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的叫喊》读后感精选
《孔雀的叫喊》是一本由虹影著作,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孔雀的叫喊》精选点评:
●柳璀和月明依偎在一起,看着三峡175米蓄水线的地方,脚前的晨雾让人感觉仿佛周围的一切正在被上升的江水吞噬,但她的内心却格外平静安宁。
●那个肮脏的三峡旧城,北京的沙尘暴,崭新的新城,官僚的反应,虹影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现实中国社会。
●有意思的灵感源起,蹩脚的故事构造
●小说是阅读体验和人生经验的综合体。
●功过是非,都付于后人评说
●也许我们的想法永远都不可能跟库区老百姓的相同吧!其实真正打动我的是后记。
●二模前一天晚上,没有复习。用来看它。我不后悔二模的成绩,我喜欢她的文字。 虹影说:“毕竟,有谁能抵达出生前的世界呢?”
●都市人的迷茫
●没有特别的印象了,大约没有太多出彩的东西吧
●这本感觉没有其他的好~
《孔雀的叫喊》读后感(一):我的一个评论
讀完虹影的《孔雀的喊叫》。她講故事很靈,語言的性格比較突出,在我看來就是一股重慶味。同样重要的是,她對這個社會和文化的基本判斷是正確的,這在當今大陸作家當中並不多見,這在其中的一些關鍵段落和用詞當中體現出來。
但這裡有兩個問題:第一,這個故事感覺不完整,寫到最後就輕輕地結束了,感覺好像有些東西沒有倒出來似的;第二,主要想表達的東西不夠清楚:一方面,小說的政治意涵和立場是清楚的,但她的寫法在這方面又沒有放足夠多的文墨,政治肌理性的東西有點薄,要知道那可是一個腐敗的大工程;另一方面,她寫女主角的情感世界又有點模糊不定;這可能是一種真實的感情狀態,但放在她的故事架構中,就顯得有點不夠,承托不出主要的東西。這本書是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不知出於什麼目的,在後面放了四篇書評。寫得都很糟糕,共同的問題是大詞亂飛,什麼全球化雲雲,有毛關係。都不知道是避免政治上犯錯的無奈塗寫,還是沒有認真讀書,還是本來就不會寫書評⋯⋯
《孔雀的叫喊》读后感(二):心碎的孔雀的叫喊
孔雀无助的叫喊,美丽的东西易碎,即使三峡大坝是促进时代发展的,在我的一点点私心里,我也不愿意,不想让美丽的三峡景色流失,就像孔雀发出了叫喊,三峡底层的人民也发出了叫喊,可是有什么用呢?递交建议书,被抓起来甚至判刑,给你安一个反社会主义的罪名,当然,历史在一定轨迹上总有着相似性,以前安的罪名可是反革命,更无法无天!可是为了向上攀升,为了功与名,那些干部呐,什么荒唐的事做不出?甚至于理所应当冠冕堂皇,可笑可笑,只剩下那心底尚存有良知的人还在生活中艰难前行,生活如此不善待善良的人,可是我们心底有力量,我们习惯了这艰苦,我们能默默忍受着生活的重担。总得生活下去的对吧?
好像本书的主线并不在此,只是写着写着就控制不住抒发一下内心的感受。柳璀和月明,就像前世的红柳和玉通禅师被可笑的原因捆绑在一起,今生有缘,也许前世今生说起来飘渺,唯物论的我也是不信的,可是总有巧合的不是吗?那让人觉得舒服的监狱就是以前关押红柳和玉通的地方,没有惧怕反而有种心安,不免让人深思,最后的结局也是不言而喻,两人又要一起经历一场劫难,有什么可怕的呢?已经经历过一次了,有你在身边,世人皆醉我独醒。
《孔雀的叫喊》读后感(三):魔术
虹影的小说无疑属于汉字小说里最好读的那种,很容易就能够顺着她江水的意向滔滔向前,直至终卷。
她是个很会把文字的魔力掌控在股掌间的女人,她对自己并非十分传奇却绝对丰富的经历印象深刻,然后用聪明的头脑不停地打散重构,撞出一只只灵感火花,再加上些古今中外的性灵之物,便成就了一篇篇好读甚至好译,但颇能留下余韵——在读者心间和评论界都如此——的文字。
此文仍然有其婉转阴柔的一面,但你被迫停下来思考的时候会发现一种隐性的强悍表达。
关于此书难解的题目,当然应该与那个孔雀状文物有关,而据对虹影的采访透露,此书题目来自史蒂文斯的诗,不知其详。这里倒有一首:
His Wildness
W.B. Yeats
O bid me mount and sail up there
Amid the cloudy wrack,
For Peg and Meg and Paris' love
That had so straight a back,
Are gone away, and some that stay
Have changed their silk for sack.
Were I but there and none to hear
I'd have a peacock cry,
For that is natural to a man
That lives in memory,
eing all alone I'd nurse a stone
And sing it lullaby.
彼岸,无人可听倾诉
我会有孔雀啼鸣
那是最正常不过了
对一个仰赖记忆而活的人
寂寞,就领养一块石头吧!也许
且为它哼唱摇篮曲
倒真是有些合乎书的意境……
《孔雀的叫喊》读后感(四):我喜欢这座城市
内容很像<江城>
讲述重庆沿江区县在面对三峡工程,移民之前的生活,90年代末21世纪初期的故事
江城更多的是平民视角,两本书都对库区文物被淹很痛心,不过对于群众而言是高兴的…因为城市有了工程才会有发展,不管怎样有钱当然是更好的
我认为三峡工程肯定会有所牺牲,不过三峡能够使得更多的人获利,自三峡建成,荡平了长江水患,再也没有98年那场大洪水,重庆也因为长江航运的便利获得了更多的机会
我家靠近嘉陵江边,这是长江在四川盆地的最大的一跳支流,从秦岭发源而来浩浩荡荡的流下,在重庆朝天门与长江交汇,嘉陵江和长江给了这座城市生命,重庆更是得益于江运便利, 长江中上游地区70%的货运在重庆港出入.这座城市的文化也受益于这些江河,码头,袍哥文化,火锅(关于这里的九宫格火锅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在民国时期,码头繁华重庆城到处都是力夫,重庆的湿气很重,这里的人们相信吃辣可以祛湿,力夫们更是喜欢吃辣出汗凉快一下,江边的食店为了招待更多的顾客,便用木快把锅分成九个格子,木块容易浮起来就用江边的石头压一下,力夫都是穷苦人家吃不起肉只能吃一些当时人们看不上的一些”猪下水”也就是内脏,后来逐渐才形成了地道的九宫格火锅)
在家的时候吃完晚饭我会去外面的滨江路走一走,附近有一个码头,即使到了晚上,在强光下仍然能够看见体型庞大的货船还有运输的货车,力夫被大型机械工具取代了,这里的码头昼夜不歇的为整个四川盆地输送着养料,力夫离开了,不过码头文化却留了下来,这里的人们尤爱夏天的时候吃上一口辣得要命的火锅,热衷于涮一些毛肚,黄喉这些内脏,肉类反而落了下品..
一想着这些我就感觉很有意思,历史与生活的交汇…我想我喜欢这座城市,重庆是我生长的地方,虽然我和这里格格不入,我既不能吃辣又不外向,不过这里是我家人朋友生活的地方,这里的人们虽然有着很多让人难以忍受的缺点,不过我很乐观的看到重庆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新一代人更有素质和文化,这座城市以后会越来越好的,我由衷的期盼着
写书评竟全想起了家乡…关于书中的内容都没想到…书里有一些政治斗争,明流暗涌,这些我不大明白,就像是女主一样,技术人员不懂也不想去弄懂里面的道理…不是关键…
书中的转世有些意思,佛教..基因技术..克隆犀牛..宗教能够在科学的进步下还能走多远…想着这些有的没的问题就这样去睡觉了吧
《孔雀的叫喊》读后感(五):转世轮回,花叶生生……
说实话在看《孔雀的叫喊》前,我对虹影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饥饿的女儿》上。不管是《阿难》还是那本为她惹来麻烦的《K》,我都不是很钟意。倒不是因为写得不好,只是单纯的提不起太多的兴趣,当然对于《K》的兴趣稍微高涨也主要是来源于书中涉及到凌淑华和陈西滢两位名人,以及后来轰轰烈烈的官司。
我想我喜欢《饥饿的女儿》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那是本自传体小说,虹影讲述的是自己的故事;二是因为很多句子是用四川话来描述,因我本是四川人的缘故,所以读起来倍感亲切真实。读一本好书,你会不自觉得去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开始的时候我还不知道,后来查找的多了,才知道虹影在国外已经是很有影响力的作家了,也可以用“享誉世界文坛”来形容吧。台湾的隐地说:她的书是少数和《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封神榜》等中国古典小说一起放在西方书店的读物,真是殊荣,真是难得!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一切的果都源于虹影在小说创作中背景的选择与运用以及故事表述的贴近和真实。
《孔雀的叫喊》内容是很好理解的,只是这个书名,看完后我想了好久也没有弄明白这到底是什么意思,难道仅仅是因为文中曾提及到一个两千年前的孔雀造型的文物,这未免太过牵强了吧。后来去网上收集了关于虹影的采访才知道,她用这个书名,是取自华莱士.史蒂文斯的诗《Domination of Black》,最后一小节是这样的:
Out of the window,
I saw how the planets gathered
Like the leaves themselves
Turning in the wind.
I saw how the night came,
Came striding like the color of the heavy hemlocks
I felt afraid.
And I remembered the cry of the peacocks.
我想了想还是把翻译给加上吧。这段诗的大意是:从窗口望出去,我看到行星聚拢,就好像树叶在风中翻卷,我看到黑夜来临,大步走来,像浓密的铁杉的颜色,我感到害怕,我记起了孔雀的叫喊。
好了,说了那么多,也该正式谈谈这本书了。《孔雀的叫喊》一书选择以三峡工程的百万大移民为背景,横跨半个世纪,两代人,讲述一段转世轮回的离奇故事。当然虹影在书的后面附上了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从这篇附注的文章我们可以推断出,该故事典出元朝李寿卿的《度柳翠》。原作是写:观音净瓶内杨柳枝叶偶染微尘,被罚往人世,化身为杭州妓女柳翠。三十年后月明罗汉前去点化她。趁柳翠家为亡父超度之际,月明和尚与柳翠以禅语问答,劝她出家,但柳翠不肯。后来月明又劝她落发,仍是不肯,睡梦中被月明引至阎神面前,柳翠这才看破生死幻情,随月明出家。但她凡心未断,仍想寻机会与旧情人牛员外相会,月明及时阻止,后来牛员外前去挑逗柳翠,她出家之意坚决,不再理会,最后坐化。月明罗汉带领柳翠回到观音那儿,重回仙班。
为什么我会花时间来写出整个典故的剧情呢,只因虹影把这样一出故事挪到了解放军解放重庆的革命中来展现,用那个动荡的年代做了这个故事的宏大背景。
书中写柳璀因收到丈夫李路生送的法国香水,感觉意外,怀疑丈夫可能有外遇,在母亲的劝说下,最终决定去一次三峡。可到了那里发现,丈夫真有了外遇,她一气之下便去了母亲提及的良县,找到了母亲说的陈阿姨。与陈阿姨几次交谈与往来中,引出了一段她不知的往事:那个时候她的父亲作为良县的专员,为了追求仕途,把接受教育改化的妓女红莲与水月寺的玉通禅师判定为通奸,最后处以枪决。就在枪决的时候,她和陈阿姨的儿子月明也出世了。因为红莲在改造中受到过陈阿姨的帮助,所以陈阿姨说月明是红莲的转世,是来报她的恩的。开始柳璀不明白陈阿姨是什么意思,但是在和李路生的争吵中,她得知父亲自杀的真相:她的父亲是在被她母亲举报后,承受不了,才导致跳楼自杀身亡,她不愿意相信李路生的话,但是她知道那就是真相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为了求自保,出卖父母,出卖伴侣,出卖子女,出卖朋友,更有甚者恐怕连自己也都出卖过了。听到这一切,柳璀忽然觉得自己就是玉通禅师的转世,是来看父亲的报应的。
当然书中也写到三峡移民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百姓苦不堪言的生活与三峡工程恢弘的气势形成鲜明对比,地方官员为了肥己之腰包而弃百姓于水火之中,虽然这些都是小小的插曲,但是却描绘出了现实世界的善恶美丑,真实得反应了人生的千姿百态。
小说的最后,柳璀和月明依偎在一起,看着三峡175米蓄水线的地方,脚前的晨雾让人感觉仿佛周围的一切正在被上升的江水吞噬,但她的内心却格外平静安宁。
我不知道虹影本人到底是否相信轮回和报应的事情,但我自己多少有点相信因果报应的说法。《涅木经》中讲:“业有三报,一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苦乐之报;二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报,或今生作业来生报;三速报,眼前作业,目下受报。”
你道我是无知也罢,迷信也罢!总之,我觉得人还是应该本着一颗向善的心,自己活,也让别人活,这样才能得到善果。别以为自己作恶,掩饰得好,神不知,鬼不觉,人不晓,难道忘记了《宝鉴篇》中道:“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动念已先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