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十七岁的轻骑兵》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十七岁的轻骑兵》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09 20: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十七岁的轻骑兵》读后感精选10篇

  《十七岁的轻骑兵》是一本由路内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图书,本书定价:2018-4,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十七岁的轻骑兵》读后感(一):你的十七岁里有什么?

  写完《慈悲》之后,已经很久没有路内的消息。最近,路内出了本小说集《十七岁的轻骑兵》 ,于是迫不及待的买来大肆啃读一番。一如既往还是熟悉的路内,令人百看不厌青春,这是路内独有的青春物语,属于他,也属于他的时代

  如果你从第一本书看起,喜欢上了路内,那么他的每一本书都应该找来读。无论你是因为幽默肆意的语言爱上他,还是因为元气淋漓的青春记录,你都会对他爱不释手

  对一个作家来说,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属于自己独有的表达方式,自己的写作符号,毫无疑问是艰难的,因为这种语言气质会伴随你的大部分作品,甚至所有作品。无论你是一层不变,还是喜欢探索更多可能性的作家。应该说,语言是辨认一个作家的第一个标志

  而路内的语言就成了我们辨认他,甚至爱上他的原因。路内有很多作家的影子,王小波、王朔、村上春树,或许更多,毫无疑问你都能从字里行间发现这些作家的身影若隐若现的藏匿于其中。然而,路内又不属于他们,他有属于他自己的独特密码。他的文字好读,流畅,毫无羁绊,语言肆意潇洒天马行空,读下来让人畅快,让人迅速进入他编织的故事

  读多了他的语言,容易让人忧郁、让人伤感,哪怕是伴随着死亡、未知迷茫或者鲜血淋漓的故事,他依然让人不知从何处升起一种莫名的伤感。他擅长营造这样一种氛围,他更擅长在字里行间通过独有的文字魅力,让这种和青春,和逝去的那种无奈、伤感流落其中。

  在文字的王国里,他是一个擅长制造气氛的忧郁的诗人

  《十七岁的轻骑兵》依然没有跳出路内的叙事母体,他依然在写他笔下残酷青春,或者说酣畅淋漓又带着些许伤感的青春物语。读路内的故事,有时候恨不得都想成为他故事里的主角,路内是幸运的,或者说路内是有魔力的,怎么他的笔下或者他的青春里就有这么多的故事?

  那一年的十七岁,你经历了怎样荒诞不羁的青春,现在想想可能个人都有情窦初开,每个人都有无数的梦中女孩,然而似乎没有谁能够写出她们的故事。他笔下的那些女孩,个性鲜明,才是真正的有故事的女同学

  《十七岁的轻骑兵》由十三个短篇组成,除了最后一篇是最后的回忆之外,其他的似乎都发生在十七岁,发生在读技校那段无聊时光,那段懵懂冲动,又一往无前少年时光。每一个故事,也并不复杂,他写了一群记忆里的人,大飞、花裤子、路小路……他们构成了这些记忆的全部主角。而每一个故事似乎都和一个或者某一群记忆中的女孩有关萌动的青春,注定伴随着无数令人回忆起来,眼角发酸的故事。

  恰如王菲唱的那样,“如果再见不能红着脸,是否还能红着眼。”可以说那是属于路内味道的匆匆那年。只不过他的匆匆那年,没有那么多矫情桥段。更多的是一群鲜衣少年,肆无忌惮而有略带忧郁和苍凉的青春,在技校,在戴城,在莫镇。

  其实,读完之后,你在一方面感慨路内所经历的青春故事之外,不管是纪实还是虚构,那些都足够丰富,另一方面,那种潇洒流畅的叙事,如果第一次读一定会让你惊艳。那些看似不值得一记的往事,在路内的笔下就突然酿出了味道。

  路内自己说,他写这些故事的时候,并没有想要的什么奖项之类的,因为那是一种写high了的状态。确实,高产的路内,《少年巴比伦》只写了八个月,令无数人感慨和羡慕的才气。当然,从现在来看,我们似乎也不知道路内的极限在哪里。

  即使是写青春,接下来他又会在路小路、夏小凡、水生这样的人物之间,又有一些怎样的故事,正在他的大脑里喷涌而出,我们都不得而知。路内曾经说过,作为一个作家的底线,起码也要写上十部以上的长篇。

  而从现在来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足够令人期待

  《十七岁的轻骑兵》读后感(二):再见路小路,再见

  在写作、阅读传播都在暗中提速的今天,耐心似乎已变成了一种奇缺的创作品格。比如在《繁花》出现之前,人们已经快要忘记酝酿了几十年后纷至沓来的好故事是什么模样,又比如已经很少能看到作家用十年之久的时间讲述同一个人物的故事,就像路内笔下的路小路那样。从2008年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少年巴比伦》,到《追随她的旅程》《天使坠落在哪里》与之组成的“追随三部曲”,再到最新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十七岁的轻骑兵》,路内以一种超乎想象的耐心和持久的叙说动能,不断搭建着路小路的世界——根据作者本人的介绍,这本书也终于要为“路小路系列”画上句点。四部小说构成彼此的前传、续作或番外篇,在这个浑融一体的闭环里,无论从哪一本读起都没有太大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十七岁的轻骑兵》的确是路内在对路小路的肖像画进行最后的添墨,同时也是对一个人物,和一段创作的生命路途的告别。

  十年前,在遍布着化工厂区的灰蒙蒙的戴城,一个名叫路小路的少年出现在街头,带着左右突奔的荷尔蒙诗意,从此进入路内的文学时间。他是技校的小混混,是糖精厂的学徒,是在九十年代国企改制和工人下岗大潮里受到冲击的最年轻一代工人,当然,也是无数后来进城失败小镇青年之一。如果说在文坛崭露头角时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小说主人公与叙事腔调,是路内的一种幸运,那么当最初的一切变成长达十余年和近百万字的跋涉,却依然能保持相当的鲜活好看,令人不得不叹服作者讲故事的才能。收录在《十七岁的轻骑兵》里的十三个短篇,写作跨度亦有八年之久,路内对于书写九十年代的不舍与执着,早已超出个人回忆所需要的剂量。可以很确定地说,他在自觉地对1990年来中国当代史中一个极为重要段落进行文学重构。这是属于一个小工人的九十年代,也是他从少年到青年,不断在废墟中寻找自我存在与未燃尽的历史余热的漫游时代。

  而这一次,路内要讲述的不是三十岁的路小路,也不是十八岁的路小路,而是十七岁的路小路。从成年未成年边界的这一小步后撤,并不是为了给理想天真腾出空间,相反,在《十七岁的轻骑兵》里,我们读到了比从前更浓稠的灰暗与压抑身体寒冷饥饿精神的无聊,像铁笼子一般罩住了路小路,他只能通过有限暴力进行象征性反抗。作为戴城化工技校89级维修班的学生,十七岁的路小路灰头土脸,对成长为一名工人的未来充满沮丧像样恋爱尚未发生,甚至连离开戴城的梦与决绝都还未找到。出生于1973年的路内,将故事的指针定格在了1990到1991年之间,这也是小说家自己的十七岁。如果说在“追随三部曲”里,路小路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更多地来源于九十年代中后期工厂改制风暴前后的茫然与溃败。那么《十七岁的轻骑兵》在时间上向着八九十年代之交这条边界线的前溯,则更多地让他置身于政治转折后青年学生中普遍弥漫的沉闷混乱无序。路小路的十七岁,面临着两个历史段落的前后夹击,承受着学生与工人两重身份的遏抑和被牺牲感。

  或许我们有必要在这主人公的名字后面加一个复数:十七岁的路小路们。路小路只是89级化工技校维修班的四十个男生之一,即使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他的影子和气息。当他们在温州发屋里理了同样的莫西干头,路小路想到的是“我将和他们一样,或永远和他们一样”(《四十乌鸦鏖战记》),四十个“我”构成了“我们”;与此同时,每个个体的丧失与挫败也都是集体的丧失与挫败,“他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她,这个‘自己’包括我们所有人”(《赏金猎手之爱》)。在这本完结篇中,路内似乎有意要在让路小路在四十张之多的面孔模糊、隐没。给全班黄色录像带的瘟生,偷书的飞机头,捅了老师一刀的刀把五,舞男大飞,不断追问空虚的花裤子,还有在这群技校生之间穿梭的形形色色的女孩。迷闷又孱弱的十七岁似乎要乘以四十倍才能得到一种虚张声势底气,不再是一个人的战争。当然,当轻骑兵们手无寸铁的失败和疲惫乘以四十倍,路小路提前宣告无路可走的青春,也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普遍性和集体共情。

  需要指出的是,当我们不可避免地要用“青春”来谈论路小路和路内的写作,首先有必要认识到,在一整个二十世纪,青春都是与中国的政治、历史及未来想象极为密切关键话语。它不应被后来出现在文学与电影市场中特指的“青春文学”或“青春电影”所窄化。路小路的青春,那些游手好闲、打架斗殴、不可抑制地迷恋风与云朵一样的女孩的反常举动,看似是在持续走下坡路生活面前无处发泄的本能,背后其实有极为具体的时代精神学与生命政治。可以说,个体的青春,从来都如同晴雨表一般能折射出历史变迁温度与湿度。就承担特定历史年代里青年人的历史情绪的这一点而言,路小路可以称得上是当代小说中一个难得的典型,即使今天的文学批评几乎已不再使用这个落满了灰尘词语。但在这一个历史时段里所呈现出的饱满的症候性,他的令人难忘,却又都不如“典型”来得恰切和有力

  “轻骑兵”这个浪漫骄傲却又显然不够强悍的兵种,暗示着路小路们的青春,几乎难以避免地要陷入与无物之阵的搏斗,并且最终一无所获。路内如此命名路小路的十七岁和他的九十年代,以回到开端的方式给予一切以终局。这背后的历史本体与小说家更为倾向悲哀的历史观,其实仍存有很大的讨论余地。但在道别路小路的时刻,《十七岁的轻骑兵》最大的成功,或许在于写出了九十年代初期那种前所未有的沉闷、难测与无能为力,这是对路小路的个体生命与历史又一次共振的重要增补。在一个边界更清晰的的历史范域里,我们有幸看到了后来的工人路小路、进城青年路小路,在成为自己之前,在他最后学生时代里做过虚妄而有限的努力——“但他举起了投枪!”

  本文将刊发在文艺报,请勿转载。

  《十七岁的轻骑兵》读后感(三):一字一句都是对青春的追忆

  《十七岁的轻骑兵》是一本短篇小说集,每个故事之间互不关联,但是除开最后一篇都发生在十七岁,是一大串的回忆,那是懵懂可爱的青春岁月。书中人物他们的经历和疯狂是所有少年都会或多或少会有过的匆匆瞬间,充满了对感情悸动、对世事的冲动、和对梦想的无尽向往

  十七岁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不免要想起,我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十七岁。感觉是有人在学校做好好学生,努力压抑青春蓬勃的欲望,还有一些人依旧疯狂,肆无忌惮的,想让自己的少年时代拥有一些惊天动地的故事。亦有时间现实的残酷总使大青春里的小瞬间都变得无比混乱和破碎的。

  我想,这些都和路小路青春的想法不谋而合,每个人都怀揣着自己的梦想,也都有自己的勇敢无知,拼命需要挣脱生活的平常,告别自我的平庸;同样,那也是一段散发着爱恋气息的时光,几乎每个男孩女孩都有自己的秘密

  我读过不少青春,有黑暗的青春、明媚的青春、迷惘的青春、孤独的青春、疯狂的青春。路内的青春里大概有这些全部的形容词。但更多的,我在这本书里,深深的感受到的是“徒劳”两个字,伴随而来的自然是无尽的伤感。所感受到的作品的底色也难免暗沉了些。

  读过路内的人都知道,主角路小路的大多经历都和他自身的成长脱不开关系,他写作的灵感则来自于自己在技校里的那段时光,和书里的设定一样,他的专业是化工机械维修,班上只有四十个男生……那也是四十个正值十七岁的轻骑兵,却活得像四十只忧郁浑噩的乌鸦。“轻骑兵”和“乌鸦”两个词都是路内讲出来的。这四十只乌鸦就经常在一起做任何事情

  书里除了特别普通的喜欢跟在朋友后面混的主角路小路之外,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家里出租录像带的瘟生,经常四十个人在他家看三级片,喜欢和闷闷一起跳舞的大飞,为了追女孩而不去图书室偷书的飞机头,为心爱的女孩可可而捅了老师一刀的刀把五,帮忙表姐小雅逃离倒霉琉璃厂的奚志常,还有丹丹和花裤子……几乎每个故事,都是一个男孩和他喜欢的女孩之间的恩怨纠葛。也每个故事里的爱情,都被路小路和朋友们见证着、唏嘘着。

  这是一场友情岁月,也叫做追爱时光,在那些混沌岁月里,有错误狂妄,有无知与幼稚,就像最后一章里,花裤子说,十七岁是一段糟糕日子。但那轻狂放纵的一年也是独有而可爱的,每个人都可能沉溺在自己或别人打造的浪花里,感受十七岁的特有的孤独、疲倦美好。17岁,是心高气傲又没有远见成熟年纪,有多少热闹拥挤就有多少孤寂落寞

  我认为,《十七岁的轻骑兵》这本书的出彩之处,不止是青春主题带给我们的共鸣,让那个人都可以回想起曾经历过的类似的时光;也因为特定的时代背景才有了更深层次意义,使读者更能够去理解那段青春和青春里的历史。

  我们不难发现,书中的少年们都是戴城各技校的学生或是工厂里的临时工人,在那个90年代初是很普遍的。不管是学化工的,还是学纺织的。然后,好像在厂子里认真做事就能拥有稳定的工作,这在那个年代是不错的选择。而这亦预示人要被千篇一律的生活锁住,仿佛未来的未知被发现,对于前路的探索在日渐增长的过程总会消失殆尽……

  仔细一想,这样的人生轨迹到底是单调乏味的、灰头土脸的,甚至是恐怖的。很多人面对这样的未来,大概都和书里的少年们一样纠结不安,内心想要反抗,必须拼命制造一些浪点打破这单调与平静。

  这些17岁的少年少女对于这样的生活感觉到深深地无奈,却一时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与无力现实做斗争。他们的确是在为了生活努力,他们软弱无知,迷茫度日,却不曾给自己拼尽全力的余地与机会。过无所事事的又荒诞不羁的岁月,却又在内心藏匿大梦想……

  所以王安忆才会说,路内的小说无意间触碰到了90年代社会转型期间工厂里的矛盾、世情和人心,没有观念先行、刻意而为,故显得自然而又松弛,这才是路内价值之所在。那是固定的时代产品,很容易引起相同年代的读者的共鸣性。

  路内的青春故事,是在写一群人的空虚和孤单。他们相互吐槽也彼此慰藉,深厚的友谊和温情也不差的放置在文字之中,但依然能读出来一种徒劳感很足的孤独,而且那是无比强烈的。

  但也不得不说,面对生活的打击害怕新鲜感的消逝,这些无能为力的状况在每个人的青春里都发生过。徒劳的感觉或与时代背景无关,会悄悄的对照在每一位青少年的身上。值得更多走入青春的少年们庆幸的是,而今的青春是五彩斑斓的,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关于这本《十七岁的轻骑兵》,路内说道,90年代年轻人的青春,是没有更多出路的,尽管故事里增添不少浪漫,但现实问题总是严峻的。他想从这些故事里找回并向读者展现二三十年前的青春少年和时代风貌……这一字一句都是对青春的眷挽,是路小路和他的朋友们路过青春时的痕迹。

  路内的17岁早就过去了,我们的17岁也悄然离开了,少年的岁月飞快消逝了。有很多人想抛弃十七岁,也许它藏着太多青春的痛楚;也有更多的人和路内一样,即便在17岁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哪怕整个青春都是充满了“羞耻”与“徒劳”,但还是拼尽全力想要挽留住青春,每一段属于生命里的那些独特的瞬间。也许,更多人可以在路内的故事里找到自己少年时的影子。

  《十七岁的轻骑兵》读后感(四):自荐书

  这本书的腰封上没有邀请名家名人推荐,就只能野人自暴了。

  首先是篇目问题。之前在豆瓣阅读发布过6篇,单行本共13篇,其中12篇讲的是17岁时候的故事,最后一篇是回忆篇。其中9篇发表在各种刊物上,4篇是首发。13这个数字挺好的,暂时中止于此,将来可能还会再增补。目前的篇目次序基本就是按写作年份来排序的,增补以后不一定。

  豆瓣阅读的6篇,按口头协议,单行本出版以后就撤下来了。(豆瓣编辑很负责,很nice)以后会有全书的电子版发布在豆瓣。别再嫌贵了,当时2篇卖1.99元都有人嫌贵我真是想不通。纸书的价格决定了电子书的价格,纸张的价格决定的纸书的价格,这跟作者都没啥关系了。我本来应该搭卖面膜唇膏的。

  最好也别再嫌封面难看了,当然,表达一下也没所谓。

  这本书是被拍成电影了,同名,选了其中两篇改编的。导演是司南,以前少年巴比伦电影的执行导演(其实他是最初找我谈版权的人之一,后来的结果,只能说拍电影太考验友谊了)。主演是金雯昕、蒲萄、赵顺然(女士番位优先)。我很喜欢的李大光先生(以前演鸡头的)这次也出演了。我担任了编剧,一部分,有没改好的地方请问责导演及摄影指导(王猛兄弟)。

  《十七岁的轻骑兵》从第一篇开始写,是2009年吧?到现在十年了。反正你要是读过追随三部曲就能猜到,大体还是那个套路,只是变成了短篇集。也不求文学上的表彰了,写high的感觉蛮好。过去多年,一再被称为青春小说,这是个侮辱性的用词。后来写《慈悲》被某媒体称为工人作家,才明白啥是真正的离谱。总之,一句两句说不清。故事时间离现在快30年了,已经变成年代剧了,照理来说,不在青春小说的范畴里,但我看见跳广场舞的阿姨也在回忆青春,就会产生历史可以被打扮成青春之类的念头,也就原谅了自己的执念。

  十年里,每次写它都很欢乐。出书了,感觉自己是新人,努力酝酿那份可贵的忐忑。我也不是每次都会出来自荐的,大家珍惜。有评论恕不能一一答复啊,尽力。

  按惯例,感谢这本书的编辑,赵萍女士,樊晓哲女士。它的杂志编辑我记不太清了,特别感谢张悦然和周嘉宁二位。

  作者本人 2018年3月 发布于豆瓣

  《十七岁的轻骑兵》读后感(五):原谅我这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

  这显然是一段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简陋、贫穷、张狂,然而又蓬勃、多欲、顽执。与早年读路内的《追随她的旅程》如出一辙,记得当时买《追》书的时候,是因为被封面吸引住了,然后才被故事吸引住。这种吸引很莫名,也很奇怪,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既美又酷,既美好又残酷。

  路内要比我大一些,但大不了多少,他笔下的上世纪90年代初的事情,正好也是我对这个世界抱有觊觎之心的年代。那个年代刚刚经历过一场风波,风向突然变了,整个世界也突然安静了下来似的。所有的人各归各路,各行其道。但再也不是镙丝钉,他们循着自己的路数和方向摸索,企图找到另一种存在,安全的存在。

  路内书里的主人公们还没来得及去揣测那场风波,历史就被掀去了一页,准确地说是撕去了一页。他们上了技校,既是命运的安排,也是时代的需求。那时候上技校仿佛是一种既定的选择,大量的国企仍然苟延残喘,所有的父母还抱有一丝希望,可以让自己的子女接班。

  总之,和80年代初的百废待兴不同,90年代初的人们都持有一种观望态度,谁也不知道明天往哪里去,那么,留守在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里是最保险的。

  技校生们有着同龄人无可比拟的旺盛精力和整盅能力。他们抽烟喝酒打架撩妹,无所不能。对,那时候诞生了一种奇怪的东西,那就是录相机,如果谁家里有了一台录相机,就像拥有了某种身份的优越感。而录相机里播放的,从武侠到鬼片,再到艳情片,应有尽有。

  那时候也诞生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坦然地聚众收看艳情片,准确地说是毛片。看完还能继续围坐在一起咂摸,品评。就像看新闻联播一样郑重其事,所有的人最终都带着一种深藏不露的笑意和满足感拍手离去。

  路内小说的主人公们就是这样一群技校生,他用不下五十个奇特的名字或者说是绰号诠释了一个真正的小镇青年时代,铁和尚、猪大肠、杨痿、卵七、老眯、杠头、火罐、毛猴子、哈巴赵……这些名字奇形怪状、光怪陆离、荒诞不羁。你能想象四十个拥有这些奇怪名字的少年,一起进车间干活,一起排队吃饭,一起像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犹太人一样光着腚排队洗澡的壮观景象吗?当然他们还都一起看毛片,再一起捂着生理反应出门,他们又同时喜欢上了一个叫稻草人的女孩。

  稻草人女孩成了所有人的梦中情人,但他们发现稻草人女孩少了一根手指,她像其他车工女孩一样,少了一根手指,少了一根手指的稻草人女孩仍然是梦中情人,只是她没法同时分给四十个人。

  路内笔下的青春说不上残酷,但你在嬉笑怒骂无厘头的纠缠中,你能品尝出苦涩来,这种苦涩是青春独有的,群体性的自私、迷惘,聚众性的孤单、躁狂,就像有一双无形的手,在遥控着这些年轻的灵魂,他们从来没想过挣脱,又无时无刻不在挣脱。

  王安忆说:路内小说的好处,在于无意间触碰到了90年代社会转型期间工厂里的矛盾、世情和人心,没有观念先行、刻意而为,故显得自然而又松弛,这才是路内价值之所在。

  路内记录了一代人的青春,也打碎了一代人的青春。碎得一地鸡毛,碎得沉滓泛起,碎得异常模糊又清晰无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