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读后感100字

2021-01-08 01:34: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读后感100字

  《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是一本由傅国涌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页数:3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精选点评:

  ●鼎革之际,中国知识分子的所思所想。

  ●很一般

  ●1949年的中国知识分子,注定了悲剧命运。逃离大陆者如胡适,因无根而痛;试图远离政治者如沈从文,因思想而伤;为新中国欢呼者如胡风,很快尝到了新中国的苦果。

  ●立场并不中立。

  ●天道如何,吞恨者多。知识分子吞恨尤多。

  ●所谓历史的进步,大多是似是而非的空言。世界从此分裂,一切都要转向,倒是切切实实的;修正一下前面说的,从当时的知识分子的天生发育不良便可看出,所谓转向,可能只是幻象,历史的发展自有其脉络,我辈都在表象中各取所需罢了

  ●真实。 再次彻底的告诉我们知识分子从来不能单独或者集体成大事这个宝贵的真理。

  ●2016/913—9/14 在各种选择的背后是个人的性情吧,十四人的心态简直是世间百态,当然这只是知识分子的选择,若能见更普遍的人民,估计会是另一番光景,毕竟他们想得更多的是生存,怎样活下去,吃饱穿暖是正道

  ●百度说作者以客观中立著称,真是呵呵。

  ●学者、大学教授、金融家、出版家、报人、科学家……十四位历史见证人,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文字风格在私密性最强的日记中记录下那一年的点点滴滴。自负的柳亚子、胡适的哀伤、沈从文的迷惘,夏衍的不习惯……那一年的选择注定了他们后来的人生走向。「不要在人格上轻于怀疑人家,不要在见识上过于相信自己」。傅国涌的这本书是好的尝试,然而掺杂了作者些许个人情感在内的文字,胡适篇可见一斑,殊为遗憾。

  《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读后感(一):民国范儿

  有很多的大师出自民国,没经历过,只能在书中去体会,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在立人方面,民国超过当代不知多少,那个一个美好的时代,美好到每个人都能顺应自己的内心去追求,无论是张伯驹之古玩,抑或储安平之办报,都是一个大时代的美好缩影。

  傅先生笔下的私人记录,考据严谨,娓娓道来,值得一篇篇品味。

  《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读后感(二):笔记

  4月去杭州得傅老师面赠新著,较快地阅读一过。傅老师的资料搜集很见功夫,但基本上无枯燥之感,两三言的议论,颇为精到。这样的写作,既与现实隔开一段距离,而实际上无一语不关现实,是我欣赏的写法,像傅老师这样呼唤“失去的传统”的人多了,传统就可能重拣起来,这个传统,实际上是独立思考、议政论政的传统。(2005/5/4)

  《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读后感(三):我的爷爷辈儿的1949年

  从发现这书,我才体味到“淘书”的乐趣

  8月时我在无锡

  也是一个百无聊赖的日子

  一个人在书店里闲逛

  随手拿起这本书

  就再也放不下了

  说实话

  《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这书看得比较费劲

  也许是我对那段史实还不是很熟悉

  许多人物都不知道干什么的

  还要亲自上网了解一下人物的生平

  然而

  就是这种一步一个脚印的读书方式

  让我受益匪浅

  我一下子就对那个时代的大家们产生了兴趣

  那些我的父辈爷辈太爷辈们

  在那个历史时期每一件事情都是那么的生动

  这是一本让我进步的书!!!

  《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读后感(四):最后一拳最有力

  说实话,只花了一个半小时把书翻完——全是因为飞机到港,不得不把书还给同行的朋友。

  书相当不错,全书围绕1949这个特定的年代,知识分子如何做出人生的抉择。

  然而可惜的是,每章的素质略有差异。或许是因为有些知识分子的身世太过传奇导致另外一些有些黯然。不过这也符合社会的定律——总是有些人是出类拔萃的。不过对于读者来说,似乎有一点点遗憾。

  推荐 张济元 竺可桢 夏衍 沈从文等人的段落。另外的遗憾是没有写郭沫若,当然有些章节中有提及,而未独立成章。作者傅老师确实有一点点的谨慎。如果有下一版本,不妨,让读者直面真的冷血。加上一段。

  书中写得最好的一章为最后一章,知识分子在1949年10月的日记。没有评论、没有总结,只有平实地记录各个知识分子对于那个日子最真实的记录。反应了每个知识分子自身不同的性格,以及属于那个年代,那个日子特定历史记录。

  平实——是最有力的一拳,仅凭最后一章推荐各位现今的“知识分子”有空的时候读一下。

  《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读后感(五):破布头拼凑连结的褴褛衣

  书中出现的人物各个都是一时俊杰,知识界翘楚,张元济、包天笑、陈光甫、柳亚子、竺可桢、胡适、梁漱溟、宋云彬、夏承焘、夏衍、胡风、沈从文、浦江清、徐铸成等,虽辗转起伏不定,毕竟各有所遇,但作者无一例外地将这些知识分子与所处遇的年代隔绝对立起来,破费笔墨来表现这些文人傻气面对新旧秩序的抉择、自由学术和政治的紧张冲突,甚至将这些大师的主业定位为政治见解、和政治地位……这些内容在梁漱溟、柳亚子、宋云彬胡风的记录当中有一些过于滥了,缺乏新鲜的见解。虽然这些材料的搜罗并不易,但显然作者在碰触这些知识分子的思想形态时显然并没有做足功课。

  对张元济、夏衍、胡适、浦江清的叙述可以说比较成熟,一代出版家舍身奔走历尽变数,在北行政协的问题上数存疑虑,为保存商务印书馆又不耻劳碌可敬可贵,实属当今新闻出版人之楷模;胡适面临江山改易自己无力回转,而偏偏身处难局困顿感伤,对人道、自由 、尊严的苦苦追索直让人蜉蝣于沧海……

  书的标题提到的这个年份不由得让人拿去与《1948:天地玄黄》和《大江大海》来做比较,虽然这里侧重的只是私人记录,但从各方面来衡量高下立分,私人记录只是在一块布上滴了几滴油水,而对人物的见解颇为浅薄,缺乏精神和历史层面的关怀,我们只是看了这些日记的内容,和由日记串起来的小事,而这些对他们宏博的人格魅力、特定历史阶段的成就影响来说真的只是偏执一隅。也许对这些人物与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的社会结构秩序的关系可以有更好的解读,对他们的微观行为和宏观情境有更细致合情理的诠释;但付先生让我失望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