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建筑你的模式语言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建筑你的模式语言的读后感大全

2021-04-01 02:01: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建筑你的模式语言的读后感大全

  《建筑你的模式语言》是一本由邱小石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建筑你的模式语言》精选点评:

  ●略读,自娱自乐的index,向作者学习思考建筑式生活的方式。

  ●从上海到北京的高铁上 一口气读完,看到最后致谢的末一句话,眼眶湿润。

  ●水平高低我不敢妄加评论,但这份心路历程难能可贵

  ●无心借阅的,翻到前面以为是本建筑语录,没成想是一线中产的后现代生活(误)。。。又是语录又是对谈又是书评,有些混乱,有些敷衍。

  ●虽然零碎杂糅,但还是推荐不少不错的书。另外社区书店的确也是我的理想。希望也有实现的一天,就像书中说的,是会让人笑醒的梦,一睁眼实现了。

  ●作者生活和工作中的思考和实践记录。对个人生活模式的建立也有借鉴意义。

  ●乍一看是不错的读书摘要,再看内容很差,大半本没什么用,剩下的一小半废话多。母本是《建筑模式语言》。

  ●读易洞社区书店的十年,它的存在不只是一个人心愿的满足,也是京城里难得的一个读者们的精神家园。

  ●开一间书店可能是理想主义的终极归宿。

  ●家里有两套《建筑模式语言》,是我和老公认识之前分别买的,说实话我没有细读过,看着大部头的外观就已经打退堂鼓了。这本书以这套书为切入点,实际上更多分享的是社区图书馆的故事,以及作者推荐的一些建筑相关书籍,文章都是短篇比较易读,读完一方面羡慕作者的书馆生活,算是我的理想吧,另一方面对于推荐的书也有了想读的兴趣。

  《建筑你的模式语言》读后感(一):关于空间的选择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常识

  这是一本建筑学笔记和书店经营记录的书。作者是开书店的邱小石,他把自家的书店开在自己住的小区,不仅仅是卖书的而是一个交流汇集的场所,半个托儿所,安静避难所,业主集合地,还有文艺青年集合地等等,一家不当负担的小区书店开了十年,不能不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

  如果你想选个空间,你要考虑的除了日常使用方便外,还要考虑周围的环境设计是不是合理,有孩子的还要考虑设施是不是有利于孩子成长而不是简单的只是几个塑料摆设。道路设置的尺度是为汽车还是行人?有没有对宠物的照顾?或者对出行不便的人以及需要辅助工具的人是不是友善?等等。

  如果你是空间建造者,那么要考虑的可能更多。周围的配套设施除了生活购物,还有没有精神文化交流的场所,除了自娱自乐还有没有交响乐团?空间如何影响人的精神?等等。

  关于书店经营,你可以从中学到一家书店怎样做到与社区业主的距离设置,怎样经营读书会,甚至那个盲盒的玩法被很多互联网大佬们争相模仿……

  书店不止是书的集合而是思想交流的场所,一个空间的生命不在于它作为一个建筑存在,而在于那些经过的人和他们的交互。如何让一个建筑空间更有生命力?翻开这本书,总能给你一些不经意地启发。

  《建筑你的模式语言》读后感(二):学习的模式

  我喜欢记录,并把记录当作习惯,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我的记性不好,尤其是阅读,看书易忘,但我也有一个优势,就是理解能力,看书容易进入,并且能立即产生反馈。

  久而久之,我并没有记住什么知识,知识很可能化学反应为身体里的一种潜意识,再表达时,多不是信息,而是观念。但只有观念的表达是苍白的,它只能刺激相似的人,好的表达观念中应该有比喻,有事例。

  准确复述知识原型对我有难度,所以我尽可能将阅读的愉悦用自己的话写下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现在的工具搜索功能很强大,当我想唤醒我的记忆,搜索曾经整理的知识就好了。但这依然很被动,知识需要依靠联想,但并不是总能产生联想。

  进一步的解决办法,就是将知识参与到生活的体验之中,将知识转化为个体行动的表现,说好听点就是知行的统一。所以当我想取证时,自己就是案例,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不仅记忆更深刻,表达起来也更生动。所以别人评价我写东西,说我总能把话扯回自己的主场,这应该就是原因。

  不断复述训练也是一种强化记忆的办法,但重复太多了,就会特别的匠气,匠气是无法遮挡的厚脸皮。表达要有新意,需要有害羞的基因,它驱动你思考如何进行创造性阐释,也就是如何用新的角度,去表达“老生常谈”的东西。

  产生新的角度往往需要跳出惯性的思维,最日常的训练,就是刻意地在每一条朋友圈中表达不同的观点,或者同一观点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哪怕创造性只有一点点。

  提醒自己不要跟风,用流俗的语言、网红的词语;也切忌没有营养的评价,比如“好看”、“收获良多“”,哪里好看了,收获了什么,完全无感;以及那些没头没脑完全空白的转发,这些表达方式很难驱动大脑,对个人来讲毫无意义。所以对我来讲,刷朋友圈并不是浪费时间。

  总结以上就是三句话:将愉悦转化为知识,用生活来帮助记忆,对想法进行创造性阐释。

  《建筑你的模式语言》读后感(三):那感觉像极了我的童年

  这本书结构很清晰:三个部分,知行合一的完美体现。第一部分,《建筑模式语言》的理论发现,第二部分,《建筑模式语言》的理论实践——具体手段是社区书店读易洞这些年,第三部分,更大维度的《建筑模式语言》的实践与理论扩展——因为作者有做了《建设生活美学》,并推荐了更多拓展性读物。

  以上是剧透部分。接下来说说感受。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两种想法反复出现,一是自己很想开一间类似的书店,二是理想的社区的阐述让我每每想到童年。

  我去过一次读易洞,很远,里面别有洞天。在书店里呆了有半个多小时,一间百平米左右的书店,丰富得想让人探索。去的时候已是晚上,洞婆婆在,我安静浏览,互不打搅。看一间书店,就会看到主人的志趣,读易洞亲切、雅致、深邃、耐寻味。书店是需要设计的,如何让人舒服?如何让小的空间不局促?如何让大的空间紧致?刚刚好是一个很特别的度量,既不过一点,也不欠一点,读易洞就是刚刚好的书店。

  《建筑模式语言》我看了一些,并没有全部都看完,而是跳着看的,只在隐约中举得作者对建筑、城市有种古典意义的向往。读这本书时还和朋友讲,北京城是明朝规划修建的,那种布局让邻里相融、百业俱兴。我离开北京那一年,骑车转变了二环内的每条胡同,在二环内骑车穿行真实惬意极了。你能看到早上人们打招呼,吃了么?邻居间开开玩笑,向隔壁买豆腐叙叙家常,下午老人拿把椅子在门口晒太阳,孩子在胡同里玩耍,不担心有车驶过,很多家院子里都花有树……真是美。

  我小时候生活的环境更美。一个“U”字形封闭式大院,院内住着差不多上百户人家,里面房屋布局交织——除了U字形的一个出口外,里面的细部结构灵活,各种交织错落的胡同。我小的时候和同院的孩子们一起玩捉迷藏,现在想起来,这个院子的大小正合适。

  那时候,大人们晚上都出来聊天,邻居们在一起瞎聊一气,我记得最多的就是各种怪力乱神,有的还有些可怕。院子中的住户几乎都认识,小时候我父母聊天会说门口老李家怎么怎么了,西头老马家儿子如何如何,隔壁大力又和谁好上了,现在的孩子可能很难理解一个院子上百户人家彼此都认识这种体验。

  那时候有很多玩伴,弹玻璃球,玩火花,救盒子,爬墙头。我记得有一年下大雪,家家户户都把自己家的雪堆到整个院子中央,于是在大院内的中央空地上堆起了一座雪山,没错,就是雪山,最高处差不多有2、3米高,孩子们乐坏了,挖雪洞,好像地道战似的,又像是鼹鼠的窝。

  从大院出去,门口是一条马路,当时还是土路,后来要读小学的时候修成了板油路。那时候我每天下午和妈妈站在旁边看压路机来来回回的经过,我那会还觉得修板油路是件新鲜事,现在市区里的土路已经很少了。

  建筑模式语言就是把建筑为人带来的可能性加以深入探讨,并为人留出了足够的空间,我觉得这是建筑理想,也让建筑有了它应有的模样。理想主义的邱小石读了一本理想主义的书,开了一间践行理想主义的书店,又写了一本理想主义的书。

  《建筑你的模式语言》读后感(四):我究竟是做什么工作的?

无可替代的特长 / 做所有人的助手 / 为能干的人鼓掌

  阅读邻居组织了一个活动,参加的人需要一个职业描述,比如文史学者杨早、语文老师凤梨、书评人绿茶、律师土城……到我这里,叫读易洞主邱小石。我回复说:我的职业听起来好怪。杨早说:我也觉得,你自己拟一个吧。凤梨说:从认识洞主那天起就没搞清楚主业具体是干啥的。

  做广告的时候,可以叫广告人;做书店的时候,可以是书店创办人;后来进入现在任职的公司,也跳跃了好多个岗位,目前公司通讯录上备注是“城市研究专家”。我对这个也很惶恐。同事都是大学教授博士硕士海龟,我一本科学历,还是不挨边的食品工程专业。有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叫我邱博士,我理解:你在研究院,貌似有时候还“领导”一下,至少是个博士吧。我纠正起来双方都很尴尬。

  我已基本过了自卑的阶段,敢于说出这个实情,可还是有一种悲凉感油然而生:一大把年纪,自己是干啥的都说不清楚。仔细一想,一路走来,我从事的所有事情几乎都是“业余的“。没学过广告专业,在这个领域依据的理论许多都是自己生造的,跟客户开会,客户也不信啊,我就在前面加“奥格威说……”。有一次我想求证尼采的那句“幸福是随时随地发现乐趣的能力”,我网上一搜,结果都是“邱小石”说的。我把自己的人设都搞混了。

  我一直说自己开的是“业余书店”,业余也没什么不好,我好多业余的事情都做得挺好的,书店就做的很有名气。我喜欢摄影,很多人都觉得拍得不错,但还是有很多“无非是相机好”的说法;我还画漫画,绝对的原创,自己觉得很NB,安个艺术家在我头上也是愿意的;我很擅长做PPT,可是但凡真正有积累有能力有影响的人,谁还亲手做PPT啊,那不是“公司里的常青藤”该去憋的事情吗?我沉迷在调整字体行距这些细节中不能自拔,几乎看见所有别人做的PPT都很难受……我写好多字,也出版过几本书,刚刚回顾了一下公号,到现在为止2019年更新了125篇文章,可这就能称我为作家么?我写了很多书评,为什么没人称我为“书评人”呢?

  悲凉。根本原因无非就一个,你到处涉猎,可没有一个领域做得出类拔萃。这没有什么好抱怨的。我写过一篇《赖皮是好的人生观》,结尾是样的:富顺这个地方,丘陵地带,山不高,但走一公里也得爬一下;水不深,但最终也汇入了长江;说穷乡僻壤,土地也还富饶,文化受到敬重。出的名人也怪里怪气的,有自己的识趣,但又成不了什么大事。比李宗吾远的如被慈禧砍了头的刘光第,比李宗吾近的如自恋到无以复加的郭敬明,整个县城的人都是这样一种提不起来放不下去的思维模式。以我对自己和富顺人的认识,越说厚黑越是薄白,《厚黑学》不过是老乡李宗吾赖皮的自我消遣。

  我究竟是做什么工作的?我要是脸皮够厚,根本不用纠结这个问题。

  《建筑你的模式语言》读后感(五):“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藏着你人生的秘密。”

  “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藏着你人生的秘密。”这是前几天读到的一句话,它又让我想起一些陈年旧事。

  为读易洞做室内设计的陈三,被问到为什么会如此擅长操弄小空间。陈三说,小时候经常躲在储藏杂物的小阁楼,能够看见在厨房做饭的妈妈,妈妈叫他吃饭,他故意不回应。小空间是童年内心的秘密。

  我哥哥是陈三的发小,陈三去世后,我哥哥画了一张小时候的生活地图来纪念他。我哥并没学过画画,但一落笔,地形、比例、建筑肌理,跃然纸上,小时候的画面一下子就回来了(题图)。我想这是成天奔跑翻越起伏的丘陵在他们在身上烙下的肌肉记忆。

  卡尔维诺写《看不见的城市》,城市的奇思妙想,天马行空的想象,但里面始终有一条主线支撑,就是记忆。书中的一段话表述“记忆”,写得既深刻又优美:“记忆既不是短暂易散的云雾,也不是干爽的透明,而是烧焦的生灵在城市表面结成的痂,是浸透了不再流动的生命液体的海绵,是过去、现在与未来混合而成的果酱,把运动中的存在给钙化封存起来:这才是你在旅行终点的发现。”

  耶鲁大学建筑学院布鲁姆写过一本书,叫《身体,记忆与建筑》。身体和记忆,是他审视建筑的两个维度。身体是尺度,是五觉的感知。我常举例说为什么读书会的桌子要短、要窄,因为这样才能看得清说话的人眼睛。记忆是情感,是爱和恨,是喜怒哀乐的情绪呈现。不要轻易破坏时间积累的东西,实质就是保护我们的情感。身体和记忆代表了物质和精神的二元,建筑空间则是记载它们的容器,将身体和记忆揉碎搅拌组合,赋予每一个空间只属于自己的“无名特质”。

  城市学家没有卡尔维诺那么浪漫,他们用自己建立的学术体系去解码城市的秘密。但就像开创流派的画家,面对同一事物,观看与表达的方法也完全不用。凯文•林奇为城市意象编织了五个具体的要素:区域、边界、道路、节点和标志物;刘易斯•芒福德从文化角度,用储存文化、流转文化与创造文化来表达城市的使命;乔尔•科特金从神圣、安全与繁忙之地三个城市的价值,解读城市的意义;桑内特则用身体器官——声音与眼睛、心脏、动脉与静脉来比拟城市发展的历程与阶段;C•亚历山大更用253个模式手术刀般的试图彻底搞懂城镇与建筑的语言……读城,没有固定的范式,发现新的进入角度,是读城读不尽的乐趣。

  1996年我进入万科二级公司(深圳国际企业服务公司)工作,老总冯佳纠集了所有员工,包括行政、财务,布置了一个作业,用抓阄的方式,分配去“研究”的课题,我抽到的是“庭院”。在深圳市图书馆查阅了三天资料,交了作业,然后冯佳挨个点评,一下子把一家和智威汤逊合资的传统广告公司,转型为一家房地产策略咨询顾问公司。这是我开始关注城市与建筑的一个契机。之后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策划工作,读相关的书籍,对社区产生兴趣,开社区书店,观察与记录社区后发展,创办社区杂志,参与社区活动,再到从事关于城市研究的工作,以及关于城市的旅行与写作。“城市”成了自己探索外界的窗口与方法。

  积累的读城心得,主要是走读心得,大约类似于杨早提出的“阅读、思考、表达、写作”阅读闭环概念:

  1、准备:创意读城的主题,阅读相关书籍,在Google Earth探索目的地与模拟时间规划,事前了解得越多,现场认知得越好。不久前,参加纪念简•雅各布斯的城市漫步活动,北京的主题预设 “街道的安全性、可达性”,比较普适,纽约的主题是“寻找消逝中的店面故事”,富有启发性。主题无边无际,发现主题本身就是一项有创造性的研究工作。

  2、步行:用身体丈量城市,扩展身体感知,用浸入的方法获得更多细节,有一种匠人工作的感受。

  3、摄影:相机不仅是一个记录仪,也是一个过滤器,借助工具帮助聚焦注意力;它会驱动你去想戏剧性在哪里,价值何在,帮助培养观察思考的习惯。

  4、参与:在读城的过程中,始终通过Google Map了解自己所在,形成在空间的位置感、尺度感,与城市时时刻刻发生关系;建立宇宙观或许仅仅只需要一个人始终能够在在脑海中形成当下所处位置的图形。

  5、整理:重绘行走地图,标注关键节点,整理分类照片,扩展主题与写作,形成成果文本(一本册子或一篇文章),结束一个闭环,期待下一次的出发。

  2020的读城计划令人兴奋,历史与文学的切入,毫无疑问将增加自己对城市认知的丰富性,跨文化跨专业本身就是研究城市的重要方法。和杨早凤梨讨论计划的时候,我建议每一季的顺序历史(杨早)进、文学(凤梨)出,技术性的规划放中间。杨早问为什么,我借用豆瓣新书推荐的分类,从非虚构到虚构,是一个从事实到想象的线索;我推荐的书单结构,从整体的城市概念与类型,到一个具体城市的发展与状态,再到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又是一个宏观到微观的过程,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前后两个层次相向而行。书单纠结了很久,选择余地很多,既要……又要……不断从书架上取下又放回,这是一个知识再学习再梳理的过程。最终确定的书单如下:

  一、类型城市

  主题书:《肉体与石头》(理查德·桑内特 / 黄煜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延展阅读:《城市读本》《文明中的城市》《看不见的城市》

  二、纽约生死

  主题书:《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简·雅各布斯 / 金衡山 / 译林出版社)

  延展阅读:《美国城市的文明化》《癫狂的纽约》《人行道王国》

  三、万科青青

  主题书:《建筑的永恒之道》(C. 亚历山大 / 赵冰 / 知识产权出版社)

  延展阅读:《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 《公共生活研究方法》《庭院与气候》

  选完书心里特别舒坦,我在工作群里说,似乎整件事都完成了一样。

  赖皮本性健康的回来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