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焦灼》读后感锦集
《心灵的焦灼》是一本由斯台芬·茨威格著作,华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灵的焦灼》精选点评:
●爱与同情
●那些外来的不可抗拒的情感也是一种伤害。
●读了这篇小说我的感慨是:我们都应该正确地利用自己的同情,它既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就像茨威格在书中说的"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看到别人的不幸,急于尽快地脱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难堪的境地,这种同情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它触及自己的心灵。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毫无感伤的色彩,但富有积极的精神,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
●: I521.45/4154-37
●你唯一的长篇,让我在图书馆痛哭不已。
●再读一次,才发现为什么布达佩斯大饭店要致敬茨威格了
●茨威格是个会写故事的人。
●時隔半年,還能記得自己當時是多么激動的花費了整個晚上看完了這本書。雖然后來對自己的行徑覺得莫名其妙
●文笔太好了
●我心焦灼
《心灵的焦灼》读后感(一):好书!
虽然我是个很挑剔的人 但这本书实在很好看 心理描写让人感同身受 那种细腻的、焦急的情感 就像曾经那个我体会到的,童年的纯真感情 现在再不会有了 茨威格的文字总是很真诚,很感人 小说中的人物也像个长不大的孩子 带有一种淡淡哀伤的黄金岁月。。
《心灵的焦灼》读后感(二):够了
最近在看茨威格的《心灵的焦灼》。本来以为作为一个优秀的小说家,他的中篇已经是顶峰了。《心灵的焦灼》作为他唯一的长篇小说,我本来还担心是否到达不了那个高度,会否拖沓反复。谁知他又一次震撼了我。每到情节紧迫之处我都陷在故事中恍恍惚惚不能自拔。而且把自己置身其中,揣摩人物心理的合理性。
越是斟酌,越是觉得茨威格怎能如此明了的洞彻人们最深层的心理。
某一个中午我突然明白,为什么他每篇小说几乎都是以悲剧结尾,但是读者并不觉得非常可惜。那是因为,经历过如此深刻而丰富甚至惨烈的爱情和人生,两个字,够了。
《心灵的焦灼》读后感(三):没想到这么快就可以读完
老实说,茨威格的风格我并不是太喜欢,包括那篇名声极盛的《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执着热烈逼人窒息至死的情感,两篇皆是。
不过《心灵的焦灼》是他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我不明白封面为什么要写生前唯一一部,难道死后还有?)
尽管如此,三十多万字的小说却是一口气读完,另外还看了三四集绝望主妇及做了很多别的事情。
此书另一名字是《爱与同情》,非常切题,整个故事就是围绕同情心的焦灼展开。同情与爱的区别,被同情所制肘,因同情反而害了人…………总归是如此罢。很多心理描写,感觉有点罗唆,但也有不少正中肯挈的金句,酣畅淋漓地读完很痛快。
《心灵的焦灼》读后感(四):他就在你心底最感动处
这部书的封底有一句话:“他、就在你心底最感动的地方”。我深深相信这句话,因为这个作者、茨威格己经彻底地感动了我。
第一次接触茨威格的作品是读他的短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掩卷以后,久久不能平复那澎湃的心情。天啊,他怎么能这样写得好,他是怎么这样分析人的心理如此透彻,他简直就是魔鬼,能洞悉人类心灵的最底处,他冷酷无情地拿着手术刀,苞丁解牛般地把你的所思所想都解剖出来,他比女人还要了解女人,比男人更要了解男人,比谁都了解爱情。
翌日,我便下了通辑令:只要是茨威格的作品,我全要了。这一部:心灵的焦灼,便是他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听说这部作品有另外一个译名,同情的罪。我不通德文,不知道那一个更加信达雅,但同情的罪显然更能体现书中的情节。霍夫米勒少尉也许一直到最后都搞不懂,他对艾迪特究竟是同情,还是爱情,一直在痛苦在彷徨在挣扎。艾迪特无疑是爱着霍夫米勒的,但却因为自身的瘫痪而自卑地爱着,希冀着自由行走的那天能光明磊落地爱着所爱的人。开克斯法尔伐是爱着自己女儿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爱,为了女儿的幸福情愿牺牲一切乃至生命而不可得的爱。书里的字里行间总透出那虽无形却沉甸甸的感情,仿佛能看到少尉如困兽般的焦灼,艾迪特板着指头盼日子的心情,开克斯法尔伐一夜夜增多的白发与皱纹。
在茨威格笔端的肆意宣泄下,这部作品读得人大汗淋漓,压抑得几乎窒息。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恋爱中一直分不清究竟是同情,还是爱情。生怕拒绝会令对方难堪,更怕持续下去双方难受。最后一方含恨而去时,才赫然发觉这份情感己成为生命的一部份无法离弃。艾迪特从高楼跳下时会带着对霍夫米勒的一丝恨意吧,那时我总觉得少尉自私,到后来原谅了他,并同情他。因为他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男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心灵的焦灼》读后感(五):关于同情
小说《心灵的焦灼》的卷首如是写道:
“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看到别人的不幸,急于尽快脱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难堪的境地。这种同情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它触及自己的心灵。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毫无感伤的色彩,但富有积极的精神。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
《心灵的焦灼》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正如其卷首语所揭示的,小说的主题是同情。小说描写了奥地利的青年骑兵军官霍夫米勒出于同情而与残疾的富家小姐艾迪特亲近,也是出于同情,尽管他并不爱她却不忍明确回绝她的爱慕之情。茨威格以他那著名的心理描写,极其准确而细腻地刻画了霍夫米勒在各情节阶段以及不同场景中的心理活动,于是小说中的霍夫米勒时而因付出同情而陶醉于恩赐者的满足心理,时而因艾迪特一家的过高期待以及周围人的流言蜚语而内心备受煎熬。
显然,霍夫米勒的同情正是前面所说的第一种同情,这种同情只是出于自私心理。基希洛夫斯基的电影《红》中,老法官也是这样评价女学生瓦伦丁对受伤的狗以及说谎的妇人的同情的,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她的那种感情冲动,其实只是为了自己晚上能够心安理得地睡去。这种同情归根结底是为自己。
那么,有没有前面所说的第二种同情呢?小说中艾迪特的医生康多尔其实正是这样一个例子。他对病人的关怀恰可以达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的境界,为此他甚至娶了久治不愈的失明女患者为妻。这种同情可以说近乎忘我的牺牲。
我想,大概哪个时代都不会缺少那种自私的同情。它既然可以使霍夫米勒陶醉,当然也可以安慰珠光宝气的贵妇、西装革履的绅士以及端着咖啡敲键盘的小白领。拜互联网所赐,现在人们的情感表达更加容易,网页上展示的各种悲惨故事之后,一准少不了以叹号结尾的唏嘘。我甚至有时在想,不知道什么时候,标准的哭脸表情图案可能也会像那个灯泡般的笑脸一样在互联网上兴起。
也许,这种自我的心理满足就像送到嘴边的糖果,总是如此轻易获取乃至无法回绝。不过我还是要说,在我们为别人感动而赠予同情的时候,最好小心警惕不要自己感动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