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刺殺騎士團長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刺殺騎士團長读后感1000字

2021-03-24 03:38: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刺殺騎士團長读后感1000字

  《刺殺騎士團長》是一本由村上春樹著作,時報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NT$1200,页数:8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刺殺騎士團長》读后感(一):中年男人的GAP YEAR

  从1Q84之后再次读村上的长篇,去年刚出来的时候就对《刺杀骑士团长》名字印象深刻,当时还有一些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所以本来希望能有《奇鸟行状录》类似的体验,结果感觉甚至不如1Q84。

  村上的写法比以前细腻且流畅,结构上也是各种前后呼应。但是架不住这次的内容实在有点小家子气。讲的就是一个中年大叔遭遇中年危机之后花了小一年时间自省之后继续上路的故事。前边铺垫的不能说不精彩,但是最后从地下世界钻了一个山洞就出来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什么无脸男,免色,妹妹,小女孩,感觉都可以算是他和妻子的各种投射,甚至只是他一个人的内心反映。

  不过拜科技所赐,现在书里穿插各种音乐桥段的时候可以轻松从apple music找到数字唱片听,也算是多少增加一点趣味吧。

  《刺殺騎士團長》读后感(二):意志的力量是多么强大

  我理解,骑士团长是老画家的意念。虽然他在漫长岁月里保持了沉默,但心底一直有倾诉的欲望,所以借年轻画家的力量,在临死前重新回到这幅画前。

  这两对都是真实的父女。免色和他的女友是有实际的性,年轻画家是借梦中的意念和妻子做爱,而且她的妻子也认为这是他的孩子,所以又回到了他的身边。

  所以我感觉他想说,意念不是虚无缥缈的,是可以形象化实际化的,好像我们看不见的带电粒子似的,是不能否定的存在。比如他见到的开斯巴鲁的男子,书中说的好像是免色的恶的意念,最后差点伤害优理惠,他自己的女儿。

  无面人没太看懂,好像过奈何桥阴阳界的摆渡人,是人与幽灵之间的一种东西,所以没有面目。但小说一开头,他又回来找他画肖像画,意图是什么,一点儿也想不明白。

  书评有两个极端,有的说是他最好的一部小说,有的说人物情节都似曾相识,堆砌在一起。我没看过他其他小说,虽然魔幻的写法感觉有点扯,但理解他抒发的对人生的感悟,包括孤独、失败、情爱、死亡和活着。所以我整体评价还是很高的。

  《刺殺騎士團長》读后感(三):我是个idea

  补个书评,不然就要忘了,太琐碎。

  刚开始的无脸男的出现以为又是1q84般的世界设定,但冗长无味的第一本前半部分让人觉得根本啰嗦的像小学作文,充满了反问?思考?再反问?然后再认为这一切思考都没意义的结论.....村上是沉浸在这些琐碎中拔不出来了。一个被戴绿帽子的男人的内心被描述的破碎不堪,单论第一本直接1星....

  台湾本赖明珠的翻译可能对此也有所帮助,让文字更加破碎,这种翻译完全无视了中文语法,只是单纯的译字译句,毫无画面感。

  从免色的出现和idea的显现让人觉得故事开始有点意思,但是过于慢的节奏让人读的痛苦不堪,第一本结尾处开始有了希望,第二本逐渐渐入佳境。整本书高潮部分两个对比很有意思,我被困在未知幻境,小姑娘被困在面色家,真是奇妙的组合,但是有太多的不可解的部分,太多不够精妙的情节拼凑。和1q84相比差距太大,或许就是能量匹配不对,难以下咽。读完长舒一口气,终于结束了,一个被出轨男人的奇思妙想。少有亮点。可能就是这种无奈的文字说明中年男人面对危机时刻的无助和妥协,我的能量和这个还不匹配,真的抓不着。

  心理期望需要重新调整,但就像是李安拍完比利林恩一样,下一本还是会买的,但绝对不会再是台湾译本了。

  《刺殺騎士團長》读后感(四):所谓“骑士团长”(仅上半部)

  只读了上半部分,属于的是事件的发生篇,主要描写的是一位肖像画画家,少年时代遭受了妹妹死亡所带来的苦痛,之后又相继遭受到了妻子的背叛,便自己隐居在深山中,而身份奇怪的,年龄在四十五到六十岁的邻居“免色涉”让“我”来帮他画肖像画,他也对“我”我画的肖像画很满意,也委托了“我”去调查与他互不相识的女儿。

  注意事项:对于比较厌恶性描写的读者建议不要按顺序看(因为刚开始就有很多的性描写)与《挪》相比,书中的压抑程度是《挪》的两倍(特别是与妻子的对话与描写患有心脏病的妹妹那一段)。

  “所谓骑士团长”也代表在出租屋里发现的《刺杀骑士团长》的画作,则“骑士团长”这一人物的设定便是只有“我”才能看到的人物(也可以理解为内心所幻想出的人物。)

  本书最深刻的一句话

  “或许大家都到月亮上去了”。这是“我”对妻子说的话(当妻子背叛“我”时我与妻子的一句对白。)

  对于患有心脏病妹妹的感情表现在,从此之后“我”再也不敢进入密闭的环境里了,因为火化妹妹的小棺材给我带来了心理的阴影。

  虽然在村上春树的其他作品里,总是描写“井”(比如(挪)(鸟)(弹子球))但这部小说展现出内心情感的都被其他事物所代替(古墓,铃铛,洞穴,佛具)。

  这次的长篇巨作也是村上春树的一次写作的突破,大胆在下半部提到了中日敏感话题“南京大屠杀”。(由此也遭到了一些日本政客的抨击以及抵制此书。)

  本书评仅上半部内容。(第一次写书评,不足之处多多包涵。)

  《刺殺騎士團長》读后感(五):骑士团长的善与恶?

  第一篇书评就献给村上的这部刺杀骑士团长,毕竟是看了近十年的作家。

  大陆迟迟不引进村上的这部最新长篇,刺杀骑士团长,实在让我们这些村上迷等的心焦。据说大陆版本依然由林少华老师翻译,书名暂译作 失乐园骑士团长。前不久偶然发现台版竟然已经出版,于是立即定了精装版,毕竟一蓝一红的封面特别有感觉。

  不再废话了,说说这本书的内容。

  也许熟悉村上的读者有些会失望,书里依旧是从前村上书里隐喻或明喻的重复。先来说说这些重复。

  一 异世界 后院的杂草丛中的黑暗洞穴,让我想起 奇鸟形状录 里的那口深井,从外部潜入深井,从而在那黑暗中感受到什么,那黑暗中含有着什么,这次 黑暗的洞穴也是一样。只是那古铃太过吓人,当时半夜里读书的我被吓的决定先睡一觉,明天再读。

  二 没有女人的男人们 这次的主角依然是失去妻子的三十多岁中年男子。村上写过妻子不辞而别,和妻子离异,反正独自一人生活的中年男子。不同的事,这次妻子终于出场率高了一些。

  三 情人 没有已婚少妇当情人的男主角不是村上的男主角,笑。这种隐喻在村上以前的文章中太过常见,以至于,那位人妻少妇最后一次打电话来时,我立刻有猜到,下一句一定是,我不能再去你那里了。不过这次理由丰富了些,不至于像以前突然消失,再也无法联系。

  四 少女 不论是1Q84里的深绘里,还是出现在村上更早的作品里的各种少女形象,这次也同样出现了,秋川麻里惠,一个担忧自己乳房未能隆起的有勇气的十五岁少女。

  五 恶 其实村上书写的主题,大概是恶与非恶之间的战斗吧,像海边的卡夫卡里曾经出现的白色的让人恶心的粘腻的生物,还是这次在洞穴里 我 曾感受到的那粘腻恶心的双重隐喻,大概都是潜藏在黑暗世界里的 恶 的什么,而村上试图从文本上抓住这什么,与它作斗争。

  《刺殺騎士團長》读后感(六):读《刺》

  前几天总是看到专栏作家撰文讨论《刺杀骑士团长》。我忍不住好奇,从某宝买了一套。台湾的书两本卖110算良心价了。 主人公絮絮叨叨的小说总让人觉得亲近,不用正襟危坐便能进入一个世界。读罢,放下书本,倚着墙失神,比事后一支烟来的潇洒。他们的遭遇时常让我感到一种雾气蒙蒙的虚幻,雾下是骨感的真实。这种真实是在我不自知的情况下所流露出的,一如在镜头下,演戏状态比日常生活更接近自我真实。看小说不是逃避生活,而是重新生活。 村上的小说当属此类。除开这套,我共看过五本,看完就算。他的书读来流畅,亦能领受恰到好处的刺激,好比做了一次足疗。缺憾在于,书中文艺男唠叨的音乐,电影,人生小哲理,对我来说实在不算新鲜,更算不上深刻。 读《刺杀骑士团长》当然是愉悦的。先是书的良好触感,恰到好处的重量,再是书名,舆论带来的预先刺激,读书的过程也不会差,这就够了。村上从来不会让人失望,更何况是暌违已久的作品,当然,他不会给你太大惊喜。就不剧透了,深重的历史让大众议论,至于文艺理论,留给批评家吧。坐在书桌前看,在车上把书伸出窗外蹭光看,看着书中的人物画画肖像,聊聊天,做做爱,我的忧愁全被书中的人物吸走了,读完方知暮色已至。 村上果然老了,主人公开始听歌剧和各式古典音乐,流行乐更像是佐料。性爱场面不再是纯美的色欲与激情,有了贫乏和枯燥的意味。这一点,单从抽打就可以看出。从一开始,男主就想逃离一切,这仿佛是人类永恒的问题,谁不想丢下一切远走高飞呢?书中人飞不了,我却因他的不能飞而感到自由。 村上的好在于,他直面欲望与乏味的碰撞所引起的大大小小的危机,有起伏,但整体平稳。他写生活,写出厌倦。他笔下的厌倦有情趣,不仅是因为剧情设计,更在于他对厌倦的接受。只有接受了,才能游戏厌倦。其次,他写的是人,不是被神化或被矮化的他者。写人比后两者难,不仅需要体贴入微的观察,还要能敢于暴露自己的缺憾。写好一个人,作者得到了一次净化;作为读者,共情之外,更能容纳自己种种。 读完这本书,就像喝了一杯拿铁,有点儿感觉,也不太占肚子。夜色昏黄的时候,宜读此书。

  《刺殺騎士團長》读后感(七):沒有人擁有已經完成的人生

  「那感覺就像只是一場短暫的夢。但我清楚知道那不是夢。如果是夢,我所活著的這整個世界本身,就該變成夢了。」

  「誰也不知真是什麼樣的東西。」她堅定地說。「眼睛看得見的一切東西終究是關聯性的產物。在這裡的光是影的比喻,在這裡的影是光的比喻、我想您也知道的。」

  「沒有人擁有已經完成的人生,所有的人永遠都是未完成的。」

  《刺殺騎士團長》。我在2017年快结束的时候,才看完这本书。书是从台湾的「誠品網絡書店」预购的,12月12号上市,我在15号收到就开始看,这半个月的时间里,我从纽约到波士顿,从波士顿回到纽约,一直在看这本书。我之所以将前面三段小说中的引言都放在前面,是我觉得,这三段话,可以说是串起整部小说的主旨所在了(当然是个人感觉。)。当下,我不作太多的解释或者剧透,就纯粹说感受上的东西(有机会或者会写个长评)。

  村上春树的写作,也许与他的大学专业有很大的联系(早稻田大学戏剧系)。他在小说的书写中,不会出现太多的多余的“物品”以及“人物”,就如同那句契诃夫说的,广为流传的名言:「如果故事中出现枪,就必须发射!」一样——原意是指戏剧结构,如果第一幕的墙上挂着一把枪,在剧终前必须要击发。在村上的小说里,出现的人物,物品,都一一有着非常重要的情节推动性,而这本小说的重要物品是一幅画,名为《刺杀骑士团长》,人物是idea骑士团长,以及后来的免色君——他引出了秋川麻里惠,麻里惠启动了这部小说里,更深一层次的“冒险”,而在魔幻的穿梭之后,最终回归现实的平淡。

  我真的很喜欢这本书,无疑是目前为止最好也最成熟的一本,有种结合了《發條鳥年代記》以及《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的感觉——在现实与非现实间穿梭,于意念和隐喻中寻找自我。

  《刺殺騎士團長》读后感(八):同一世界中因机遇而产生交互的三种人生

  如果写一个故事,人物没有好与坏之分,或许我也会虚构三个脑海中的人物,代表自己想去体验的三种人生吧。

  我不是村上,猜不到他会不会也是这样的想法。雨田继彦、“我”、免色涉,就像代表过去(完美、功德圆满)、现在(不完美,还在经历试炼)和未来(想象中完美)的三个化身,却因缘际会的交互在同一个世界中。这就像佛教,排排坐的过去佛、现世佛和未来佛之间的关系一样。这么比似乎牵强,不过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这么套了(笑)。

  “我”作为现世的人,既没有雨田继彦令人艳羡的身世、也没有免色涉与生俱来的成熟与优雅,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如果说起来和他们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在绘画上的天赋吧。倘若再找三人之间有什么相同,似乎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与自身的过去产生某种连接的部分吧。雨田继彦渴求画家父亲雨田具彦的认同,免色涉想找回爱情的寄托,而“我”怀念与妹妹曾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过去得不到的东西总是在之后的人生中以其他的形式不断再现,引起当事人主动赋予更多的感情和更深的遗憾。或许不论是过去佛、现世佛和未来佛,冥冥中都有各自的留恋。活着的人啊!

  这两年藏传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庙宇挺吸引我的。因为在这样的寺庙里才知道,佛,不止有善的那一相(庄严相),还有各种狰狞地恶相(愤怒相)。佛祖沉静,低眉顺眼,面色如玉;将惩邪恶,立刻化身三头八臂、千手千眼、法宝布身、或坐或立,或锤或打,叱咤咆哮……善恶之像在不同的时空面对不同的对象来回转换。即使面对人类原始的欲望,也会直接的展现在世人眼前,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需要惧怕的,世人只要抬头瞄上一眼,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了。

  或者从另一个角度看,似乎还有另外一层寓意:作为善恶一体的化身,就连佛祖也不例外。

  每个人都在刺杀属于自己那个的骑士团长——自觉软禁的免色涉、尽孝照顾父亲的雨田继彦、还有“我”,去寻觅隐喻世界后再挣脱,回到现实后去承担“意识上”的室的父亲。活着的人啊!

  书买的是台湾赖译本,买回来在家里放了一年多,要不是十一假期前偶然翻看了赖译本的《多崎作》,也没想把《骑士团长》打开,一口气把全套读完。和村上过去的作品相比,我想《骑士团长》更适合称得上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了。故事紧凑,情节螺旋发展,人物设置简单又典型;村上想借此表达的观点,也实实在在的分散到故事的各处表露了出来,还没有让人看起来有突兀的感觉。

  不是那种吸引人一口气读完的书,可是仍然值得推荐!

  《刺殺騎士團長》读后感(九):半部的精彩

  虽然之前也看过村上的小说,但是我真正被村上打动,是从《1Q84》开始。除了小说本身内容的关系,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1Q84》是施小炜翻译的,而之前看的很多小说都是林少华翻译的。

  看过施小炜翻译的村上之后,会突然发觉:啊,原来村上是这样的。比起施小炜版本的直白干脆,偏叙事的风格,林少华的文字真的是有些矫情,比较偏抒情的,就像有人说的“是化了妆的村上春树”。后来施小炜翻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和《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我也都很喜欢。

  虽然不懂日文,但我总觉得一个常年坚持跑马拉松,每天3,4点起床写小说的摩羯座,他的文字应该是更接近施小炜的翻译,是没有那么矫情的。我一直希望施小炜能够有机会重新翻译村上的所有小说,我愿意重新看一遍,重新来了解村上春树。

  村上的新长篇《刺杀骑士团长》从预告开始,我就期待了很久。可惜中文译版重新回到林少华,看过施小炜翻译的村上之后,我是实在没有办法接受林少华的版本的。因为台湾赖明珠的版本评价一直很好,而且台湾出得更早,12月中就出版了,所以我在淘宝订了台版。

  赖明珠的翻译基本上施小炜翻译的风格一致,我比较喜欢和接受。至于《刺杀骑士团长》这部小说本身,只能说期待越高,失望越大,属于半部的精彩。

  村上之前两部长篇,分别是《1Q84》和《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而《刺杀骑士团长》从故事到气氛,基本上就是这两部小说的集合,故事上更偏《1Q84》,气氛和情绪上又有《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的影子。只是故事整体的精彩程度比起《1Q84》差远了。

  小说的第1部称得上精彩,让我有种“哇,不愧是村上”的赞叹,但是进入第2部,突然就有了好像只是前两部长篇结合的感觉。尤其到了结尾,我觉得简直称得上虎头蛇尾,整个结尾的调调和整本小说衔接地非常牵强和不搭。

  押沙龙在微博上说过一个评价:村上的小说基本都有这个调门:早上起来不想出门,天色灰暗,回忆以前和自己睡觉的姑娘,抽烟,喝了杯威士忌,找不到自我。出门看了场电影,去酒吧喝威士忌,和姑娘回公寓,俩人听六十年代的音乐,给姑娘做奶油烤菠菜意大利细面条,姑娘吃了,俩人睡觉,姑娘说你这个人真特别。第二天醒了,找不到自我,不想出门。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评价有点影响到我,但是我仔细回想了一下《刺杀骑士团长》,我觉得他说的挺对的,这也是我对《刺杀骑士团长》失望的地方。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是被藏起来的《刺杀骑士团长》这幅画被发现,而画家看懂了这幅画隐藏的含义,本以为会通过Idea骑士团长这个类似“精灵”的存在,揭开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结果呢,经历婚姻之痒的男女重新找回一起生活的愿望而已。。。

  虽然我对这部小说的评价不高, 但我还是觉得值得一看,有很多段落依旧精彩。而且,我仍旧觉得如果施小炜重新翻译村上以前的小说,我愿意重看。

  《刺殺騎士團長》读后感(十):村上春树模仿村上春树

  根据豆瓣的标记来看(豆瓣读书标记分类功能几乎为0,于是我手数的),《刺杀骑士团长》(赖明珠 译,以下简称刺)是第12本我读过的村上春树的书。豆瓣上对于此书的热度好像都聚焦于林少华先生和赖明珠女士翻译文本的孰优孰劣上(一个亘古不衰的话题),针对这种状况,我读完之后倒是心生一计:都不用读了,在我看来,这本作品是村上春树先生对自己一次失手的模仿(很抱歉要这么说)。

  抛开村上春树的非虚构写作来讲(他在里面可爱的要死,和死皮的小说的主人公们根本不是一道人),虚拟写作上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主流的类现实魔幻主义,不是马尔克斯那种人死了埋土里还跟一个核反应堆一样于是需要厚重的石质外壳来层层包裹的魔幻,而是带有一些卡夫卡对于运命无力而有些荒诞的魔幻;一类是他的非主流写作风格,带有比较强烈的现实主义的,譬如《挪威的森林》(这本书应该是村上先生的头号畅销书但是在他的作品却是一部“另类”作品,这算不算现实扣上的一种荒诞?)。

  一、啰嗦到头痛

  与他的大部分作品一样,《刺》也是一个关于“遗失 – 寻找 – 安顿”的过程。与上一部《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以下简称《没》)情节设置相比,《刺》的情节设置要复杂许多,《没》更像是两点之间的直线运动,《刺》则像剥洋葱一般层层推进、叙述故事,概括来讲,作者是一名画家,妻子莫名要和他离婚,导致了他生活的变动,阴差阳错住进了朋友的父亲——一名享誉全国的名画家——的深山老宅里,在这里他发现了一个不得了的秘密,也就是这位名画家未曾公之于众的名画《刺杀骑士团长》,于是故事围绕着这幅画为线索,展开了叙说,期间发生了各种奇妙的事情。技巧上当然是没得说,毕竟经过了这么多年写作的锤炼,但是对于picky如我的问题读者来说,如果没有故事的相辅相衬,这种精密、高超的叙述更像是在单纯炫技,整个过程显得噜苏万分,举个例子,书中写到作者被吸入一个异端世界,来到一片树林前时的活动:“要踏进那样的森林,我本能地感觉害怕。树木的繁茂方式未免太紧密,深处的黑暗想必无比阴森。那到底是规模多大的森林,也不得而知,路能继续通往何处也茫然无知。或许路到处形成分支造成迷魂阵也不一定。如果在里面迷了路,恐怕永远也走不出来。虽然如此,但除了鼓起勇气走进去之外别无选择。因为我所走来的路,就是笔直被森林吸进去(就像铁路轨道被隧道吸进去那样),既然来到这里了,事到如今总不能掉头走回河边。”在我看来这就是一句话就能表达的事:“森林繁茂阴森,路却延伸了进去,没法只能硬着头皮走进去。”这让我联想到村上春树在自己的杂文中描述的自己的工作方式:每天定时定点定量写作,我严重怀疑这天写稿的时候是不是字数没有达标于是只能用这种方式来保证绩效了。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细致的描写对于情节的说明很有必要,但是此处的情节在全书中非常细微,这个细节又是细微中的粉末,我实在没有想透彻村上先生为什么要花如此的笔墨在这上面。

  二、全篇都在讲Idea,讲隐喻,却见不到一个精彩的比喻

  Idea是《刺》中一个人物爱讲的概念,不知道是不是村上春树自己都听这个人物讲烦了,于是后来安排主人公把他用切刺身的刀杀了(大快人心)。说白了Idea是一种隐喻,是个什么隐喻我也没看出来所以然,或许有点故弄玄虚。如果说卡夫卡荒诞不经的情节(例如《城堡》、《审判》)或者直接表现主义一般的人物(《变形记》)充满了隐喻,那是可以充分理解的,因为在这些情节和人物的设置当中读者能够充分感受到人物的“异化”,但《刺》直白点出了隐喻之后,还是让人感觉莫名其妙,如坠云雾,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主人公受到的冲击或许只能称之为一次“精神危机”,远没有达到卡夫卡书中主人公面对社会环境所受到的无形的重创与扭曲。比喻本来是村上春树写作的特点,精辟的比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啰嗦的叙述所带来的疲劳感,不幸的是这个特点在本书中好似完全消失了。另外,村上春树的书经常会有金句蹦出,什么“人不是逐渐老去的,而是一瞬间”之类的,这本中译本接近900页的书中却难寻这样的、至少上口的、具有畅销潜质的话语。

  三、打个总结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最村上春树却有最不村上春树的长篇著作,“最”体现在村上的典型风格在这本书中都能一一体现,“最不”体现在即便有这些体现,却是这种风格优点的缺失与缺点的无限放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