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荒野之旅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荒野之旅读后感100字

2021-01-19 01:05: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荒野之旅读后感100字

  《荒野之旅》是一本由杨世泰 / 戴翊庭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荒野之旅》读后感(一):徒步向着家的方向走

  封面上的山是南美洲的彩虹山 “经过前一天的徒步,我明显感觉体能状态不错,即将攀登的兴奋感蔓延全身。”阿泰这样描述自己在开始攀登阿尔卑斯山脉前一刻的感受。 徒步是本书作者阿泰和摄影者呆呆这对年轻夫妻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我的爱好之一。但是这对夫妻档徒步者对徒步的执着以及丰富精彩的徒步经历是我所无法企及的。这本书深度记录了他们在台湾、泰国、美国国家公园、冰岛公路、阿尔卑斯山脉等等21条经典步道上留下的足迹。他们忍受过台三线湿冷难耐的天气,阿泰说刺骨穿髓的寒冷至今让人心有余悸;他们体验了冰岛公路的辽阔、孤寂、深远、一望无际;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小镇墓园里他们发现了在此登山时意外身亡的纽约人威廉斯的墓碑,他的墓志铭是:“I chose to climb”;他们在冰岛亲眼目睹了凡尔纳《地心游记》里通往地心的入口…… 阿泰是我读过的文笔最好的游记作家,所以这本书不但插图好看,故事精彩,而且文学性非常强。他细致的文字配上精美的插图带给读者以美妙的享受,虽然人坐在沙发上,但是仿佛灵魂已经加入了阿泰和呆呆的队伍。在描述台三线的低温天气时,他写道:“冷空气就像碎掉的玻璃,吸进鼻子就是一阵刺痛”。他对于回忆的描述也非常特别,他说:“回忆像热锅上的爆米花,一一跳动爆开,散发出一股香浓的奶油味”。 有一句话说,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走出去,每一步都会发现新东西。这些才是值得我们去记住的东西。此外,作者阿泰说,徒步者每走一步其实都是回家。他的意思是,徒步者并非流浪者,他们的身后永远有家和家人的等待。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几百万年前人类的祖先从荒野一步步迈向文明,几百万年后徒步者又一步步走入荒野去感受大自然的宁静和壮丽,这也是回家,走入人类最原始的家。在阿尔卑斯山面前人类如此渺小冰岛的绵羊在被夕阳镶了金边儿呆呆和阿泰

  《荒野之旅》读后感(二):折返,回到最初的起点

  

说到旅行,每个人都可以侃侃而谈;而说到旅行的意义,似乎每个人都能给出自己的答案;但是之于我这种喜欢宅的人来说,旅行是一种向往,喜欢看美丽的风景图,羡慕人家游在路上;但我实现起来总是却很难,因为懒、因为怕麻烦、因为没有时间、没有钱,也可能因为找不到适合出行的伴等等,这些好像都会成为“走不出去”的元凶,归根结底可能还是心态,没有真正爱上旅行,或者说理解错了旅行和旅游的意义,以往的旅游冲冲达到目的地,匆匆逛完景区,草草拍几张照片证明过到此一游,后又匆匆折返。我很羡慕曾经的一个同事,是那种在人群中不太出众的姑娘,但是说起旅行双眼发光,侃侃而谈,你从她的眼神中就可以看到那种兴奋,这种才能称之为爱吧,毕竟一周后6天的工作后,唯一的休息日也愿意拿出来去徒步尽头,本书给我的感觉作者应该也是这种对旅行会双眼放光的人吧,毕竟能把爱好做成事业不可能是不喜欢的。

我看游记最喜欢的就是在别人的旅行中去发现那些我不知道的生活差异,看着不同地方的人过着不同于我的生活能让我发现自己的渺小,世界的大。本书挺有意思,10条旅行游记,每一条都能找到一个我想记录和分享的点,毕竟身未动,心已远,总想着这些别人的所见所得会刺激我的“走“出去。这些小的tips记录如下:

台湾有一种罗屋,只罗家人的老屋,是一栋有着百年历史的三合院古厝,屋内外皆有精致的石雕和壁画,据说电影《悲情城市里》,就有罗屋出现过,我上网查询后,原来是这样的,有点像中国以前农村的老房子,古朴的味道;

泰国有一种叫“Peng-Mong”的下午茶点,它是一种用面粉、鸡蛋和椰子做成的传统糕点,以大片树叶包裹,口感类似软一点的可丽露,顶部撒上一层椰子口味的糖霜。作为好吃佬我也去找了下这个用树叶包裹的蛋糕长什么样,如果没错应该是下图第一层的那款吧。

在本书中学到一个我之前不知道如何表达的一个说法,一般去外地旅行多是跑景区,但如果闯入了本地人的日常生活,可以称之为“旨味”,源之于日本。

了解冰岛应该是在英国史里看到征服者威廉属于维京人,他们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是英国的主人,现在大多数维京人都生活在冰岛,但是我却不知道在冰岛,绵羊是大爷。据统计,只有35万人的冰岛却有42万只绵羊,并且每一只绵羊都有自己的名字,并且还不得重复。为了保证岛上动物的血统纯正,政府规定禁止不同品种的绵羊杂交。在冰岛绵羊可能拥有世界最高的“养权”,他们可以自由出入任何一块草地,即使是私人土地的拥有者也不能将他澳门拒之门外。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土耳其的猫,土耳其应该也是世界上最有“猫权”的国家。

苏格兰的“国家之王”是当地地名,也是一栋超过百年的古老旅店的名字。旅店是白色石墙、黑色屋顶,孤单地坐落在格伦科峡谷北段的野地里,只有一小片树林相伴。它是是苏格兰最早拥有营业执照的旅馆之一,历史悠久,可追溯至1750年。据说当时的旅馆主人也在问:“一个人究竟如何在这被上帝遗忘的地方讨生活呢?”作为百年历史商业地标建筑,如果有机会去苏格兰,这个kingshouse还是可以去住一晚,让这旅店赋予这趟旅行一点历史的厚重感。

一般一些户外品牌的公司也会举办一些户外活动,譬如本书中的2次徒步分别是参与“瑞典户外品牌北极狐的泰国代理商主办的“泰国北极狐徒步”活动”和“瑞士猛犸象登山学校组织的攀登布莱特宏峰的活动。”对旅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多关注一些组织举办的户外活动,这种一般可以减免出行费用,完成主办方要求的行程就可以了,我觉得是一个不出的社会资源。

初了从文字上开眼,本书的配图简直赏心悦目,多处的风景图大气磅礴,这里除了跪舔,羡慕,只会更加嫌弃躺在硬盘中曾经出自我手的那些“残迹”,我想作者如果有机会来我所在城市开摄影展的时候,我会有兴趣贡献一张票。

另外我很认同作者对于旅行折返的看法,旅行就是一个折返的过程,从内心走到户外,再从户外返回内心。此刻的终点就是一个起点,如此反复。无论在山径、公路或铁道,无论在旷野、都市或人群,我们其实一直都在寻找家的影子。还比较年轻的时候,无所顾忌,也会约上一二好友远行,记得最长时间在外呆了半月,路上是开心,但是折返时心理记挂的还是只想快快回家。

  《荒野之旅》读后感(三):旅行就是一个折返的过程

  

你是否对日复一日的工作平淡无味的生活感到厌倦而妄图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你是否对抽出时间迈出步子打算游山玩水一番结果发现取景框里除了后脑勺就是前额头?你是否对只要有点知名度的景点动辄人满为患感到郁闷?如果你真的想知道旅行的意义,如果你想感受一下不一样的旅行,那在这本户外旅行的饕餮盛宴中你或许能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答案。

旅行就是一个折返的过程。人就像一叶扁舟,生活就是茫茫大海,我们既渴望四海漂泊,又希望回到家的港湾。本书中阿泰和呆呆在足迹遍布全球知名步道后领悟的人生哲学。书中探索的十条旅行路线,起于台湾的“樟之细路”,终于阿泰和呆呆规划的从海边前往玉山之巅的路。人生的旅程,无论走了多远,无论走了多少路,最终还是会踏上返乡之路、归家之途。出发时,家是起点,返回时,家是终点。

本书的作者是杨世泰与戴翊庭夫妇,同时他们也是本书的主角,他们通过徒步、驾车、攀登的方式进行了一场又一场探索未知探索自我的旅行。在每一次旅行中,他们拍摄下了无数令人心生向往的自然风光,同时又以一篇篇文字优美的游记给我们讲述了他们的所见所闻以及沿路的历史与人文。

人类对美的追求大概是天生的,当听闻某处的风景如何如何亮丽,无论是谁,心中或多或少都会萌生一股想到实地去嗅一嗅那股自然的甘甜之味。特别是对于整天面对钢筋水泥车水马龙的人来说,对于回归自然的渴望会来得更强烈一些。这也导致了不少本来只属于极少数人的风光圣地在一经曝光之后马上成了旅游热门地点,再想一人独享就是不可能了,之后的只有人潮涌动。

在本书中,阿泰和呆呆在美国国家公园之旅中来到世界著名的羚羊峡谷,可惜现场的情景让阿泰满怀的期待只剩怅然若失,旅游业商业化的发展,根本就容不下普通人静下心来慢慢欣赏美景,只剩下不断走无数人走过的路线,拍无数人拍过的风景。对于阿泰与呆呆这样视旅行为生命的人来说,这样的旅行味同嚼蜡,毫无趣味与意义可言。其实不光是对于他们来说如此,就我这样的宅男,在前几年走过几个城市逛过一些景点之后,发现那些所谓的名胜古迹早已失去了其独特的风采,现代化让很多不同的东西变成了一个模样,到处都是人到处都是人在拍照更是令人无法停下来去慢慢领会个中滋味。

在读完本书之后,我似乎看到了一条全新的旅行之路,不用专挑什么淡季非节假日,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行,徒步自驾皆可。我们往往忘记了旅行的本意,难道去了某地就是为了自拍发动态,表示到此一游。也许有的人觉得就是要这样的意义。但我们何不自己规划路线,自己选择起点与重点,就从住所附近某些不知名的群山或者丛林开始。旅行是为了探索未知,而不是为了去看已知,只有未知才能最大地引起人的兴趣,才能让人既紧张刺金又兴味盎然地走下去。

想起了大学的时候,我们一帮新生都是刚到武汉,每到周末就一群人坐着公交到处游玩,不亦乐乎,只是不到一年,渐渐就都不大喜欢去玩了,对于那些景点,已然失去兴趣了。直到大四,某个周末,有位同学突发奇想,早上约我跟他两人去爬宿舍楼后的南望山,转念一想,我们与这座海拔139.5米的山丘相伴几年还真没有爬上过山顶一次,就索性攀登,一上一下之后的畅快至今记忆犹新。这就是阿泰在书中最后一章“从零开始:你家就是登山口”中所说的那个登山口吧,虽然他最后登上的玉山更高,但我们都是为了体验这趟旅程中探索未知的感觉。

旅行中引导我们走下去的是为了探索未知的新鲜感,同时长途旅行还少不了一位默契的旅伴。本书的作者阿泰和呆呆则是一对令人羡慕的旅行搭档。要点不在于一人擅作文,一人擅摄影。关键是两人在旅行中分分合合的节奏恰到好处,既有必须独处的时刻,也有无法忍受寂寞的时候。独处时,两人互不打扰,留出各自的空间;寂寞时,再合到一处,互相温暖关怀。大概就是如此,两人才能花5个月时间一同坚持走完4000多公里的大西洋步道。

回首过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那些5A级景区,而是曾经与同学们一起踏上的一条条不知名的地质实习之路,拿着简单的等高图爬上的一座座无名山峰。在那里,除了我们以及少数当地农户之外再无他人,唯有某块巨岩之上有着历代师兄师姐们留下的文字。路不好找,细路只能自己慢慢探索,但我们从来没有担心找不到路。那是真正的荒野之旅,让我们认识了自然的辽阔,更让我们知道了自己双腿的力量。

无论是荒野之旅还是人生之旅,还是多一些未知多一些新鲜感更有趣味,老是去走被亿万人走过的路就没意思了。曲径通幽,走不一样的路能看到不一样的风光,未知的景色才是最美的。

但是不管走到哪里,最终还是要返程。

  《荒野之旅》读后感(四):一对情侣的荒野之旅

  

想象一觉醒来的时候,眼前是浩瀚的海洋、氤氲的森林、雪白的冰雪,旁边是同样睡眼朦胧的爱人,一起静听自然的声响。

这是坐在格子间想象的浪漫,而呆呆和阿泰这对年轻的夫妇却早已相识荒野,结伴荒野。从《山知道》里夫妇二人教你怎么打包装备,甚至女生如何在野外上厕所开始,他们一直在路上,去体验登山、自驾、徒步,一路成长到了《荒野之旅》。从这里开始,不仅仅是徒步,更是寻找一个人、两个人的归零之旅。

一个人的相处

当我们的生活用地铁、打卡、电子屏幕去循环填充的时候,跳出这种循环的简单方式便是用身体感官去感受时间的推移。近一点是健身房,远一点便是无人的荒野。把自己扔进自然,个人和花草树木、冰川河流一样,对大自然来说也只是一生命物,终究还是极小的个体。

现在市场上的徒步路线都很成熟,那些让人羡慕的网络热图只需要报个团,跨过禁止线,去到固定的拍摄位置,甚至都不用自己拍,跟着旅行的固定模式兜一圈,回到家里,这些美景都会收藏在相机的记忆卡里,只是缺少了进入心里的环节。

我们期盼着一次徒步、登山亦或者是特殊的旅行能洗礼城市的尘埃,通过山而得到改变,其实不然。这些仅仅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最终还是要追究的是为什么出发。

热门景点很多,去到哪里不重要,学会在路途中与自己相处,用视觉、触觉、味觉和内在的直觉重新去发掘自己便是意义之所在。

路途中大自然给与的磨难会让你更理解自己的弱小与强大,与大自然的相处更接近与自我的本质,可以选择成为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就像阿泰期盼的,成为一个“与好坏无关的人”。

中途的补给点

很多步道的中途都会有补给点,徒步人提前将自己的物料准备好安置在不同的站点。按照计划将每段步道走完之后,拿上新的补给品重新上路第二道步道,依次到终点。

路途的设计可以提前规划,每个站点的补给品可以提前采购,而不可预知的是路段中的心情和故事。

在赖先生的果园山野里,阿泰随着睡意安静的入眠,而呆呆在这深邃的黑夜看到了数不清的星星,听着动物的靠近,享受了夜的盛宴。在清晨的时分,呆呆给阿泰分享夜里发生的事情。

徒步的环境更多的是与自然对话,与自我对话。

他们二人跨国一起走过很多条步道,在下一个站点到来之前,从一开始的争吵磨合到现在的默契,是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经历过磨难还能一起走下去的夫妻,他们的中途补给站就像两个人在亲密关系中的营养站,每一条步道都是一次锤炼。

在相处中学会自处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写道,“无论两条腿如何努力,也无法让两颗心的距离更加接近”。

世人都说考验一对情侣的最好方式便是旅行,徒步便是更高阶的考验。一场需要时长的步道,就像是人生的缩影。有中途结伴的,有终点分手的,也有从始至终分分合合依旧一起走向终点的。

难能可贵的是,本是无法0距离的心,因为一场同行,不仅仅找到自己的节奏,甚至还能找到对方的节奏。两个人的同行,同时应该也是两个人的荒野,我们各自独立,又互相扶持。

呆呆说,书里面的她被阿泰写“消失”了。

然而她在阿泰笔下的很多细节里。就像在巴塔哥尼亚高原之旅中,碰到无视提醒标语进入封锁区拍照家庭,阿泰按捺不住提醒对方并失控争吵的那次,因为在旁的呆呆,阿泰最终丢掉情绪游进淡紫色的威尔玛湖。

阿泰说从太平洋屋脊步道时,他们默契的交谈不多,甚至利用空白的时间各自整理思绪。但,找到了彼此的节奏。

刘若英在《我敢在你的怀里孤独》写道“相处就像是把两个独处放在一起。在一起的时候像黏土,可以形塑两个人以外的第三种样貌;分开的时候像磁铁,彼此相吸却又各自独立。”阿泰和呆呆何尝不是这种相处模式,正因为在相处中学会了自处,他们才能一起走过阿尔卑斯山脉、巴塔哥尼亚高原、朝圣之路这么长久的路。

是终点也是起点

夫妻二人在离开西班牙的飞机上结识一位连续14年徒步西班牙朝圣之路的纽约经济学教授,

教授说下次走朝圣之路的时候,会选择跳过最后吵闹的100公里。

而阿泰却说,朝圣之路与其它徒步路线的不同正在于最后的终点,无论从哪一边出发,里程数都会随着距离递减,最终所有的人都会走到标识为零的公里终点。

这个既是终点又是起点的标识,不仅仅是数字的战果,也是选择下一次出发的归零勇气。

他们从无数个起点开始,一起走到过无数个终点。当徒步不局限于距离时,他们发现家门口也可以成为起点。

我们总想从日常逃离到远方,而欧洲旅行结束后,二人却选择在习以为常的生活里重新出发,玉山主峰的徒步计划就这么诞生了。

如果说去到荒野是完全的丢掉过去,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认识未发掘的本我。那么去到习以为常的附近,便是重走一遍过去。

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飙曾提出过“消失的附近”这个概念,就像我们大多数人很少去关注周边,而是直接将情绪带到了远方。

呆呆和阿泰选择从远方回到家门口着实让人有点意外,也许路走多了,最后的一段旅程永远是折返,回到最初的起点。

离开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持续离开,很难。最最难的莫过于走遍千山万水,有一个人始终伴随左右。一起走过这趟生命之旅,一起将徒步作为体验之旅中的选择性考验。

当然,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二人的粘合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