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十七岁的轻骑兵》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十七岁的轻骑兵》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3-20 03:11: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十七岁的轻骑兵》经典读后感有感

  《十七岁的轻骑兵》是一本由路内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8-4,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七岁的轻骑兵》读后感(一):追忆似水年华

  这一代人,这个工人群体生活的世界于我是有一些隔膜的。所以始终谈不上真正的喜欢。

  他们在那个荒诞岁月里肆意挥洒的青春与热血,终究需要凭借某个人的笔触记录下来。那么路内就是其中一个。和王朔写大院干部子弟的风格,有一些相似。或许是皮里的放浪不羁,骨子里的悲悯。

  他们的出路就是父母的样板,原以为会在工厂里度过漫长的一生,他们讨论的好与坏无非是这个厂与那个厂,大多数人没有想过离开这里。那些离开的人成为他们奋力追逐、保护和永远谈论的对象。就像《少年巴比伦》中的白蓝,《十七岁轻骑兵》中的表姐。

  《十七岁的轻骑兵》读后感(二):四十乌鸦鏖战

  四十根鸡巴在寒冬里萎缩着 未勃起的它们型号如此一致 你若爱一个女孩 不曾开始于勃起 或许你是真的爱上了她 空虚 寂寞 寒冷 稻草人女孩还是会爱上那个勃起的男孩吧 他还能硬着 可以性交 血液循环着 在那幽暗隐蔽的地底舞厅交媾 在那铁皮打起来的温州发屋缠绵 在那报纸糊的厂房偷欢 深入一百次 浅送一百次 浅送一百次 深入一百次 摩擦 可以取暖 可以生火 可以产生快感 可以高潮 在这个一百年来最寒冷冬季 四十只剃着莫西干的乌鸦 如同四十胞胎 悲鸣悲鸣 在下一个春天里 四十根鸡巴如雨后春笋 刺进天穹

  《十七岁的轻骑兵》读后感(三):四十乌鸦鏖战记

  果子与尸体簌簌落下 畸形而饱满 干瘪而丑陋 腐烂而香甜 怯懦而无畏 降落在 过往 未来 沼泽 下水道 马桶 洗碗机 垃圾桶 大海 树梢 墓园 教堂 性工作者床上 过往回到过往 未来回到未来 四十只乌鸦俯冲而下 遮住过往 多少只冲果子 多少只冲尸体 多少只都冲着 多少只单单只愿坠落 似神魔 似蚊虫 似乌云 似骑兵 似死士 撕裂着百香果 人参果 银杏果 开心果的肉 啃噬着卡夫卡 尼采 鲁迅 斯大林 张爱玲的骨 群鸦所过 寸草不生 找不到呵 找不到呵 盘旋俯冲 盘旋俯冲 无聊到让人想死的重复着 下一次能找到吗 下一次能找到吧 十只乌鸦飞走了 十只乌鸦死掉了 十只乌鸦留下了 几只乌鸦重复着

  《十七岁的轻骑兵》读后感(四):九十年代的社会有这么乱么?

  这本书的简介是这么写的:

  《十七岁的轻骑兵》是作家路内最新的作品。小说延续了他“追随三部曲”的主人公路小路,故事也依旧发生在戴城的化工厂,作者用他驾轻就熟的调侃和嘲讽,追忆了十七岁的时光中有过的人物和故事。小说生动准确地再现了十七岁特有的迷茫和别离,并用忽然的伤感来体贴那特有的成长。

  路内的小说是一代人的精神镜像。他笔下的青春,不仅是年华,也是灿烂的心事,不仅常常受伤,也饱含生命的觉悟。——第14届华语传媒大奖授奖辞。

  十七岁的男同学女同学们,还有同学们的老师们、实习单位的同事们,满嘴的脏话。九十年代的社会有这么乱么?

  文笔流畅,满嘴的脏话实在是看的有点儿反感。

  《十七岁的轻骑兵》读后感(五):淋漓的少年气

  路内的文字有种淋漓的少年气,像碎钢机硬生生把铁嚼成渣渣一般,死摁着一股野劲。简单摘三段: 1、轮到我坐在水槽边,温州姑娘很温柔地将洗发液倒在我的头上,她的手指伸到我的头发里,热水顺着我的头发往下流。她带着浓重的南方口音,我闭上眼睛,幻想她是我喜欢的女孩,她的手,在幻想与现实中都伸到了我的头发里,为我轻轻地揉搓,好像我的头颅上有一道巨大的伤痕。 2、我和飞机头郁郁寡欢地往回走。我觉得我们真很爱可可,虽然没法为她抢回手串,但愿意出钱给她买一条,也算尽心了。我们顺路去了纺工职校,在那儿看到了司马玲,她独自坐在操场的司令台边,风吹着她的长发,她显得沉静而又优雅,完全不像是个女煞星。那串红珊瑚手串,那么醒目地,挂在她手腕上,非常耀眼。我们要是冲过去给她一砖头,就能抢回手串,赢得可可的芳心,但不能这么干。司马玲也很美丽,她像可可一样美,我们不能打一个美丽的女孩。 3、我对大飞说别吵了,吵这个有什么用,难道你真的喜欢和一个十四五岁的短腿男孩,还操着外地口音的,在这个铁路桥洞边上吵架?你自己也是这个年纪过来的,应该很清楚,十四五岁的男孩,固执,傻缺,全世界都是他的。他这种仇恨的目光我见多了,发自内心同时又很像是表演。所有的小流氓都擅长使用这种眼神,其实它一文不值。

  《十七岁的轻骑兵》读后感(六):和路小路一起失重的年月

  “是的,我还在写着那个倒霉的化工技校,没有名字只有绰号的小青年,“风一样的谜之女孩”们。时间像倒影,前半生想不通的事情变成后半生的笑话,反之,也成立。记忆和虚构叠加成另一个平行空间,尽管写了八年,一晚上也就读完了。”

  拿到书看到腰封上的这段话,心里一酸难过的想掉眼泪。是的,路內还在写那个尘土飞扬的小城,空气到处飘扬着分泌过剩无处释放的荷尔蒙味道,四十个肆意飞扬的化工技校89级机械维修班的男孩和纺织中专女孩们的故事。

  相较于追随三部曲,我反而觉得十七岁的轻骑兵里的路小路成为了一个旁观者。他讲莫镇的女孩、90年的圣诞夜、偷书的飞机头、逃亡的表姐、通缉犯傻彪…此刻觉得自己变成另一个张小尹,路小路青春里的男孩女孩们都在我脑海里生动地奔跑了起来。

  终局里路小路再遇见花裤子和卵七才真正的感到一切都无可避免地逝去了,他开始想念每一个青春里他爱过的女孩们,但又觉得应该一路向前地走下去,没有什么值得留恋。

  “我猜想在这个时间之中还有另一种时间,在这个夜晚之上还有另一个夜晚。这句话可以一直翻版下去,直到耗尽我的记忆。”

  我的十七岁到十九岁,一直陪伴在我青春里的男孩是路小路,想对他说声谢谢,但舍不得说再见。

  《十七岁的轻骑兵》读后感(七):无法逃脱的时代

  在最后一章里,小路说,我活到二十四岁,技校的那帮同学已经全都找不到了。时代像一把巨斧,把十七岁和现在割裂开,你只能站在此岸,和它遥遥相望。这种分离,容易使人产生一种晕眩和幻觉,并且因为中断了记忆的延续性,成为了人生最亮眼的色彩。

  小说还有另外一种明显割裂开的关系——男孩和女孩。在故事里,女孩总是比男孩成熟很多,她们像魔女一样闯进男孩的世界里,男孩不顾一切的骑着单车狂追,但是这种追逐就像梦中脱一个女孩的衣服,怎么也脱不完,怎么也追不上。女孩的在场是一种偶然,她们只是恰巧出现,她们都想着离开,她们永远都不会属于我们。男孩永远生活在自己简单的逻辑里,不去理会外面的世界。他们可以为了女孩去偷书,去抢,去捉杀人犯,去做舞男,去被人砍一刀。可惜这种充满荷尔蒙的行为只是一厢情愿,最终的结果是把自己折腾成了一个傻逼。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得不到,被女孩骂傻逼就改变,他们仍然生活在这么一个逻辑里,仍然会为了女孩去偷去抢,去捅别人一刀。

  长大后,过去像一个垃圾堆,谁都不愿提起,我们应该为那些岁月的幼稚和无知感到羞耻。但有些人的十七岁像一个巨大的磁铁,无论如何都无法逃脱。小路始终晃荡在戴城,花裤子说自己已经和过去彻底断了联系,但还是回到这个小地方,还招了个和不愿提起的丹丹很像的女孩。那些遥远的夏天会在每一个燥热的中午被想起。如果在被冻得要死的冬天抬头,你会看到一群乌鸦,仿佛摆脱了时间的引力飞向远方。

  《十七岁的轻骑兵》读后感(八):认真地回忆了一下自己的十七岁

  14岁的那一年,许愿说要在17岁这年,找到一个犬夜叉这样粗鲁小气又温柔长情的男朋友

  那年当然没想到这年的自己身在政治文科班,56个学生6个男生,丑的丑傻的傻,除了走廊校道迎面相逢的礼貌性点头之交外,连多说一句话的可能也没有

  那是2008年,发生了很多大事的一年,自己也才意识到,比起男朋友,女朋友才是最重要的,每当看到别的女生总是呼朋唤友,成群结对而行的时候,便羡慕到嫉妒,而那时候的自己连交女朋友的勇气都没有,与14岁那一年一样,为不得不一个人独自行事而感到可耻,却仍然不知道,要怎样像她们那样,有聊不完的话题,笑不完的笑

  以致于一个同学说想跟我做朋友的时候,一度怀疑这件事可能只是自己的幻想,那些我们两个人的秘密时光也并不为他人知晓

  她是外宿生,在我们达成了做朋友这一约定后,她总是买很多好吃的零食,在中午大家都回宿舍午休的时候,我们躲在已经毕业离开空无一人的高三的教室,一起吃,几句话的聊天,小声的笑,一直到如今,不再觉得一个人独行是可耻的的行为而觉得享受的今天,有关那段秘密交友的时光,仍然是我人生中迄今为止最美妙的时刻

  自己的十七岁远不如书里那群少年的丰富多彩,一起打架,一起实习,一起追女生,一起无聊,以及可以有那么多可以点名记录的朋友,但十七岁,确实是一个遥远而又值得追忆的岁月,想起来模糊一片,却觉得无比美好

  《十七岁的轻骑兵》读后感(九):标题

  

读到第一章,我有些不愿意继续读下去了。我觉得书中文字粗鄙,意象浅薄……

然后我很快地读完了这本书。作者笔下四十个人的群像和以我、大飞、飞机头、花裤子等人为主的小团体,渐渐栩栩如生了。读的时候甚至能让人发笑勾画。我有些共情。

我有些诧异,但我也觉得合理——为什么我会共情呢?青年们不知何来的江湖气,拳脚生风,英雄救美,和我没有关系。记得姜老师说过,你们作为985大学的学生,毕竟是少数。站在所谓高处对众生体察或者共情,能被斥之为虚伪吗?但我确确实实地在自习室读到发笑,觉得路小路真坏、真好、真深刻、真肤浅。

我后来上网查了路内这个作家。他丰富的社会工作经历,似和他笔下的主角相合。这本《十七岁的轻骑兵》仿佛就是他三部曲的注脚。这系列的人物有的鲜活,有的消失,在大历史的预言里翻滚浮沉。但不管他们是鲜活还是消失,路内都赋予了他们人格,鲜血,脏话和拳脚。这是对大历史的一次偷袭。

最后,这本书文学技巧上也很有趣:很多篇小故事交叉在一起,在不同篇目中隐秘或直接地互见,让读书少的我也体验到了一把有范畴的互文性阅读,不得不说作者的安排和运笔到位。而最后一篇时间流逝,视角拉开,也让人有浮出历史和青春水面,大口呼吸,怅然若失之感。

  《十七岁的轻骑兵》读后感(十):混沌里的十七岁

  手里有一本路内的新作《十七岁的轻骑兵》,路内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早些年读到他写的《少年巴比伦》和《追随她的旅程》,十分惊羡。读着路小路的这些故事,过程就像一个分频器的作用,把我调到了一种共鸣的位置。可以说,没有相关的生活经历并沉浸其中,写不出来这样好看的作品。

  这部《十七岁的轻骑兵》讲的是跟追随三部曲一脉相承的故事,讲述了化工技校这些年轻人的恣意成长。可能是因为篇幅限制,少了路内长篇里那种哀而不愁的感觉,有时候读到快要轻叹之时,故事就戛然而止了。

  路内年长我差不多一个时代,但看他写的故事,就像我自己经历过的一样,这种感觉在我当上工人以后更为强烈。直到有一天,我在工厂仓库里面对着一堆模具,准备找一个装到冲床上面。这些模具乱七八糟地堆在一起,叠成小山,有些是A3,有些是铬12,不管什么材料,它们都很重。后来我还没有找到那副模具,这些旧的模具就翻了。本来进入工厂上班,我有一种宿命感,觉得人生就是被设置成了这样。往后养伤的日子里,我又重读了路内的这些故事,心里就有一种念头:我一个大学毕业生,怎么就来到工厂当了工人呢?

  所以我就辞职不干了,我不愿意像化工技校的那些少年们一样被困在戴城里无处可去,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十七岁已经离我很远了。青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青春却不是永恒的。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再认为当工人是一种宿命了。

  在《追随她的旅程》里,路内写到,十八岁的时候有一种错觉,就是以为生命起始于十八岁吗,在此之前,世界一片混沌。也就是说,这些少年的故事全在混沌里,我们只能通过一件又一件独立事件去回味1991年,去听说那些十七岁的轻骑兵。他们有一些匪夷所思的行为,比如去新华书店偷书给租书店,送表姐逃亡到上海再去美国。倒头来,这些事情都被映射在时光里,前半生想不通的事情变成后半生的笑话。

  尽管如此,我还是纳闷,他笔下那些故事悲伤的内核究竟在于人还是时代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