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斯尼战争的读后感大全
《迪斯尼战争》是一本由詹姆斯·B·斯图尔特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迪斯尼战争》精选点评:
●没想到今天如日中天的米老鼠当年还有过内斗如此惨淡的年代,迈克尔艾斯纳宛如电影中黑化的大魔头
●通过pixar对艾斯纳有所耳闻,知道卡森伯格的出走,艾斯纳跟乔布斯交恶,但这本书对艾斯纳和其他人的冲突描述的太详细了,以致于我不得不跳过略显繁琐的几章。艾斯纳的转变实际上在他跟卡森伯格交恶开始就发生了,那应该在90年代初,迪士尼的业绩不断大幅增长,股价比他刚去时涨了10倍,他担心手下更出众的工作挑战他的地位,最后他逼走了一起工作20年战友。在卡森伯格走后,公司又享受了几年跟皮克斯的蜜月期,但到90年代末,已经颓势非常明显,股价停滞不前。而01年的互联网泡沫破灭使得艾斯纳最坚定盟友巴斯家族减持股票(虽然他们把自己塑造成价值投资者,但他们质押了迪士尼的股票买了科技股,从而被平仓),而因股票回购问题和与皮克斯的交恶失去了罗伊迪士尼的信任,从而最终导致了艾斯纳被赶下台(重复了他前任的老路)
●感觉中信出版社很会选择书籍,特别是一些公司方面的论著。这本由普利策奖得主操刀的书描述了迪斯尼20多年来在艾斯纳手里重获新生又归于平庸的历程。书中展示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商业内幕,还有高层间的勾心斗角——看来那些世界500强们也并非我们想像般美好。不管艾斯纳后来干了什么,对于一个42岁成为迪斯尼董事长兼CEO的人,我们除了仰望还能干什么呢。这是无论从那个方面来看都是一本很精彩很过瘾的书——唯一诡异的是这本书居然是放在“美洲文学”这一柜的,难道这是一本小说么?
●基本完整的了解了,伊格尔上台前的那段历史渊源...... 大公司的内斗果然是超出想象的!记得是张亮推荐过的财经书籍之一!
●感谢这本书,当年看的时候,里面提到LOST因为甩掉了两个原作者于是没有人知道结局是怎样,所以坚决不跳坑
●好沉额
●还好
●迪斯尼在“输出”人才方面绝对和GE是一个级别的啊⋯⋯
●11926年正式创立到今天,迪士尼从一个单纯依靠 IP 的内容公司,变成打通内容、渠道、衍生品全产业链的商业帝国。 在艾斯纳时代,迪士尼通过重塑动画业务、售卖电影录像带、开发衍生品三个大招,把公司市值从十几亿,带到了将近300亿。这个模式之所以能确定下来,是因为公司的领导层形成了紧密的铁三角关系,艾斯纳负责企业战略,卡曾伯格负责内容创意,伟尔斯负责从中协调。伟尔斯的意外身亡,让稳固的三角结构崩塌,艾斯纳走上独断专行的道路,迪士尼的发展也陷入低谷。 在艾格时代,迪士尼凭借自己强大的渠道和衍生品开发能力,收购了皮克斯、漫威、卢卡斯影业等优质内容生产商,从一个自产自销的企业,变成了资本力量强大的商业帝国。
●2006年出版的时候就买来看了,人和人之间勾心斗角的部分很精彩
《迪斯尼战争》读后感(一):入门故事
这本书是假期作业来着,让我了解了很多基础的商战知识,偏故事化,艾斯纳前期的智慧和后期的愚钝形成鲜明对比,在走商场这条路上的确需要坚守很多东西。比如艾斯纳对人才的态度,对金钱的态度,对不值一提的面子的态度,对合约和法律的态度。只能说其中一些东西的改变就会对整个职业生涯产生巨大的变化。
《迪斯尼战争》读后感(二):童话故事美丽的背后
总的来说这本书蛮好的。如果你只是一般的文学爱好者,你可以把它当作一部讲述计谋与抉择有关的小说,作者的叙事风格步步引人入胜,将迪斯尼,拉蒙派,以及梦工厂这三个美国影视巨头的恩怨纠葛描写的相当生动,人物的心理及刻画也入木三分。
如果你是一名商界精英,那么它无疑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如果你是迪斯尼的崇拜者,那根应该好好看看。
就是说不论你是谁,它足够满足你对迪斯尼的好奇心。也有很多关于商业幕后的秘密及潜在规则。你可以看到迪斯尼美丽童话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
《迪斯尼战争》读后感(三):真是场战争
作为迪斯尼的脑残粉,被where dream come true洗脑的曾经的ICP,只是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就要憋着读完了。
不过作为动画电影爱好者,书里反复提到的派拉蒙、梦工厂、ABC、ESPN、福克斯、华纳时代等传媒巨头的名字,着实是初级扫盲啊!以后要想深入了解电影界,还是要多多学习才好。
不过,童话故事在现实中毫无例外都是战争,而商场争斗之外,要有怎样的大心脏,才可以让这王国屹立不倒。
说到底,迪斯尼的品牌,不应当只是这六个字母的组合吧。
最后,突然想到,混蛋,Basics你都忘了吧...
《迪斯尼战争》读后感(四):谁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
1923年,年仅22岁的沃尔特-迪斯尼告别了故乡堪萨斯,动身前往好莱坞寻求发展。到1940年前后迪斯尼
已经推出了《白雪公主》《幻想曲》等经典动画片也使得迪斯尼确立了它在卡通帝国中的霸主地位。
时间是不永不停息,经过61年的运转。1984年的迪斯尼也象一个迟暮的老人一样显露出疲惫迟缓的身影,迪斯尼的影响力也急剧下滑。这给了迈克尔.艾斯纳一次机会能接触到这家伟大的公司。(不可否认迪斯尼的动画形象已经成为美国在世界上非常显著的标志)沃尔特-迪斯尼的侄子将艾斯纳带到了迪斯尼,这个喜剧性的开始凑成了本书的开头。艾斯纳是有能力的人,和他的搭档杰弗里.卡曾伯格成功的复兴了迪斯尼,拍摄了包括《漂亮女人》等优秀真人电影,还有《小美人鱼》《狮子王》等优秀的动画片。
卡曾伯格为迪斯尼的的作用可谓是功高镇主引起了艾斯纳的不满,曾经是最亲密的伙伴最终由于艾斯纳对周围人不断散布对卡曾伯格不利的谣言,导致卡曾伯格与艾斯纳的反目成丑,事后由于迪斯尼拖欠卡曾伯格薪金。其间有几次机会以小的代价化解,艾斯纳狭隘的心胸导致了赔偿金达到2.8亿美元。“飞鸟尽良弓藏”只要有权力的地方就会有这些事情发生。当然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卡曾伯格从迪斯尼出来后建立的大家耳熟能详的“梦工厂”。
时间还在继续。艾斯纳权力的欲望难以得到满足,勾心斗角与谎言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最后艾斯纳与将他带到迪斯尼的人(沃尔特-迪斯尼的侄子罗伊.E.迪斯尼)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结果被伊.E.迪斯尼赶下了台。本书详尽的描述了,在权力顶峰的一圈人,真实面貌。有权力就有竞争是这个世界的规则。 阅读本书,我感觉想是打了预防针,心态要放平和,因为知道了种种的伎俩,在职场发生的种种事情可能是偶然也是必然。明白了,就坦然接受。
《迪斯尼战争》读后感(五):迪士尼不需要战争
通过pixar对艾斯纳有所耳闻,知道卡森伯格的出走,艾斯纳跟乔布斯交恶,但这本书对艾斯纳和其他人的冲突描述的太详细了,以致于我不得不跳过略显繁琐的几章。
艾斯纳的转变实际上在他跟卡森伯格交恶开始就发生了,那应该在90年代初,迪士尼的业绩不断大幅增长,股价比他刚去时涨了10倍,他担心手下更出众的工作挑战他的地位,最后他逼走了一起工作20年战友。在卡森伯格走后,公司又享受了几年跟皮克斯的蜜月期,但到90年代末,已经颓势非常明显,股价停滞不前。而01年的互联网泡沫破灭使得艾斯纳最坚定盟友巴斯家族减持股票(虽然他们把自己塑造成价值投资者,但他们质押了迪士尼的股票买了科技股,从而被平仓),而因股票回购问题和与皮克斯的交恶失去了罗伊迪士尼的信任,从而最终导致了艾斯纳被赶下台(重复了他前任的老路)。
但实际上我更关心的是商业,迪士尼为什么能在艾斯纳任下发展的这么快,艾格接替艾斯纳后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是艾斯纳和艾格的功劳吗?还是有什么更深层的因素?
艾斯纳刚掌权时,迪士尼收入不足3亿美元,但到1987年,已经接近8亿美元。但分析后发现,公司的利润几乎不来自创意性业务(也就是艾斯纳所强调的业务),主要来自三个渠道:主题公园票价提高;公司拥有的酒店数目大增;销售经典动画片的录影带(艾斯纳来之后发展起来的新业务)。这实际上是IP 的维护和变现。
88年《奥丽华历险记》的成功让卡森伯格看到了迪士尼在动画片领域的垄断地位。在这一领域,没有高身价的明显或者重量级的导演要求在总收入中分成,而角色之后的衍生收入都归公司,且没有成本。而对动画师来讲,他们没法露脸,除了迪士尼外他们毫无用武之地,所以他们的收入勉强高于最低水平,生活比较寒酸。这正是迪士尼业务模式跟其他制片厂的本质不同。其实往后,迪士尼的真人影片虽然做的不错,但大部分的影片利润和影响力还是来自动画片。
而艾格上任后,主要的工作就是收购IP,皮克斯、卢卡斯、漫威等等,而迪士尼有电视网和乐园,可以将这些IP变现。
这真是门好生意,管理它其实并不需要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