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美国电视读后感100字
《对话美国电视》是一本由王利芬著作,第1版 (2006年5月1日)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页数:1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对话美国电视》精选点评:
●泰达图书馆
●前面的高端访问不错,后面的采访太拖沓了
● 刚刚读完王利芬女士的《对话美国电视》,感触颇多。 前序和后序写的很本色,与之前不少书中的溢美之词相去较远,比较符合我的口味。读完序时,心里好激动: 你会不会有这么一天?看书看到心痛,因为文字如此动人。它不伤感,于是眼泪无法挣扎;它不快乐,于是笑容无法动容。它只是深切地展示着你一直追索却无法表达的那个道理。心被揪了一下…… 满满三页纸的摘录,我这会却大脑一片空白。感觉有点恐怖!!到这个点,大脑也罢工了。可是却迫不及待地想理出个思路,害怕到了明天就会忘得一干二净
●或者是精彩的
●美国一向是世界传媒老大,开放的文化使传媒业不断涌现新锐的思想、创新的形式、发达的运营模式,即使现在也是如此。从本书中我受益菲潜,传统媒体上百年的经验教训以及当前遇到的困难挑战,是我们作为新媒体工作者必须要借鉴、学习和前瞻的。
●对于做新闻的我而言,获益颇多。很细节。
●这个女的,确实不错
●感慨書中流露出的美國傳媒的職業精神及高度發達開放,大陸媒體呢 不許聯想
●CNN的内部结构原来这么扁平网状式互补,难怪是媒体巨头,任何事细节都最重要,中国媒体在进步,但还需学习!
●我喜欢王利芬~~
《对话美国电视》读后感(一):角度
显然这是站在一个管理者角度作的访谈,就像论文。可以感觉到王利芬老师是非常刻苦、好强的女性,看她的简历吧,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法学学士、文学评论专硕士和文学博士。光是这个学历我就望尘莫及。2003年起任央视资讯节目工作室主任,《经济信息联播》〈第一时间〉《全球资讯榜》《经济半小时》总制片人,05年筹办央视重点栏目《赢在中国》。我猜她生活里一定是非常紧张、追求完美和偏执的。
《赢在中国》,曾经感染过一大批人。我认识的两个哥们参了赛,一个入了108强,另一个竟然是第10强。并且马云先生又是我的偶像,所以对这个节目很有好感。
这是一本十分强势的书。和崔莹的《做最创意的节目》在专业性上各有千秋,但这本书受访者的权威性、深刻度都要更胜一筹。像“娱乐类节目长盛不衰,让人娱乐的不仅是夸张的表情和身体语言,更多的是智慧的复合”这样的观点都是很闪亮的。
有没感觉偶变深沉了?瞧,多神奇的书!
《对话美国电视》读后感(二):专业的美国电视
发现和看完这本书,对于我来说都是比较偶然的事情。由于家中的一些变故,我暂时回到老家陪老母亲,有一段时间闲着无事,爱逛书店的习惯却怎么也改变不了。来到书店,发现这里只有一个小书架上摆放着有关新闻、电视方面的书籍,定睛一看,被书作者王利芬的名字吸引住了,在电视媒体工作的我知道中央2套部门负责人的王利芬非常有才华,对节目的把握和开创程度都非比寻常,著名的《对话》栏目就是在她的一手策划下成功出生的。再看标题《对话美国电视》很吸引人,特别是我这个对西方电视媒介极其感兴趣的电视“狂人”更是心中荡漾。翻到书目录,看到有美国CBS《60分钟》部分,而且是重点部分,就更加吸引我要好好读读。
读罢此书,才感觉到作者在书中所要传达的一个重要观点的可贵,即专业的主持人和专业记者、制片人的专业程度,对于一个电视机构、部门有多么的重要,在现在的电视行业不断更换设备,寻求专业化制作的同时,是否也应该考虑一下人员的专业化问题呢。这本书最主要的不是解决了这个问题,而是恰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现在的中国电视工作者真的很专业吗,大家还是看看这本书后再说吧。
《对话美国电视》读后感(三):做一块高质量的海绵
找这本书来看,源于偶然看的一期《赢在中国》节目。王利芬是节目的主持人,她在节目结尾作出的现场总结发言比俞敏洪等几位嘉宾的话深刻许多。嘉宾们都尊称她为王老师。上网一查,才发现她是《经济半小时》、《经济信息联播》、《第一时间》等节目的总制片人。她的聪慧,定能在书中表现一番吧!
由于学习语言的缘故,我曾经花很长时间听CNN提高听力,但从没考虑过CNN是如何抢到独家新闻的,它为什么是如此地高效率。《对话美国电视》给出了答案,它精确地描绘出美国电视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提出了很多关于电视台管理制度、人员及资源使用制度等方面的思考。
王利芬的的提问,不光解答了她自己的疑惑,也问出了很多精辟的人生哲理,譬如CNN国际频道的一名负责人说,主持人应该是一块高质量的海绵,随时吸收新的知识,需要有极好的悟性。CNN 的很多主持人能够在短时间内吸收信息,对很多国家都有很好的知识积累。换句话说,他们的主持人是把主持当作事业来做的。反观国内,有多少个主持人能做到这一点呢?记得有一次听广播,一个国家级电台的主持人竟然在新闻报道中说空中客车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客车公司。主持人素质的差距之大,不是一点半点啊!
《对话美国电视》读后感(四):提到的三个问题
王老师写书提到了三个问题,为什么主持人的价值那么高,为什么名牌栏目可以持久,多媒体集团的资源为什么能共享。
对于主持人来说,他们的敬业、勤奋以及充分不能再充分的准备都是他们成功的原因,当然在书中提到的一种体制也使得这样的情况得到保证。那就是,主持人的价值可以通过对他们能力的认定来获取而不是在我们这里只有被提拔这种唯一的方式。节目主持人大多有记者经验,也有很好的知识储备。现在国内很多主持人也是要求最好有出镜记者经验了。再看《非诚勿扰》的孟爷爷,虽不是播音科班出身,凭着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判断力,一样可以做一个优秀的主持人。
关于为什么名牌栏目可以持久,这问题有点以偏概全了。因为涉及的《60分钟》《新闻时间》是新闻类节目,节目形式也不大可能有什么新意。其中的内容在不断跟随时代改变,也构成了它持久的一个原因,所以虽然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栏目的优势,但并不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多媒体集团的资源共享。是一种分工与协作。我觉得那是老美社会化大生产和节约成本的做法。当然,我们要承认这种高效率值得学习。不过凤凰卫视也是凭借极少的人完成不可思议的工作量,凡事都是逼出来的。很多媒体也开始学习这种可能是叫“大编辑部”的思想,统一编辑发给不同的频道与栏目使用。
美国电视很成熟、高效、职业化程度也很高。是挺值得向往的,可是我也替那些工作者捏一把汗,因为你十年二十年做一件工作实在有些枯燥,或许有的人不会觉得枯燥,就像不是所有富士康的员工都跳楼一样。美国电视职业化的工作也就好像在一个大工厂你拧了一辈子螺丝钉一样。所以,各有利弊吧。在现在的中国,你可以做编导,前期要跟人交流沟通,还要通宵写稿子,最后还得受命于颈椎病下地剪片子,自己听字幕,配乐都自己找,有的时候配音都自己来。可谓是全才了。干的好了,可以当主编,然后是制片人,然后就是鲜花掌声和人民币聚拢下的领导了。
《对话美国电视》读后感(五):相较之下
刚刚读完王利芬女士的《对话美国电视》,感触颇多。
前序和后序写的很本色,与之前不少书中的溢美之词相去较远,比较符合我的口味。读完序时,心里好激动:
你会不会有这么一天?看书看到心痛,因为文字如此动人。它不伤感,于是眼泪无法挣扎;它不快乐,于是笑容无法动容。它只是深切地展示着你一直追索却无法表达的那个道理。心被揪了一下……
满满三页纸的摘录,我这会却大脑一片空白。感觉有点恐怖!!到这个点,大脑也罢工了。可是却迫不及待地想理出个思路,害怕到了明天就会忘得一干二净。
又想起某人在香港时怒斥香港记者的那一段,今天之前的日子里,一直觉得这个人自以为位高权重就摇头摆尾不知所以然了。可是读了王利芬采访华莱士那一段,才明白课本里讲的新闻记者的立场应该是中立的该是如何去实行。如华莱士所言:“我的采访公正、准确、开放、不情绪化,不会为任何一个立场去鼓吹,我是一个记者,不是一个评论员。”再回忆之前那位勇敢的香港小姑娘的问题,确实有点过了。只能说勇气可嘉了。不知道这么说是不是又要被别人骂死,hoho
CBS《60分钟》的主持人莫利 塞弗在回答王利芬关于该栏目收视率下降不符合年轻人口味时说,“那是他们的问题,而不是我们的问题。我只能做我知道怎么去做的事情,我不会改变自己而让自己变得时髦,我不想为了引起一部分人的兴趣而去改变自己。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做出来,如果他们想看的话,很好;如果他们不想看的话,那就是他们的问题。”这番话说得我心潮澎湃。市场经济在美国发展了那么多年,相信美国的新闻人更了解效益为何物。美国的媒体不论公营、私营,都需要接受市场检验,不行的就下马。如此情况之下,莫利的回答如此铿锵,实在是值得国内媒体借鉴。看到这句话时,首先想到的是南周。这份报纸自改版后,不少读者大呼不适应,觉得媚俗了。我也实实在在感觉到了。那些高尚的职业道德之类的话我无须重复,听者也会觉得这样就是教条主义培养出来的废物。不过,读者一时眼前一亮的效果能维持多久呢?没有自己风格,只顾投读者所好,时间久了,连自己安身立命的那根稻草都找不着了怎么办呢?
还有一句话谨记于心:“我们的人生需要激励,需要感召,但更需要的是要看看世界有多大,自己有多小。只有发现后者才会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才会找到一个走向所谓成功的恒久的路径,也才会真正将自己微弱但独特的光聚集起来,并尽可能地发射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