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富法》读后感摘抄
《保富法》是一本由聂云台著作,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的208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0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保富法》精选点评:
●每个人拜读过都会有不同启发。
●慈善 家庭教育 爱心
●商业社会,值得一读
●秒杀世面上绝大部分致富书籍,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这是让我们真正平安、稳定、长久能够通往富裕,保有富裕的方法。文中,聂云台居士举了大量当时社会上名流富裕人的实例,又有时间的长度,真实可靠。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海上雲臺居士書
●苦口婆心,全毁在书名上了
●其实不是保富法,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理念。 并不是因为你乐善好施就能够有福报,而是你懂得用这种生活方式和理念去生活,你的人生就会不一样。
●很棒!感恩!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保富法》读后感(一):狗屎一堆的书
一本让贪官污吏吐点财出来,为子孙积德,永保子孙富贵的书;
“旁证博引”了“孔孟”“老庄”“佛教”的杂七杂八的东西,居然还引用“托尔斯泰”的话来阐明观点,不知所谓
一本佛教机构敛财的书,nothing new
《保富法》读后感(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再说上海死在马路上的穷人,去年将近有两万多人,前年不过一万多人,再前年不过是几千人,就单说去年米贵,死人最多的时候,如果办几个庇寒所和施粥厂,养活这两、三万人,也不过一年花个五、六百万元就够了。这在他们来说,不过是九牛的一毛,然而这一毛,却是舍不得拔。
想想这些穷人如何为自己作打算呢?
《保富法》读后感(三):老套的话题,老套的内容和我偶然的心境
看到这本书名,通俗得一塌糊涂。单刀直入,和你谈谈钱的事。本来就是抱着玩玩的心态看的。在几个等吃饭,无聊的空隙看完的。
要说这书有多么严谨精彩的论述,多么精妙的结构,本来就不靠谱。老先生在标榜自家光辉的历史之余,只是随便谈了些有关财富,做官的坊间轶事。和老人家自认很靠谱的玄学理论配合起来,倒也凑得起“法”。
老人家以为,想富,便要舍得财,各种施与不是散财败财,反倒是为自己,子孙聚财积富。这道理老套,可我,包括身边的很多人都忘记了这种深刻的道理。可能看到街边的乞丐会一念恻隐,而后便被自己的各种喜怒哀乐冲淡遗忘。这中间喜的不多,怒的不少,哀的偷偷有,乐的正在找。各种事情已经让我忘记了生活的目的是什么。
比起西方人动不动上帝啊圣母的,我们国人是不是精神世界太空虚了点?有点传统的玄学思想,道啊,君子的,常常心里惦记着,未见得不是一件好事。未见得不能提高一点幸福感。
《保富法》读后感(四):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读了聂云台先生《保富法》, 心中感触颇多。先生以保富为题目,但内中所述,却实为劝人不富。并劝人将富己思想,转为富为大众。以我所读,聂先生的真意,主要为两点:第一,保富实为不富;第二,富群方能富己。
财富真可保守么?老子云: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又云:多藏后必亡。 这是古代贤人所讲的理论,明明白白。至于事例,聂先生说的更为清楚。最后得出的结论。“数十年所见的发财之人,后代无一兴盛,六十年所见的文武大官世家,后代衰落为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几大家族,按理说这些大家族传下的家财足以儿孙用很长时间,为何会这么快就败光?财富为何流失的如此之快? 看过先生所举的事例人物中,儿孙后代衰落不兴者,皆为悭吝惜财心中自私之人。而反之呢,则都是以身作则, 为官而不肯发财,心为天下黎民百姓, 念念都不忘救济众人之人。其后代全都昌盛不已。这看似毫无线索毫无根据的富贵与贫穷衰落。其实也都有迹可寻。正是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在读完之后很难相信聂先生此书是写于上个世纪40年代,其中的言语道理令生于现代的我们都会觉得获益匪浅。在我们这个年代,整个世界陷入了一个怪圈。
我们不断的挑战、拼搏、进取、纷争。足使人感到强烈的竞争,甚至感到一丝残酷。各种各样的竞赛、评选、考试层出不穷。人们都在比较谁聪明,谁优秀,谁获取的多。此时的我们,就像坐上了一辆失控的高速列车,越跑越快。而现在,若有个人出来反对大富大贵的生活,倡导不争富不求贵的生活态度,则会被认为愚不可及,甚至矫揉造作。
在这个市场经济主导的社会环境下,谁不认为钱越多越好,名气越大越好,美食越精越细越好,用度则越奢华越好。这穷奢极欲的生活方式是现在很多人认为的明智之举,古人有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看似拥有无穷好处的生活方式,其实暗含着数不清的潜在危险。而这种危险发生,则是不可避免,而且如翻江倒海一般顷刻即到眼前,那当真是如江海倒悬,一发不可收拾。
而这就是佛教中常说的业障因果,《涅盘经》讲:"业有三报,一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苦乐之报;二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报,或今生作业来生报;三速报,眼前作业,目下受报。 一提即这个词,很多人认为是迷信,其实不然,却有至理,因果,即原因和结果,意为会有什么结果就会有什么原因。
所以,人不能只看重物质上的充裕便利,生活上的舒适惬意,感官上的野刺激冶过瘾,更加需要的则是精神上的安宁。聂先生书中也大体是讲述精神财富要远大于物质,与其留下万贯家财不如传下治世明方。
人生有死,物成有败。日出则没,月满则缺。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凡是不可太过,太多不好,太少也不好。儒家取得中庸,中,大道之至正也。庸,常也。试问世间万事万物,有圆满如初如常的么。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人生中的缺憾都很多,不是这种,便是那种。正所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由古至今皆是如此,所以不刻意追求圆满,古时大智慧的贤人,没有可以追求事事圆满的,因为都明白,好至尽头,转为坏:坏至尽头,否化泰。
中可取为半,半为适度,半为平衡,有一首半半歌到出了精妙境界: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人为业障迷,造因还果不知倦。聂先生实在有大智慧,以保富为题,将世间俗人吸引进来,内中循循善诱的告诫我们人生的真谛,颇有佛陀以世间法引人入得正道之功。
保富当真有法,实为不贪不富。
《保富法》读后感(五):[转]《保富法》:儒家和佛家的智慧
聂元台居士的保富之法,结合了儒家的道德指令和佛家的生命智慧,前者讲礼仪廉耻、讲仁义爱心、讲厚德仗义、讲勤勉恭俭,后者讲因果轮回、讲福祸转换、讲积德行善、讲空色疏财,两相融合,遂成其保富哲学之根本。
聂云台居士是中国历史一线名人、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的外孙。作为现代上海著名实业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聂云台虽然生于官宦世家,却秉承外祖父曾国藩“宁可讨饭也不为官”遗训,放弃唾手可得的仕途,以先贤智慧、先人风范为立身之法,后又研习佛法,参悟人生,于商海沉浮中成就了一番事业,不仅积累了可观的财富,也在多年不断的散财布施的善行中,修得人生正果。虽说聂云台居士早在54年前便已经作古,但是他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所作的这部《保富法》,当年刊登在《申报》的时候,据说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并广为诵读,继而传世。
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是一个奢糜之城,纵欲享乐之风盛行。当此之时,已在上海工商界颇有影响和地位的聂云台,虽饱尝别妻丧母之痛,且历经乱世业衰之恨,但却深感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在潜心学佛、勉力向善之际,勤力著文,对当时社会流行的奢靡风尚进行批评匡正,劝喻众生勤俭恭行、保富惜福,并以身作则,号召世人不应执迷于一己私心,贪财恋富,挥霍享受,而应广结善缘、乐善好施、积德向善。
聂居士的《保富法》发表至今已逾65年,其间世界变化之大,真可谓天翻地覆,但是细想起来,就在中国经历了乾坤大挪移般的巨变之后,世道人心却实在没有多大的变化,一样疯狂逐富,一样骄奢淫逸,一样享乐挥霍,一样利己乏善……一方面,在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之后,脱贫致富之人以一种报复性的心态骄横跋扈、肆意享乐,另一方面,绝大多数远没有富起来的中国人,则穷疯了似的不管不顾地一头扎进钱眼里,指望着撞大运发大财行大贵享大福。而所谓社会进步财富增长之外表之下,实乃活脱脱一斯文扫地、礼崩乐坏、纲纪颓丧之乱世也。就在一众佞人说客纷纷糟蹋文字般著书鼓噪逐富享乐正道之时,我在聂居士这样一个说起来还真是有点迂腐的老派人士六十多年前的发霉文字里,嗅到了我们这个时代人心更为腐朽堕落的气息。也因此,我对他那些本来早该过时的说教,满怀无限的敬意和谦恭的膜拜之心。我甚至幼稚地指望它们能够在今天我们这个美文垃圾堆积如山而智慧德行灰飞烟灭的时代里,成为一剂比任何发财攻略、致富秘籍都有用的救世良方。
这本看上去逆潮流而动的书,其实是一本极端平和极端温婉又极端充满智慧的书,用心良苦而寄意深远。人为财死,这是人的宿命与劫难,古来万世鲜有能够真正堪破超脱之人。而所谓“富不过三代”之类的说法,实际上,体现的乃是人们发财不易守富更难这一千古不易铁则的叹谓。所以,发财之门和守富之道,向来都是人们乐此不疲的话题。
真正会赚钱的人从来不会为了一点可怜兮兮的版税,而把他赚钱的秘密告诉你——你以为你是谁啊?你要真是他亲戚,他直接分点钱给你花,还省得你费劲看书瞎琢磨。
严肃地说,赚钱之书不可信,是因为任何赚钱的经验因为涉及机会、环境以及各种条件的种种偶然性而具有不可复制性。而保富之道,却更多地关乎人性常理、道德常规和生活常识。其态多变而其理不易。套用托尔斯泰关于婚姻的那句名言,这其中的道理可以这样表述:赚钱的门道千差万别,而保富的道理千篇一律——只可惜,人们总是对于花里胡哨的旁门左道乐此不疲,却对万变不离其宗的简单常识视而不见。悲乎哉,大悲也。那么,《保富法》要说的这个千篇一律又千古不易的保富常理究竟是什么呢?
简单地说,聂元台居士的保富之法,结合了儒家的道德指令和佛家的生命智慧,前者讲礼仪廉耻、讲仁义爱心、讲厚德仗义、讲勤勉恭俭,后者讲因果轮回、讲福祸转换、讲积德行善、讲空色疏财,两相融合,遂成其保富哲学之根本。聂居士以此根本大义为出发点,结合自己的家世,以其名门之后的广博见闻,向滚滚红尘里的芸芸众生讲述他的守财之道和保富之法。究其要义,无非以退为进,以弃为守,即所谓散财以积德,行善以保富。
别把聂居士所说的“保富”和我们常挂在嘴边的“守财”混淆起来。和我们在真实的实际生活和在比实际生活更真实的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守财奴们所信奉的金钱观(缺乏哲学深度和美学魅力以至于迂腐变态到可笑地步)完全不同,也与当下流行的厚颜无耻的享乐主义保富观(所谓“以消费促进生产,以花钱带动赚钱,越会花就越会赚,消费的钱越多积累的钱就越多”云云)大异其趣,聂居士的保富观,无不透着一种清教徒般的看重财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面对人世苦难的悲悯之心、对于生命价值的敬畏之意(这显然与他在美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厚的清教徒精神传统的国家多年留学经历有关),以及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和勤俭恭良的品格操行(这毫无疑问得益于曾文正公传诸后世的严格家教)。
聂居士在书中透过许多鲜为人知但却生动具体的发家和败家的故事,从正反两面洞悉人生真谛,看透钱财本源,书虽名为“保富”,实则教人以行善为道,以散财为理。劝喻世人应懂得惜福修善,宽大心量,深信因果,培福开源,散财布施,如此便臻于保富之最高境界。所谓“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是也。表面上说的是如何保护财富的方法,其实讲的却是怎么做人行善的道理。温良敦厚,苦口婆心,字里行间,透着一种今天某些美文中少有的人性关怀。
关于《保富法》一书中的朴实而精辟的保富观点,我这里就不想重复了。正如为本书做序的柳亚子先贤所言:“我们读《保富法》,也应当仔细体念它所讲的真理。看了一次,不十分明白,不妨多看几遍直到彻底明了为止。那么临到实行的时候,决不会有什么踌躇了。人为财死,不如多做公益事业,利己利人,才是扬名后世的大道。”
如此说来,所谓保富之道,就不完全是仅仅适用于想要把手头的钱财传诸后代的富豪们。穷人之保富,其要义是强调在财富日益增加的时候,尚能守护住一颗仁爱之心,不应财富之增减而增减;而富人之保富,其要义则是如何以手中的巨额财富,更好地广结善缘普度众生。不可否认,在当下中国,那些先富起来的富人们,无论对于他们个人还是对于社会,其保富之责任都要大得多。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相对于大多数“后富”或者“待富”阶层而言,其钱财之丰使其确实更有保富的必要,还因为,基于当代中国的国情,相当一部分原始积累的财富都不怎么光彩甚至充满罪恶,等到富豪们的第N桶金都已到手之后,便多少有了用良知或爱心来洗钱的非常迫切的道德愿望。
当此之时,中国城市出版社把聂居士的这本书从故纸堆里翻拣出来,并广收作者数年间发表于当时报刊上的许多劝善喻世文字,重新结集加以出版,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也算是良心未泯,颇得聂居士乐善好施之遗风,且有发扬光大之势。我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们的富人也像“文艺界集体补钙”那样,一同来读读这本《保富法》,那么,其好处往近处说,至少中国的慈善事业将会因此有一个巨大的发展,而往远处讲,中国人的财富观也将因此有一个大的革命性的改观。
(作者周可系《新周刊》杂志副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