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作为》观后感摘抄
《无所作为》是一部由苏珊娜·比尔执导,妮可·基德曼 / 休·格兰特 / 埃德加·拉米雷兹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悬疑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所作为》精选点评:
●妮可颜值仰赖现代科技回春,可喜可贺。没想到休叔已经老成这样了。片子其实一般,有点拖太长了。
●编剧如果一直在线这部剧不会扑,第一集真的太吸引人了。 Nicole的脸稍微有点僵影响她演戏做微表情,Hugh曾经的英伦大帅哥啊现在真的老了身材也走样了。
●妮可真是非常适合Grace这个名字
●渣休仿佛一生都在等待这个角色,演出了渣男的云淡风轻和机关算尽,但是冷漠有余自恋不足
●纽约城的urban myth,虽光怪陆离,却寡淡无味。《大小谎言》确实改变了悬疑类美剧的格局,但对其的续写和模仿都显得拙劣,一是让-马克·瓦雷的美学风格无可替代,二是少有如此兼具生活流和悬疑性的剧本。妮可·基德曼和休·格兰特的表演自然无可指摘,但第一集的摄影、剪辑和剧本节奏都相当让人迷惑,希望是真的意有所指而不只是各种视听风格的杂烩.....
●题外话:人类为什么要追求没褶儿到做不出表情的同质化假脸?对,说的就是女主和她的律师妈妈友。
●一句为了孩子 我直接窒息
●节奏真棒 本悬疑剧爱好者的菜!妮可好美
●大小谎言2.0既视感
●无聊透顶
《无所作为》观后感(一):休爷爷
观众对男性就是宽容阿,要是女演员老成他那个样子,不知道会怎么骂呢。
但休爷爷完全不保养脸部,也能理解,年轻时被太多人称为小白脸,早就厌倦了。
可以看出休的脸部轮廓还是没塌,蓝眼睛还在,就是皱纹太多,像个七八十岁的了!
让他和妮可配戏,像妮可他爹,哎,这导演已经尽力找角度找光了,太不容易了,休爷爷别和年轻貌美女演员演情侣了,,要想演,还是先把医美搞起来
《无所作为》观后感(二):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Nicole Kidman's Metallic Maxi Dress
单曲 The Four Seasons, Concerto No. 4 in F minor ("Winter") RV 297 (Op. 8 No. 4):1. Allegro non molto 的评论:
the.undoing.s01e01.Nicole Kidman的金属色礼裙、休格兰特的凌厉台词、被害者的大凶器,交织在纽约悬疑的冬天。演完西海岸再演东海岸,都是上层女性~
题目是搜nicole出来的第一条,风靡了好几年的金属裙,我终于看见一款最惊艳的了。现在其实已经开始卖圣诞歌曲了,虽然才到万圣节。
很难不去跟大小谎言做对比,本片很含蓄,很多内容靠镜头和无台词表演,而前者更形象生动。
《无所作为》观后感(三):孩童玻璃球里的成人世界
一开始就是冲着休叔去看的,虽然当年的小帅哥脸上已布满了褶子和色斑... 但依然喜欢时间岁月留在我们身上的点点痕迹,是迷人的,就像导演镜头下深秋的纽约街头,仿佛透过孩童手里的玻璃球般——迷离,梦幻~
现实成人世界的虚伪/谎言和短暂的梦境意象交替轮换着,大量平实不累赘的细节铺陈和对白,渐渐把我们拉入了一个关于自己关于谎言的深渊里...
《The Undoing》
《无所作为》观后感(四):心知肚明
曾凭借瑞典电影《更好的世界》斩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电视剧《夜班经理》获得艾美奖迷你剧集最佳导演的苏珊娜·比尔这次和开发了许多经典律政题材电视剧的大卫·凯利合作,带来了本该在2020年5月上映的HBO迷你剧《无所作为》。苏珊娜导演的电影和剧集往往都非常注重风景和色彩的运用,如同舞台剧的布景一样,为她要讲述的故事设定一个基本阀值。这回她带领我们领略了冬季日里泛白和夜晚泛黄而又暧昧的纽约,似乎在提醒我们,这繁华如出城市背后的种种,大概都只能一笑而过。
这部剧讲述的是弗雷舍一家的故事,格蕾丝是一名时薪不菲在纽约上东区执业的心理治疗师和身为肿瘤医生的丈夫及一个喜欢拉小提琴的儿子生活在纽约市区的一幢大房子里。佛雷舍一家的生活看上去如同冬季白天的纽约一样,简单、幸福、纯粹、不时有意无意地向外人展示其无懈可击。然而,这脆弱却又略显乏味的表象之下,就如同华灯初上的纽约一样显得暧昧又充满骚动。儿子学校四年级转来的新生母亲艾莲娜如同夜里向上飞升的烟火一样,冀望以其短暂却明亮的一瞬揭开这暧昧的假象。她就向一个炸弹一样,袭向了格蕾丝的上层生活圈。她在这所学费50000美元一个学年的贵族学校,如同一个入侵者,给了那些名门贵族们一瞥下层人民生活的机会,如同格蕾丝的名媛朋友所说:“谁会在送完孩子上学后,有空在校门前瞎坐呢?这操蛋的可是在纽约!”
艾莲娜短暂的出场时间,将情节推进的急转直下。先是在学校慈善晚宴的筹备会上当众喂乳,虽然格蕾丝感到不舒服却说不过是一个母亲在喂小孩罢了。接着在运动馆的第二次相遇,艾莲娜一丝不挂、落落大方却又略带挑衅的站在格蕾丝面前,让她显得局促又不安。然而第一集的最后,艾莲娜死亡的消息瞬间将一切带进到一场漩涡之中。格蕾丝被逼不得不直视这个生活入侵者和其可能给她生活带来的影响,她开始焦虑的寻找她那个声称去外地参加研讨会的丈夫。
格蕾丝身为心理咨询师在谈及两性关系时,认为人们对于他们卷入的情感牢笼是自投罗网。因为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忽略或者逃避了伴侣身上的某些特征,换句话说,对于伴侣是个什么样的人,其实大家心知肚明却又无所作为。你从一开始就知道,他是花花公子、他手脚大方、他自满自大、从你们的第一次交谈、第二次约会时,你心里就明白了。但是,随后你却会下意识地说服自己,忘却那些你对他的评判并以经过更长时间的相处,你比之前更全面地了解他而作为有力的论据。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是不是也时常这样。你第一次和房东聊天,就明白他其实是个难搞的人,却因为找房的压力和随后几次的见面而说服自己,他大概也没那么糟糕?你第一次和雇主聊天,就明白这家公司并不适合你,却因为担心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而鼓励自己这家公司还不错?你第一次和那个人约会,就明白你对他其实并没有什么兴趣,却因为年纪和条件而告诫自己不能眼光太高?
随着丈夫的失踪,他和艾莲娜死亡之间的关系以及他那不为人知的一面开始慢慢示人的时候,格蕾丝也不得不问自己这个问题:“是不是,我自己一早就知道他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君子,而我却有意识地忽略了他的这些特质呢?”格蕾丝在纽约长大,家庭条件优越,孩子的贵族学校费用由其父亲承担,她的生活经历就建立在这些稳固而又坚硬的金钱关系中,她一生都在享有特权的状态下生活,然而关键的是这种享有特权的状态让她很难意识到自己真的在享有特权。在这种稳定而又积极的世界观中,她们会倾向于将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归因于是其自己努力而来,而其他人要么是不努力、要么是不聪明、要么是没眼界、所以他们没办法过上富足的生活。吊诡的是,格蕾丝似乎从接触到艾莲娜时就明白,这个女人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破坏、这个女人所处的生活状态并非一个她不够努力就能解释,然而她却选择一再地忽视这些细节,从而劝慰自己。
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说,对一本好书进行电视改编最为重要的是得在原作基础之上进行适当戏剧化改编。这样可以在保持原著精华之上但是却又有独立的意识表达。所以这部剧虽然是对《You Should Have Known》的改编,但是在其人物设置和核心表达上都有所变化。苏珊娜想通过格蕾丝的故事来探索,如何讲述一个混乱不堪的故事。如何讲述一个充满困惑的故事。如何讲述一个噪杂喧嚣的故事。如何讲述一个即使你一直以为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崩塌了,而你却要继续正常或假装可以正常生活的故事。讽刺的是,这些故事并不只是故事,而是你我生活在其中的现实。
如何讲述好一个混论不堪、噪杂喧嚣、乐此不疲的故事?环顾一下四周、偶尔看下新闻、不时刷刷网路?比戏剧更为荒诞的现实不会让你失望。美国作家乔纳森在他的作品《纠正》里最后如此写道:“然而在他咽气之后,她对着他额头轻轻一吻,随即与丹尼斯和加里出门,走入温暖的春夜。现在她觉得什么也不能扼杀她的希望,无论什么。她已经七十五岁了,她将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
大卫·凯利几年前就买下来原著的改编权,但是因为原著缺乏影集所需要的情绪冲突而先改编了两季的《大小谎言》,然而原著里对曼哈顿上层1%人群的锋利笔触让其久久不能忘怀。当他向导演交出第一集剧本时,剧情的走向可以偏剧情也可以偏悬疑。而导演青睐对“我到底能相信谁”的追问,于是剧情走向了悬疑风格。然而,太阳底下无新事,大多数人看完首集后即使猜不到结局,大概也都有其内心笃定的剧情走向。虽然导演极其老道地用蒙太奇及手持镜头极力想增加剧情的悬疑性,而这种过度地细节镜头运用也时常会让人略感厌倦和丧失耐心。重要的并不是在于他值不值得你相信,或者说不是在于他做没做。说实话,重要的是你自己。而更为重要的大概是希望在不久的一天,你能走入温暖的春夜,而不是在七十五岁时。
更新(以下有结局轻微剧透):
上面的影评是基于第一集及原著的情节基础之上而写的。HBO虽改编较大但核心未变,也印证了导演接受采访时所说的既保持了原著的精华同时也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最后亨利和格蕾丝背对乔纳森的呼喊,头也不回时,算是点题。评论区蒂娜的评论视角独特,观点深刻,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