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迷惘》的读后感大全
《我们的迷惘》是一本由[美] 艾温·辛格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元,页数:1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的迷惘》精选点评:
●十六岁时买的书,看了一段,后来实在看不下去了,头皮疼,压柜子里很多年,现在不知道看了会不会头皮疼.今天翻翻才知道说的是存在主义,怪不得当年会看这种书,"活不下去了,就找了本看了更不容易活下去的书",崩溃了我~~~
●精彩的序言
●从古到今,这个世界上一半的人在忙着试图制造某种价值和意义秩序,而剩下一半的人竭尽全力抹平全部证明所有的一切都是一模一样。本书的作者属于后者:如何心满意足地做一个俗人,因为“没有什么理想在本体论上是绝对优先的(p128)”。
●什锦货儿,提供了些思考。
●是对意义的迷惘和提问
●在我迷惘的时候,突然就想要读这样的一本书。
●生命是有价值的吗?人生是值得一过的吗?
●这本书让我初次接触死亡哲学。
●也许当我们穿越回去时,会发现我们从未真正品味过我们在时间中的存在吧
●大杂烩。观点罗列,论证不足,几乎没有体系可言。但可以一读。因为贴近普通思辨能力的大众。
《我们的迷惘》读后感(一):我们的迷惘
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名,我就亟不可待的把他借回去。试图从中找出我们的迷惘。来缓解我现在的精神状态,可是很失望。书的内容及其无趣,在坚持了一个月之后,我还是无法将其读完。
更没有从中找出如何远离迷惘。
《我们的迷惘》读后感(二):多元论者的扯谈
我时常纳闷,还有比哲学家更不靠谱的人么,哼哧哼哧过完一生就是为了研究为什么要过完一生,而且互不顺眼,总认为同行给出的方法不值一提。
但是哲学存在总是件好事,不然,教会跳出来告诉你,不信上帝的人生不值一过;我党跳出来告诉你,不为最广大人民谋福利的人生不值一过;精英们跳出来告诉你,登不上金字塔尖的人生不值一过。
在我看来,哲学从来没指出什么人生意义的金光大道,但是它恰恰揭穿了所有看似不可动摇的人生意义的虚伪,解救了那些自我怀疑的可怜虫们。
信啥上帝,扯谈!
信啥人类,扯谈!
信啥成功,扯谈!
人生当然有意义,只不过,如大家所知,你我只是宇宙短暂渺小的一分子,世界的法则先于你我存在,不负责创造你我人生的意义。
别去羡慕猪的快乐,不是因为那快乐不值一提,而是压根没办法享受,除了共同遵守的自然法则,人和猪的构造,习性,环境都不一样,同理,别羡慕天鹅,蝴蝶,野草等等。
多元论者(包括作者,包括我)对任何先验的单一人生意义都充满怀疑。抢盐大妈们自然觉得抢盐很有意义,不然可以抢面包,抢果冻,抢巧克力,干嘛非抢盐呢。当然抢盐大妈的人生意义,牛顿大叔的人生意义,你的人生意义,不尽相同而已,重叠部分自然也有,比如。。。”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
至善至美至真,听上去很动听,但那是永远达不到的彼岸,只有最死心眼的理想主义者才以此为人生意义。文艺的统治者们大多是理想主义者,所以对这种人生意义赞美过度(无数可怜的被洗脑的业余文艺爱好者们)。事实上,理想主义者都是自high的典型,爱情光芒太亮,具体爱人就不那么重要了;正义力量伟大,具体人民就不那么重要了。当然,时间吹散一切的真相后,他们狂热的余韵却留下来震撼了我们这些凡夫俗子。。。
多元论者对荒谬虚无派表示怀疑(这部分精髓我就不透露了==)
多元论者同样对亚里士多德那种制定人生总计划(原来GTD源远流长。。。)表示怀疑,这只适用于少年老成型好运人士。而作为一个正常且普通的人类,少年心性又怎么看得见日暮的老年,难道目标中途修改,或是时运不济,目标无法达成,这一生就无意义了么?
好吧,说到这儿,暴露出多元论者其实就是怀疑论者的UP版==
另外,全书我最不赞同的是作者最后一节,谈到虽然人生意义平等,但存在更有”意味“的人生,所谓爱万事万物之所爱。嗯。。。这不就是泛神论么。
《我们的迷惘》读后感(三):生命无需意义
最近以极缓慢的速度阅读这本《我们的迷茫》,平均下来一天一页不到,到现在为止仅仅看完了第一章《生命的意义——换一种方式提问》。长久以来我都迷惑于自我存在价值的必要性,在看过这章的启发下,总算能够稍微清晰的把思路理出来。
辛格写道:“大部分乃至全部生命意义的模式,都源于某个具体的有机体对它的客观环境所做的或多或少创造性的回应。既然客观环境包含着另外一些生命,因此,意义的创造就可能是对其他生命觉得有意义的东西的一种反应。”很有共鸣的总结,意义的形成,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结果,而非超越存在思想之上的绝对指导。
无论生命在各人眼中有着何样主观客观的意义,但究其本质,无非还是延续和传承两点。所谓具体的意义,其实只是被“思想”所迷惑之后的逻辑疑问。如老子所言, “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匮,五味令人口爽。”感官固然叫人沉迷,思想却更令人蒙蔽。沿着被前人与社会共同价值观影响过的思路走下去,生命的意义便成为了一个永远没法让人得到满意的问题。人类可悲的局限,注定让自我意识难以超越思维的范畴。逻辑的力量要求我们找到解决一切问题的完美答案,而这答案一开始就在眼前,却被我们当作基石放在了灯塔下最黑暗的地方。
很多人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憧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么,细细思考下去,为什么儿童的不幸遭遇会比成年人更加触动旁观者的同情?为什么尊老会成为爱幼之外的另一个基本道德准则?——我认为这涉及到两个方面:种族延续的需求,和个体对己身衰老后的生活期待。
按进化论观点,生物总是不自觉的通过优生法则来取得集体进化优势。纵然在道德观控制下,人类不可能像动物那样直接把不利进化的幼体淘汰,但也会下意识的,避免对儿童施加伤害,减弱他们成长为不健全个体的可能性,从而在日后影响到族群整体实力。因此我可以认为,对儿童的高度同情心态之下,蕴含着生物的进化本能——不仅感同身受于“现在”,还忧虑到“未来”。另方面,人内心对于自身失去劳动力后生活不继的担忧,也促成了对衰老个体的社会性保障——如果敬老能成为群体规则的一部分而被推行下去,那么现在执行敬老的人,也就可以放心于自己的将来。
儿童代表了族群未来的发展可能性,老人则体现出族群现阶段的供养能力,越强盛、社会结构越合理完善的族群,对老弱的保障也就越可信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背后,潜藏着“被人施予不欲”的恐惧,人都害怕被伤害和遗弃,所以在每个人的潜意识中,尊老爱幼便近乎本能的被视作 “善”,自己去实行、也要求他人遵守的善。
除了物理上的种族延续,精神传承也是人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无论谁都有过名垂青史的愿望,就算不能留名于史,亦盼望留名于人。即使是刻意违抗社会规则,体现出“恶”这一面的邪恶之徒,也会下意识的留下某些信息在犯罪现场,借此达到对其他同类的潜在影响。或许会有人不在乎自己有没有后代,但没人能够忍受彻底默默无闻的消逝。不管是试图给别人记忆里留下印象,还是找寻技艺思想的接班人,都是希望自己的生命存在印记能够超越肉体而尽可能长时间的流传下去。所以我曾经认为,人其实是活在别人的记忆中的——主观上的自我存在,其核心目标,就是在客观世界里努力刻画出这个“存在”的痕迹。
当然,以上推论会有个大问题,就是我试图用“本能”去替代“意义”,用无意识对行为的推动力取代有意识的追求。但作为一个虚无主义者,动机和结果并不重要,刻意定义的生命意义适合于乐观上进的有为青年,对我来说继续活着,偶尔思考,那也算是不错的旅程了。
《我们的迷惘》读后感(四):生命有意义吗?
刚读了开头,就有点后悔,因为翻译不高明。广西师大出版社近两年势头很猛,连连推出社科精品,系列规模选题都很悦目。可连续买了几本,除了旧译本之外,新译书往往要吃药。《莫扎特传》不忍卒读。上月新购的《文学的哲学》稍好,但也明显觉得,很多地方,译者自己也不明白原著在说什么,一边读,一边觉得眼前有层可恨的障目网,那就是不知所云的“硬译”。所以《文学的哲学》就扔在一边,这本《我们的迷惘》一点点啃,花了两三周才慢慢浏览完。
原书叫做《生命的意义――创造价值》,翻成中文,有点像卡内基励志读物,怪不得广西师大把书名改了。一个美国哲学家写给大众读的,原先是讲座系列稿。他不怕问那些被当代哲学家抛弃或回避的问题:生命有意义吗?死亡有意义吗?怎样让生命有意义?第一章谈生,第二章谈死,第三第四章谈生命意义的创造。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辛格认为应该换种问法,你自己认为意义是什么,才能决定你的生命意义是什么。典型的多元主义。听一个多元主义者来谈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点稀奇。因为概念中总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绝对的,恰恰和多元的倾向相反。果然,书尾,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但声明,这并不意味着这个答案是普适的。他尊重不同的选择,甚至认为百无聊赖地度过一生也未尝不是生命价值的一种。
书中罗列了无数对于生命、死亡的观念。死亡的那一章写得最好,对历史上经典的“死亡论述”梳理得很清晰动人,辛格论述了海德格尔的“死的焦虑”和萨特的“荒谬的死亡”等等之后,宣称:对死亡的思考,本身就是对生命意义的肯定和探索。所以不要怕探究死亡。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就是音乐领域中,对死亡领域探索得最具冲击力的作品。俄罗斯指挥大师捷吉耶夫断言,每次指挥这部“死亡交响曲”,他所体会到的,却是更强烈的生命之爱,让他记住死亡之前还有热烈的生命!对死亡的言说,其实是对生命言说的一种。
大众哲学书籍最后总要开“药方”,回头来看看辛格的“药方”:爱万事万物之爱。什么叫“爱万事万物之爱”?我们爱亲人、美、善,都可以理解,但人会去爱病毒、爱丑恶吗?我们只能承认所有生命都在追求自己的价值,珍视所有生命的体验(哪怕是最最悲惨的),这样我们才不会在生命的阴暗面里跌倒;其次,爱自己,理解自己,一切的爱都基于自恋,扬言不爱自己爱大家的人只能制造灾难(这是一个很有洞察的判断)。
“我们常常把自己对死亡的恐惧,转换成一种更大的恐惧,即害怕死亡会落到我们所爱的人头上。通过爱,人把一种特殊的价值给予他人……所以Gabriel Marcel说,向一个人说‘我爱你’,其实是‘你不会死’的另一种言说方式…….从字面上理解,或许荒唐可笑,但Marcel的意思或许是这样:爱是对所爱者的一种保证,保证在自己心中给所爱者一个直到永远的重要位置。这地位如此之高,即使爱人死了,也依然留在他心中。T.S.Eliot在A Dedication to My Wife一诗中写道:‘即使你明天死了,你也会继续活在世上,因为我们的爱已经是生命中一个实实在在不可动摇的成果。’无论是风还是太阳,都无法毁掉玫瑰园,因为那是他们的所爱。在这个意义上,爱确实战胜了死亡。”(第二章“死亡的意义”)
《我们的迷惘》读后感(五):让自己不再对死亡胡思乱想的一本书(《我们的迷惘》)的几段话
让自己不再对死亡胡思乱想的一本书(《我们的迷惘》)的几段话
在概略地叙述了人类发展过程中这些面对死亡的不同方式后,我并不想说,它们解释了任何类似和死亡有关的本能性的东西。另一方面,人们对待死亡的不同方式,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变异,这些主要都不是向环境学习的结果。在成人阶段,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实际地害怕死亡,或者在我们步入老境时,也没有人教我们应该坦然地接受死亡的来临。不过,大部分人确实学着适应岁月流逝过程中发生的生理与心理的变化。
——第二章:死的意义
(用一句话来总结:在时间中习惯。就像水木年华唱的那样,只有时间不会说谎,只有时间能带走一切。)
正是从这种思想的震荡中,从它可能所是的晦暗不明中,产生了对我们的处境来说是根本性的、并且也只有我们人类才会体验到的那种本体论上的焦虑。它构成了我们人类这个有病的动物的一部分……这就是我所说的,我们不仅不能想像作为无的我们是什么东西,而且——如果除了我们自己的经验以外就无所谓现实——我们的死亡也会整个地成为不可理解的东西。既然我所知道的世界仅仅是(直接或间接)对我自己呈现的那个世界,则怎么可能会有一个没有“我”的世界存在?……但是事实上,就其更加一般的意义来讲,这种根本性的困惑,是无法逃避的……
——第三章:意义的创造
(让人绝望的一针见血的肯定……)
如果我们的意识之中没有别的什么东西了,那么我们对日益逼近的毁灭的耿耿于怀,就会使生命成为纯粹的恐惧,正如死亡线上的囚徒和集中营里的人们所经受那种生命体验。相反,我们应该使我们的天性得到充分发展,不仅作为在分离状态中生存或死亡的个人,还要作为那不止包含着生命在我们自身中的特殊显现,更是生命本身的表达与体现,以此减轻这种挥之不去的恐惧感。
培养了这样的生命态度,我们就超出了本己的生存,并且减少了对这种局限性的关切,我们通过创造出源于我们自身的更丰富的一个自我,极大地扩充了自己的自我……
——第四章:意义和有意味的人生
(减轻恐惧的方法,转移注意力。脑海里出现了《钢铁是怎么炼成的》里的那段“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
哲学上的问题总是不可能解决的。我们怎么能断定关于生命意义的问题可以被解决呢?即使它们不再困扰我们,我们又怎么能够知道我们已经找到了答案呢?也许,我们仅仅是落入了足以钝化我们敏锐的探索精神的一种生活方式,难道没有这样的可能吗?
——引论
(找到适合自己的转移注意力的生活方式,是比较实际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