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睛看中国读后感锦集
《第三只眼睛看中国》是一本由(德)洛伊宁格尔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9cm图书,本书定价:8.80元,页数:268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三只眼睛看中国》精选点评:
●是德国人写的么,亦正亦邪的
●小时候看的,今天才知道是伪书。
●记得高中有个同学上课时看,被老师没收了。今天才知道,这是一本中国人托名的伪书,可见大潮过后的民间心态。
●还有很多不明白的。最大的收获是引起了一点点思考: 如果没有文革,现在的中国会怎样?
●有胆量~有远见
●这书的价钱顿时让我震惊了////1994年版,放在图书馆都快发霉了,这么好的书至今为什么没有再版?!现在很少有人还用那样的目录了吧,整得跟东方时空似的。这老头写毛泽东写邓小平的角度蛮好玩的~摘录一句话:中国的有趣现象,改革的每一步都是以直面到的堕落为起点的。
●干,竟然是部伪书,王山好牛逼。
●献给今天,献给牺牲者。献给知道与不知道的秘密。献给不愚昧的维护者,献给不无知的勇敢者。献给好高骛远自鸣得意的知识分子。
●这本书的作者仍是个有趣的迷。剖析很到位,不过我感觉纳闷的是为什么评论这么少?
●有多少人能以这样的境界去思考国内的政治呢?经常看到所谓的高知识民主分子,满腔的民主论调,发表一些浅薄的言论,了解到一点所谓的‘真相’便以为自己了解到了全部。即使过了那么多年,这依然是很值得认真阅读思考的一本书。
《第三只眼睛看中国》读后感(一):我听老师说过,根本没有作者这个人.
这书我以前在大学的时候看过一些,个人觉得很有"第三只眼"的角度.
不过我只我以前大学老师说,这个作者根本不存在,貌似是一个中国人以外国人名义写的.
《第三只眼睛看中国》读后感(二):出路
这本书写于1993年,我在时隔近20年后初读这本书,仍有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震的感觉。这是一本值得流传的书。
对历史的脉络背后深藏的规律,有着相对客观理性的分析。在那个年代,能够如此有勇气、深度和决心进行有一定成熟度的独立思考,确实是令人敬佩的。
20年,中国的进程,在某些维度上发生了质的飞跃,而在某些维度上仍然徘徊不前甚至有一定程度的倒退。然而情绪化的批判只能对徒增社会的无知和无序,时代呼唤建设性的出路。对于愿意为中国的明天思考的人,这本书无疑是必读之一。
《第三只眼睛看中国》读后感(三):知识分子从非知识分子角度看毛泽东
争论缘起于王蒙在《读书》上发表的文章《洛伊宁格尔和他的眼睛》,当初的文化部长,毫不客气地指出,此书是假托德国专家的口吻而写就的。因此,为毛泽东翻案的这些理由、视角也就根本不可能是第三只眼睛那样客观了。
王蒙所在的年代,耀邦同志主观科技文化,王蒙老先生自然如鱼得水,可随之而来的问题却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统治的权威,这样的结果,很自然地会导致耀邦同志的下台。
黄仁宇在其《万历十五年》中论述过中国的知识分子(士大夫)阶层,对于那些身在高位的家伙,特别是不利于这个阶层的那些高官,总是会采取舍生取义、飞蛾赴火的姿态,千方百计要把这群家伙拉下马来。当然,最高的仲裁者,这个阶层是不会想着去动他的,因为士大夫还是需要仲裁者帮着去完成这个这样一种任务的。
知识分子(士大夫)对待毛泽东的态度上,当然是恨之入骨的,就算是在我的家庭中,就有知识分子和农民的截然对立。外公外婆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对毛泽东真是恨得牙痒痒;而爷爷奶奶却是地地道道的贫农,对毛泽东是感恩戴德,希望他的牌位早日摆在庙里被人供奉。
北京的毛主席纪念堂,有不少老人、老农民,去了之后就哭、都三十多年了,如果这个人真的一无是处,怎么会赚来这么多的眼泪呢?
毛泽东自有其不待提的部分,也有他好的地方。毛泽东先把土地分给农民,然后又一下子收上来,国有化。从政治技巧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上能成功把私有化土地收归国有的,只有毛一个。君不见,当初王莽也要搞土地国有化,结果呢?雄兵百万,在昆阳被光武帝打得樯橹灰飞烟灭了。关键是,毛泽东用剪刀差剥削农民,很多农民心里也多少有这种意识,但农民们却始终坚持要跟着毛主席走,这真是耐人寻味的地方。
可惜本书作者王山先生作古已经两载,对于这本书的争论,似乎也随之而告一段落了。
《第三只眼睛看中国》读后感(四):如果我们的铁蹄继续向前
轻狂年代,高三晚自习,发完考试成绩后,一哥们突然冒出一句
-——如果我们的铁蹄继续向前!”
大家一振:
——“那螳臂当车的匪徒能挡得住吗?”
说是异口同声,但声音前高后低,一个个私下窃窃:怎么都知道...
顿时班级气氛一凛,大家都认识几个月了,眼前的人突然变得陌生又亲切
..............................
【lz默默想起来经典脑残电影中地下党互相认识时的惊喜“原来你也是----‘同志’!”】
..............................
当时的自己向来是用软件代理,什么虚拟vpn都丝毫不清楚,更别说什么switchysharp和proxyhunter,以为自己知道些什么”不能说的秘密‘倨傲不已,眼前的深夜苦学党政治背的滚瓜烂熟的四有青年竟然也会受到那些资产阶级自由化腐朽落后思想的指导,乃大惊。
一些东西已经不可避免的互相了然了,有些东西索性不再顾及,当时恰巧发生一些匪夷所思的新闻,为表现自己“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桀骜不屈对社会的反叛姿态’,班级气氛有点躁动,都想一吐为快。
............................................
【我们是久经考验思想坚定的三无青年】
..........................................
大谈争取思想自由,话说当时能有什么自己的思想,有个数学习题的解题思路就不错了,年轻人,一个反叛的姿态,够了,许多兄弟一拍即合,一副生死与共与某某不共戴天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从容就义我自横刀向天笑。。。。
唉,年轻人。
前几天,当时结交的一朋友给我发短信:
”身在帝都,身不由己“
呵了个呵‘。
讲课时有时有些张狂,听课的老师善意劝导:
”莫谈国事“
quot;我们是在搞学术"
我们都在嘲笑年轻时的幼稚,特别认识的一些长辈,他们经历过那几个月,虽然现在我看那几个月放在历史长河中的积极意义几乎没有:
”我当年吃过亏“
”埋头赚大钱“
”早点出国“
”普通人, 唉,别看那些东西“
反正有人在下一盘大棋,我们要做的是顺应体制和利用体制。
混乱的年代没有人能够冷眼看中国,王山的立场很稳?在这本书中,突兀的结论,生硬的逻辑,无奈的涂抹,煞费苦心的隐藏观点,比比皆是。
一声叹息
我默默走开,渴望发财。
《第三只眼睛看中国》读后感(五):找对了题目,做错了文章
给出“推荐”这个评价,并非现在的我认为这本书有多好,而是感觉它表达的内容,很具代表性。起码代表了活跃在当前中国政治舞台的某些力量的观念。这个从国企的实际命运变革,以及书中所提出的观点的吻合程度,可以看得出。
这本书,是我在1994年在街头出摊上买到的。印刷质量很低下,书名有点意思,就随手翻了一下,发觉里面的东西非常吸引人——我想大多数读者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无论你是何时得到此书的。断断续续,时间也过去了20年,一次次的复读,感觉也逐渐地发生变化。现在来说,当时这本书之所以吸引我,一方面是心里痛苦的很多问题,这本书都在认真地谈。另外一方面,可以说是中国青年书生的传统习性,对政治充满着好奇,而这本书里涉及到的诸多内容,对于当时的我,无疑是内参级的新鲜。
是否可以这么说,这是一本大胆、认真和全面揣测和声明进一步改革思路的书——1992年邓小平南下深圳讲话,这本书则成于1993年。时间上的巧合,应对着的,是北京城里对于下一步如何过河的探讨,作者显然自信于手中颇有几块垫脚的石头。而且,书中内容,与当时的政策走向并不完全一致,最典型的,就是国企问题。上世纪90年代的国企,是王小二过年的命运,改制、合资,是主旋律,甚至破产,都可以为当局接受,数千万下岗工人,正是那个时期的作品。但是,该书作者却指出“国企是政府在和平时期手中的重型装甲部队”,言语之间,国企宛如党战争时期的手中枪,是对保护江山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力量。当时看了之后,很惊悚,甚至觉得有些反动的味道。(在改革开放前期,读到这样的反潮流文字,依然是很新鲜的)。
同时,本书也显然充满着当政者的现实的调和色彩,譬如对已经被软禁的赵紫阳的肯定,以及对毛泽东的苦衷。这种调和色彩,没有丰富的从政经验,断难如此流畅自如地表达。所以,这或许是当政者委托笔者托“洛伊宁格尔”这个很可能并不存在的德国学者,为着思考中的下一步改革路线,试探社会和民间反应的一种方法。可惜,社会表面的回复,是新鲜好奇,然后还是……新鲜好奇。因为,这本书谈到的所有问题,都不是社会和民间所熟悉,可以有效呼应的。即使有些回应的冲动,也会书中表达的浓厚的形而上学色彩,而无从下嘴。
潜意识里的冲动,用理智的文字,尤其是用高度政治化的题材去表现,往往就谬以千里了……文革的诉求,从形而上学的意义上说,其实是所有文明体必然的进化过程,只是被人为操控,人为加速,人为扭曲了。“从推翻三座大山”,到“十五年赶英超美”,到“大跃进”,再到十年。甚至看到当下。中国政治人物的焦虑状态始终是高水平的。他们为了证明什么而努力,希望加速得到某些结果,但社会却并不买账,并呈现出逐渐脱离他们控制,去自组织生活的趋势。于是,他们找到了“文化”这个题目。但找对了题目,却给错了答案,文化的新生路径可能有很多,但依靠“革命手段”,却需要极多条件的啮合,和充分的社会准备。马丁路德的99条,也是基督教社会发展、准备了千多年之后,得到了革命性的结果的。革命首先是结果,以之为手段,短期的政治目的可能达成,一如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但文化的升华与新生,却远非这样简单。财富带来主人的,是“虫子”的称号。可见,文化演进需要耐心。耐心,却是我们二百年来,中国人彻底扔掉了的优良品质。失去了耐心的高焦虑政治,带来的也往往是神经症性的社会生活。放眼当前的电影电视剧、CBA和中超赛场、法庭内外,社区街头,歇斯底里近乎成了一种最为典型的共相。
这本书的诞生,可以说也就是中国社会现状的结果。有话不能好好说,只能拐着弯来,不能直抒胸臆,只好攥着拳头由你去猜。这或许不是当政者有意为之,而是根本没有什么精确到可以直接表达的答案。一切,都在两可之间,能够做的,就是让别人先行,当政者自己殿后纠错。这不是一种将信用的厚道做法,我相信也是无奈的选择。
另外,这本书流畅不失优雅的文字之下,蕴藏着极为自觉的国家主义情结。我相信,假如作者从改革成仁的角度去展开,将是一部更为惊人的国家社会主义读物。结合当下的局面来看,无论成功,还是成仁,作者的很多话,都是兑现了的。而且没说却蕴含了的另外一半话,似乎也正在酝酿成形。
最后,借助本书中的一句话:“这个国家的政治人物,只能产生悲剧性的英雄”来OVER吧。
祝福我的同胞,即使未来血雨腥风,也将之看作走向新生的洗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