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是地球吗?的读后感大全
《你好,这是地球吗?》是一本由蒂姆•皮克(Tim Peake)著作,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好,这是地球吗?》精选点评:
●#(2018)058# 上帝视角,美轮美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一旦你尝到了飞行的滋味,你在地上行走的时候,总会仰望你曾飞过的苍穹,总是渴望再度飞上蓝天。
●称为家园的岩石星球。
●蜗牛读书上看的 震撼程度一般 纸质大概会好些 三星半
●摄影水友
●超乎想象的地理认知,充满震撼的视觉冲击。这是宇航员蒂姆·皮克两年多前在国际空间站绕地球2720圈遨游1.14亿公里历时186天拍下的地球摄影集。而作为亲历者,蒂姆只是用了尼康D4相机和最高800毫米镜头就通过这200多张高清原片,就让我们瞬间感知到了什么叫做上帝视角或者外星视角:我们惯常了解和引以为豪的美丽地球,我们从小到大耳熟能详的星河灿烂、沙漠火山、名城大川、海域家园,其实都远比我们想象中的美丽;而我们始终存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那些诗和远方之名,在如此遥远的镜头之下,也变得极为亲切而富有诗意。是的,这是地球,是同一个地球,更是不一样的地球。
●买纸版吧
●Hello, is this planet Earth? 这句话莫名泪目。
● 能发现这本书并且看完真的太幸运啦
●地球非常美!但作为一个地理渣,读来有些吃力。
《你好,这是地球吗?》读后感(一):从上帝视角看蓝星之美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和《航拍中国》等记录片的热播,我们有更多的角度来观看我们生存的家园。这本画册的内容更加震撼,因为这是一本从太空拍摄地球的科普摄影集。
作者蒂姆·皮克是曾造访国际空间站(ISS)的英国宇航员,他在太空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科研活动,每天早上,他都先查看国际空间站将会经过哪里,并用相机将他的所见记录了下来。全书分为5个部分,结合作者太空生活的时间线,分享了日夜美景、江河海洋、高山沙漠、城市风光等太空原摄大图,用220多张精美图片展现了太空旅人眼中的“家园”。
关于书名的由来有一个小故事,皮克有一次从太空打电话,误拨给地球上一位陌生女士,意识到打错后他脱口而出:“你好,这是地球吗?”这短短的一句话,远胜过科幻大片精心设计的对白,只因它曾真实发生。太有感觉了。
作者还讲了太空中一些小故事,听着感觉特别新鲜。比如在空间站中,由于太阳粒子轰击和宇宙射线辐射,晚上闭眼时经常会看到一些条纹,这是由于视网膜的一小部分被一个质子打碎了。空间站中有很多尖端技术,通过卫星可以连接到地球的WiFi,宇航员也可以和我们一样网上冲浪。
作者说,在太空行走时总是感到恐惧,没有什么比那黑暗的深渊更能让人感受到,我们称为“家园”的这颗岩石星球是何等之珍贵。影集中的蓝星充满了壮阔与脆弱之美,与我们的母星相比,人类真是太渺小了。一系列巧合与幸运使智慧生命在地球上进化,如今我们有了足够的技术,可以离开庇护我们的母星,从独特的太空制高点来反思我们的存在。
这是一本重新了解我们母星的科普典藏图册。看过才知道,什么是上帝视角。
《你好,这是地球吗?》读后感(二):是我不能亲阅的
内心抓狂的一刻,有幸看到了这本书。看着一张张从外太空(空间站)角度的山河美景,崩溃的情绪突然舒缓了下来,内心停止了哭泣,挂着泪珠翻阅,如饥似渴。
江河湖海、山川沙漠、大城小镇、昼夜更替。
“这条令人惊叹的绿宝石一样的冰川河,从太空中看清晰可辨。它从巴塔哥尼亚的冰层流出,蜿蜒向东穿过阿根廷,进入南大西洋。”是我不能亲阅的。
我这一生都难以看到的角度。
真诚的希望,你也可以看到。
end《你好,这是地球吗?》读后感(三):上帝眼中的地球
换一个角度来看地球,是完全不同的体验。仿佛自己化身上帝,眼睛一扫,就是一个大洋。
这是一篇摄影集,作者是国际空间站上面的一个宇航员,他在国际空间站上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拍摄下了许多美丽的地球景色,并挑选出一些精美的照片,形成了这本摄影集。
对于地球,每个人的印象都各不相同。有人想到的是壮丽的山河大川,有人想到的是摧残的城市夜景,有人想到的是无垠的大漠孤烟,是的,地球上有我们能够想象的一切美景。但是,有没有人能够想象,从地球外面看地球的景色呢?
换一个角度来看地球,是完全不同的体验。仿佛自己化身上帝,眼睛一扫,就是一个大洋,所有的一切都尽在掌控之中。这种局外人的视角,是绝大多数人无从体验的。
这本书中,带给我最深印象的是这几张照片。
位于美国南达科他州皮埃尔市的奥阿西大坝,这条河看起来就像是一条巨龙。
从太空看喜马拉雅山脉,右边是印度,左边是中国。
这是加拿大卡尔加里市,在大雪覆盖下,更显出一种迷人的美。
麦地那是继麦加之后伊斯兰教中第二神圣的城市,也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埋葬之地,独特的环形道路与周围的大小群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大气层的“气辉”现象(大气层夜间发出光芒),后面的背景是银河里数以百万计的恒星和暗星云,宇宙很大,在这种无穷无尽面前,能产生探索之心的,是真正的勇士。
南极深绿色的极光之雾,希望有机会能去亲眼看一次极光。
《你好,这是地球吗?》读后感(四):站在上帝身旁看地球
相信你一定听说过:「长城是唯一能够在月球上看到的人造工程」。这个如童话般的美丽的梦自出现的那一刻起就让许多人津津乐道并自愿相信起来。究其原因,大概就是我们在对未知的期待中,如果可以再加上最熟悉不过的画面作为坚定后背的作证充当鼓励,那该是一件多么让人振奋的事情。
这个说法的出处最早来自人教出版社四年级语文教材里收录的课文《长城砖》——
「一位宇航员神采飞扬地说,我在宇宙飞船说,从天外观察我们的星球,用肉眼辨认出两个工程:一个是荷兰的围海大堤,另一个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
而在遥远彼岸的美国同样有如出一辙的发言—— Believe It or Not!刊登了一幅漫画声称:
「中国长城是人类最壮观的建筑工程,也是唯一能从月球凭借肉眼看到的建筑工程。」
放下民族的荣耀感,当我们仔细去看待这件事,并用不太扎实的物理知识去想象这个说法的可能性,则不难发现其臆想的部分太过站不住双脚。而辨别真伪的最佳渠道一向来自于实践,自杨利伟首次飞入太空并安全回归后,他也直接证实的太空中无法分辨建筑物。
但好像这个答案的真正意义对于看客们来说并不那么重要。因为我们愿意接受它的初衷,是来自对那片浩瀚而苍茫的空间的好奇和恐惧,它们汇聚了我们在假设、质疑、推翻中不断向前的全部力量。童话的最大魅力也正在此——即使所有人都明知它并不存在,可依旧会为这样的真善美感到生命的惊喜和可爱。而太空就是无数个世纪以来属于人类最大的童话起源地。
蒂姆皮克拍摄到的灯光其实不仅仅是长城,在太空遥望地球,肉眼是无法看到任何人类存在的痕迹的。她和分布在宇宙里的所有星球一样,静谧且安然,拥有宏伟的黑暗以及多变的光芒,我知道用“壮观”两个字很难去完美概括蒂姆在太空站上看到的一切。我们常说上帝视角,或许他所处的位置就是如此吧。
皮克眼中的百慕大无论多少次回想起来,这都是最让蒂姆惊心动魄的旅程。我们很难用所知的想象力去整合他看到的世界全貌,在斑斑点点的星光中分辨这里是泰国湾上的渔船,那里是新德里的公路,望远镜里的一切就像是我实验课上用显微镜观察细胞一样神奇,也无怪佛祖曾说须弥芥子。庞大即是渺小,渺小即是万物。
空间站飞过意大利我想没有什么旅行手册是比蒂姆手中的这一本,更要美丽和珍贵的了。由太平洋自南向北远望而去,目光所及经历有,阿尔及利亚、摩洛哥海岸、西班牙、突尼斯、意大利、西西里;从新德里沿着亚洲高速公路一路向东,展开卢迪亚纳、贾朗达尔、阿姆利则。途径南非,会想起埃迪伊扎德在下方跑过27次马拉松;飞跃中国,看到纳木错湖波光潋滟犹如天堂。
我可以理解蒂姆的词穷,因为在这些伟大的发现面前,唯有惊叹不足以表达千万分之一的敬畏。
伟大的理查德 ·巴克敏斯特·富勒曾在自己的作品《设计革命:地球号太空船操作手册》中将地球比作宇宙中航行着的巨大太空船。这是一个跨越空间的比喻,因为他把视角投向了真正意义上的“远方”,可只有见到蒂姆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展示着太空旅行的焕丽,才能更加理解这些先哲的时空早已超出生命本身。
太空中的积雨云诗人大解在一首小诗《仿佛创世之初》的最后一句写到:“到了第七日,我和上帝一起休息。”他负责创造世界,我们负责在忙碌中期待,而蒂姆真正做到了和上帝一起休息,就躺在你抬起头睁裂了眼眶也看不到的尽头那里,小酌浅饮,指点天地。
这是我能想象到的不加滤镜里最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