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边城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边城读后感锦集

2021-01-10 04:24: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边城读后感锦集

  《边城》是一本由沈从文 / 廖正华 / 刘昕著作,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14.00元,页数:23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边城》精选点评:

  ●这个风景如画的小镇,上演着什么样的故事

  ●回忆是那一湾潺潺的河水,缓缓地流过古城,倘若这味道是不够的,夹杂着风土人情,如若旁人般静静地注目着那城中的划船浅唱的妹子阿哥。

  ●。。。

  ●在风非沙又读了一遍。

  ●从凤凰带回来的,在回味当中

  ●第二次读的时候流下泪来。

  ●这个版本的照片不错,插画我不喜欢。/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过去,边城里的人们也许就是这样朴质、勤俭、和平、正直地过着日子,如今看起来却是如此唯美。

  ●翠翠有个好爷爷

  ●原来带点插画的文字也挺有趣

  《边城》读后感(一):湘西

  我对于湘西的感觉很微妙,一去到那片土地我就会被感动。那种内心的情感很难说得出来,不是后天的,是天生的。很奇怪。本来对它一点认识都没有的。突然有种强烈的冲突,想要去死,然后将骨灰洒入沱江。

  《边城》读后感(二):边城

  最后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道尽了这悲剧所有的哀愁。那可怜的女子只好日复一日等待下去,每天太阳升起之时便是希望升起之时,每天太阳落下之后,便一同沉入绝望时分。这带着希望的绝望,这日复一日的折磨····叫人心碎。

  《边城》读后感(三):美丽边城

  世人因《边城》知晓了这个叫凤凰的地方。瑾子坐在凤凰长城上,头戴苗家印花图案头巾,身后是延绵的沱江以及沱江边上半水半陆的吊脚楼。大学以后,不曾再见过瑾子,只是,她这张在凤凰城上的照片一直印在我的心里,不会抹去。

  这是个因沈从文而火起来的旅游热点,多少人都因为《边城》而走进凤凰,寻找翠翠的生活印记。只是,如今的凤凰,吊脚楼仍在,不过已淹没在茫茫游人当中。被淹没的,又何止是吊脚楼?

  我是个很难被景物描写所吸引的人。而我,也确实被沈从文先生的文字给吸引了。原来,不是我不会欣赏,惟有沈先生此类天然而成的文笔才能吸引我们这些网络时代速食者的眼球。

  一个老人,一条狗,一个女孩,一个渡口,在离我生活的时代不远的过去,在离我家乡不远处的湘西,一群人,安安静静地活着,承受着生活带来的一切,欢乐、苦难,都只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生命的本质,确是那实实在在的心对日子的接受,心与日子的融合。所以,承受,不再沉重,等待,也不再漫长!

  如今的湘西,似乎早沈从文先生一步,离我们远去。人潮汹涌的湘西已然变成解放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又一个模型,一个无限复制的模型。而我们,犹如古贤今人艳羡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样,又开始从沈先生的文字里幻想那个曾经存在过的美丽边城。

  .S.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审委员谢尔以•马悦然于高行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在《明报月刊》中表示,1987、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最后候选名单之中,沈从文入选了,而且马悦然认为沈从文是1988年中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1988年,马悦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典大使馆文化处询问沈从文是否仍然在世,得到的回答是:“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人。”其时,沈从文刚刚离世数月。

  我不是个惟诺贝尔至尊的人,只是,看到这句“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人”,我的心,还是不小心被狠狠刺了下。

  《边城》读后感(四):等等等等

  1

  会读《边城》,是网友给我推荐了黄磊的“文学音乐大碟”《等等等等》,主打歌《等等等等》就是由沈从文的经典小说《边城》改写成的。或者是被黄磊哀伤的歌声感动了,或者是被黄磊温情的诠释吸引了,书店里找不到《边城》,我只好从网上下载了这本书。

  2

  开始读《边城》了,感觉像在欣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沈从文用他浸润了柔情的文字,向人们展示了一个闭塞、传统、保守、但秀丽、安宁、纯朴的水边小城。

  “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3

  边城有着浓厚的原始风土人情,有神话,有传说,有五月的龙船,有被水推动的石磨,有攀引缆索的渡船,有临水而居的吊脚楼,还有美丽的歌谣和美丽的人儿。在边城,民风醇厚,人性率真。

  “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 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 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但不成,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

  4

  边城的人顺应自然,相信宿命。住在河边的人们就随着河水而安静和动乱,体验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命运和悲欢。渡船夫知道了独生女与军人有了小孩,“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

  5

  故事的轮廓也开始清晰了。大老天保和二老傩送都爱上了渡船夫的孙女翠翠。两年前的端阳节,翠翠和傩送初次在河边邂逅,翠翠便钟情傩送,只是碍于女孩的羞涩不敢表明。可是顺顺——大老、二老的父亲偏偏派人给天保做媒,团总给女儿相亲,用磨坊作嫁妆,看中的又恰恰是傩送。不能不说是天意弄人啊!

  6

  兄弟俩有两种婚嫁形式可选择,“走马路”是自己唱歌求爱,一切由自己做主,“走车路”是托人说媒提亲,一切由双方家长做主。傩送对翠翠和团总女儿的选择是恋爱与金钱的选择,因为“团总女儿以一座崭新碾坊作陪嫁,其收入可抵十个长工干一年,而渡船一方,除了翠翠‘一个光人’,什么也没有”。天保选择了“走车路”,傩送则选择了“走马路”并倾心于渡船。

  7

  故事里没有一个是坏人,幸福的主题却由完美走向了崩溃。天保得知翠翠心属傩送,驾船下行,出事身亡。对哥哥的死不能释怀,并且对翠翠的心思有所误会,傩送最终逃避了内心的真实想法,撇下心上人去寻哥哥浩渺无征的航程。雷雨的夜晚,白塔塌了,爷爷死了,翠翠成了孤雏。从此,她独自在这个青山绿水围绕着的边城,守着一条渡船,伴着那条黄狗,信守最初的选择,在渡口无休止地等滩送的归来,终究还是没有一句埋怨。

  8

  在我的摘抄本上有这么一段话:

  “我是个任性的孩子,穿简单的衣服,写乱七八糟的诗,有些古怪又复杂的想法,会莫名其妙的掉眼泪。

  可我真实的等着爱。

  无论什么样的伤痛,都会被时间治愈,我知道。我知道的。

  在这个古老的城市,我和你,都在等。

  即使有人已经完全不在乎生命中需要这样的等待。

  可我依然愿意,穷尽此生,等着你握住我的手,走在荒芜的时光之路上。 ”

  忘了是哪里抄到的了,隐约觉得翠翠应该也是这样的心境吧。

  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多少人都是在寂寞地等着某一个人?等着他或她心中的那个人,回来与他们携手,一起走完人生的路。等等等等,无边无际……

  9

  读《边城》的感觉,像在听一个老妪絮絮地讲一段陈年旧事。平静,温顺,却能让人一边听,一边跟着掉眼泪。溪边倒塌了的白塔早已修复,然而翠翠等待的人却还没有回来。“那人或许再也不回来了,或许‘明天’回来!”故事讲完了,你的感情也跟着耗尽了。

  10

  《边城》还是读完了,尽管一直想读得慢一点。有种说不出的哀伤,在合上书的时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边城读后感锦集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