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Ludwig Wittgenstein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Ludwig Wittgenstein读后感摘抄

2020-12-29 01:15: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Ludwig Wittgenstein读后感摘抄

  《Ludwig Wittgenstein》是一本由Ray Monk著作,Penguin Book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25.00,页数:6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Ludwig Wittgenstein》精选点评:

  ●看了一半。。弃了。。

  ●维特根斯坦必然是个强迫症患者。作者对这位天才的叙述也非常契合一种描述天才的范型:天才是某种与神、上帝类似的特质,它驱使着降临人间的维特根斯坦历经磨难,摒弃俗世,返归真善,靠近一种更纯粹的生命形式。从人的角度来说,天才之路是一条痛苦的朝圣之路。

  ●想了解哲学吗? 去读这本书吧!

  ●虽然写的是哲学家但是不涉及什么哲学思想,虽然不涉及哲学思想但是极其感人。最感动我的是很多细小的地方,比如关于浪漫,关于理想,关于归属。这本书我当时读哭了。

  ●不管是何种天才,在“活着”这件事情上也始终是个普通人(但其实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问题)。既不能作为普通人而活着——因为总与别人不同;也不可能仅仅作为天才而活着——因为毕竟身为人类,不可能达到理想的要求。要融入人群,就会失去自我。要保持自身,又实在难以承担这份孤独。默默无闻时,痛苦于自我否定;声名鹊起时,痛苦于人世纷扰,死后更是没有隐私可言,信件、笔记全部悉数公开,暴露在人类肮脏的视线之下……不知道被公认为天才哲学家的维特根斯坦,心里到底好不好受,反正我读的时候,觉得用这种方式“挖掘”一个人,是很失礼的。但是我毕竟也失礼地看完了。唉。也许我需要一个有血有肉的天才之生平,来安慰无望的自己:你看,还是做普通人好啊!你就安心苟且偷生吧!【然而这种话毕竟软弱无力,因为对自己的责任摆在那里Orz

  ●a marvelous biography of W!

  ●看了1/3,好多生词,决定还是换中文版看

  ●我买过的最贵的一本书

  ●Tell them I've had a wonderful life.

  ●一同学想写Lewis传,说是要写成这本维传一样。读完,触动不断。

  《Ludwig Wittgenstein》读后感(一):需要承担怎样的责任才能担起天才的称号

  梁道长近期推荐的一本,买了,读了,觉得很不错,对我们了解维特根斯坦其人其学是一流的读物,对我们透过维特根斯坦审视自己也是引人深省的一记重拳。

  感触一:智力首先要有基础,然后是不断地磨砺锻炼,不辍日月的积累,才能成就天才,或者说才能让天才实现其责任。

  感触二:我自己还是比较适合过mediocre的生活,维特根斯坦这样律己律人的不断追求超我的,以生命实现其天才之责任的过法钦佩不已,但还是留给更有能力和更坚忍的同志们效仿吧。

  感触三:传记就是应该写成这个样子,平实,详细,准确,有主线,有思想,有内容,不矫情,不滥情,不掉书袋。即使是这样厚厚一本,仍然让人不禁感叹全是精华~

  向RAY MONK同志致敬,希望维特根斯坦同志在他的天国里获得更纯粹的永恒思考的存在方式。

  《Ludwig Wittgenstein》读后感(二):躁郁天才

  

从这本书中所展露的维特根思坦的言行,非常像躁郁症。朋友说很有可能,高智商-高敏感-高情绪波动常常相关联。

维特根斯坦非常幸运,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上了战场,肢体完整活着回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正好从他的挪威小屋到爱尔兰(因为非常思念他的男友),当希特勒拿下奥地利,他的家人都被标为犹太人的时候,他果断从爱尔兰跑到他原本非常不屑的英国,并在剑桥某得了讲师的教职,安然度过犹太人的浩劫。更幸运的是,他有一些骂不走的朋友,忠诚的学徒,关系还算友好的姐姐和哥哥。如此,他一直在并不孤独的环境下进行孤独的研究。

看到维特根思坦人生最后的阶段,深夜痛哭。他像一个外星人,在离开地球时,耗尽最后的电量,尽可能把一些智慧留下。这是对人类的爱吗?他爱过一些人类。

  《Ludwig Wittgenstein》读后感(三):A beautiful life

  (写在开头的碎碎念: 这本书是我在去俄国旅行时带的. 基本是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上看完的. 一边看书一边时不时抬头看一眼窗外的贝加尔湖是一种平静到不真实的幸福.)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The Duty of Genius, 中译本叫做<天才之为责任>, 但这个genius和'天才'的意思并不完全一样. genius这词来自对维特根斯坦影响很大的一本书: Otto Weininger的Sex and Character. 刨去此书中性别歧视的部分, 把man解释成人类而不局限于性别, Weininger提出每一个man都有选择的权利和义务: consciousness vs unconsciousness, logic vs nonsense, love vs sexuality… 而能最坚定地在一切美与丑的对比中选择美的人, 就是genius. 延伸开去, 他激烈地指出, genius or death. 不能明辨是非, 不能弃恶扬善的人生不仅是不值得过的, 甚至这样一个人没有生活的权利.

  这个genius or death的思想影响了维特根斯坦的一生: 他的一生, 就是一个不断自我反省, 不断努力接近genius的过程, 而这个努力, 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合理性--他在罗素证实他有哲学天分之前一直想着自杀. 而这本书真实的地方在于告诉你维特根斯坦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如此正直的一个人, born a genius, 相反作为一个富有且才华横溢的大家庭里最平庸的孩子, 他小时候一直努力讨得家长们的欢心, 他后来的极端诚实性格, 完全是自己痛苦磨练出来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 这不是一本天才传记, 更像是一本普通人的奋斗史, 一个关于人在追求genius的道路上可以达到如何高度的故事.

  -------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有比较清晰的几个主题: 在他刚走上哲学道路的时候他追随罗素的一切数学都可以从为数不多的逻辑原理中推导出来--他在晚年完全推翻了这个理论, 并激烈地反对罗素/拉姆西, 认为数学并不是一些已经/正在被发现的客观事实, 而仅仅是人脑构造出来的现实. 换句话说, 1+1=2并不是一个真理, 而只是一条规则. 我觉得这个转变和他晚期的"反科学化"有联系--两次世界大战后, 尤其是原子弹的来临, 让维特根斯坦觉得科学终将成为人类毁灭自身的工具, 而社会上推崇科学而忽视人文学科的风气被他视为文化的衰落. 作为一个伪科学青年对于这一点我有所保留. 我一向坚信科学用在正确的人手里绝对是利大于鄙的. 纵使是原子弹, 它的初衷也是要赶在德国之前, 更多是作为威慑的用途. 我倒是非常反感现在许多人唯文学唯哲学唯政治论, 包括一些我曾经非常尊敬的人, 一个没有接受过科学训练连逻辑都不通的人有何资本谈哲学? 爱因斯坦倒是一个不错的小提琴手呢. 维特根斯坦的其他哲学理论包括: 理解, 其实是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 然而事物本身是不会随着理解变化的. 譬如说一段音乐, 它就是五线谱上的音符, 然而要理解就要把音乐和别的事情联系起来, 无论是作曲家的动机还是听者自身的经验. 以及语言的能力是有界限的, 那些超过界限的想法, 唯一的处理方式就是不要说--let it manifest itself. 我觉得这个和中国文化里的留白有点像, 但又不是完全一样.

  维特根斯坦并不能算是完全意义上的宗教徒, 他不能接受类似复活这种'神迹'的合理性. 他心里的宗教应当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 而不仅仅局限于信仰. 他认为宗教能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无论外界发生了什么, 本我是安全的, 不被影响的. 我同意他的观点--这还是第一次发现有人的宗教观和我一样. 我需要一种无时无刻有人在照看你的安全感, 但我又不认为信徒局限于受洗和做礼拜, 而更应该是一种生活的准则, 一种时时为善, 时时检省自己的生活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 耶稣是一个榜样, 指引着如何在磨难中继续前进.

  在两次世界大战时维特根斯坦都放弃了哲学工作, 主动申请和战争有关的工作. 一战里他上了前线, 二战里他在后方医院帮忙. 书里描写他在前线的一章在我看来是最动人的一章: 你看到一个渴望在死亡面前寻找生活意义的人挺立在前方的炮台上(他的职位是观察员, 战场上最危险的地方), 他并不是没有害怕, 相反他诚实地在日记里祈求上帝的帮助, 记录下在极度危险中人爆发出来的动物般的求生本能. 我无比佩服他的勇气, 也同时多次地感谢上帝让他活了下来, 让他之后伟大的思想得以成为可能.

  -------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有一个强烈的感觉, 就是维特根斯坦就是我想走的方向的化身: 对自己严苛要求, 极端的诚实, 甚至可以在多年后回到教书的村庄向自己当年体罚过的学生道歉; 对于废话和政治嗤之以鼻; 洁癖; 极简主义者; 勤奋(他会在一大早去敲门把罗素叫醒讨论问题); 任何情况下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二战时他在后方医院的药房做的油膏是该医院有史以来最出色的); 他只对于真理的尊重和不留情面的又是客观的批评.

  而这种人, 在社会上是不容易被接纳的, 但又有什么关系? 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可以说一声: 我度过了极好的一生. 这贯穿一生的和自己的战斗就都是值得的.

  《Ludwig Wittgenstein》读后感(四):他的心沒有一絲纖塵

  此書第一個句子就吸引了我:如果人知道撒謊會帶來好處為何要求他不撒謊?這個問題不僅吸引我讀完,確切地說完全朗讀完這本書,而且也引導維特根斯坦走上哲學研究的道路。

  他在小的時候沒有任何跡象看出他會成為一個特立獨行的人,相反,我覺得他很多時候對他的嚴苛的父親言聽計從。包括上大學學什麼都聽從安排,自己一點反抗都沒有,可以看出這和他以後總是堅持自己的觀點格格不入。

  他開始顯示出自己的意志是在到了劍橋以後。離家遠了,家裡那隻大老虎夠不著了,他的個性開始顯示出來了。在決定自己是繼續學習造飛機還是改行學哲學他完全不用考慮父親大人的意見,只是在得到羅素的肯定以後,稍作猶豫就決定了。我想在這個猶豫裏,還是有一點父親大人的餘威的。一個人要完全改變不可能一蹴而就。好在他選擇了做自己,而不是父親的好兒子,否則今天我們可能就不知道這個名字了。

  轉入哲學以後,沒費多大的勁兒就把羅素甩在後面幾條街。這裏我們除了佩服他的天才還要佩服羅素的心胸。他自始至終沒有一絲嫉妒,後悔,即使後來維特根斯坦對他這個恩師,伯樂完全沒有報答之意,而是相反,有不同意他的觀點馬上直言不諱說出來,一點情面都不留。反而,當維特根斯坦需要他幫助的時候,他從來沒有遲疑。是他用他的身份讓維特根斯坦很快通過博士論文,也是他用他的身份使維特根斯坦的第一本書得以出版。這對維特根斯坦後來的研究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儘管維特根斯坦沒有得到一分稿費。

  顯然維特根斯坦學習哲學並不是為了立名揚腕,第一本書還在寫作階段就被羅素肯定是改變邏輯學之作,他不急於完成,絲毫感覺不到出名要早的任何企圖,一戰開始馬上就以自願兵的身份報名參加。對他來說出書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去生活,去體驗。第一本書很大一部分是在一戰的前線寫的。對於他這樣一個打小就開始思考該不該撒謊的人來說,部隊實在不適合他。戰地的艱辛他沒有怨言,最讓他受不了的是大通鋪,集體宿舍,那種亂哄哄的環境對他完全是一種折磨。我把他的一戰經歷當著是他第一次把自己扔進煉獄。他知道自己生來就享有的優裕的生活只是一種生活的可能性,他需要體驗別的可能性,而戰爭,前線就是最好的嘗試別的可能性的機會。他差點不能完成這個自己交給自己的任務。不僅條件嚴苛,更甚的是戰友們想不通他為什麼要當自願兵上前線,完全不符合正常人的邏輯。他的孤獨感和無力感與日俱增,思考進行不下去,感到無能為力,他第一次想到死亡。

  所謂煉獄就是在生與死之間,在魔鬼和光明之間,在希望和絕望之間的一種狀態。他這一生,以一戰為開端,數次把自己扔進煉獄去體驗光與火的考驗,生與死的掙扎。

  一戰完了以後他被當著戰俘在意大利待了一年。為一戰他消耗了7年的生命!

  可他覺得這7年的煉獄生活還不夠,那種瀕臨自殺的體驗還不夠折磨。戰爭結束以後,不是馬上回到維也納豪華的家裡,也沒有想回到劍橋和平寧靜的生活,他選擇去奧地利最邊遠的地方去教小學!一次他被分到一個有噴泉的地方遭到他馬上的拒絕。他要到最接近煉獄的地方,在那裡再一次體會生死相依的滋味。和一戰的前線不一樣,在奧地利的農村,他的兢兢業業,他對學生的殷切的期望遭遇的是誤解,排斥,甚至驅趕。人的愚昧,狹隘,愚蠢,沒有遠景讓他的好心變成驢肝肺,他被怪人,被精神病,從一個地方被驅趕到一個地方。這些險惡的環境對他的智慧和耐力的挑戰不下於戰場。在這一次次的挑戰中,他又想到了自殺。

  就因為這數次想自殺的經歷,最後當死亡真正來臨的時候,他沒有一點畏懼,遲疑。與其說他死神降臨,不如說他自己迎向死亡,安然地等著最後時刻,並且能夠說:I have had a wonderful time!

  他經過了,歷練了,他無悔,無怨,無恨。只是留下了一行足跡,讓許許多多的我們羞愧。

  他最後幾乎是被驅趕著離開奧地利鄉村的。接下來何去何從?考驗又來了。教書已經讓他徹底絕望,他仍然渴望煉獄,渴望洗禮,可這些無意識地生活在這裏的人們沒有一個理解他,沒有一個接納他,他們把他當著魔鬼,一個本質上最無害的,最善良的“魔鬼”。從此開始他知道適合自己交往的是什麽樣的人了:childlike innonce and top class brains,這在這些地方顯然是鳳毛麟角。他終於斷了繼續教書的念想,選擇去一個修道院當園丁。手工勞動的職業一直是他嚮往的,這種完全不用腦子的職業,可以把他從自己的積習已久無法能停止的大腦活動裏解脫出來,之後成為劍橋教授仍念滋在滋,有好幾年努力想去蘇聯做勞工。無奈蘇聯當時最不缺的就是勞工,這個嚮往最後在二戰期間實現了一小段:在一家醫院從藥房到病房派藥。這差不多是醫院最低的工薪,他做得很滿意,他不在乎錢。

  在修道院做園丁這段他的第一本書出版了,在維也納的學術圈引起了振動,不少人通過他的家人表達了想和他一見的願望。在一個聖誕假期期間,他見了他們。這些具有top brains的人就他的書向他請教,經過多年以後以此為契機,他終於放棄了會到煉獄的念頭。同時他感到那本書還有很多問題沒有涉及,需要進一步延伸,就有了繼續研究的慾望。於是,這個哲學的王子,終於又回到哲學的懷抱。

  也是這段維也納時期,他還愛上一個女孩瑪格麗特,是他的外甥的同學。這是他的初戀,也是他唯一一次愛上女人,以後沒有再對女人感興趣。其實,不管是愛上男人還是愛上女人,絕大多數時候他愛上的人,都是第一眼就愛上了,不在乎別人是不是愛他。有了這份愛上的感覺,他感到安靜,這是他最迫切需要的。他的最後一個戀人BEN小他40幾歲,他們是一種戀愛關係,BEN之前一個“戀人”,到所謂的分手都不知道那是一段戀愛關係。這恐怕是世界上最為奇特的戀愛了。瑪格麗特有一次到挪威去看他,其時兩人正是所謂的熱戀,他把她安排住在另一戶人家。對他來說,戀愛就是他感到愛了,這就夠了,完全是一種精神意義上的愛。他需要這種愛帶來的寧靜的要求遠遠大於暴風驟雨一般的肉體之愛。瑪格麗特似乎是一個平凡的女人,她理解不了這樣別出心裁的戀愛關係,接受不了這樣的“戀人”,很快就嫁人了。在她的婚禮之前,維特根斯坦告訴她你這是選擇上一條船,大海很危險,和我保持聯係,一旦你遇到風浪。瑪格麗特也從此從他的生活消逝,沒有再聯係。瑪格麗特在晚年和孫子談起年輕時這段經歷是說他就是需要在我的身邊,因為他感到特別安靜。

  回到劍橋他重啟哲學研究,這時他已經把他從父親那裏繼承的龐大遺產悉數分給他的姐姐和叔叔,分了以後擔心他們會給他留下一點數次打聽有沒有分光,確保分光了才安下心來。可到了劍橋馬上面臨沒有學費,沒有生活費。唯一途徑就是申請獎學金!劍橋的人完全也不理解那什麽那麽富有需要這一點獎學金?經濟學家凱恩斯做了擔保他拿到獎學金,這以後就以這微乎其微的一點錢維持自己的學術和生活所需。

  從這以後他開始琢磨新的書,寫了一遍又一遍,改了一次又一次,總是不滿意,總是有新的念頭,直到死也沒有出版。最後他已經知道自己是見不到新書出版了,又擔心書出版以後自己不在會引起誤讀,於是他開始和自己的朋友討論,就書的內容,可以說一行一行地討論,希望以後出現誤讀這些人能糾偏。

  一個視功名為糞土的人,對自己的思想的精確性的執著到了幾乎偏執的程度!

  這段時間除了琢磨新書,他對自己在奧地利鄉村教書那幾年做了反思。遠離那個拙劣的環境,他立即就忘了自己受到的折磨,浮現腦海的幾乎都是自己犯的錯。他開始懺悔,迫切地向好朋友,可以說話的人說出自己的罪。這麽還不夠,還不夠贖罪,一個假期他竟然回到那些鄉村一家一家去道歉!有人原諒了,有人竟然一如既往把他當惡人。他最多能做到的就是這樣了,剩下的,只好交給上帝來定奪。他不是教徒,不屬於任何教堂,但他要從心裏讓自己能到經受上帝最嚴苛的審判。這是他臨死之前希望一個教士在身邊的原因。在最後的一刻,他要把自己交給上帝,接受他的審判。不管是活著還是死後,都希望自己能接經受上帝的審判,這就是維特根斯坦,一個最嚴格意義上的,從不相信神蹟,從不去教堂的真正的教徒。

  在他生命最後兩年,他如願以償辭了劍橋的職位,揣著還夠花銷2年的錢住在愛爾蘭一個朋友的房子裏。此時他已經感到身體快要不行了,時常感到孤獨,強烈需要human contact。很難理解像他那樣一個大腦總是停不下來的人會有那麽強烈的孤獨感,所以我想後來他要是沒有前列腺癌,一定會癡呆。那麽強烈的孤獨感毫不懷疑就是癡呆的前兆。

  這時他在哲學界的地位猶如物理學界的愛因斯坦。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的一次會議上,當主持人把他介紹給大家,幾乎所有人都驚呆了:看到這個站立都成問題的老頭無異於於看到柏拉圖。他不喜歡這樣的仰視,那樣雲端上的生活是他厭棄的。正如他說的,他喜歡在地面爬行,也不願在天空飛翔。他回到英國。最後死在劍橋。

  他死了,他的靈魂因為一塵不染穿透哲學的範疇照亮了人類的星空,這是真正的不朽。對於我來說,他把自己扔入煉獄的勇氣和魄力不亞於耶穌走上十字架。如果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個上帝作為指引,作為啟迪,作為皈依的話,他就是我的上帝。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在人生旅途得以認識上帝,最主要的,這是一個真實的人,真實的存在,真實的範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