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卡的脑》读后感1000字
《布鲁卡的脑》是一本由卡尔·萨根/Carl Sagan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32开图书,本书定价:RMB2.25,页数:426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布鲁卡的脑》精选点评:
●“在碰到这种高深莫测的神秘问题时,聪明人要表现得谦恭一些。”
●收获很多。
●感想略多不满的地方是1爱因斯坦与第一任妻子的故事卡尔萨根也太偏爱因斯坦了吧。2(成书肯定在冷战时期)萨根花了大量笔墨批判了一个美籍俄裔作家,篇幅太大了我看炸了。※读起来幸福的是1我顺道查了土卫六的资料太他妈美了2一定一定要警惕民科,警惕“想当然”式的错误 3重燃我儿时的天文梦(有天文梦时,忽然感觉特别幸福)
●无需注释, 值得一看+看后不后悔
●有些事例举的繁琐。奇怪的翻译。
●影响我的童年的书
●内容是很值得深思的 唯一的遗憾是翻译不好
●高中生的年代读过,印象中不是很好懂,不算是卡尔.萨根系列中的精品。
●译笔读得我浑身疼/萨根在我心中的地位要赶超教主了
●大学时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此书的一个附加作用是有助于破解迷信。
《布鲁卡的脑》读后感(一):定位尴尬的一本书
卡尔,萨根大名鼎鼎,但是这本书实在是不怎么样,主要的问题是定位不准确,然后是废话太多。
对于我这样已经阅读了大量科普书籍的人而言,这本书的内容过于浅显,书中没有令我眼睛一亮的新观点,一遍读下来有浪费时间的感觉,而且使用大量篇幅来驳斥伪科学,这些伪科学的例子在我看来又显得十分白痴,使我不得不频频翻页,也许这本书本来就不是为我这样的人而写的。
另一方面,对于现代科学接触不够的人来说,这本书作为入门读物,又显得过于深奥和一本正经;中子星,视界这样的概念足以使人把它丢在一旁,更要命的是书中还有大量科学史的内容,估计没几个读者会感兴趣。
总而言之,不值得购买。
《布鲁卡的脑》读后感(二):从樱桃树飞向火星(摘录)--关于罗伯特.H.戈达德/Robert H Goddard
摘自本书290-291页。
这是新英格兰一个妩媚秋日令人困顿的下午,大约再过十个星期就将是1900年1月1日,那本记录了他年轻时代许多时间和想法的日记本,决不会再将十九世纪的日期载入。他刚满17岁。他盼望成为一个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但他这时却是待在家里,这一方面是由于他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结核病,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他自己患了慢性胃病。他聪明颖慧,有一定的科学天赋。但并没有谁曾指出过他可能具有卓越的才能。此时此刻,他爬上了一棵高大古老的樱桃树,在枝干上,他正洋洋得意地观赏着新英格兰的农村景色,突然,他脑海中闪现出一个荒诞的念头,眼前顿时展现出一幅光怪陆离,令人心醉的景象。一个奇异的飞行物向着火星漂游而去。他沉醉了,这似乎不是什么幻觉,或许可能就是真的。
当他从樱桃树上爬下来的时候,他顿时感到,他已经变成了一个与刚才爬上树时的他大不相同的孩子了。显然,他的终身事业已从这里开始了。随后的四五十年中,他始终不渝地为此奉献出了他的全部身心。他已如痴如醉地迷恋在飞往火星的幻影中了。樱桃树上的幻影使他悠然神往,肃然起敬。第二年,也就是在这幻影出现的周年纪念日里,他再次爬上这棵树去品尝这一奇特经历给人带来的乐趣和启迪。从此,他在日记中总是称呼这一天--10月19日,为“周年纪念日”,直到他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去世时为止。那时,他在理论上的深湛见解和实践上的创新,已经基本上解决了星际飞行的所有技术和障碍。
《布鲁卡的脑》读后感(三):其实是一本主讲天文学的科普读物
首先要讲一下,我读的这个版本翻译得不是特别好,读起来有点吃力。
但是耐心地一章章读下来,那些有关天文学的科普,也会令人心境开阔,有种远离现实烦恼的,超脱的幸福感。
然后是关于宗教的一些认识,非常、非常地令我信服——
宗教是随着人类对世界的探索,不断提出问题,然后做出的与实验脱离的尝试性解释。
那种把宗教看做一种信仰而免受批评,由某位创立者创立后永久不变的观念,也许正是宗教长期衰退的原由。不愿意适应变化的宗教,无论是科学的宗教还是社会的宗教,都是注定要失败的。一种信仰如果不能对那些集中火力对之最严厉的批评做出反应,那么它就很难是活生生的,中肯的,充满活力,以及成长发展的。
许多人继承了他们的宗教信仰就像继承了他们的眼睛颜色一样,他们认为这并不是一个深思熟虑的问题。
那些的确经受得住细心审查的信仰体系,大概至少含有重要的真理内核。
一个科学家会说是本质上不能检验因而是无意义的问题:自然规律为什么是以它们特有的方式存在?
宗教思想的普遍接受,可能是因为在它们中间有某种与我们自己的知识共鸣的东西——某种深刻而令人沉思的东西;每个人都把某种东西看做我们人类的中心。
人类历史的很多方面,都能描述为逐步地、有时甚至是痛苦地从狭隘观念中解脱出来的历史,日益意识到有着比我们祖先普遍相信的那个世界更多的地方。
我推崇爱因斯坦微妙的宗教观:“我相信斯宾诺莎的上帝,他显示出一切存在物的和谐一致,但我不信那关心人的命运和行动的上帝。”
我们认识到有某种为我们所不能洞察的东西存在,感受到那种只能以其最原始的形式为我们感受到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正是这种认识和这种感情构成了真正的宗教感情;在这个意义上,而且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才是一个具有深挚的宗教感情的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关于宇宙——
宇宙是以一种有限制的,量子化的,旋转的方式建造的。
构成宇宙的方式,使世界变得可认识。这种宇宙的规律化对于物质和能量所做的限制愈多,人类所能获得的知识也就愈多。
我们关于大自然规律性的表述确实取决于脑的结构,而且在一种重要的程度上,还取决于宇宙的结构。
关于科学——
任何正确的思想,都必定有检验它的方式;任何正确的实验,也都必定有可能重做。
科学具有自我校正的能力:最基本的公理和结论可能会受到挑战。盛行着的假说必须正视观察的考验,推理论证的每一步都要为人们所理解。
天文学是唯一一门没有实验的科学。
《布鲁卡的脑》读后感(四):宇宙与宗教情感
家里的《布鲁卡的脑》是本老书了,封底2.25元的标价宣称着它与这个年代的距离。但这并不妨碍它对当今普罗大众所能提供的科普性和趣味性。本书是关于探索宇宙和我们人类自己的著作,题论范围非常广泛:从一颗结晶盐到宇宙,神话与传说,生与死,智能的本质,对行星的探索,寻求地球外的生命……知识和趣味相互交织,令人心醉神迷。
为什么起名为《布鲁卡的脑》?因为本书是以布鲁卡为引,而进入对宇宙的科学描述。保罗·布鲁卡是现代脑外科手术的创始人、精神病理学家和人类学家。与当时的法国学者不同,他同情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进化思想,并建立了法国第一个近代人类学的专业协会,建立了专门收集人体、动物器官的实验室,如痴如狂地进行探索(虽然听起来有点毛骨悚然,但确是展开人类学研究的重要途径。布鲁卡始终是一位人道主义者),力图理解人类的本性。
人类的大脑是储存智能的所在,为此人类才能一步步往科技的高端迈进,才能一步步追溯遥远的宇宙空间和生命历史。这里并不存在人类沙文主义的自我崇拜和对其他物种的蔑视,只是既然自然选择赋予人类特殊的智能,人类就应该为探索自然和宇宙而竭尽大脑所能,同时也应该对自然的馈赠心怀感恩——人类的发展无法再回归到原始年代,至少也应该谨记与自然保持平衡和谐。
在科技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年代,宗教的神秘力量充斥着人类的世界和内心。在世界历史上,大概曾有过成千上万种五花八门的宗教信仰。但是,宗教经验的核心几乎就是某种明显违背理性探究的东西。毫无疑问,宗教能提供精神慰藉,并能起到极为有用的社会作用。但宗教不能高举神秘主义而免受检验,尤其是在科学不断发展的情势下。“宗教被用来提供一种一般可接受的关于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的解释。”但若要真正弄清这个问题,唯一的方法是通过考察宇宙和考察人类自己,并且不能有先入之见的影响。
我并不是在以逻辑俨然的科学来轻视宗教和宗教感情。作者说到,“当然有一种好意的、纯粹出自宗教热诚的信仰,这种信仰的核心是就某种内在的心理上的共鸣。”我认为这种共鸣是纯粹的个人内心的信仰和追崇,或者说是个人的宇宙观与人生观。就像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所说的,“宗教的本质是个人内在的体验。”祛除宗教的外在形式和繁复仪式,注入自由信仰和自由思想,宗教在摆脱了强迫人们信仰的旧制度后,轻轻降落于信仰者的内心,虽然仍旧充满神秘主义,但起码展现出选择和理解的自由。这样的宗教更贴近心灵和生命:它不被他者利用,不被过多世俗目的羁绊,完全凭借内心的信仰而生存——那是一种执着向往宇宙、充分体会生命的宗教感情。
张晓舟在博文《金山与神山》中写道:“无神论的世界如何看待、如何对待有神论的世界?从唯物主义到拜金主义,在极权与“极钱”双管齐下中已然千疮百孔的无神论的世界,是否非要把有神论的世界也打个稀巴烂?……我并不信教,但是我相信在科学之外,始终有一个无法用科学解释和僭越的世界。”
我想,无神论者的身份并不妨碍其尊重并偶尔感动于有神论的世界。科学对于宗教世界,不必以强烈的反感试图将其连根拔起(事实上也是力所难及)。崇尚科学的人对于宗教人士宗教感情的理解和宽容,或许可以类比其自身对宇宙的追问和探索。正如爱因斯坦,事实上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也并不将宗教和科学摆在矛盾对立的位置上。他说:
“我们认识到有某种为我们所不能洞察的东西存在,感觉到那种只能以其最原始的方式为我们感受到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正是这种认识和这种感情构成了真正的宗教感情;在这个意义上,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才是一个具有深挚的宗教感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