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潮读后感锦集
《高潮》是一本由余华著作,华艺出版社出版的156图书,本书定价:10.00,页数:200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潮》精选点评:
●刚好在听巴赫。
●大家都喜欢古典音乐。
●高潮和否定两篇最受启发
●很喜欢余华的文字,很细腻、很感性,但又不乏硬朗。
●在巴塞罗那的四天断断续续地读完这本书 没想到余华是位古典迷弟 以前听勃拉姆斯都没什么感觉知道看了其中写到的段落 对勃拉姆斯生前受到的不公平感到唏嘘 又觉得柴可夫斯基比莫扎特更有魅力 印象深刻的一句话“一个人真实地了解了自己,也就会真实地了解世界,又因为真实地了解了世界,也就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
●数度没看进去。。关于交响乐一类 我一无所知。。 希望两年内 能看明白这本书噢 亲~
●刚古典音乐入门,就能写出这种文字,佩服啊
●今年刚入门古典乐,就遇见了余华这本书。喜欢古典乐的可以读一读。
●最早在《收获》上陆续读到,以后有了书,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读一次。 自新文学以来,中国文学自己断掉传统的脐带,以至营养一直不良。相比而言,《高潮》海算中国当代文学生出的一个大胖小子。
●文字,音乐,绘画,我想很多艺术都是相融相同的
《高潮》读后感(一):文化低潮中的《高潮》
最早在《收获》上陆续读到,以后有了书,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读一次。
自新文学以来,中国文学自己断掉传统的脐带,以至营养一直不良。相比而言,《高潮》还算中国当代文学生出的一个大胖小子。
《高潮》读后感(二):《轻轻的随笔》
余华的随笔其实并不好看,貌似轻松的文笔下,很多的文字空白。这本《高潮》是讲述余华喜欢的古典音乐的。作家中喜欢古典音乐的很多,像余华这样为自己喜欢的音乐而写点什么的,也大有人在。这本书的出版时间距离现在已经很早了,余华从小说里面脱身出来,投入的描绘自己喜欢的音乐,虽然余华的文字功底不用怀疑,但是这本随笔集更多的是小情调和小感想,缺少更深入和更深层次的东西。我想他是不会缺乏思考的,这本书却恰恰让人觉得余华的对于音乐的思考很轻浮。当然,这可能只是一个阶段性的东西,时光蹉跎,如今的余华可能有更好的对古典乐的感想,只是很难看到他再把它们写出来。
end
《高潮》读后感(三):我异想的余华
读《高潮》的时候
有的还是荒凉
于是我想他的心是空的
却又塞满苍白的思想
看着他的照片
中间分叉的头发
旧旧的牛仔上衣
黯淡的眼神
我知道一种思想俘虏了他
他的悲情
情不自禁
他的苍白
离奇陌生
他刻画着一个一个死掉的人
痛苦的文字
展示生活
展示自己
活着里的死亡
许三观的无奈
灵魂饭里一个又一个血腥的故事
看着书架上那些阴森的纸张
触手可及的悲伤
蔓延开一种力量
他说
这一切都是可怕的
活着也是痛苦的
他告诉你
去继承那些荒凉
我们不知去向
控制固有的情绪
伪装起这些个激情
唱
跳
昏天暗地
灯光炫亮
然后一片空白
舞池的中央
剩我一个
剩他一个
大家都是一个
每个人都是一个
从未遇见
没有交谈
这里也注定空荡
《高潮》读后感(四):高潮
这是本余华的音乐评论集。同年余华还出了本《内心之死》小说评论集。
平心而论,作为小说家的余华更熟练于文学艺术,在《内心之死》里历数诸位大家的名作,轻松的一一道来,不徐不疾,笔笔都在要害上,仿佛是运斧的郢人,让读者看的畅快淋漓,大呼过瘾。
面对音乐,余华却不免笔触变得生硬起来,显得力气不足,拖泥带水。然而我还是反复的阅读了几遍《高潮》。有篇文章说听音乐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从音乐亲近音乐的,另一种是从文字亲近音乐的。直觉中,余华和我都属于后一种人(呵呵,不恰当的类比)。
前言里余华写道"我相信自己对音乐的喜爱来源于对文学的理解","音乐的叙述和文学的叙述有时候是如此的相似……"这样,小说家余华的乐评离不开文学,看他把谈肖斯塔科维奇却扯到霍桑,谈《第七交响曲》却聊起了《红字》,也是格外有趣。
《高潮》读后感(五):高潮
“男人。一生平均射精次数:7200次。
自慰2000次。平均射精速度
时速(45公里)VS公车平均速度:时速(40.2公里)
射精后再次射精从5分钟到2周不等
精子游泳到卵子所需时间:2.5秒
VS 一般人跑完马拉松所需时间:约4小时
精子的寿命:2.5个月;洗澡时
阴茎会缩小。”避开这些数据
有助于调节自身内部的活力
像每周一阅的风骚女郎
当你的目光不再刻意回避
电脑上的马赛克很快就不用这样了
一次杀毒软件就能彻底中止哀伤
为了放弃不再新奇的按摩棒
享受对视的片刻宁静
为了我们的身体能够彼此分开
坐在等待被移动的白色格子里
当一个人拉下窗帘至始至终听完
一个女人的呜咽。或许
更像是对同一个人连续说了
48次“我爱你”
然后躲在洗手间里干呕
她观察他有些谨慎的脸
觉得自己渐渐走进别人的故事
两个礼拜前的最后一次高潮
那么就尽早地,没有任何负担地
放弃它。而不是注意
门的砰砰声,地板上的拖鞋声
抽动中的过于疲倦,更像是
写满一生的拼命劳作
却不知道她是贫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