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100字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一本由斯托夫人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精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3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汤姆叔叔的小屋》精选点评:
●好像是买的唯一一本盗版书..还是在正规书店买的
●现在这本书还堆在家里,没有还给小伙伴。
●这本书的结尾是我怎么也想不到的,黑奴的命运原来是不可改的
●结局让我难受了很久TUT
●属于自己的幸福和自由必须坚定不移地去争取,那是生命应该的趋向
●黑人的角度,在看完《飘》以后看的,感触更深。
●当年没看太懂。。。
●挺佩服作者的,就是因为他的这本书点燃了美国南北战争解放黑奴燎原之火,对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是一种信念,,
●对于那个时代的描述,我更倾向于《飘》…
《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一):这是一段屈辱的回忆
美国人摆脱了帝国自己独立了,信仰自由,人人平等,却对另一个民族加以蹂躏。还自私自利使其合法,真是道德沦丧,我看不惯的是他们自己还道貌岸然。希望这都已经过去了。
圣经支撑了好多脆弱的灵魂,当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其实挺好
《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二):刚看一半
虽然是一百多年前的作品了,但觉得符合中国这个特别(我也不直说扭曲了)的时代,觉得很值得看,虽然中国没有宗教(共产党这个应该是属于4050后一代吧,佛也只是中国人需要的时候尊重的),但很多现在的社会很常见,不多说,看了会很有启发的,黑奴总让我想到社会底层的百姓们和农民工
《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三):Thinking
记得在初中时,历史小朱老师就推荐过这本书,但那时自己很懒啊,也没当回事儿.前几日,从泽钰手里借来一阅,虽不敢说有什么独到的心得体会,但着实,被这故事抑郁了许久.
书中的诸多角色, 要数圣.克莱尔.奥古斯丁我最为喜欢.那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他身上有着与整个时代格格不入的气息,既不似哥哥和一般奴隶主的心狠手辣,也不似汤姆一类人的笃信与虔诚,高傲而慵懒,冷漠而温和,有看穿一切的睿智和理性.在伊娃离世后,我隐约感觉他也快退出舞台了,不过没想到是这么个死法,有些突兀...
伊娃和汤姆,一个是富裕的上等世界里纯洁到极致的女孩,一个是贫苦阶级里善良到极致的信徒.他们在一起的那段日子最温馨,是奴隶制度下的一个另类吧,想想便觉得无限美好.他们后来也死去了...记得当时我忍着眼泪愣了一节课的神,感觉作者好残忍...
整本书的宗教色彩十分浓厚,不过选取的<<圣经>>片段倒是很合适,看着看着有种想皈依基督教的感觉,当然这是后话...
《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四):妖魔化?人性化!
这不是我第一次读这本书了,但这次读是在刚读完慕容雪村的原谅我红尘颠倒之后,因此,读完之后,思考的角度很不一样。同样是描绘社会与人性的,我发现慕的书基本只是鞭挞和揭露,而本书更多的是号召和呼喊。可以看到,作者尽量希望借助读者,借助大多数人民的尚存的羞耻心和良心,击碎种种借口和理由,呼吁人们不仅要认识恶,更要摒弃恶,坚持善,弘扬善。书里不仅只是反对社会的阴暗面,更加通过对善的描绘对比,试图唤醒更多的人。这使我想起来,追风筝的人一书中作者在序言里边所说,他们可以妖魔化,而我可以人性化。的确啊,虽然我也知道中国的法制现实,尤其是慕的年代可能更加黑暗,但他确实将法律行业妖魔化了,整个是一群魔鬼和一片地狱。难道中国就没好人?难道凡是有污点,有罪恶的人身上就没有一点人性的光辉。我觉得中国的有志之士,尤其是传媒行业,作者之类,应该思考的是怎么挖掘民族善,唤醒民族的善,而不单单是讽刺罪恶,痛骂丑陋。我非常要好的朋友常说他想要的不过是简简单单,轻轻松松的生活,他不关心社会怎么样,但是我越来越深的感觉到,身处社会的大染缸之下,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置身事外,实际上,一个人泰然处之的容忍恶,其实就是纵容恶,维护恶。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闪光点,我们只不过要学会发掘善,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周围,影响社会。
《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五):两个与印象中存在偏差的问题
一、汤姆叔叔实在很聪明,而在原来的印象中,汤姆一直是老实巴交的黑奴形象。作为没有人身自由的黑奴,他在一种可行的范围内试图控制命运。第一次转卖,他在南下的旅程中,注意到了伊娃这个小女孩,意识到他们家足够富有(有能力买他),并且观察到克莱尔先生和奥菲利亚小姐待人宽厚(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汤姆观察他们,但我觉得汤姆一定有做这个工作)。因此,他做些小玩意,一步步接近伊娃。命运给了他重要的机会,伊娃落水,他毫不犹豫地跳入河中,把她救起。由此,他成为了伊娃的救民恩人。从一定程度上,是汤姆选择了克莱尔家作为主人,他以后几年较为舒适的生活是自己创造的。第二次转卖,他在被卖当天细细观察着所有买主,试图故伎重演,接近某个和善的主人,然后被买走。但比较可惜,买主看起来都是凶神恶煞的,没有汤姆心目中的好主人。汤姆的这两次动作,为这个老老实实的人物添上一丝狡黠,挺有意思的。
二、这本小说的宗教意味远远超乎想象,有些情节看起来就像福音故事。主人公汤姆被塑造成极其极其虔诚的基督徒,命运多舛甚至可以被看成试炼的情节。另一个重要的人物,伊娃——直接被称呼为小福音天使。她身着白裙,有着超乎五六岁小女孩的成熟。在临死前甚至说出愿意以自己的死亡救赎他人灵魂的言论,天天翻阅《圣经》。比较好奇小女孩的宗教教育来自哪一方?母亲玛丽显然不是,她结婚前是个交际花。父亲作为一个大庄园的继承者,所经过的教育中当然会包括宗教。但是,他明显具有感伤柔弱的浪漫主义倾向。不像是对基督教具有特别虔诚的感情,只是应付场面而已。伊娃的宗教倾向更可能是与生俱来的。这个人物从头到尾笼罩着神性的光晕,许多情节都不可思议地神奇,很难说具有文学性,因为她除了外形,根本不像一个真实的小姑娘。
最感动的还是斯托夫人在最后一个章节列出的真实人物,那些黑人逃到加拿大,挣得自己的一份产业,挺起胸膛,堂堂正正做人。汤姆在小说中的经历无论多么可怕,一直都是作者给予的悲惨,他的坚持也是必须的,因为作者执着地要给予他伟大。那些真实的人物,从南方种植园逃往加拿大的故事,虽然没有列举,但想必也是一路历经艰险。有黑人们相互的扶持,也有废奴倾向的白人积极为其谋求。当然,他们的故事一定被斯托夫人融化在乔治和伊丽扎的经历中了。这一条线索最后的结局以一种离奇的巧合结束了,他们的幸福来得太神奇。或许他们身上负担了太多需要他们代表的人,所有的幸福加起来,就是这样一种难以置信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