃和死气沉沉的对比,十分强烈。在一片生机之中,他们向对方告白。然而这只是短暂的生机,男主最终回到了死气沉沉的生活中。尽管他答应了朋友和安会去看望他们,但留了胡子的他,不太可能会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