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哭泣的阿富汗》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哭泣的阿富汗》读后感精选

2021-01-29 04:25: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哭泣的阿富汗》读后感精选

  《哭泣的阿富汗》是一本由丝芭・沙克布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页数:2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哭泣的阿富汗》精选点评:

  ●看完之后,心情很沉重。战争可以夺走一切,但总有一些东西会留下来。。。。譬如说,,,,

  ●在战争面前,你就没空矫情啦!

  ●大学时看过的,我竟然看过这样的书,内容全都不记得了,有机会重看一遍

  ●历尽千辛万苦,依然努力活着

  ●看不同国家的故事,可以体验到完全不一样环境下别人的生活。读阿富汗,觉得生在中国是太幸福了。古兰经,为什么同样是宗教,你对女人的定义这么的低下?生来要女孩把自己整个包起来面对世界,荒唐

  ●评分太低!

  ●如同光着脚在荆棘中行走,而终将行走一世,回首发现满是血泪,信念及信仰使其不至于流血身亡,最终也只得一残躯,如此抗争如此代价。

  ●一年前读的,一个比《追风筝的人》更让我心痛的故事,一本开始读便停不下来的书。

  ●生命是如此卑微在战争里

  ●文笔挺奇怪的,不过从中了解到更多

  《哭泣的阿富汗》读后感(一):无论何时,我们都需要那么一点反抗精神

  译者说,这是一个女人的故事,是一个阿富汗女人的故事,一个战争的故事。

  我想说,这是一个母亲的故事,是一个国家的故事,一个沉重的故事。

  锡林-戈尔生活的国家战争频繁,妇女没有社会地位,被看做男人的附属品。从小被母亲和邻居告诫要垂下眼睛,不能在公开场合说之前没有得到允许说的话,更不能违抗自己父亲和兄弟的意思……好在终于有个机会,她去了俄国人办的学校,学到了为数不多却让她受益一生的知识,以及最最重要的——反抗精神。因为一个愚昧无知的人是不会有这种觉悟的。

  她反抗自己的丈夫,坚持在婚后也去学校上学;她反抗所谓的传统,以女人的身份去工作,并在丈夫离家的日子里养活了几个孩子;她反抗自己所处的环境,义无反顾的带着孩子去巴基斯坦和伊朗……一个女人可能无法改变自己的国家,无法改变她所处的环境,但反抗行为本身就是值得人们尊敬的。同时,母亲作为孩子的生活中老师,她的这种精神对于孩子的性格也是极为重要的。印象最深的是当大雪封住屋子一家人都没法出去只能在家写自己名字并解释含义时,她的女儿敢于对父亲说“你错了”,一个女人只能从小低眉顺眼的国家,敢于和父亲说不,需要多么开明的家庭教育啊!锡林-戈尔,真是一个好女人!一个好母亲!

  即使生活处处都是磨难,尽管她也有几近崩溃的时候,但是由于她身上那股子精神气,整篇文章读起来都是带着那么一点希望的。这很重要,对于一个沉重的故事来说。生活也是这样。对现实不满的往往很常见,敢于反抗的却很少,可是不反抗一下,怎么知道无法改变呢?

  我其实很难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故事,它太沉重了。真的。愿我们的国家永远和平,也希望所有身处战争国家的人们能够早点过上和平的日子。

  《哭泣的阿富汗》读后感(二):还原一个真实的阿富汗

  长期的战乱与国际纷争,英国,俄国,美国等都对阿富汗动过手,自然,阿富汗的形象也不断的更具需要被传达给世界各地的民众。

  阿富汗是个落后的国家,没错,他们也没有类似CNN之类的什么强有力的媒体,大部分人甚至连他们有没有国家电视台都不知道,而且阿富汗内乱不断,他们也更本无暇顾及世界人民对其的看法,因而大部分人对阿富汗的了解估计都是来自那些战地记者吧。而这些也是战事报道,对阿富汗人民的生活境况几乎是对外星人一样一无所知,对其文化根本就无从谈起了。

  这本书,以一个阿富汗底层女性为主角。说是底层,其实阿富汗大部分都是底层,中产阶级以及富裕阶层是少之又少。

  主人公名叫锡林-戈尔,一个母亲,好多个孩子的母亲,我也不记得几个了。而且由于战事,物质上一无所有,精神上相对许多普通大众来说却可谓是相当富裕。坚强,自由,开放。说开放当然不如其他那些发达国家,不过相对其他阿富汗女性,她已是很进步了。从这点来看,或许美国的入侵也给阿富汗带去了些好的影响。

  个人觉得从别人的痛苦中去体会自己已有生活的幸福是比较猥琐的,不过没有看到别人的痛苦要了解到自己的幸福也不是那么容易。

  书中一个场景我记忆非常深。锡林戈尔带着她的孩子们从伊朗回国后走在喀布尔的街上,他们自己都已非常穷困,吃了这顿没下顿,不过当她看到地上一个两条腿都被地雷炸断的孩子时,她还是帮了他,但不是直接给钱,那孩子给她讲了个笑话,她“买”下了那个笑话。那个孩子是因为踩到地雷,断了条腿,整个人都被炸飞了,更不幸的是落地时又压到了另一枚地雷,从此两条腿都没了。但他活了下来。坚强的活了下来。不带一丝怨言的顽强的活着。或许吃完了锡林戈尔给他的面包后,谁也不知道他会在什么地方饿死,或许真主会庇护他让他长大成人,谁知道呢,在那样一个国家,那样一个地方,满地是地雷,城市出去就是荒漠,一无所有,寸草不生的地方,一个生命,在不知不觉间消失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不论我多么穷困,如果我看到你快饿死了,却没有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你,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所有人都是真主的子民,你死了,我的一部分也就消失了。

  那是一个贫穷的地方。

  但是回想一下我们自己所处的地方,再富裕如美国,在卡特里娜飓风袭击后的新奥尔良,抢劫闹事屡见不鲜。

  大家在想什么呢?

  《哭泣的阿富汗》读后感(三):跟着一个女人体验阿富汗

  锡林 戈尔,一个受过教育的阿富汗女人,从女孩到女人,从女儿,姐姐到妻子,母亲,她向我们完整的呈现了一个阿富汗女人的一生,永不停休的战乱,无休止的宗教纷争,让这个女人的故事丰满而又沉重。但故事的结尾并不是一个悲剧,锡林 戈尔找到了自己的兄弟和女儿,做了祖母,不完整的家庭团圆或者已经是作者能够给出的最温暖的结局,而在一系列的沉重之后,这个温暖的结局想必也是作者对于阿富汗未来的一种期待。

  作为一个女孩,锡林 戈尔同一般的女孩一样,渴望知识,渴望见识外面的世界,但是战争的到来不仅让她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甚至还毁灭了她的家庭,男人们要去参加游击战争,甚至女人们也要靠违心的出卖自己的身体来打败那些饿狼一样的敌人,在一个无上重视女人贞操的国家,这样的行为无异于自焚,但是为了她们的国家,她们选择自我毁灭,这是怎样的一种力量!!!我不得而知。

  无论是俄国人,美国人,还是塔利班,都带着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到本来已经千疮百孔的阿富汗,从战争伊始,所有的阿富汗家庭就开始了各自的流亡。我不得不感叹宗教的力量,当走投无路的时候,他们所信仰的万能的上帝都能赐给他们力量,同时,我又十分憎恨宗教的力量,上帝的力量就像加在他们身上永远无法摆脱的枷锁,任何事情一旦与上帝挂钩,他们就失去了反抗的理由与力量,任人宰割。只有上帝知道阿富汗的今天与上帝有没有关系。

  随着锡林 戈尔的脚步,我们走过了几乎所有的阿富汗女人的一生。教育,结婚,生育,逃亡,死亡......她们的一生是可悲的,她们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他们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爱情与婚姻,她们没有权利在他们的丈夫面前大呼小叫,似乎生来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属品,只是为了满足男人的欲望还有传宗接代的责任,她们不能在男人面前,不能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甚至只是抬起头,露出她们的脸,都是奢望。但是,这些可悲的阿富汗女人们却撑起了这个国家和每个家庭的灵魂,很多时候,她们比他们的男人还要坚强,还要勇敢,而正是这种坚强和勇敢让绝望的天空有了一丝阳光,她们也用女性特有的温柔和坚韧调和着这个国家在战乱,贫穷,封闭与愚钝的情况下越来越尖锐的矛盾。而像锡林 戈尔这样接受过教育的女人,更是这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不由的想起了《灿烂千阳》,同一个封闭与愚钝国家,同样歇斯底里的战乱和贫穷,也是同样的一群女人,给了我一个温暖的结局,整个过程中充满了无法忍受的磨难,但是我还是看到了阿富汗女人脸上的微笑,希望这个微笑可以照亮明天。

  《哭泣的阿富汗》读后感(四):《哭泣的阿富汗》阅后感——这世间这么残忍,但你依然要努力地活着

  当我在图书馆想找《一千零一夜》的时候,前往阿拉伯文学部分,偶然翻到这本书,被书名和封面震撼到了。一个中东国家,一个严严实实地裹着蓝色头巾的女人,醒目的书名,多灾多难的人生。这是一本和《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同类型的书,一本讲述一位普通阿富汗女性的命运抗争之书。 主角是一位富有传奇,戏剧性色彩的穆斯林女性锡尔·戈林,她的名字在阿拉伯语中意味着鲜花。在她童年时期,俄国人入侵她的家园,她的哥哥抗击侵略者,两位姐姐以身体引诱杀死那些饥渴俄国蓝眼睛士兵。打从锡林戈尔记事起,她的国家便饱受战争的侵袭。战乱的摧毁,家早已经是断壁残垣。她的哥哥把她许配给了自己的兄弟,一个温柔有力的男人——摩拉德,锡尔·戈林是一位识字,有知识的现代阿富汗女性,她对宗教的传统束缚有自己的主张。她反抗丈夫,坚持去去学校,以女人的身份工作。战争使她和丈夫四处逃亡,她生下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在丈夫被捕时期,她独自抚养这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动乱的生活使大儿子后来成为了玩具商人的义子,永远以一个伊朗人儿子的身份生活着。女儿嫁给了一个的善良塔利班,一个高大英俊,勇敢,接受过教好的育并且深爱她的阿拉伯青年。在这本布满苦难历程的描述的书中,女儿出嫁的部分是全文最温馨的情节之一。 有人说"在侵略战争中,屠杀与强奸是畸形的连体婴儿。带给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的都是无穷的苦难。"当锡尔·戈林流落到巴基斯坦时,一位巴基斯坦人强奸了锡尔·戈林,以至于她怀上了他的孩子,生下了一个带有巴基斯坦血统的女儿——纳法丝。在战争中生命是如此卑微。 后来的锡尔·戈林在一次暴乱中再次被强奸,又生下一个孩子。丈夫摩拉德平静地接受这耻辱的一切,战争和鸦片麻痹了他,作为一个阿富汗男人,真主的儿子,他无力去保护自己心爱的妻子,这是最大的罪恶,也是最深的痛苦。他们后来流落到了一个宁静的村庄,打算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在那里,锡尔·戈林结识了女医生阿扎丁娜,这个大胆,受过高等教育的未婚女人给全村治病,并要求锡尔·戈林作为她的私人助手(因为她是全村唯一一个识字的女性),女医生的到来给锡尔·戈林带来全新的生活理念,她们和村里的妇女谈话时放肆地大笑,尽管这会让男人认为是淫荡的女人。丈夫摩拉德种植鸦片以换取生活费养活整个家庭,平静地日子没过多久,一群塔利班们来了,他们用枪支威胁着全村的人。女医生逃亡,锡尔·戈林又被迫流浪伊朗,伊朗对于有着同样信仰的阿富汗人先是热情欢迎,但在面临就业,教育,食物,医疗面前的争端,他们意识到这会是一群"抢劫犯",占用伊朗人的资源。于是伊朗又毫不留情地赶走所有阿富汗人。 令我感动并且难过的是,锡尔·戈林是一位如此坚强的母亲和妻子,在遭受战乱,强奸,饥饿,贫穷,疾病的折磨下,她依旧是一位富有爱的光环的女人。她拥有丝一般光滑黑亮的头发,珍珠般白亮的牙齿,羚羊般既柔软又有力的身体,能唱出美妙的歌曲,拥有一颗阳光般温暖宽大的心。在小儿子纳比心中,她是一位骄傲,正直,美丽,贫穷的锡林·戈尔皇后。"我唯一的事,是爱这个世界,不藐视世界,不憎恶世界和自己,怀抱爱惊叹和敬畏地注视一切存在之物和自己"黑塞《悉达多》里这段话最符合她。这个苦难的阿富汗女人,这个无畏的阿富汗女人,这个坚韧的阿富汗女人,命运没能把她的菱角磨平,生活没有什么地方是她苟且逃避的理由。在每一次濒临崩溃的境地,她每次又用成长站顽强地站起来了。饱受折磨的心灵和身体,这个阿富汗女人依旧怀着极深的爱用自己仅有的钱买了面包给一个被炸伤的男孩,"这个在街上乞讨的小男孩,失去了双腿,像一条黑色爬虫一样,在最脏,恶心的街道中匍匐着。我无法回避他那双乌黑的、充满希望的大眼睛。"作为回馈,男孩给她讲了一个美丽的故事。她质问那些制造炸弹摧毁家园和杀害平民的科学家"那些制造炮弹的人,也是有女儿有儿子的吧?也是有母亲的对吗?"她不断地梦想和渴望那些废墟终将变为人们所需要的小麦,面粉,以及所有的食物。在一位年老丑陋邪恶的塔利班对她女儿提亲时,面对死亡的威胁,她不卑不亢,毫不留情地拒绝他——这是一位卑微又顽强的阿富汗女性。 锡尔·戈林的女儿——努尔·阿弗塔卜,后来投靠到了她的司令官叔叔,当锡尔·戈林费尽心血地回到家里时。年迈的老母亲早已经死去了,哥哥抱着年幼的女儿走路时被炮弹炸飞,眼睁睁地看着可爱的女儿成为一堆血肉,上一秒怀里的女儿还在叫着阿爸,一颗炮弹下来,已然物是人非。哥哥自己也成为了残疾人。只留下了炸成一堆废墟的家,母亲的坟墓上飘着彩色的布条,在古兰经的教义中象征着安息。但真正安息的日子,又会在什么时候到来呢?无尽的战争带来的伤口一个接着一个。锡林在足球场目睹了一个名叫阿伊莎的年轻姑娘被塔利班当众砸死,罪名是"未婚生子,放荡的女人"。阿伊莎,真主安拉妻子的名字,父母给她名字时希望她能在真主的庇佑下平安地过一生。当她却在生了孩子的第二天死在了众目睽睽之下。古兰经,为什么同样是宗教,你带给女人的却是这样的痛苦?这本书的另一个版本的译名叫《安拉,别为我哭泣》。读到这里,我想知道。安拉,穆斯林最敬爱的真主,如果你真的深爱着你亲爱的女儿,为什么要以这样的刑法惩罚她、杀死她? 岁月能够无情地吹皱她的眼角,能够残酷染白靓丽的黑发,但却动摇不了锡尔·戈林坚毅的灵魂。锡尔·戈林是幸运的,她活着走完了苦难的一生,她从头到尾都保持着自我精神,浑身散发着坚韧的力量。一直到子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老年,安详平静地躺在了自己女儿的怀中,面带微笑地告别了世间。 读完整本书,我的内心很沉重,锡尔·戈林只是万千正承受着苦难的阿富汗女性之一,全文都是以"我"的人称,从锡林·戈尔的口吻叙述她所经历的一切。这是真实的吗?世界上竟有一个这样的国家。有这样的一种生存状态吗?答案是肯定的。现实甚至比小说更残忍,更悲惨。有人说"世界上最悲催的女性大概都生活在阿富汗,然而也是这里的战乱、饥荒和无时无刻不在的恐惧,让这里的女性尤其是母亲,更坚强勇敢。"最让我深有感触的一个读者的评论是:"在我最无法防备的日子里,这本书的每一个字眼拳拳入心" 纵观锡尔·戈林的一生,她都在对命运挑战,对生活抱着希望。她赤手空拳地在这充满险恶,布满荆棘的世间劈出一条道路。带着孩子逃亡,却无处可逃,回望过去都是血泪的记忆。信仰使她不至于流血身亡,但却满身的伤疤,落得只剩一具躯壳。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叩问自己的内心:"如果我处于锡尔·戈林这样的境地,这样的国家,我会怎么做?我是否能像她这样不屈不挠?勇敢地正视自己的命运?" 带着沉重的心情敲下这些文字,最后,我想以这本书的原话作为结尾:

  quot;真正的恐惧不是死亡,更非苟活,而是活着的艰辛与肩头的重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