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den》的读后感大全
《Walden》是一本由Henry David Thoreau著作,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11.95,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Walden》精选点评:
●Life in the Woods
●第一次开启Kindle上的shared highlight功能,书里好些精彩段落都有几百个人不约而同的划线,于是一本描写独自生活的书,读的时候也不觉得孤独了。
●找不到KINDLE版本的封面。。。
●梭罗水平比我高太多了吖 文字很美 但是难懂. 但是 就像他说的 静静地生活 恩
●每天读一点点,终于读完了。还是没有现代英文好懂的说。中间那部分讲瓦尔登湖美景的还是不错。最后一段居然讲的是人权。
●隅居的时候读瓦尔登湖,比读大学时看这本书,少了学究,多了切实体验。关于生活形式的减法和生活内容的加法,Thoreau写得很漂亮,但是对这时期美国文学层叠迂回的句式我依然无法喜爱起来。
●1,做作;2,话唠。感觉像是一场show,梭罗一方面强调清心寡欲淡泊出世回归自然,一方面又瞻前顾后锱铢必较处处算计啰里吧嗦形式主义,好虚伪啊……
●Somewhere I have never travelled ...
●读一半读不下去了 太low了我
●还没马克过这个...
《Walden》读后感(一):愿你安宁
在山间奔跑,在水中游泳。
享受风,感受雨,赞美花,珍爱雪。
学习乐器,烹煮,编织,缝补,修理。
认识植物,培育蔬果。
阅读 绘画 交换 分享
观察光
珍惜家人 陪伴父母
愿你安宁
《Walden》读后感(二):挺好的
如果不是所处新西兰偏远小镇,恐怕真的看不懂这本书,我觉得很多内容挺映射国内现在的这种浮躁的,只是我出国三年多了,当时那种忙忙碌碌的紧张感有些淡忘了,而我又是个忙起来才能感受到活着的人,所以感触不是很深,如果再回国工作和生活的话,回忆新西兰的安静生活,我想那时候我会有不同的体会。正文不能少于140个字?这可怎么凑才够?
《Walden》读后感(三):一场田园生活的实验
读的西安交大出版社的中英双语版,徐自琛译,豆瓣上没找到这个版本。开头一半读的是英文,前100页睡着了七八次,也不知道是梭罗那个时代的英语风格迥异,还是梭罗本人的语言习惯如此,各种小短句小从句,催眠效果惊人。
读下来挺佩服梭罗的,思维发散到了一个境界,让我这样习惯框架性思维的人很难适应。开始读的时候,我总是想尝试找到他思维的线,后来渐渐明白,原来不一定有那么一条线。其实就是想到什么写什么,于是更加的佩服他。一是怎么能这么啰嗦,二是这么啰嗦还能全写下来,三是写下来的文笔确实很漂亮,不得不令人感慨。
从学识的角度来说,梭罗大概算是那个时代的顶尖人物,然而思想未必见得。隐居的名士中国比比皆是,天人合一的理念也拉开梭罗不止一个档次。而且我始终觉得他并未看到生活真正的样子,毕竟短短两三年时间,而且正当壮年,还是在资源丰富的美国。在这样的状况里,看不到生老病死,大概也想不到这世上还有你再怎么努力也只能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人。如同书里所说,看人糊墙容易,真正动手发现难上加难。也许他觉得自己学会了糊墙,然而工作质量的好坏,其实需要多等几个春秋来检验吧。
《Walden》读后感(四):知行合一
第一章读起来太过晦涩,很多次想要放弃不读了,好在有乃夫老师的陪伴才让我渐入佳境,对梭罗先生的哲学思想有了些微感悟。今儿书还没读完,但是读到一句话的时候迫不及待地想要写下一些文字,警醒自己。
这句话是:“you do not mean that the students should go to work with their hands instead of their heads?”I do not mean that exactly,but I mean something which he might think a good deal like that ;I mean that they should not play life,or study it merely,while the community supports them at this expensive game,but earnestly live it from beginning to end.
回顾自己的这20年,几乎都是泡在学校学习。如今甚觉可惜,并非否认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只是发现自己在理论与实践的天平两端太过失衡。
大学的时候,对于社会实践我是这样想:我一个啥都不会的人,利用课余时间打工不如好好学习来得实在呢,况且也赚不了多少钱,于是便心安理得屏蔽了许多体验社会的机会。其实现在转念一想这都是我给懒惰的自己找的借口。我不想逃出自己的comfortable zone,蜷缩在自己的小世界,就这样过了一年又一年,以为学到了很多知识,但却根本没有实践过。
眼下快要到研究生入学的日子了,愈发觉得不能再这么浑浑噩噩过下去,只知道一昧沉迷学习,是时候该出去见见世面了。
于是我为自己研究生三年的生活定下了如下战略方针:
知行融合,探寻自己想要的,画出下一个目的地。
LEARN ACTION VISION
《Walden》读后感(五):澄清几点误会
我对《瓦尔登湖》一直怀有深深的敬意,敬则远之,常年以来,它都静静地侧卧在我的书架之上。
封面上的四个大字,总让我产生这样的联想:瓦尔登湖边上,一位哲人,或是隐士,静静地凝视着平静的湖面,思考着人生的意义。“这样的书,我还是以后读吧”,我如是想。
高中毕业后,我稀里糊涂地报了英文系,美国文学课节选了《瓦尔登湖》的“Economy”,自己没读出什么,但老师讲得很精彩,当时就决定以后要找机会把《瓦尔登湖》好好研读一番。没想到这一拖就是3年。
我只后悔自己没有早点去惊扰湖边的梭罗。很多人的书架上可能都有本沉睡已久的《瓦尔登湖》。为什么呢?可能与我当初一样,觉得这本书高深,说教,过于安静了。但我想告诉大家,这是个误会。
《瓦尔登湖》中的梭罗并非隐士,Walden也并不安静,相反,这是一本充满声音,充满趣味的著作。
梭罗并没有住在深山老林里,他亲手搭建的小木屋离Concord市区仅1.6千米。我日常跑步都4千米起,他离市区的距离又怎么可能影响他的社交呢?梭罗表示,我这十几平米的小屋,曾举办过25个人的聚会。其热闹程度可见一斑。即使在冬日,他也不乏拜访者。诗人钱宁就曾去这个小屋做客。梭罗说他们谈笑风生,比百老汇都热闹。
梭罗的木屋没有锁,也没有门栓,可以说是开放性的。路过的农夫,猎人和动物都可以进去做客。散步归来,梭罗也会时而扮演一把福尔摩斯,根据烟头、脚印之类的蛛丝马迹推断来者的身份。梭罗以他开放式的木屋为傲。反观如今的社会,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房,自己的车,自己的私人空间,我们对个人财产的敬意可以说是无可附加了,但关上重重防盗门后,思想却找不到一点独立空间。目光被微博微信知乎qq等软件死死锁住,即使在洗手间也可以听到那无声的喧哗。梭罗不反对社交,但反对无意义的闲话,他称之为“发霉了的奶酪”,人们乐此不疲,依旧三餐享用。
城市斩断了人与自然的纽带,但我们每个人依旧渴望了解自然,亲近自然。中学时,学过篇《童趣》,里面的虾蟆,仙(wen)鹤(zi)依旧历历在目,梭罗在湖畔定居时,已年近30,但他对自然却依旧怀有极高的热情。整本书充满了对自然细致有趣的描绘,如候鸟迁徙、蚂蚁大战等。他观察之细,令人震惊,结冰过程中,一英寸的变化也逃不过他的眼睛。
文本中呈现的梭罗,本身就很逗,一点也不死板。他开篇就调侃自己是公鸡(chanticleer),要使劲打鸣,才能叫醒那些昏睡的邻居。冬日散步途中,他遇到了一只猫头鹰,硬是和猫君对视了半个小时,猫君困到不行,只得认输,飞到其他地方睡觉去了。
遣词造句上,《瓦尔登湖》也妙趣横生:
“I have spent many an hour, when I was younger, floating over its surface as the zephyr willed, having paddled my boat to the middle, and lying on my back across the seats, my back across the seats, in a summer forenoon, dreaming awake, until I was aroused by the boat touching the sand, and I arose to see what shore my fates had impelled me to.”
这一段让我想起了“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当然,梭罗是拒绝酒的。
“The head monkey at Paris puts on a traveler’s cap, and all the monkeys in America do the same.”
犀利到不行,再也无法直视巴黎时装周了。
“He belonged to the ancient sect of Coenobites”
这是个语言游戏,双关。Coenobites即 See not bites。这个有些刁钻了,我也是看二手材料才知道的。
《瓦尔登湖》并非一本指南,而是一场实验。
“I speak understandingly on this subject, for I have made myself acquainted with both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梭罗从不坐而论道,他是一定要身体力行的。文本中遍布experiment deliberate practical这样的词。美帝当时有奴隶制,梭罗反对,他可不仅仅嘴头上说说,他以行动反对。几块钱的税就是不交,别人代交也不行,最后被抓到牢里呆了一晚上。据说当晚爱默生还去探监,爱默生说你在里面干嘛呢,梭罗淡定地回了句,“你在外面干嘛呢?”
《瓦尔登湖》是一场实验,他要证明物质生活究竟可以简化到何种程度,以便为更重要的追求腾出时间。在文本中,可以看到各种数据,如“猪肉0.22美金,糖,0.80美金”。因此,就算将书中的生活模式归为理想,它也是经梭罗用数据论证过的理想。
“Simplicity,simplicity,simplicity!”
梭罗强调,我们要简化,生活中,很多所谓的便利都是陷阱。瓦尔登湖边有条铁路,他抱怨那个铁马呼啸而来,呼啸而去,扰了他的院子。速度提升到30英里有什么用呢,不就是为送一条咸鱼吗。我们的器具确实日新月异,但我们的目的,我们的追求有崇高一丝一毫吗?酒还是那个二锅头,换成茅台的瓶子又有什么用呢。他在文中提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塞壬海妖常在一处暗礁附近吟唱,以歌声诱惑过往船只,凡经过此处者,无一幸免。Ulysses经过时,下令将所有人绑住,才免过一劫。
现代社会是一个创造需求的年代,琐碎变为主流,还有几个人能记得自己曾经的目的地呢。
别做下一个梭罗
有位年轻人说他想过梭罗一样的生活,梭罗立马说别学我。正如从圆心可以画无数个半径,生活亦有无限的可能,每个人都应探索自己的半径,梭罗写《瓦尔登湖》,无意让大家去湖边搭木屋,他只是想大声疾呼,让大家醒醒,生活并非只此一条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