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之狼经典读后感有感
《荒野之狼》是一本由[德] 赫尔曼·黑塞著作,猫头鹰文化·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部囊括人生万象的书,也是写给艺术家的书,心的本质,永恒之境,还有如何面对荒谬的生活和死亡等等,黑塞的观点更像是通过实践得到的结论,懂得了这本书的人大概也能懂得自己的人生,黑塞从来就没有对人失去希望,他对人类世界的观察亦是客观和清晰的,书中不乏充满痛苦和血色的劝喻,一切都不难懂,难的是我们找到自己的勇气
●理解你的痛苦,微笑面对你的生活,坚强开始你的下一段。你就是我自己。内涵太多。 死亡,不是你恐惧的。 生活有万种选择万种可能万种开头结尾。 理解你自己,看清你自己。
●前面关于自杀者的描述简直惊艳!后面就。。。不太有感外国的田螺姑娘式拯救。
●“或许是逃进欲望里,或许是—必要时—不惜逃进痛苦里。” Traitor (Kindle)
●半夜被噩梦惊醒开始读,其间数次放下。小册子的内容和剧场部分很震撼,特别是对荒原狼和所谓“自杀者”心理的分析阐释,想到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梵高……以前一直对卡夫卡无感,忽然就理解了他日复一日精神上经受着怎样的痛苦以及灵魂的反复挣扎。剧场部分颇有后现代主义和荒诞派之风,这还是第一次在一向习惯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黑塞作品中见到。总之词汇的粗糙贫乏程度只能允许我用醍醐灌顶这四个字来形容自己的读后感,痛过以后才能更加清醒。来日还需换个译本再读第二次。/最好按黑塞的写作顺序读他的长篇,这样更能把握思想变化。 “即使知道自己的努力与对抗终将徒劳无功,你的人生也不会因此沦为平庸和愚蠢。真正的平庸是,那些被你视之为善,视之为理想的事,你为了它们奋斗,并执意一定要让它们实现,这才叫平庸。”
●如果那个时候有盐酸度洛西汀有氟西汀有西酞普兰,还会有这样的书吗?
●看上去超脱世俗的人,实际上时时刻刻被超脱的孤独所折磨。哈利痛苦的来源是自我割裂,人性中他所摒弃的世俗的一面,却令人愉悦,或者说有了它才是完整的。我痛苦吗?有的时候是,但我远远没有决裂,不会某天挥着刮胡刀告别。
●净手才能看
《荒野之狼》读后感(一):反战者的呐喊
哈利唯一的躯壳承受不住纷繁交织且各异矛盾的灵魂,孤独而绝望。经神圣之册指点迷津,追随不朽者以其强大的内驱力冲破宇宙 的义无反顾,在融汇各种灵魂的道路上步履蹒跚,在经消融和浓缩的人性和狼性两界徘徊不定,屈服于市民阶级性,又凌驾于世俗 ,依附着俗世规则,又信仰着超然,从此摇摆而深陷囹圄。显然,哈利并不懂得遁世之道,灵修之禅,否则他不会孤魂野鬼般游离 。
原本是人类生存在夹缝中的困惑,大多数人选择逃避,麻醉,而他把个人命运和时代的悲怆捆绑在一起,并独自吞下毒药。
他曾决 意灭杀荒野之狼,可在生活彻底被摧毁后,再次挣扎和彷徨。他也曾徘徊驻足在古老斑驳的修道院外,只可惜这个修道院开启了潘 多拉之盒,那个缪斯般降临的女神直指人心,使得孤独而又自视清高的灵魂暂时安放,可终将不容许灵魂共存,蔑视人性多样,理 想主义的他带入深渊,触底地狱,万劫不复。
《荒野之狼》读后感(二):所谓幽默——书评
所谓的幽默是要从表象之中看到本质,不仅要辨别表象与本质的区别,还要做到不仇视不较真,歌德知道追求信仰与乐观以及精神性的过程痛苦不堪,这就如同音乐一般,流到它不该呆在的地方,当人们赏析不到这句话时,以为歌德表面的这句话是他的思想追求,是他的人生真理,可慢慢发展到哈利的阶段,会意识到表象之下本来的含义,感受到自己被歌德欺骗的愤怒,可一旦达到莫扎特与萨克斯手不朽的阶段时,他们就会觉得这句话是一句玩笑话,这不就是幽默的本质吗,懂它的人会笑,不懂得人会当真,似懂非懂的人会觉得这是句谎话,这是高级的幽默,是属于不朽者的幽默,是常人体会不到的幽默。 荒野之狼的比喻也是这种幽默,狼也有其复杂性,普通的市民阶级看不到狼性,哈利则更进一些,他意识到自身的狼性,并把他当作是原始的野性,可当在剧场中他看到狼也有人性,人也有狼性的时候,他感受到的是恐惧恶心,以至于后来镜子中的狼流露出他本来将其归类为人性的胆怯,但目前的哈利还达不到莫扎特歌德那样可以将自己灵魂的各个部分包容统一,随意展露的程度 另一层的幽默还在于,要追究本真,莫扎特二十几岁的人生就达到了不朽的境界,他一直是这样,别人眼中的莫扎特是音乐天才,不论是巴赫还是贝多芬他们的音乐无一不需要经过反复打磨之后才创作出了传世的乐曲,而莫扎特的一切自内而发,从他四岁写出的第一首曲子开始,他就坚持着自己的方式,而哈利不是,他杀死赫尔米娜的原因自认为是她的请求,经过萨克斯手的提醒才意识到不过是因为嫉妒,哈利蒙蔽世界的方式连自己都不放过,他不仅意识不到表象之下的本质,还用表象遮蔽了自己的欲望自己的表达甚至于自己的想法,稍不注意,就可能回到市民阶级或是在市民与不朽之间痛苦挣扎,无限轮回,这也许就是结尾哈利要一而再、再而三要进入剧场的原因吧,而且这句话也给了读者一个希望,哈利过去就在一次次挣扎中获得新生,这次大概是他成为不朽者的最后一步了,他充满了希望与勇气,再次踏入剧场
《荒野之狼》读后感(三):荒野,2019年人类个体还会孤独吗
那好,首先让我告诉你,这一个小时以来,你听得清清楚楚,我都是用‘你’来称呼你,你却总是用‘您’ 来称呼我。你说话老是咬文嚼字得像在讲拉丁文或希腊文,总喜欢把一切搞得很复杂!如果有女孩子亲切地用‘你’ 称呼你,并且明显地表现出不讨厌你,你就应该也用‘你’来称呼她。怎么样,又学到东西了吧!第二件事,我知道你叫哈利已经半个小时了。我之所以知道你叫哈利是因为我主动问了你。难道你不想知道我的名字,噢,不,我当然想知道!来不及了,小家伙!如果我们下次还有机会见面,你再问我吧!我今天不想告诉你了。就这样,我现在要去跳舞了。by赫尔米娜,荒野之狼,好嗨啊,故事讲年轻人(主要是哈利,48岁)爱上了一个年轻的女孩赫尔米娜,她喜欢跳舞,当然是一场不幸的爱情,哈利把这些变成了文学或者说文学和爱情差不多,可以毫无顾忌地冲破社会与时间的束缚,因为人们在聊天的时候分享自己的问题会显得软弱,也不能提到别人有什么问题,八卦是自卑的表现,更不能讲自己的成就,吹牛只会贬低成就,书,写到最后也不再是叙述一场冒险经历,而是一场叙述的冒险经历,或者说,叙述摆脱了要自圆其说的束缚,人们看到的不再是事件与物体之间可以严格互换的关系,比如,门上面的指示牌写着门后有什么,或者说狼来了,梦比清醒时的生活更真实,有诗为证,诗曰,Derjenige, der mit dem Leben nicht lebendig fertig wird, braucht die eine Hand, um die Verzweiflung über sein Schicksal ein wenig abzuwehren …, mit der anderen Hand aber kann er eintragen, was er unter den Trümmern sieht, denn er sieht anderes und mehr als die anderen, er ist doch tot zu Lebzeiten und der eigentlich Überlebende.
《荒野之狼》读后感(四):《荒野之狼》的退化
哈利是个小说家,他整天把自己关在租的房间里不出门,直到他想通了,他要去自杀。
他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他认为自己就是有一匹荒野之狼。他觉得他有时候是狼,有时候是人。这个人狼的比例随时在变动。所以他一定有很多种灵魂组成。
他过于博学,以至于他接受的美好事物都是历史的“精华”。喜欢阅读的都是经典著作,喜欢贝多芬、莫扎特的音乐,而在他所处的现世这些都不再是主流。
他接受不了大部分的社会公共与群体事务,报纸和剧院都让他坐立不安。现代的报纸和书籍都很难令他满意,都抱有太多目的性。他不知道人民为什么要聚集在一起参加各种培训,参加各种游行活动。去酒吧和歌舞厅究竟能带来什么?大家生活的方式都太简单了,一点都不能给他带来任何的乐趣。
现代的人什么都能往自己的肚子里吞,别人的观点看法喜好都可以不加思考变身为自己的。
他羡慕可以不用大脑,有一个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每天能为之奋斗的开开心心的人。而又厌倦了这个上亿人一起在演戏的马戏团,他想追求他的独立自主,所以他定好时间准备自杀。
而就这时,他误入了一家酒吧,喜欢上了一个姑娘。这个姑娘似乎能看透他的一切,了解他之类人的所有想法。
她抛出了一个问题给到哈利,“你会跳舞么?”
天啊,你连跳舞都不会,就说这个世界那么无趣
你如果在读书的时候不会跳舞还能理解,怎么都生活历练那么多年,你连跳舞都不会。
根本就不是舞蹈不好你才不去学。你根本就不是一个成熟的人,你只是个小男孩,太舒服,太慵懒。所以才一直无法学会跳舞。才无法学会谈恋爱。
因为你不愿意承担被嘲笑的风险,所以你挑选的都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简单的事情,自认为是很正确的事情。
哈利为了接近心她,慢慢开始学习跳舞,学习约会。开始听爵士乐,
他开始发现酒吧的乐手演奏者弹爵士乐并不是因为品位不够,而是为了让人在酒吧放松大脑,莫扎特的音乐则没有这一功能。
最后他进入奇幻的剧场,去破除一个个他在狼性下的一个个枷锁,释放他所有的欲望……
我想
所有鄙视,最初一定是来源于自己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
一开始鄙视直播和拼多多,只是因为觉得他们很low,不愿意接触。然而我连拼多多这个软件都没有下载,也没有任何购物体验。
而参与直播和拼团之后,虽然依旧还是抵触。但是抵触点已经和最初完全不同,更多的是平台的行径和其出发点偏离的不认可。
但人一定要破除自己的偏见,等级和符号都让自己自闭的一种的毒药,让生命的乐趣越来越少。
艺术和知识也能成为一种宗教,让人获得自我认同感的同时,让人之间有了更多的界限,产生更多的芥蒂。
道理和知识并帮不了人去改变,只有产生了强烈的动因才能促使人开始学习改变。
很多人都说《荒野之狼》是赫尔曼的自述小说,我想他应该早已不是他书中的荒野之狼,至少他找到了写书这一途径来实现自己的光芒。
《荒野之狼》读后感(五):关于《荒野之狼》
《荒野之狼》这本书常用的是另一个书名《荒野狼》,作者是德国的赫尔曼•黑塞(1877~1962),曾在1946年凭借作品《荒原狼》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 “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与高尚的风格”。赫尔曼•黑塞深受家庭影响,接受了多种文化,包括欧洲文化和东方文化。宗教思想也对年轻的黑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本书全文共分为出版者序和八个章节,在序言中以第一人称口吻写了出版者对哈利•哈勒的印象——“他真的是一匹荒野之狼,是个既陌生、充满野性,又害羞,甚至可以说非常害羞的生物,他仿佛来自一个与我的世界截然不同的陌生世界。”由此,出版者“我”对哈勒产生了兴趣,并在暗中悄悄观察他,直到“我”看到哈勒的手稿,才理解了哈勒心中惊恐、混乱和痛苦的内心世界。这份手稿记录了哈勒的所思所想,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来说明哈勒心中深刻的心灵状态。
哈勒的精神痛苦不是个体的,而是整个时代都在遭受的。由于哈勒敏感的天赋和善于思考的头脑,才让他把整个时代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因此承受了巨大的内心折磨。在正文开始前的一页上写着:“仅供疯子阅读”。在哈勒阅读的小册子上,也写了这六个字。无论是哈勒的手稿或者那本小册子,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哈勒(荒野之狼)复杂和不同寻常的内心世界。
小说主人公哈利•哈勒是一位富有正义感的作家,他反对战争,厌恶虚伪,因而受到社会的冷遇。无家可归的哈勒尔,像一只狼一样被无情追猎,被精神疾病折磨。哈勒厌恶市民阶级的秩序和知足,然而却又不得不依附在市民阶级周围生活,而他本人也在表面上遵循着市民阶级的规则,并且享受着投资股票所带来的福利,他常常因此陷入自责。在保持自我和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让哈勒一次次陷入精神危机。借由这个形象,黑塞凸显了在动荡、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在现代社会中的标准化和制度化,使人的个性遭到不可避免的异化。这种精神危机在小说中得到了体现。
《荒原狼》通过对个人精神疾病的讲述,展示出现代社会中人性遭到分裂的恶果。哈勒尔在与赫尔米娜、帕布罗、玛丽亚等几个重要人物之间的相互交往中走向了人生的两难,陷入了生命的绝境;最终他又从歌德、莫扎特等“不朽者”的崇高思想中得到启发,摆脱绝望,重新回到现实生活。
黑塞说:“每一条真理都是站在某一特定极点上对世界所作的短暂观察,而凡是极点,无不存在相对极。”中国哲学中的“两级”思想对黑塞触动很大,他认识到每个事物都有其对立面,需要人们辩证地看待。在这部小说中就出现了赫尔米娜,她作为哈勒的引领者,帮助他脱离痛苦,虽然并没有根本地解决哈勒的精神痛苦,但是她作为哈勒的对立面,即使注重生活的享受,也因为理想不能实现而受到精神的困扰,她想要永恒,却只能做一个游戏人间的女人。同样,哈勒是孤独的,痛苦的,无奈的。他一心想要追求崇高和永恒,却总是被现代的物质文明所阻挡和排斥,而当他沉浸在物质文明的享乐中,他又会受到原来思想的批评,于是哈勒就在这种人性的撕扯中煎熬和挣扎。
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在经历这种世俗和理想的挣扎,当我们离世俗越远,感受到的反而是孤寂和不安;而离理想越远,沉浸在俗世中的快乐时,反而会往往生出堕落的罪恶感。无论人处在哪个时期的社会,都会经历痛苦和幸福,身在这个世界中,就要接受这个现代世界的生活准则,无论我们是如何的认同还是不认同,都无法改变它,而我们也已经不是原来的我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