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古埃及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现古埃及》是一本由精装著作,32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20-1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发现古埃及》读后感(一):考古工作者如何知道古埃及人当年都做了些什么
你知道吗?深海的泥沙之下,竟埋藏着卡诺帕斯和托尼斯-赫拉克利翁两座繁华的古埃及海港城市?如果不是因为水下考古的“揭秘”,这两座城市很可能会一直默默无闻而又严密地“守护”着自己所有的秘密;如果不是因为考古工作者的努力,所有曾经的荣光都会被时间逐渐湮灭,终究不为更多的后人所知晓。
今天的人们何以知道古人的日常呢?除了从古代流传至今的文字、图画等记载,那就必须通过考古这个途径。考古工作者通过分析墓葬形制、出土文物以及古代遗存,通常都能够很清晰地透过漫长的时光窥见古代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虽然它们确实已经不可能发声了,但在考古工作者的眼中,它们却是会“说话”的,而且能够说出很多非常有用的信息。所以,通过卡诺帕斯和托尼斯-赫拉克利翁这两座曾经繁华的古埃及海港城市遗迹所出土的文物,考古工作者一点点地勾勒出了古埃及人的日常。虽然这两座城市或许不能很典型地揭示出古埃及人的所有情况,只要发现的文物足够多,就能够获更多关于古人的情况。
现在人们一般谈到的四大文明古国,其中有两个位于今天的中东和北非,也就是古巴伦和古埃及;当然,如果稍微扩展一下,古希腊也可以称作是第五个古国——但是严格地说,古希腊并不是一个国家的概念,而是一个地区的统称,其中包括很多个城邦制国家。古希腊和古埃及隔地中海相望,距离还算是非常近,所以他们之间在人口、商业、文化等方面就存在很多方面的交流。虽然卡诺帕斯和托尼斯-赫拉克利翁两座海港城市已经在水下“隐藏”了千余年之久,却依然可以诉说很多情况。
其实,和今天的情况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古代人的交往也是非常密切的,更不用说像古希腊和古埃及这么距离近的一对“邻居”了!在绘本《大英历史博物馆·发现古埃及》,如果细细“寻找”,就不难找出很多有趣的千余年前有趣的城市生活、交往的细节来。考古发现、分析的过程,就是现代人与古代人进行“对话”的时刻;而究竟能够发现多少曾经的“秘密”来,却不能够期待着天上会掉馅饼,而是要付出很多艰辛的劳动——考古工作者必须赶在“小偷”“强盗”的前面,才能够不辱使命。
作为科普绘本,为了帮助孩子们在这场“博物馆之旅”中更有收获,书里还准备了好玩有趣的贴纸游戏和手工制作。孩子们完全可以边玩边思考,把自己当作是一名考古工作者,看看还能不能从那些“蛛丝马迹”中找到一些别致的秘密来——这样可是非常有成就感的呢!
说到这里,插一句话吧——孩子们是否能够看出一些绘本中没有讲到的东西呢?比如,为什么这些位于古埃及的海港城市遗迹所发现的“宝贝们”,会藏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里,而不是藏在埃及的博物馆里呢?想要知道更多的“幕后”知识,那就必须好好学习——自己去找答案,印象通常才显得更加深刻。
《发现古埃及》读后感(二):水下的精绝古城,壮丽的古埃及文明遗址!
提到埃及,人人都会想到古埃及文明,她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除了举世闻名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木乃伊之外,她的宗教信仰、神圣的神觝、亚历山大灯塔、阿蒙神庙都是埃及宝贵的历史遗产。她文化的丰富,足以让她同古印度、中国、古巴比伦一同位列于世界文明之巅。
而古埃及的文明,可不仅仅是只有这些,她还有更多的文明,也许被黄沙掩埋在茫茫沙漠中,也许被海水侵蚀在浩瀚大海中等着人们去发掘发现。最近在读的《发现古埃及》儿童读物,就是一本讲述着人们在深海的泥沼之中发现了卡诺帕斯和托尼斯-赫拉克利翁这两座古埃及壮丽古城的纪实绘本。
虽说这是儿童读物,可我却觉得,只要你想了解古埃及,了解古埃及文明,你都可以从这本书中去解读到你想了解的信息。也会让你见证到不一样的古埃及城市与神圣文明。在海底发现的卡诺帕斯和托尼斯-赫拉克利翁,是埃及的沿海城市,这里曾经是古埃及、古希腊的远古“市场”,经济活动等都在此交汇。
翻开书页,就好像跟随着考古学家一起,来到海上,从探查开始,一点一滴揭开被尘封的卡诺帕斯和托尼斯-赫拉克利翁两座埃及古城神秘的面纱,让孩子们跟着考古学家一点一滴的通过这些被发掘出来的文物,窥探古埃及人的生活场景、宗教信仰等等。这本书让孩子们跟着考古学家一起,来到大海深处,亲临古埃及的城市,通过古埃及和古希腊的文物,一窥古人们的生活场景。
比如在海底手持香水瓶的潜水员,这个小小的香水瓶,不仅仅是装着古埃及遗留的香水,更是承载着古埃及千百年来的整个历史。
比如可以在书中得知原来古埃及人和古希腊人是会一同参加节日庆典的。虽然因着两民族的信仰不同,但还是两个民族还是可以分享各自的信仰、共同参与节日庆典。
再比如用巧妙而有趣的长颈鹿来比喻在海底发现埃及神觝哈比的雕像,对于孩子来说,这样比喻更直观也更加形象。
而书里的场景,也不仅仅设计到各种出水文物的描述、历史故事的讲解,更是设计了古埃及和古希腊的城市面貌、宗教信仰、文化交流等等方面,让人们进一步了解并发现这座沉入到海底的被遗忘的精绝古城。书中采用的文风有趣活泼,配合纪实照片,好似让这段历史更加鲜活了起来。加上好玩有趣的贴纸游戏和手工制作,在陪着孩子玩的时候,就能够发现一座不朽的文明之城。
《发现古埃及》读后感(三):沉入海底的古埃及名城,重见天日之后的惊喜发现
1.历史,人类文明的变迁
人类的文明变迁,那些古老的建筑和器物是历史的见证者,如果他们还有生命,我真想问一问,当年,那里发生了什么。
古埃及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积淀。现在被人熟知的只是一部分,还有更多的神秘等待着人们的开掘。
就像卡诺帕斯和托尼斯-赫拉克利翁这两座城市,它们留在古埃及的传说中,始终不为现在的世人所知。及至近年来,考古学的发展,很多遗迹被发掘,连同这两座消失多年的城市,也逐渐地浮出人们的视野。
2.寻找失落古城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卡诺帕斯和托尼斯-赫拉克利翁这两座古城,它们曾经是古埃及的辉煌,但却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考古学者们多年来费尽心思地去寻找,怎奈几乎没有任何收获。但很多时候,偏偏会无心插柳柳成荫,1933年,英国的皇家空军卡尔上校,在飞过阿布吉尔湾的时候,从高空俯瞰,竟发现在海湾处,有些城市的轮廓。这着实让人感到惊喜。经过开掘,果真在这片海域下,找到了石柱和石雕。
紧接着,人们开始了对于古城的开掘,经过多次探寻,终于有了一些可喜的收获。
现如今,已经在海下打捞上了好几百件的艺术珍品。这里,不仅有高大的埃及神袛,还有一些金碟、铃铛、香水瓶等小物件。
打捞上来的东西,均被送到了博物馆,人们从博物馆中重见当年的文明,也不仅感叹唏嘘造物的神奇。
3.《发现古埃及》
由大英博物馆背书的“大英博物馆儿童历史绘本系列”丛书中,有一本名叫《发现古埃及》的书籍,讲述的就是以上的事件。古埃及的两座名城的重新被发现,震惊了世界。太多人对这两个城市所知甚少,而这本书不仅有相关事件的叙述,还有很多珍贵的博物馆照片供我们观看。可以说,作为一个儿童绘本,《发现古埃及》兼顾了趣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在历史事件的背后,融入了很多新形式。
我在与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的时候,常常感叹现在孩子的幸福。在我小的时候,这样优秀的绘本,可是几乎没有的。对于古埃及,我到现在也是知之甚少,所以,这本《发现古埃及》也扩充了我的眼界。
我最佩服的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它能抽丝剥茧,从中找到很多主题。就拿卡诺帕斯和托尼斯-赫拉克利翁这两座古城的重新被发现,它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形态等多方面,为我们重现了当年的情况。我们知道,古希腊和古埃及人曾经在这两座城市交往密切,甚至很多古希腊人因此在古埃及定居。因为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卡诺帕斯和托尼斯-赫拉克利翁这两座城市的发展呈现了新面貌。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越是文化交融的地方,越是经济发达的地方。这本书还为我们找出了当年人们语言沟通的方式——基本靠手比划——也是非常的不容易。我们还了解到,《赛易斯法令》是当年古希腊和古埃及贸易往来的证据。从各种艺术品来看,卡诺帕斯和托尼斯-赫拉克利翁中,有很多古希腊、古埃及两种元素结合的艺术品。
关于木乃伊的做法,《发现古埃及》这本书上也有简要的介绍。
而最让我们好奇的是,卡诺帕斯和托尼斯-赫拉克利翁这两座城市的沉没,到底是因为什么,《发现古埃及》给出了我们开放式的答案。
总之,通过了解古埃及卡诺帕斯和托尼斯-赫拉克利翁两座古城的重新挖掘,我们又更深入地了解了古希腊和古埃及那个年代的历史。
通览《发现古埃及》这部绘本,我们会发现,它真正照顾到了孩子们的感受,从孩子现有的认识水平出发,选择幽默通俗的语言来讲述,通过多种游戏来重现当年的历史,让我们不禁感叹,如今科技的进步,如今知识传递的速度,以及当今历史开掘的现代化。
4.当历史重见天日
当历史重见天日,其实我们可以思索的还有很多。卡诺帕斯和托尼斯-赫拉克利翁两座古埃及城市的被开掘,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多种可能性。我们如今的一切,都是建立在曾经的历史之上。
对历史怀着一颗敬畏的心,我们才能继往开来,去迎接更好的生活。
过去的一切虽然已经过去,但未来还要基于现在。现在的我们,了解历史,会让我们更多一份睿智。期待着更多的惊喜,卡诺帕斯和托尼斯-赫拉克利翁,曾经的辉煌,展现在今天。
《发现古埃及》读后感(四):和娃在博物馆大战4个回合后,我终于发现娃探索欲的正确打开方式
娃已经上幼儿园了,所在的城市能逛的动物园植物园度假小镇,甚至是一个公园都留下足迹之后,我决定带娃去逛一逛人类知识财富地聚集地——博物馆。事实证明,我想得有点美好了。
刚刚出发的时候,娃还是很兴奋的,作为老母亲的我也很欣慰,我在想,这将是一场充满收获的旅途啊!没想到,我和娃进行了4个回合的拉锯战。
第1回合:刚刚进馆,娃还是表现出天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兴致勃勃地看了碗,瓶罐,看到陶俑时,哈哈大笑,说这个姿势好搞笑哦!我赶紧蹲下来对她说,要小声一点哦!娃撇了撇嘴,又去发现下一个搞笑的陶俑了。
第2回合:我蹲在展品旁边,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她解释展品的背景,然而还没等我说两句,娃已经蹦蹦跳跳去看下个展柜了。别人逛博物馆是慢慢看,娃可倒好,三下五除二就逛完了,说着抬腿就要走。
第3回合:可是让娃学习知识,提升境界的目的还没达到呢!好说歹说,娃答应再逛一会儿。
第4回合:再逛着逛着娃就哈欠连天,一边要看着娃不要乱跑,一边要寻找一些有趣的展品吸引娃的注意力,走着走着,就从走马观花式的看变成了一场激烈的追逐战。真的又累又无聊啊。没想到娃一出博物馆,就立马来精神了,说时间还早,去游乐场还来得及。
说好的学习知识呢?说好的小孩子吸收知识快,可以上知一点天文,下知一点地理的呢?为什么和自己想得都不一样!不是说小孩子对博物馆都很感兴趣的嘛!
回程的路上,我好好反思了一下,为什么别人家的娃爱逛博物馆,我家的娃就不爱呢?
我突然认识到一个问题:我自己都不爱逛博物馆,凭啥要求娃也爱逛啊?!
回家在查阅相关的资料时,我发现了一套好书,是大英博物馆儿童历史绘本。第一时间入手阅读之后,我发现自己还是懂的太少。大英博物馆实在是太懂孩子的发展心理和成长规律了!这套书也成为了娃的第一套博物馆兴趣启蒙书。我买了两本《发现古埃及》和《探索特洛伊》。娃看了之后爱不释手,还催着我说,有机会真想去大英博物馆看看啊!
这套书是作者和大英博物馆合作的儿童绘本系列,得到了大英博物馆的授权,插图中的每张图片都非常的精细。读完《发现古埃及》这本书后,我突然明白了启发孩子去博物馆,成为主动探索者的正确打开方式。
我不爱逛博物馆,是因为我不感兴趣,娃同样的不感兴趣。而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带了太多的功利心去逛,企图孩子逛了博物馆就变成博闻强识,知识储备丰富的人了。这根本不现实嘛!
而带孩子去博物馆的真正意义,不是为了死记硬背知识,而是让孩子主动发现,探索,认识到世界之大,在孩子的心里埋下一个探索的种子的。
一. 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求知欲,比什么都重要
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虽然是大人,也被勾起了强烈的好奇心。
绘本是这样介绍的“在船舶穿梭交通繁忙的海面下面,谁也没有注意到有大片的遗址。”遗址有多大呢?“每条边都长达10千米,相当于100个足球场那么长。如果以普通人的步行速度绕着它走一圈,足足要走6小时!”
我的天哪!这处遗址也太大了吧!
不仅如此,从水下打捞上来的有各种东西,金灿灿的铅笔,还有比长颈鹿还高的埃及神像。
若问古埃及什么最有名,除了埃及金字塔之外,那就是埃及的“特产”木乃伊。看了绘本才知道,木乃伊的制作对象除了有人之外,还有动物。这些被做成木乃伊的动物往往都是人神之间的信使。
不要说孩子了,就算是大人,看到这套绘本,也会由衷地觉得有趣有料,想忍不住在读完绘本后,找更多的资料,了解古埃及的一些事情。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的文明都是被好奇心推动的。然而,作为一名老师,同时作为一个母亲,非常心痛地发现,小孩子的好奇心往往是强烈的,但是越长大就好像越来越少发问“为什么”了。一方面是因为孩子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另外一方面,是因为繁重的课业以及过多的考试、升学压力,让孩子对学习内涵的理解过于窄化,失去了对学习的乐趣,探索的欲望。
但是,我们会发现,凡是那些在某些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喜欢发问,并且一问到底,最后自己找寻答案的人。
所以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激发起孩子的兴趣,然后提供相应的检索工具,再辅以方法,还担心孩子记得不够多,学习得不深入吗?
这套绘本用海底探险的方式,巨大的数字,新奇奇妙的东西和现象,一步步的激发孩子的探索欲,这对家长在生活中激发孩子求知欲也是一种启发。
二. 开放式问题,培养孩子逻辑思维
除了激发好奇心之外,这套儿童历史绘本给我第二个启发,就是要学会和孩子互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启发孩子的思维,引导孩子多思考,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
举个例子,绘本介绍古希腊人是古埃及最早的“游客”。但是古希腊人不会说埃及话,也听不懂当地话,这可怎么办呢?
绘本发问:试试看,你能光靠手势来交流吗?
这个问题简直太好了,忍不住为这个问题拍手称赞。因为对于生活中很多事物和现象,我们都已经习以为常,习惯到我们不去关注也解释不了背后的“元知识”。所谓的“元知识”就是最根本的底层规律。
但是这个问题却引导孩子和大人思考,语言的形成、作用、以及发展变化。这就涉及到语言的发展史。家长可以和孩子玩一玩“你比划我来猜”的游戏,一定会乐翻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就会思考一些问题,语言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我们为什么会叫苹果为“苹果”,这种颜色为什么叫红色,而不是绿色。
再比如说,书中问到“你知道双脚陷入湿软的沙子里是什么感觉吗?两座古城就是那样沉没的。”
虽然是简单的一段描述,但是引导孩子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思考古城沉没的原因。虽然是文化绘本,但是其实已经涉及到物理知识。
也许一时半会孩子还找不到准确的答案,但是这种发问,以及思考的过程,对孩子来说,绝对会受益终身。毕竟,牛顿也是对一个下落的苹果发问,继而孜孜不倦地探索,最终发现了物理定律。
作为家长,在生活中,陪孩子阅读的过程中,或者是逛博物馆的过程中,不要企图让孩子记忆知识,而要提出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孩子去思考,可以比较,可以归纳,可以联系生活,这不仅让孩子慢慢掌握思维的方法,也把探索主体地位还给了孩子。
和孩子一起成长,让知识“动”起来“活”起来
反思这次失败的博物馆之行,除了上述两点问题外,还有一点就是没有做充分的准备。孩子进博物馆漫无目的,也听不进去解说,家长又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孩子可能一开始感兴趣,但是在提问没有收到有效的反馈后,很快就会失去兴趣。
所以最好还是提前做一些准备,给孩子看一些有趣的图片,或者一段有趣的故事,然后让孩子自己去探索答案。当孩子发现博物馆是一座丰富的宝藏之后,自然会投入越来越多的兴趣。
大英博物馆儿童历史绘本中配套有音频讲解,还根据不同的绘本内容和特点,设计了逻辑思维游戏,甚至还有配套手工,自己动手做文物。
而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知识,有了和孩子对话的基础,这样也可以增进亲子关系。
大英博物馆儿童历史绘本系列真的是一套质量非常好的书,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探索欲,为孩子打开一扇通往世界和人文历史的大门。而且其中教育的智慧和策略,提问和启发的方式,都非常值得大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