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气包埃米尔》读后感摘抄
《淘气包埃米尔》是一本由[瑞典] 阿斯特丽德·林格伦著作,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2.50元,页数:3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淘气包埃米尔》精选点评:
●买了,还没拆,听的广播,还不错
●有趣的书
●cute boy
●我最爱的一本
●笑的肚子都痛了
●小时候没读是个遗憾,也许小时候读会更有趣。现在读虽然觉得里面淘气的内容很有趣,但是整体的故事情节显得拖沓和冗长……看长袜子皮皮时候也有同样的感受
●带有明显的民间特色
●小时候最爱的文字书,翻到书也烂
●同样是淘气包,但埃米尔的淘气更好玩、更有意思。非常适合三、四年级小朋友,大人都看得笑不停。
●特别喜欢,去年专门又买了一本。
《淘气包埃米尔》读后感(一):童年大爱
那还是在大约20年前的某个冬天,我小学校的班里有个小小的图书柜。寒假开始,老师要求每个孩子排队,从图书柜里领一本书回去阅读,并写读后感。我很幸运,轮到我时,遇到的是《淘气包埃米尔》。
当时我还不知道谁是林格伦,也不知道瑞典在什么地方。总的来说我是一个“乖”孩子,平时不喜欢出去玩,只喜欢躲在屋子里看书。家有捣蛋鬼的爸爸妈妈会觉得这真好,其实我知道我就是“懒”——懒得出去,懒得开动脑筋想各种恶作剧的鬼点子。
但是这丝毫不妨碍我喜欢上淘气包埃米尔。在那个年纪,我最喜欢的两本书及两本书里的主人公,一位就是林格伦笔下的这个埃米尔,还有一位是万巴笔下写日记的那个捣蛋鬼。
埃米尔的每个恶作剧其实都不是想做坏事,他要么是出于真心想帮助别人,要么是对这个世界太过好奇,想用自己的方法去尝试与经历,要么就是单纯地觉得这样很有意思。
对于想象力贫瘠,每天缺乏富有生趣的生活的我来说,埃米尔的世界给我打开一扇大门——原来可以这样过日子呀。当然,我并没有去效仿,因为我懒呀,我觉得能这样看看,已经很过瘾了。
20年后,我重读《淘气包埃米尔》,原来译本里的“我的麻子我的缸”,已经变成了如今译本中的“我的猫子我的墙”。没能找到童年的那个版本,可说是我一个小小的遗憾。但重读埃米尔,又让我找回了那种看得过瘾的快乐。
《淘气包埃米尔》读后感(二):《淘气包埃米尔》:编年体的小讶子淘气二三事
按语:关于“淘气”这件事,整体上可以说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了文学上鲜明的淘气包埃米尔珠玉在前,孩子应该可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家长也可以对这种淘气见贤思齐、择其善者而从之。
1、个人观点:就该作者的作品来说,推荐看《长袜子皮皮》,因为皮皮在个人视野之内是无同类可比的,那个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儿童(每个儿童最初都是“自闭症”患者)有可能会开通父母的天目,让父母知道怎样理解孩子、如何和孩子沟通,而儿童也很可能在这个同类的陪伴下,很坚强地健康成长起来;就淘气这个儿童主题而言,推荐看《小淘气尼古拉》(详情后续。国产的马小跳暂未接触,暂不置评),因为尼古拉的淘气可能对儿童而言,更具有普世意义。
2、 文学吐槽:这个作品带有浓浓的瑞典田园文化背景,所谓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所以个人并不看好其淘气童趣在中国的普适效应。作者这时候应该已经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所以行文叙事之间缺少了创作《皮皮》那时的天然去雕琢,更多的是一个成功儿童文学作家的匠心独具,但个人觉得这缺少了直达儿童本心的力度,所以《皮皮》在我这里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儿童经典。此外,瑞典那种田园意境对儿童应该是有帮助的,那是一种文学上的广阔视野。不过,就瑞典风景那边独好而言,个人更推荐读库出品的《我们的家/我们的房子/我们的农庄》。
3、阅读建议:本书比较适合对淘气开始有认知的男孩,此外就是适合对故事感兴趣的文学少年。本书就文学少年来说,适合自主阅读,作品的节奏和传递的价值都是很范例的儿童文学味儿。如果是亲子共读的话,最好的读法是根据儿童的淘气情况,家长按事件章节来分享讨论埃米尔的故事,譬如瓦罐事件、买马事件、拔牙事件等等。本书的版本比较多,视野所及有不错的绘本版,但基于此前关于文化普适度的讨论,个人觉得孩子在可读可不读之间。
4、作品起底:这本书有一些衍生品,主要是电视剧集和电影(国内专业播音版值得一听),但imdb上面的评价普遍不高。作者林格伦(Astrid Lindgren)是编辑出身,儿童文学上的创作中规中矩,其其他的文学作品因未阅读暂不置评。the end...
《淘气包埃米尔》读后感(三):本书的翻译功力问题
几年以前,我曾经短评过此书译者的另一个林格伦作品译本,即《小飞人卡尔松》。因为从小读的是任溶溶的译本,在书店匆匆翻了翻现译者的就觉得有些味如嚼蜡,不堪卒读的感觉。说来这个有些情绪化,毕竟先入为主了嘛。
这本书则不同,我现在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在读(ting),所以觉得自己还是有些发言权的。老实说,从我现在的感觉来说,比较几年前的“激愤”则平静了许多,不过我仍然觉得,李译虽然还可以说流畅,也许基本可以反映原书的调调,不过还是有很多粗糙的地方,我说的粗糙的地方并不是说言不达意,(我没有读过原文,无法判断),而是一些满可以多花心思,译的更好的地方。我仅仅读了大概10分一的样子,便偶尔找到几处。
第一,埃米尔淘气把爸爸给他的钱吞入肚里,吞的是一个5厄尔的硬币,这个自然是翻译的绝对正确,不过,我觉得大可不必。因为瑞典的货币制度如何,叫什么名称在本书内完全是没有所谓的,与其让小朋友们记什么“克朗”,“厄尔”,还不如顺着中国人的习惯,叫成“元和分”。任溶溶版小飞人里面也有很多这个5厄尔,他一律写成“5分硬币”,让读者别感亲切(若干年前还是有5分硬币的)。比较下来,译文高下可判。
第二,里面说“猪型储藏罐”当然也没错,但是总让我觉得挺别扭的,因为我很少听到正常汉语这么说,又长又死板。巧了,任版《小飞人》里也有这个类似的东西,任译成“猪银行”,这个就简单了许多,又更像是从一个孩子嘴里说出来的了。
第三,当埃米尔把一个小老鼠放到一个客人的包里后,他和妹妹说,“我希望xxx可以善待小老鼠”。这个翻译是最让我搓火的翻译了,我觉得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孩子,也不会说这么文诹诹的词。哪怕是李之义先生自己,恐怕和人聊天也不会这么说吧。遗憾的是我没有看过原文,也许错怪了李先生,而应该把板子打到作者的屁股上,不过我仍然阴暗的猜测,觉得这是译者掉文的结果,因为善待是个多么省事的词,用他就不需要琢磨怎么把原文翻译的又通顺又简洁了。
总而言之,我觉得译者花在推敲上的时间太少了,以上的几个例子,都可以算成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的范畴。自然,这些顶多算是毛刺,也许不损大局,但我依然相信,一部完美的译作给人带来的影响和感触,是经久不衰的,而有瑕疵的东西则会叫人多些惆怅和遗憾。
《淘气包埃米尔》读后感(四):世间,唯老人与娃子最奇妙
世间,唯老人与娃子最奇妙
“
继杨红樱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之后,感觉很久没接触这么令人愉悦的书籍了。
也许我不再是之前的我,所以,再读儿童文学类的东西,会想很多,关注的点,却始终只有一个:做一个好的“我”。
”
林格伦的《淘气包埃米尔》,对成年读者而言,我想,应该是温馨治愈的存在吧!书中处处流露出埃米尔和小伊达的天真烂漫,没有任何关于如何做人/做母亲的细节描述,却始终能让我艳羡莫名,且希望日后自己也能这样子。至少不能比阿尔玛(埃米尔的妈妈)差。
FIRST STEP
学会肯定和赞美:始终爱+渐渐自然,不需要犹豫或克制,会由衷地觉得美好~
当丽娜(女仆)提出把淘气的埃米尔关起来以保宴会无意外时,阿尔玛非常坚定地说——埃米尔是一个很令人喜欢的孩子。
当彼特尔夫人在木工房看见一字排开的55个小木头老头儿,问是出自谁人之手时,阿尔玛没惯性否定,说类似“整天不好好学习”“淘气,被他爸给关起来捣鼓的呗”的话,反而很自豪亲昵地边哭(因为找不到埃米尔,担心)边回答——除了我们家的小埃米尔还能有谁呢?他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小男孩。
当伦纳贝亚村村民们为埃米尔家募捐,同情他们有这么淘气的孩子,希望把他送美国去的时候,阿尔玛大发雷霆,坚决爱护自家孩子——埃米尔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孩子,我们就爱他这个样子!
当埃米尔用放大镜点燃了教长夫人头发,被丽娜(女仆)预言他上学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时,阿尔玛会马上给予严厉的批评——“埃米尔是一个可爱的男孩子,虽然他最近不小心放火烧了教长夫人,但是为此他已经坐过木工房了,不需要你事后唠叨个没完没了。”
当埃米尔表现出各种“捣蛋”,引得大人们愈发烦乱,忍不住吐槽的时候,阿尔玛始终觉得他是自己的骄傲——埃米尔不怎么淘气,今天他才拧了伊达一次,洒了一点儿喝咖啡用的奶油,不就这么点儿事儿……噢,还把那只猫追得围着鸡窝乱跑,这都是真的!不过如此,我觉得他开始变得平静和听话了。
实际上,也确实如此,不管是伊达还是猫,埃米尔都很喜欢。但对伊达,他是迫不得已拧了一下,因为不然她不肯把自己的蜜糖面包给他吃。他追猫也是出于好意,看自己是不是跟猫跑得一样快。只是这只猫不理解。
娃娃的世界那么纯粹。成人也可能如此吧!之所以总相害相杀,大概是彼此不爱不了解不尊重或缺乏有效沟通。无论当妈妈还是什么,一定一定要有耐心,学会肯定和赞美,因为我们爱着,也因为娃子/甲乙丙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ta认为对的东西在,爱ta/尊重就该站在ta的立场上,去给予理解与包容,至于是否符合主流,是否需要影响、纠正,那是另外一件事……这是一个漫长的磨合过程,期间,我们必须保持警惕的是:掌握有度。纵容却只会让人觉得那些都是小事儿,滋滋然享受的同时,更加得寸进尺。(这个体会比较深…因为……假期里我就是这样心安理得折腾她……)错了,就应该有惩罚。比如埃米尔的关木工房。同样,罚了,意识到为何不好了,就应当放下,重新给予信任及尊重,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翻出来数落。我们是凡人,时常会做出违背自己内心的事情,为了避免这种意外的发生,也许,我们可以学阿尔玛,用爱来唤醒容纳,通过记事疏通心绪,并在慈爱的陈述中结束每一天,放下小小的淘气带来的嗔怒惊吓,不留隔夜……
ECOND STEP
学会理解:抛掉你所习惯的、认为的理所当然的东西,重新从零开始认识、看待一件事。
以前想不通,小娃子为啥可以那么固执,不断地重复单调的一句话/一个字…国庆期间在朋友那自个儿自发做了一回,才明白——是在闹关注以及肯定。一个劲儿地喊着的,其实就是我希望你认同甚至赞赏的东东。很孩子气……可是这就是我能想到的,最简单粗暴的表达方式。虽然可能含有玩笑或者故意的成分,但,谁会去闹腾一个不相关的人呢?所以,如果在意,请丢掉你认为的东西,哪怕这对你来说,简直不可思议/不可理喻……
附:动人时分
1
《淘气包埃米尔》读后感(五):如果我能遇见他
如果你去过瑞典,恰巧看到一个男孩樱桃树下拾果子喂马,或者踩着高跷跳舞,又或者爬在树上看风景,那么,你可能遇到勒奈贝尔亚村最淘气的孩子了,他叫埃米尔。在没遇见埃米尔前,我只听过杨红樱的马小跳是个淘气包,后来才知道,原来马小跳也是有师傅的啊,在这点上,这个埃米尔可真是当仁不让。
先来认识一下埃米尔的“奶奶”吧,瑞典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阿斯特丽德•林格伦(Astrid Lindgren)。这个被大朋友小朋友亲切称为“童话外婆”的故事大王,一生为孩子们创作了很多经典的儿童形象,比如埃米尔,比如长袜子皮皮,比如小飞人卡尔松。是的,你或许没有听过《淘气包埃米尔》,那你肯定听过《长袜子皮皮》,那个古怪的小姑娘总是令人难以忘怀,下次一定来说说那个特立独行的小丫头。好吧,还是赶快回来说说埃米尔,虽然他不是一个很爱吃醋的男孩子,但是把他在一旁凉久了,谁知道他又会干出什么令人头疼的事情来。
埃米尔的出场可真是萌翻了,一双圆圆的蓝眼睛,红苹果似的小圆脸蛋,加上一头金黄色的卷发。如果他不乱动,就像他的妹妹小伊达那样站着,那肯定很多人要夸奖埃米尔的爸爸妈妈,怎么生出这么可爱的孩子啊。可是,也只有勒奈贝尔亚村——埃米尔生活的村子——的村民才知道这个孩子有多皮,要不然,为什么他们总是撺掇埃米尔的妈妈将他送到美国去,甚至宁愿筹集钱币送他去“祸害”美国。要知道,这些村民都不坏,而且都不富裕。
还好,埃米尔的妈妈真是一个有长远眼光的妈妈,她一直坚信这个调皮的孩子会成为一个大人物,而且是市政委员会主席。虽然书中也暗指长大后的埃米尔确实办到了,但是我怎么那么怀疑呢?不是不相信埃米尔的能力,虽然小时候的他淘气到不行,但是每次恶作剧中那闪现的小聪明像一枚枚克朗币(瑞典货币,埃米尔爸爸的爱),尽管分量不重,可很有价值。只是觉得,依照埃米尔“无乐不欢”的性格,要他一板一眼的夹着个小皮包,带着一副方方正正的眼镜,然后拖长了调调发言……想想都要笑起来。说不定,眼咕噜滴流一转,又在策划什么好玩的游戏。
我为什么这么想呢,你只要读读埃米尔妈妈那几本被墨水浸透了的蓝色小本子就知道了。里面记载了埃米尔闯的各种祸,至于还有一些“漏网之鱼”呢,或者是妈妈被农场忙碌的活挤忘了,或者是不好意思记下来,又或者本子实在不够厚,记不下啦!
一想到埃米尔闯的祸,我就乐的不行。请原谅我这个笑点很低的家伙吧,不然,我说几件给你听听,保准你也得掐着自己的大腿,转移笑点。
就说一开始喝肉汤那件事吧,有多少孩子能把自己的脑袋喝到卡在罐头里的?或许也有那么一两个吧。那么接下来的事情,我保证没有哪个孩子像埃米尔一样淡定。他虽然也害怕要在罐头里度过余生,没法再戴着他心爱的“麻子”帽子了,可是他又为洗头的时候不用洗耳朵而感到满足。然后竟然像去旅行一般,戴着奇怪的汤罐子帽子去了镇上的医生家。还没等医生帮忙,就自己撞碎了妈妈心爱的罐子。碎了也就碎了吧,拼起来还是可以用的,谁知道,埃米尔竟然为了解释如何把头卡在罐头里的,竟又戴上了汤罐子帽子!难怪埃米尔爸爸生气,宁愿去羊圈里呆着。
要说起埃米尔的爸爸,那真是够倒霉的,除了每天要维持特侯尔特庄园的运转,节省每一枚奥尔,还要担当埃米尔花样百出的恶作剧的受害者。难怪爸爸总是惩罚埃米尔坐在木工房里闭门思过,当然,埃米尔肯定不会乖乖闲着。不过,很多时候埃米尔给爸爸造成的恶作剧都是无心的,比如像用老鼠夹子夹到爸爸的脚指这件事。埃米尔都说了,真的是为了怕老鼠去咬爸爸的脚趾,才将捕鼠夹子放到了爸爸经常休息的脚下;又比如,后来将满满一盆帕尔特(黑麦面加猪血做的面糕)扣到躺在早地上休息的爸爸脸上,埃米尔很是委屈,因为他是准备用热烘烘的帕尔特来赔不是的;至于后来再一次将土豆饼扣到爸爸头上,这也有李娜(埃米尔家的挤奶女工)的错,谁让她经受不住埃米尔的挠痒痒呢。还有一次在家庭拷问会(牧师了解大家对教义的了解程度)上,埃米尔不小心将爸爸关在了厕所里,以至于爸爸在逃生过程中卡在了厕所的窗户上。对于这件事,我可真要为埃米尔说上两句,他真的是在关闭鸡笼、猪圈之后,顺手关上了厕所门,谁让埃米尔这么尽职尽责呢,而谁又知道爸爸恰好在里面呢。
幸好,家族里还有阿尔佛莱德这个壮实的长工,他也是埃米尔小时候最好的朋友(像他这么活泼的孩子,肯定会有很多朋友)。每次埃米尔闯祸,阿尔弗莱德都会站在埃米尔这边,或者帮他收拾残局,或者陪他去河里泡上一把澡——埃米尔最享受的事情。而埃米尔也非常真诚的对待这位跨年龄的好朋友:随时带着他送的木头手枪,独自去军营里找他,在他生重病的时候不离不弃。当看到埃米尔在雪地里,咬着牙拖着奄奄一息的阿尔弗莱德去镇上医院的时候,我的眼泪就啪啪往下掉了。好吧,我承认我的泪点也很低,难道你不被这个小孩的坚持、义气、聪明和勇气所感动吗?要不是他的一意孤行,估计阿尔弗莱德早就被撒旦抓走了。
如果你仅仅知道以上这么几件事的话,那只能说你只看了开头哦。在林格伦的书里,埃米尔是一边闯祸不断,又一边好事连连,不然你以为他在木工房里刻的三百多个木头小人是怎么回事,而他的卢卡斯马、小猪克龙、母鸡劳伦又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李娜总是不喜欢埃米尔,为什么小伊达就喜欢和哥哥一起,为什么埃米尔的妈妈总是在寻找他?
林格伦是一个特别懂孩子生活的“童话外婆”,听她讲埃米尔这些调皮的事迹时,仿佛在讲述正在听故事的你我的童年趣事,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喜欢她讲的故事的话,不妨去会一会这个埃米尔,说不定,和他坐在他家的樱桃树下交流心得,会是个很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