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的读后感大全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是一本由(奥)斯台芬・茨威格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页数:4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精选点评:
●他始终是那个拿着显微镜看感情的人,哦不,魔鬼
●太美了!我一直在想,小说究竟有什么用?这本书给了我答案,那么美妙的词句,那么诡异的情节,却直指人性,直抵人心最深处!
●完美的心理分析大师~~~他的文章读起来永远不会让人疲倦~~《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感情的混乱》《烛台记》《永恒的兄弟的眼睛》
●每个女人都会有因为某件事情疯狂的时候,不顾一切,像极了飞蛾扑火。也许不是真的爱,也不是为了刻意追求新奇和刺激,以摆脱日常生活的乏味,就是突然少了一根筋。被背叛,然后躲回到自己的世界,从此变得安静;或者,幸运,一走到底。
●感觉一般
●看过的小说不多,他的总能给我一种真实又独特的感受,生命的真实。
●深刻。
●我们平日里夸夸其谈地称之为心灵、精神或者情感的东西,我们称之为痛苦的东西,都是多么软弱、浅陋而琐屑啊,这些东西即使大到难以估量的程度,也完全无力把我们受苦受难的肉体,我们受尽折磨的身体完全毁灭。
●经典必读系列
●一如既往不厌其烦的的细节和情感描写,既是我爱他的原因,同时也是我倦怠的原因。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一):她逃离的是那段荒唐的曾经
趁着有两节没课,去图书馆挑了一本薄薄的书。茨威格的,说实话,我是本着他写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去看这本书的。很薄。这些都是前话,也是废话。
她知道他自杀的消息后并不悲伤,反而松了一口气。为什么呢。她不再想见到他,想起那段荒唐的事儿,想起难堪的曾经。她还是不敢面对自己啊,就算她鼓足勇气对“我”说出那段痛苦之后又能怎么样呢,午夜梦回之时,还是不敢见到他。真正的遗忘,应该是提到这件事心里再也不起波澜,能平静地对他。
所以她还是怨他,也怨自己。就是那样的24个小时,她一辈子都被良心折磨着。其实有什么呢,你永远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二):一个女人一天的九型人格
下着大雨,无所事事。
刚好消费掉了这本字数刚好的书。
既然二十四小时可以让一个女人铭记一生
那么一天应该可以展现一个女人的九型人格。
情欲
故事的展开就是以这个为主线,试想,如果不是帅小伙而是一个邋遢之极的垂老男人,那么她一定不会抛下所有只为跟他厮守终老。有人说男人是下半身思考的动物,其实女人也一样,只不过女人懂得掩藏罢了。并且男人和女人对性的渴望值呈相反趋势:男人四十就力不从心,女人四十却如狼似虎。
以下不分先后顺序。
善良
善良的表现是施舍,前提是有钱。所以这个有钱的中年妇女可以表现出善良。
感性
凭借一双手就对一个人情有独钟绝对不是90后干的事,80后都不行。感性过了头,就会有罪受。
清醒
矛盾吧?感性的动物竟然也有理智。感性和理性充斥着同一具身体,于是便开始了很多故事。
歇斯底里
他是低级赌徒,她才是高级赌徒。她没有资格评判贪婪忘我的男赌徒,因为她连名誉和幸福都要作为赌注下给一盘胜算几乎为零的牌。
温顺
丈夫死了那么久,才探出头来,这颗红杏算是不错的了。
疯狂
二十四个小时,疯狂的剧情一路上演。
自私
不好好做中产阶级的贵妇,却要丢人现眼地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还有孩子亲人,还有地位荣誉,还有那么多不仅仅是她自己的事情。她自私地全部放手。
乏味
不乏味怎么可能记得住25年前的某一天并且一直耿耿于怀呢?见某个人一眼就铭记一生(这小说名字忘记了),这小说情节太烂了。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三):细碎的生活给了我们越轨的理由·~
这几日读完了茨威格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据称是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齐名的小说,一个年迈而优雅的英国妇人,必定是常人眼中规矩且令人尊敬的生活一辈子的人,却向一个陌生人倾吐了她唯一一次脱离生活轨道却因此成为妇人终身感叹并且刻骨铭心的爱情,不,也许是***。陌生人的共鸣反而成为我们倾吐隐秘情事的导火索,曾经我不能理解,因为我觉得和你生活毫无交点的人怎能得到发自内心的共鸣,即使感动落泪也总觉得虚假和矫情;后来才懂的,人生的线太多,网太大,总归被别人设定好的角色牵绊着,习惯了成为别人眼中的样子,怕了改变,从此畏缩不前。即使心灵越轨,也像是做了贼,怕被人揭发,从此断了好人印象,在人前不能自在,最后焦虑而亡。好在有了陌生人,那些疯狂的事情总算可以出来透透气儿,放松了灵魂。但这也有个过程,先是惶恐,千般嘱咐,万般叮咛,不能让别人听了去;渐渐的,发现了倾吐的好处,整个人都有了人气儿,愈发自信,也恢复了味蕾,开始品尝那冒险的滋味,回忆起这些冲动,竟有了得意,毕竟那是获得了爱情,不,更确切的是,获得了重生,为爱痴狂,忘记亲人探访,忘记别人的眼神,眼中看见的就是那个人,已经装载他们的神圣未来的急速列车。可惜冲动的对象错了,那个年轻优雅的年轻人早将赌博娶回了家,背在了身上,放在了心里,他容不下这份炙热而滚烫的爱情,只是一转身,又回到了他战斗的场所,他眼睛发亮,焕发生机,运筹帷幄,他似有七十二变,一夜之后,又变成了那个陌生人,陌生的推开这个冲着他大吼大叫的疯女人,陌生的推倒了那虚拟的爱情,陌生的摁碎了女人热切的心。有人说,我们总要为爱情全力以赴一次,可惜,它一直都是个悲剧。但是这个悲剧催人飞蛾扑火,催人奋不顾身,催人粉身碎骨!
罢了,罢了,我们不是为爱情,我们只是为扰乱一次这平庸的生活,打碎一次那固有的自己,然后安心的说,我不后悔。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四):无非是禁锢灵魂的一个出口
据说所有的分手都是蓄谋已久,但是有没有一种离走,只在二十四小时之后?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太有名,但也由此让我们结识了这个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茨威格,看他如何写出女人们婉转独有的心思,多么任性和不可思议,却又多么真实和普世现存。
在他《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里,更是写尽一个女人,是要为什么在二十四小时里,想要抛却现有的一切,跟一个人走,就像我们,总会有时候会幻想投奔一种想象中的人生和生活,哪怕被无情地打落回现实,那么换一种方式继续修炼余下的人生。
短短的四十页纸。
一位极有身份的太太,短短时间和一个年轻俊美的法国人,私奔了。
人们因此而讨论、激辩,渐渐变成愤怒的争吵,甚至要到结怨动武的地步。
主角对这位太太表示理解和同情,因此博得C太太的认可,和他吐露自己年轻时候,也有一个二十四小时,年轻寡居的她,如何结识一位男士,度过她生命中惊心动魄身不由己的二十四小时之后,逃回自己的人生。
所以女人啊,与其说是受到了男子的诱惑,不如说是自我禁锢的灵魂找了一个出口和慰藉,所以才会在短短的二十四小时里过完另一种人生。
它或许是一个小小的回眸瞬间,或许是一段没有前途的感情挣扎,或许是一段曾经的美好岁月,它们在生命中流逝,带着白天黑夜的影子,仿佛只是一个二十四小时,你甚至从此不再和任何人提起,但是你知道它在心里,你可以继续生活得若无其事,但是它还是在你心里。
这样的印象,就像《泰坦尼克》里沉没的繁华和激情,就像《赎罪》那个午后之后所有的岁月、就像《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独自踟躇在街头的女孩,身后是枪火,未来是无尽独自面对的生活。刚刚过去的二十四小时,貌似不动声色,却给之后的人生打上独有的底色,生活继续,却从此不同。
第一位太太不明所踪,C太太度过惊恐不定的一段岁月,最终成为一位白发苍苍的娴静高雅的老妇人,有一双“晶亮的灰眼睛”,“雍容高贵的仪表流露出一种心敛意宁的奇妙风采”,应该是我们大多数人希望到达的老去的模样。
据说所有的分手都是蓄谋已久,哪怕是这样突然离走的二十四小时,究其实和长久反复的分合一样,都是对自我的判断和离别吧。
所以最后分开,或者终归回归旧有的生活,都不足以为奇。
那奇妙的二十四小时,成为一个隐秘的转折。
一天一夜仿佛经历了此生最难忘、最煎熬、最痛苦或者最完满的二十四小时。
在突然飘过的片言只语里,在偶然驻足的似曾相识里,电光火石间,你或微笑,或叹息,那一段关于二十四小时的记忆。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五):感性与理性的冲突——读《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杂感
正如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层次理论结构所阐述的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他所说的不同意识层次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斯蒂芬.茨威格以描写女性心理小说著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都细腻地展现了一个女人痴狂的热情。
C太太是一位白发苍苍的姻静高雅的英国籍老妇人,她恬静、华贵,予人亲切之感又保持着适当的距离。我们无法想象这样一位妇人竟也曾疯狂过、执迷过。在生命中令她永远无法忘怀的那二十四个小时里,她不顾一切地迷恋上了一双赌徒之手,从而迷恋上了那个容貌俊秀的年轻人——“神奇”之手的拥有者。热情地驱使,使她一再做出越阁之事,违背了一个中产阶级妇人的道德贞操。“我暗自梦想着怎样给他一场惊喜:我将他送上火车,等到最后,等到只剩下最后的一霎,当他伸出手来跟我握别,我就出其不意地跳上车去,这一夜就和他同在一起,以后夜夜--只要他愿意,都和他同在一起。我想着这些不禁心跳血涌,感到一阵欢快兴奋的晕眩,好几次一边拿着衣裳扔进皮箱,一边失声大笑,弄得那位使女完全莫名其妙:我自己也觉得有些神经错乱了。”
在那二十四小时里,C太太曾为了一个陌生赌徒而起了放弃一切的念头,倘若依着弗洛伊德的理论这该是合情合理的吧!一股迷误昏乱的热情可以瞬间摧毁坚守的种种,只因被感性冲昏了头脑。当然,若要拿出伦理道德来评价则应另当别论了。
有人说女人是感性的动物,男的也会为情所困为其痴狂但那仅限一次,就像出荨麻疹,年少轻狂时出过一次便终不再得病了,以后的他们更重视金钱与个人的地位或是别的什么。而女人则不然,她们会一再犯傻又一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愚蠢,可终究很难醒悟。这样说来,C太太只得了一场大病已经算可贵了。虽然这种说法,极端了点,但也不无道理,之所以大多数女性很少做出越阁之事,也应她们有所寄托吧!可想,C太太的痴狂为何出现在她丈夫去世之后,或多或少也与这个原因有关:精神失去了原有的寄托。
所以,没有寄托是可怕的,当然现代社会提倡女性应当具有独立人格,而非依存他人,与寻求精神寄托并不矛盾。个人有个人的理解,如何理解“寄托”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心理学上认为理性是后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而感性则是与生俱来的,后天的形成的习性终难敌过先天的本性。对此,我虽不完全赞同,但也觉得有时候也会在某些人身上得以验证。用家庭环境、所受教育、一个人的人品等我们很难解释C太太为何会有那样的荒谬的激情。但是,那终究只是她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若以活了74岁来算,那也只是微不足道的24/631152。大多的时候人还是在理性的支配下的,因此也有了理想与感性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