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梦里,菩萨带我走遍万水千山 | 出家记Vol.4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梦里,菩萨带我走遍万水千山 | 出家记Vol.4

2021-03-18 06:31:11 作者:妙元 来源:师父曰 阅读:载入中…

梦里,菩萨带我走遍万水千山 | 出家记Vol.4

  文 | 妙元法师

  这是《出家记》的第 4个故事

  缘 起

  人为道,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诳,精进无疑,吾保其得道矣。

  ——《四十二章经》

  和明镜相识,是在我前往讲经的寺院,他负责客堂,接待入住。

  寺院在一座名山半腰,风景区之中,每天登山望日的人络绎不绝,周末更甚。寺院办居士班,邀请我每月两次前往讲课。

  明镜1980年出生,是八零后的排头兵。按他的话说,一晃自己四十了,这就是白驹过隙。

  一个月两次的讲课,来往着实不易,两个小时的高铁,还得乘车一个小时才到寺院。每次,他必定跟随司机到高铁站接应,次日我讲完课,也坚持要送行到检票口。

  有时上山晚了,斋堂已经没吃的,他便马上生火开水,煮面给我吃。一碗素面,配上明镜自己做的辣酱,几片蔬菜叶盖在面上,咸辣之中伴着清甜,很是美味。

  明镜总是笑呵呵地看我吃面,就像一位老大哥,亲切、温暖。他总说,自己出家前没好好学习,出家后也东奔西跑不安分,一辈子吃了没文化的亏。

  看得出,在他内心,特别敬重讲经法师。一个人因为信仰入佛门,必定会逐渐清楚慧解对信仰支撑的重要性。

  祛病解厄

  明镜出家,已经是26年前的事了。

  那时,家中姐姐生病,久咳不愈,吃了很多中药都不见好。

  东北人通常在无从选择,困顿之时,习惯性地看看“仙家”。

  而这位民间“仙家”给出的解决办法竟然是:

  让他们家中选一人皈依、信佛。说这能替姐姐除病。

  救女心切,母亲迅速选择到寺院皈依,从此吃斋念佛。

  说来也奇怪,姐姐的宿疾,不久就好了。

  由此,母亲更加笃定这是皈依佛门的功德,于此更加精进,经常带着他到寺院做义工。

  这个简单的缘起,让他随母亲走进佛门。

  那时,父母在当地做一些副食品生意,较为忙碌,没空管他。

  他从小淘气,不爱学习。初中没毕业,便读不下去了。

  父母拿他没办法,便让他跟着学做生意。

  进货、出货,在店里打杂、收钱。

  能够不去学校坐冷板凳,让他做什么都乐意。

  初一十五,母亲去寺院前,会让他准备供果。

  他很细心,毕竟姐姐是得到佛菩萨照拂,才得以痊愈的。这些事情,他不敢怠慢。

  家中佛堂,他也会帮忙打理,换净水,用干净的抹布擦拭佛像,续上香火。

  明镜回忆说,曾经的认真付出,无形中培养了自己的敬畏之心。

  至今,他都保持着这份习惯:寮房整洁有序,供桌一尘不染。

  尤其是那一摞常年带在身边的经书,他异常珍视。

  一个人如何对待世界,世界也终将回馈给他相同的答案。

  梦境规劝

  在家中做了一段时间生意,母亲看他认真的样子,也较为欣喜,于是劝他皈依。

  一开始,他不以为意。

  但随着观音菩萨成道日越来越近,看着母亲加紧念大悲咒,他也有一瞬间动心。

  毕竟,信仰的选择,只会让一个人更有能量,他不再拒绝了。

  母亲给他买回海青,为他清洗晾干,叠好放在佛堂,等待次日一同前往寺院参加法会。

  那一夜,不知为何,他辗转难眠。不是多么重大的选择,但总有一些高兴的期盼。

  后半夜,依稀睡去,他梦到了观音菩萨。白衣飘飘,手持净瓶,骑龙乘云而来。

  菩萨对他说,想要成为我的弟子,就从眼前这个山洞钻过去。

  他也没多想,使劲往里钻。好不容易爬出狭小的山洞,菩萨点点头,骑龙远去。

  他梦醒,满身是汗。

  明镜说到这里,感慨道,那是他有生以来唯一一次梦到观音菩萨。

  不知为何,菩萨要让他钻一个山洞。

  如今他明白,钻山洞,只是一种考验形式,和禅宗祖师让弟子砍柴、晒米别无二致。

  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直下承担。

  人生之路如这山洞,往前总会有出路,犹豫,就是自设障碍。

  生意无门

  再长一些,明镜到了当兵的年龄,家人让他去部队。

  但他早已习惯了做生意时忙碌中略带闲适的日子。

  拒绝无用,他带着自己攒的钱,离开家到北京打拼。

  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做出一些像样的事情给家人看。

  但大城市的竞争远远超乎他的想象。没多久,带在身上的五百多元就用光了。

  生意无门,他只有厚着脸皮回到家人身边。

  紧接着,家人给他介绍了一份工作,在当地公路货车检验处,算是个安稳的饭碗。

  说是介绍,其实是母亲拿出家中攒下的三万块钱托关系“买”的。

  上世纪90年代的三万块,不是小数目,倾尽了家中多年的生意积蓄。

  后来,他姥爷知道了这事,硬是把送出去的钱从中间人那里夺回来。

  工作当然就黄了。

  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

  一方面,他不忍心母亲花这么多的积蓄“买”一份工作给他。

  另一方面,他对姥爷的阻止感到失望。

  他发现一个事实:

  自己既没能耐做成生意,也没脸皮继续依靠家里。是他自己不念书,才导致家中左右为难。

  比起曾经梦中的山洞,现在的他,找不到出路。

  有时候,承认自己的弱小,也算是在这广阔天地中的一份知足。

  比起逃避,这样的承认,让他愿意选择其他出路。

  

  一念山河

  那时的明镜,想到了寺院。

  或许去做一做义工,也未尝不可。总比在家困顿着好。

  就这样,他每天往返寺院做义工。

  虽然没钱,但毕竟是目前能找到的最好归宿。

  每天早起,帮着购买食物、法会物资,斋堂帮忙洗菜、洗碗,清洁殿堂,收拾垃圾,什么活都干。

  放下对金钱、生意、家庭的执着,他逐渐变得轻松。

  在寺院,义工们不求任何回报。

  这种无所求的奉献方式,反而让大家彼此和乐,无所争斗。

  做义工期间,不断有一位邻村的同修劝他出家。

  那位阿姨家中无子女,经常感叹,若有自己的孩子,一定让他入佛门,这可是大福报啊。

  他不明白为什么选择出家就是大福报,但也默默听在心里。

  又是一年一度的观音成道法会,那是他几年前皈依的日子。

  总觉得每年的这一天,对自己而言,有一些神圣,也有很多亲切。

  因为他很少听别人说梦见观音菩萨,由此他感觉菩萨特别“照顾”他。

  法会前三天的布置是最忙碌的,他每天回家躺下就睡着了。

  一夜梦中,梦到一个和蔼可亲的胖和尚,向他挥手,示意他过去。

  

  他问:你要带我去哪儿?

  胖和尚笑呵呵看着他,也不说话,带着他往前走。

  他问:你是观音菩萨派来的吗?

  胖和尚这时转过头,说:孩子,我不是观音菩萨派来的,但菩萨知道,我和你相识很久很久啦。

  明镜回忆说,那个梦境很长,他和胖和尚去了很多地方。

  大漠孤烟,塞北江南,湖泊海岸,天池峡谷。似乎穿梭了很多时空,回顾了很多似曾相识的人。

  有一些场景,看到了,便落下泪来;

  有一些人,看到了,便觉得亏欠太多;

  有一些声音,听到了,总在耳畔。

  这一切,似乎就在昨天,重重关联,无尽纠缠,却又让人甘之如饴。

  梦醒,他明白了,胖和尚是一位向导,带他对过去种种做最后的回眸,认真告别。

  他发现自己竟然没有什么理想,但又并不想顺从现实。

  他飞不出这世代居住的旷野,同时也并不想继续世代居住下去。

  就这样,他在心里做好了准备。

  故人相知

  ‍

  决心出家,就这么一瞬。

  但这一瞬啊,却又包含了无穷无尽的累积。

  这就像毛虫破茧,豆粒发芽,最初的那一点生发,需要积累多少的养分和力量。

  这点生发之力,看似微不足道,但实在力大无穷。

  存在于生命中的那份寻求蜕变的张力,势不可挡。

  明镜参加了观音成道法会前一天的剃头准备,和他一起发心出家的有五位。

  听说寺院新来一位住持和尚接任,就在法会当天,一并给大家剃头,大家都很期待。

  让他最难忘的不是剃度仪式,而是法会上,迎请的宝盖下,随引礼缓缓走来的那位新任住持。

  那位住持,便是那梦中胖和尚。

  从未谋面,确是故人!

  他信仰内核里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给他带来了更多的信心。

  他不再怀疑佛教所说的因果,因为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缘起的不可思议。

  那些我们看不到的,实则早已系在我们的生命之间。

  那些我们总也抽离不了的,其实早有出路,只欠你的一次转身。

  师徒梦中相认,就是这么耐人寻味。

  而他发心出家,也在这光怪陆离的纷繁世界中,平凡无奇地诉说着“回头是岸”的可贵。

  千日别离

  家人这一关是最难的。刚出家不久,家人就知道了。

  毕竟母亲是居士,当地寺院之间的同修多有相识。

  这样的消息,逃不出家人的耳朵。

  但他厌倦了家中的生活,父母找上门的时候,师兄早早带他躲到藏经楼。

  客堂的大师兄劝父母的时候,他便随师兄连夜走山路离开了寺院。

  走之前,他请人带一句话给父母:别再管他,自己的路自己走,三年后他再回家看望。

  父母终究还是没有追上远走的儿子。

  他至今无法想象,见不到他的父母,是怎样的日夜牵挂。

  很多夜晚,在离家很远的寺院,他也思念家人。

  念到难受,只能抬头看看天上那轮明月。

  都说一月千江,此时如果父母也看到月亮,也就算他们看到彼此了吧。

  他深知这份牵挂是该放下的情执,但他更清楚地感受到了一种长久的如影随形的撕裂感。

  如同把身上的一块血肉割下,每天切开一点,撕扯一点,扯开的伤口刚愈合,又被再次撕裂。

  放手容易,放下太难。

  

  如今二十多年多去,肉已割下,伤口结疤。

  但那份曾经的痛感依然还在,只是随着父母的老去,这份痛感变成了亏欠。

  明镜说,或许这就是属于他的必经之路。

  有些关口,需要自己度过,不论是劫是缘。

  出家非缘不成,离家是劫难逃。

  听着他一番回忆,看到他眼中闪烁的泪花,我明白了:

  劫数也好,缘分也罢,唯有将所有亏欠化为无私,用无悔作为注脚,才能在这孤独前行的路上,聊表慰藉。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众号师父曰()原创首发,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在后台留言。对违法使用本内容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为保护隐私,本栏目受访者采用化名。图片来自网络。

  栏目作者 | 妙元

  八零后僧人,宗教学博士

  若要回眸,我会擦干泪水。若已转身,我将不再回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