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闇 No.2》读后感锦集
《闇 No.2》是一本由北京大学推理协会著作,28.00元(暂定)出版的19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闇 No.2》读后感(一):评论募集中~
之所以突然打算征集评论,是因为前几天在这个条目下有人写了一条。
《闇 No.2》读后感(二):你们要的五星
这本书真的很实惠。
这是拿到手时的第一个想法。密密麻麻的小字、近二百页的容量只要28元,可以说是非常超值了。
然而翻开书以后,我发现我错了。
这不是一本写给我的书。
小说部分。激励所有人都尝试创作嘛,想法很棒。但,我为什么要看高中生语文水平的习作……为什么……有人能告诉我吗……我要是想看一些不费脑子的推理渣作来消磨时间,不妨去买本推理世界(不是黑),至少不会出现完全读不下去的情况。
书评部分。第二篇挺好的。其他几篇,我只想说:国内的书评家们虽然文学理论一窍不通,但人家好歹读过几百本推理。
杂谈部分。全书我唯一认真看的部分。(当然不包括什么最推理那几年啊喂,那么认真的分析《最推理》,真的不是在搞笑吗。)
读书会部分。我要是读书会的一员的话,应该会觉得读起来有意思吧。可惜我不是。所以我觉得还是自己读书+wiki看作者介绍更有意思。ごめん。
协会top10、协会历史部分,嗯??我完全看懵了你造吗。读这部分时,我的脑子里回荡着;who fucking cares?????
所以总结一下很简单,我二十分钟就翻完了这本书,并不是因为他“不好”,而是因为它根本就不是写给我看的。这只是你协自己的“内部刊物”。
正如你们自己说的,写小说的作者们很多是第一次尝试创作,所以我们不能过分苛责他们。那,我为什么要看高中生习作,为什么?书评也是一样的问题,在写书评前至少多看点书啊。我是觉得这两部分如果想和更多人交流,都比较适合放在豆瓣日记上。什么,你们都不用豆瓣?那这本书的9.5分是怎么来的?
至于后面的原汁原味读书会现场还原以及协会历史什么的,你让我这个外人看这些干嘛,我为什么要看你们的年表,为什么要看那么多人的top10?你要是每个人都有个短评也好,这种无意义的分数罗列我能给你编一本好吗!《豆瓣推理评分汇编》,我出书,你们买不买?
所以为什么要公开销售啊……
我真的不懂。
谁小时候没有写过一点羞耻的东西,大家都明白,可你把它印出来满大街的卖……真的不觉得害臊吗?
这些刻薄的话我原本是不打算说的,毕竟这本书只花了我二十五,写吐槽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容易被骂,我干嘛做这种蠢事。随便夸一夸,一团和气坠吼啦。
但作者之一的书评以及后续的一些发展我真的看傻了。
那篇所谓青春证明的书评完全就和国内某些大导演控诉观众的做法没什么分别了吧。我只想问一句,我们为什么要花钱看你们的青春,为你们鼓掌叫好?如果有希望也罢,我说一句扎心的话,这本集子里的所有原创作品,有哪篇达到了能发表的水平呢?是,你们是青春年少,你们自比京大推研也合情合理。但你们已经二十多岁了啊,青崎有吾在你们这个年纪已经写出《体育馆杀人》,你们却还要做和大人要糖的小孩子吗?
从书的消息出来开始便一直在支持。因为不管怎么说,有人写总归是好事。甚至在第一时间读完整本会刊、意识到这本书太“自嗨”之后依然在心里为你们开脱:“他们一定是想让网友们给她他们一些批评,这样才能进步。”可是在你们付学长那篇情深意切的书评发布以后,我完全没有看到你们想虚心学习进步的态度,只看到了诸如“青春的证明”一类近乎于耍赖的狡辩,还有一些一点也不虚心的场面话。自大也要有底线吧,你真的以为别人看不出来你在敷衍他吗?
我个人一直是觉得作品高于做人,所以自大、中二、优越感什么的都不算是问题。当然,前提是你要把作品写好。如果连作品都没写好,就开始自大、中二……
那我还能说什么呢。
既然你们已经明确的表态,拉我们来看你们表演只是想让我们鼓掌,那我也只能鼓掌了呢。我可不想被当作什么不合时宜的异类,也不想被扣上“打压原创”的帽子。
鼓掌!
为了协会的未来!为了推理的明天!
你们要的五星,我已经给了。下一句话,我还用说吗?
2017年7月16日
《闇 No.2》读后感(三):高校推理这些年
2002年,大学二年级的我经常坐两部公交车横穿半个上海,从本部校园去枫林医学院听法医课,还毫无预兆地看了人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尸体解剖。123路公交车,香港广场幕墙五颜六色的光,好吃的乌梅,现在回想,都是不错的记忆。
那时候我们就想成立推理协会了。依照复旦的规定,成立协会必须要有学校的教师作为背书(辅导老师)。但是找一位老师似乎并不容易,我们大部分来自物理,化学,环境,电子工程,计算机专业,专业课的老师也许觉得,侦探推理和这些课程有什么关系呢?后来就是高校BBS推理大赛的诞生,协会成立不了,我们总得做些什么吧?
这项比赛让我和高校推理纠缠至今,比我所有的感情经历加起来还长。2017年,高校推理大赛第14届了,复旦推理协会已经有了陆秋槎的两部出版作品和运营多年的社刊,ellry和bobo毕业后打造了谜斗篷。而我,也策划引进了若干外语推理作品。我想,高校推理的持续发展和国内推理创作水品是正相关的。然后就是7月末的一天,我郑重地从Sunday手里接过这本黑色封面的书,并且开始了阅读。
-停电夜 / Sunday 3星
无人生还模式,主要看情节,氛围和真相意外性。叙述人称变化的诡计可以用,不过,既然这样,怎么能有除了对话之外的视觉描写呢?如“xx打着手电走在最前面”,这岂非蓄意误导?另外,动机牵强。幕间插入的解说也值得商榷。因为这完全破坏了作品的整体氛围,使得作品的游戏性占据了压倒性的位置。而且,如果是出版用途我个人觉得游戏性的创作应该少一些。
-雾霾庄杀人 / 如电 3星
还是无人生还模式。文末的处理,结合后文如电的另一篇作品,可以感觉到如电是个有幽默感的顽皮作者。不过,整个故事的风格实在不统一,发电厂,林业局这些现实世界里的名次和霾砖,霾尸这些想象中的(?)元素共存,读者会觉得突兀。在这里,我还是重复关于游戏性创作的观点:有志于写出好看推理故事的作者,故事比推理重要。如果游戏性能够成就一次精彩的推理,也可能毁掉一个正常的故事。
-无罪的叹息 / Don Diego 2星
更成熟的文笔,更流畅的叙事,案件没有局限在相对封闭空间内,调查需要乘坐飞机进行——让我眼前一亮。但是,不对啊,在一个魔法世界中,飞机的出现岂不是很违和?这只是一个例子,对于读者的不友好贯穿了全文,因为作者的知识体系让大众读者很难进入:“每个字都懂,但连起来就是不明所以”。奇幻,武侠等类型和推理的结合,并非不可,只是既然核心还是推理,辅助元素应当为推理服务。
-推理与不可推理之事 / liquidhclo 3.5星
读到此篇,总算看到了较为大段的逻辑推理,案发现场图为线索公平性加分。但是,手法(减重)可行性有待商榷。动机也牵强(校园推理常见问题)。伏线和逆转加分。师兄和我的互动加分。
-山狐 / 雾之峰冷 4.5星
读了前四篇,我已经对全书的水准有了大致的判断,但山狐直接将我的打分拉高1星。现代人解决历史案件的看点主要是谜团和推理,谜团的幻想性,数量以及内部结构都令人满足,叙事时间和空间切换自然,推理在对话中循序渐进,不枯燥,意外性如果更强一些会更棒。最后关于本文作者,我也有一个推理,他写作本文(夏季)时,正好发生了与空调相关的事件,可能是空调故障。
- In the Pines / Eelman 3星
虽然不欣赏本文的推理(说是推理,也许只是作者的一种想象),但在下喜欢这个故事……
-地狱单骑麻将事件簿 / Jackaholic 3.5星
无人生还模式。模式化写作的好处是不至于写崩,坏处显而易见,就是容易审美疲劳。不过个人认为这篇比开头两个故事略好,胜在诡计。
-去度假 / 如露&如电 2.5星
无人生还模式。除了搞笑没有什么亮点,看到动机我愣了。其实在推理大赛的谜题里,也有各种动机不合理的问题,不过动机占据评分的比例很低,有些甚至不计入评分标准。而作为小说,动机虽然可以一笔带过,但还是正常一些好。
-自尽 / 疯車狂马狄仁杰 3星
第一章的灯会情节是我较为喜欢的,但是读完全文后,我问自己,这第一章存在的目的是……?另外,最后的逆转有点生硬。一来没有铺垫,二来和主线关系不大,故而对意外性的加成便很有限了。
-都市迷踪 / Arthurskypku 4星
氛围营造很不错。而且,这氛围和最终的解答有关。
评论部分,除了EQMM的天才少年,我较喜欢嫌疑人X的献身读书会记录,干货满满。只是我也和Sunday说,这样的活动会吓跑新人会员。另外,是否可以有和创作相关的交流活动。
最后,期待明年的社刊能够看到更成熟的作品。
《闇 No.2》读后感(四):迷失的评与述
写在前面:1题目是随手起的也是私货不要在意,2废话很多没什么技术含量,3都是自己的看法不代表你旦也不引战,4全文手机编写可能排版不好看见谅 ———————————— 1.停电夜/Sunday 第一次看贵协的作品,这篇感觉像是系列作或者有现实映照,因为幕间推理社的出现实在是太过突兀。 暴山模式的设定,田戏份不多,但从年龄来说觉得对他的描写最到位~ 行文有点过于日系(这个问题…想想姐姐是怎么被喷的2333可能是日系读者的普遍情况了);XX作为X人,其余知觉水平从常理来说反而应该比常人要高,而文中后半段的很多描述都是基于相反的设定;钱从狼人游戏角度的分析很到位,但毕竟这篇并不像社刊2我们麻师那篇一样是真•狼人嘛hhhh(是的我就是在打广告 2.雾霾庄杀人/如电 这位如电老师的中二病看得我一愣一愣的…虽然能写出文章来就已经不知道比本zz高到哪去了嗯。 3.无罪的叹息/Don Diego 佣兵设定。在这样的世界观下没有见到龙族或者金剑兰之类的家徽还挺意外的0.0 只能说这样的题材设定对受众群的选择性有点大吧,可以接受的话还是很棒的。 4.推理与不可推理之事/liquidhclo 这篇的私货部分也太暖了吧!而且女主的名字也跟Nikki是一个类型的…可怕。 不过盲猜(?)作者是男孩子…因为妹子的话是不会想到文中的方法的…即使是同个类型,她们也会选择北京烤鸭式手法,毕竟围绕的重心是小裙子而不是上衣或者外套或者配饰或者背景之类(提前借贵文宝地祝Nikki12.6生日快乐!! 顺便一提,谁还没有个不靠谱的师兄呢【摊手 5.山狐/雾之峰冷 整本最佳的名头应该不会有太多争议。 人物区分度很高(学习之),叙事清晰语言风格正常(不苏不俗),情节虽然很简单但是给人的感觉很舒服。 唯二的观后疑问…第一,双麻花辫的漂亮大姐姐在没有防护服且有俩坏人(还是成年男性)的情况下满山搜寻去救两个小朋友,还要抓着绳子在直升机下捞人…这有点不符合时代和专业设定背景吧(举个例子,故事背景的13年之后1978年科院研究生部第一年招生全班只有两个女生,这种情况下需要大量体力的事情一般是不会让女生去做的,何况六十年代)…当然啦,为了营造狐仙氛围这些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了;第二,H市/G大/军工/1952这…怕不是哈军工吧hhhhh 6.In the Pines/Eelman 给大佬递派.jpg 7.地狱单骑麻将事件簿/jackaholic (遍地都是替某位老师写麻将馆的人真的让人想催文啊hhh 唔…骰子老师为什么不叫小七对呢… 8.去度假/如露&如电 看到作者虎躯一震.jpg 果然,尽管已经被我社老师们剧透过好几遍了,然而真的看到文章还是想掀桌。。。 9.自尽/疯車狂马狄仁杰 这篇好像没什么想说的… 10.都市迷踪/Arthurskypku …所以这位老师在写啥…有一种不明觉厉的感觉嗯。 ————原创部分施工完成———— 注:书评部分标题简写了啊,我懒 1.所罗门/jackaholic 把一篇推理说成是溶剂热的描述方式是第一次见到,但仔细想想从无机的包覆改性来说…这不就是逆转的真谛吗。 以及希望小羊主持下的你旦读书也可以对这本有很好的评论出现(日常广告) 2.体育馆/z55250825 大家好,我就是那种靠自己印象猜测的人… 对大部分小说来说,很不幸,反而是这样的方式更可以得到作为阅读一部“小说”(这里的引号表示强调)的快感。 不过这篇确实不属于这大部分之中。 ↑以上是p141的概括和自己想法的引申 之后的三页是完全插不上话的程度,大概是面对完全理性和较多参考引用的描述时感受到自己的浅薄吧。 因为个人原因无法冷静地对这篇进行评论。 3.奥杜邦/Eelman 因为没有看过这部,所以有一段时间在考虑要不要读这篇。 (2017.12.4)因为看了之前的原创部分,出于对这位老师的信任还是看了嗯。是可以说出本文特色但不剧透的程度,没看过原文的可以放心…不过再多应该也没有了。依旧感谢这位老师的不剧透有机会会尝试去看原文。 4.恶意/千叶 ……这位老师和晴溪一位多年友人撞名了,好巧。 对社会派对动机的讨论咯。 话说本文开头的前四个字真的不是官方吐槽吗… 5.古典部/亚克西 也是一篇不明觉厉的点评吧,因为这个系列完全没有了解啊…所以也有点好奇这跟白学有什么关系噗。不过对选文的好奇程度却不高。 6.EQMM/mybobo 这位老师的点评和其他的画风不太相同,更多的是对标题的后两项做了介绍或者说是科普。 7.最推理/脸盲死者小黑犬 哇当年班里看最推理的和看推世的真的是分成了两派,谁也不服谁…也算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了吧(。 说起来,《古董局中局》是不是快要上映了。 ————书评部分施工完成———— 余下的部分: 读书会不想说了嗯,因为以我的水准只会是一个安静的听众。就再次感受到差距吧…是的晴溪就是大笨蛋。 推书…贵社推书不知道比我社正经到哪儿去了… 贵社十年磨一剑(…这就是个普遍说法不要在意…希望贵闇早日成为年刊!)的合集真的很棒,虽然还是有些微小的小虫子不过不影响阅读啦(黑了很久的排版问题也比预期好很多)。嗯,客观来说想给4.5星的,所以四舍五入了(因为怕四舍六入五成双会被叉出去),不是商业互吹的说,是综合了各方面因素的决定。也感谢贵社对我社多年来的互相帮助,虽然这些年晴溪本人作为小透明也没什么和贵社的接触(但现在不同了!开心~!),不过作为五角场文秘学院的一份子还是可以感受到集体感的。 ————最后的最后———— 希望可以向某人学习。 想和你在同样的高度呀~
《闇 No.2》读后感(五):不是每一个点子都能变成好故事
首先感谢主催寄书……
在评论这里面的原创作品之前,我想先说一点,就是这本会刊让我回忆起了我的高中校刊……为什么呢?因为里面有好几处明显充斥了某些作者自己应该认为很有趣,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意义的不规则用语,比如第二篇里全篇把“钢铁大亨”打成了“钢铁大享”(好像作者是故意为之,原因只是很带感……?),还有一篇书评通篇都用“咱”替代了“我”,不禁让我想起了好几年前网络论坛上那种自以为有趣的“私以为”,“偶”一类的自称……
如果只是QQ群里开开玩笑自然无伤大雅,但既然已经挂在淘宝公开贩售了,至少我个人以为在这方面主催还是应该给一些适当的把关的。
说回原创故事的部分。虽然之前看到已经有P大前辈对大部分作品是打了3星以下的分数。但看完之后说实话我倒并不是觉得很差。或者说大部分作者都是至少“有点子”,“有想法”的。但问题就出在没有很好的把“点子”包装成“故事”。
1.《停电夜》,3星
点子很不错。但悲剧是叙事太糟了。人物一下子出来好几个,也分不清谁是谁。当然作为一个解谜趣味的小说这也无所谓。但关键是,节奏的把握比较弱,比如全文最大的“梗”,应该是在 第三幕上的最后部分出现的“那个人”,但是作为全文的大梗,你放在中间,读者吃了一惊,然后阅读又进入了平淡期,后面迎接读者的就变成了无聊的动机和机械密室的手法。
当然还有前人的书评里提到的,“XX皱着眉头说”这种描写是不应该存在的。如果确定要使用这种诡计的话,请务必对细节进行谨慎的调整,否则就会变成BUG一大堆的自说自话,难以令人信服。
2.《雾霾庄杀人》 2星。
我个人觉得作者可能想搞个B级片式小说的思路,里面什么“钢铁大享”,“衫呆”,“笛亚哥”(我猜这是在捏它……金坷拉?)一类的描写实在是让人吐血。
故事的展开也是B级片式的,我觉得可能拍成<V.H.S>里面的小故事也许还违和感稍微弱点。作为小说而言实在是一言难尽。而且就算要走B级片路线,为什么不把僵尸敲门那段放到最后呢……
3.《无罪的叹息》
这篇真的打不了星。看上去作者的写作手法似乎确实比上面两篇强了不少。但恕我直言,作为一个玩过FSN/FGO,看过F/Z小说的人,我算是对型月有一定了解了吧,在看这篇小说时,我还是感觉 不知所云,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
这篇的问题我个人觉得真的不是推理作占的比重太少,而是行文实在让读者抓不住重点。前面也没有对世界观和你这里面提到的什么各种组织派系作一个大概的介绍,读者全篇看下来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不是说不可以写同人,但同人也要让大多数人看的懂。
4.《推理与不可推理之事》2.5星
这篇并没有那么糟糕,至少在点子和动机上都还是有可取之处的。问题就是出在似乎有了点子就急急忙忙去写了,没有多想一下怎么处理会更好吧。
日系推理从不缺少奇葩动机和冷笑话诡计,就看你怎么包装。
5.《山狐》4星
完成度比较高的一篇。
其实你仔细想一下那个“飞行”的真相其实也是坑爹,但作者还是用比较巧妙的方式作了一层解释,让这一部分显得不是那么不合理。这就是所谓的对于点子的“包装”。
6.《In the pines》 3.5星
硬要作为推理小说的确存在公平性缺失的问题。但我觉得本身故事的立意还满有趣的。现在的推理小说并不是说全都都要fair play,只要把故事讲好了,有一些亮点就可以了。
至少本文对于现实发生的事件做出了“二次解答”,而且还有自己一套似乎有些道理的根据,我觉得也还可以了。
7.《地狱单骑麻将事件薄》 3.5星
又是一篇好点子,烂写法的典型。这篇其实仔细来想有两重误导,但没有做出一个很好的结合式的答案。一重是“人数误导”,一重是“时间误导”。但是这两重误导,都是侦探直接说出来的,而几乎没有经过任何推理。
没错,问题就出在这里。如果通过笔记内的内容,能够推理出这两个误导,并且同时,两个误导可以互相援证(比如只有当读者意识到“时间误导”时,发现了新的事实或者矛盾,才会发现“人数误导”这个问题),那么整篇作品的完成度会高很多。
8.《去度假》2星
事实上,我个人是不觉得有任何梗是不能用的。即使是“黑十戒”这种小圈子梗,也是可以使用的。只要你前面铺陈好就可以。
举个例子,法月的《麦克唐纳会梦见黄色房间的秘密吗》也是一篇同类小说。但作者至少开始就告诉你了这是麦克唐纳梗,主角也是麦克唐纳系列作里的主角同名,那我们就相对来说更容易接受你在这个设定下的“玩梗”对吧?
这部作品问题就出在前面并没有提到什么和诺克斯相关的线索和设定,突然最后就来一下。你想人让人会心一笑,但读者应该会气的摔书。
9.《自尽》 3星
中规中矩的一篇,第一章有些意义不明。
10.《都市迷踪》3.5星
这篇写的还不错呢,趣味性十字,当然只是作为悬疑小说而言。
评论杂谈读书会部分,个人觉得写的比较好的是《体育馆》的书评和《嫌疑人X的献身》读书会。
总体而言,就学校推理社刊而言还是对的起价格的一本书。单从“点子”的角度而言有一些还是满锐利的(特别是《停电夜》和《地狱单骑》),但是要如何“包装点子”才是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多从已经成功的作品中总结一些成形的经验应该是相对来说比较有效的方式。
《闇 No.2》读后感(六):这大概是我写过的最长的书评
为一本高校协会的会刊写评论并不容易。如果按照商业作品的标准去衡量,未免有失公平;而如果因为作品出自在校生之手就降低标准,又对不起那些优秀的作品们。
本人毕业于P大,虽未曾加入推协,却与推协某位老同志朝夕相处过几个年头。动笔之前我曾询问他可否写篇长评来喷,他表示了欢迎——没错,师弟师妹们,你们“被代表”了。如果这篇长评让你们觉得不舒服,想找个对象发泄,请将矛头对准你们的那位老同志(笑)。
——————————————————我是分割线——————————————————————
写作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什么?是读者的定位,即,作品是写给谁看的。我在这里想说的并不是读者的身份,是上班族还是学生,而是指读者的范围——你想让多大范围的读者接受你的作品?这件看似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相当重要,因为读者不同,作品的设计会大相径庭。郭德纲想编个段子逗乐岳云鹏一定相当容易,但他想要逗乐全国观众,就要绞尽脑汁。为什么?用一句很装逼的话来说,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是通过与自我建立映射来完成的。读者或观众看到一部作品,首先一定会与自身及自身的经历建立某种联系,这叫做共情,或者代入感。郭德纲师徒一起生活了那么多年,有太多的点可以产生共情;可全国观众与他之间并不存在这种共情,于是他必须选择大家都熟悉的东西,所以于谦的家人才经常会被问候,所以喜剧里才那么多屎尿屁和黄段子,因为这些东西能带来代入感。
具体到这本会刊,我要问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它的期望读者是哪些人?是协会成员?是推理迷?还是更加广阔的一般读者?鉴于会刊曾低调的对外发行,我便自作主张的对它的读者群进行了如下定位:包括但不限于P大推协成员的,一般的推理迷。以下全部的打分及评论,都是基于这一定位做出的。
在分篇评论之前,先说一些共性的,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
首先是文笔。其实我很不喜欢用“文笔”这个说法,因为它太容易让人联想到华丽的辞藻、对仗的句子,云云。并且“好文笔”是一个很难用标准化语言来表述的东西:海明威一个多余的字不肯写是好文笔,三岛由纪夫满篇华丽的形容词是好文笔,你能写出干净利落的工作报告也是好文笔。如果一定要给出一个标准,那就是这样一句话:能够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准确地传达给读者。这是一句废话,但做起来远不简单。
如果和专业的编辑接触多了,会发现他们很少用“文笔”这个说法,更多会用到“叙事”。叙事即讲故事的方式,常言道一句话百种说,同样一个故事,根据讲述着讲述方式的不同,最后达到的效果也是大相径庭。同样的草船借箭,你讲出来可能平淡如水,单田芳说出来就栩栩如生。叙事是一个很庞大的话题,叙事的视角,故事的编排,文章的结构,设定的交代……不客气的讲,会刊中的10篇作品,在叙事方面多多少少都存在问题,有些会在单独评论里指出。
一篇小说的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私货和非私货。作为创作者,最想要甩给读者的一定是私货;而为了让读者接受它,用到的“包装”便是非私货。读者没有理由无条件接受作者的私货,一个人喜欢一本书,一定是这本书恰好提供了祂想要的东西。也许《路人女主》的监督只是想画好透肉丝袜而已,为了让观众买账,他选择了丸户史明的剧本,还塑造了若干可爱的女主。于是喜欢加藤惠的、喜欢英梨梨的、喜欢学姐的全部爱上了这部作品,监督也顺利成章地拔高了业界的丝袜绘制水平——以上纯属口胡,却很好地说明了私货与非私货的关系。
那么一篇小说能够拿什么讨好读者?不同读者的需求是不同的,其中共性的东西,就是人物和故事。如果你看过一些讲写作的帖子,里面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一定是“讲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故事讲好了,我有东西可以卖给读者了,剩下的再慢慢来。须知刚刚拿起书本时,读者是上帝,作者需要绞尽脑汁将读者留下来;当读者合上书本时,就是待宰的羔羊了。
罗里吧嗦一大堆,前面讲到的东西,在接下来的分篇评论中还会多次提到。在分篇评论中,我会借用豆瓣的5星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下面的评分与本人评过的其它作品的分数具有可比性。
如果您已经烦了,尽请叉掉页面;如果您还想看下去,就烦请继续忍受我的啰嗦:
——————————————————我是分割线——————————————————————
1.《停电夜》 2.5星
这部作品的点子很好,叙诡出现在了本人完全没有想到的地方。然而作者并没有很好地把控叙诡,尽管重读作品会发现近乎每句话都进行了“伪第三人称”的处理,却依然存在瑕疵,例如:
田悯的手电筒光线四处乱晃着,他认真地履行着主持人的职责。试问作为瞎子的叙事者,是怎样发觉这件事情的?
房间的四周全是书架,摆满了各种各样田悯父亲爱看的……书籍等。瞎子怎样分辨书的类型?
也不知过了多久,钱樟终于从逃避现实的幻想中挣脱出来。如果是第一人称叙事,就不应当有这种正面描写角色心理的句子。
如果仅仅是诡计,我大概会给到三星甚至更高。可读到最后却发现,作者甚至懒得去构思一个合适的动机,凶手居然因为死者“玩手机”就感觉遭到了背叛!就算是十几岁的熊孩子吧,这也太匪夷所思了吧??
另外本文有一个突出的问题:短短的篇幅内塞进了七个人物,缺少对人物的刻画,名字又不具有区分度。也许作者要辩解说,我想写的只是诡计,没想塑造人物;好,我先抛开前面私货的讨论不谈,这样写的后果是,读者很难区分故事中的人物,于是推理的乐趣锐减。其实处理这种问题也是有技巧的,这点后面会提到。
2.《雾霾庄杀人》 1星
会刊中最差的一篇。小学生作文一般的文字水平,所有的人物都是变态+智障。即便是最重要的推理部分也让人满脸黑线:庄主藏在不远处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需要推理吗?当读者是白痴吗?
那么多“大人物”来到雾霾庄等着被杀,总要给个理由吧?庄主哪里来的这么强的号召力?还是说,他们的到来仅仅是为了满足作者,来发泄对帝都雾霾天的不满?
说是私小说都客气了,这就是一篇YY文。
3.《无罪的叹息》 3星
与前两篇相比,这篇的文字水平要好上不少。作者将推理嵌套进了一个类似型月世界的世界观中,也许是想要挑战轻小说推理吧。从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
本文有两点不足。其一,作者将世界观设计得相当庞大,以至于成为了负累。作者似乎还不能很好地把握交代设定的技巧,于是故事前期令读者各种云里雾里——直到“照片”、“头等舱”等名词出现,我才大致判断除了故事的时代背景。其二,相比起庞大的世界观来,推理的体量太小了,于是故事整体出现了失衡。超现实设定的推理难就难在推理要素和非推理要素的平衡上,要克服这点恐怕需要大量的练习。
推理方面,作者很好地用到了所有伏笔。看到婆婆的老年痴呆时我就在猜测这是诡计点,没承想真的兑现了。但老年痴呆的婆婆用诡计杀死神父同样值得商榷,只是比起前面讲的两大问题来,这点瑕疵似乎没有那么重要了。
4.《推理与不可推理之事》 1星
为了减体重砍掉胳膊?为了保持对手的体重把刀子插回去?插回去就一定能止血吗?
过于自说自话的动机破坏了文章一切的可推理性。是的,我们没有必要去学社会派,塑造一个令读者唏嘘不已的“why”出来;但这个“why”至少要符合一般读者的三观。否则,这就是一篇私小说。
5.《山狐》 4星
本期会刊评价最高的一篇。尽管本篇的谜题很容易猜个八九不离十,但作者很好地把握了叙事的节奏;事件和人物动机也全部在合理的范围内——没错,仅仅是这个要求,就已经难能可贵了。
作者采用了零食君《咚咚吊桥》中的叙事手法:有故事内的人,有讲故事和对故事进行推理的人。可能有人要反驳说,咚咚吊桥看起来也是文字游戏,也没有故事和人物塑造啊?其实零食君鬼的很呢!这种“故事中的故事”本身就增强了代入感,文章中充斥的推圈作者名字也很好地稀释了作品文字游戏的感觉。
说回这一篇,故事中的关键人物有四个:小空,小调,狐仙和山鬼。和前面的作品一对比就能看出区别了,这四个名字相当好记,也很容易区分。前面提到的增强人物区分度的技巧就在这里——给一个区分度足够高的名字,人物之间的行动尽量不要雷同。当然还有一点,除非必要,不要塞进过多的人物。在这几点上,《山狐》都做得不错。
6.《In the Pines》 1星
主角在地铁站遇到一名唱得很烂的卖唱者,于是二人大聊特聊推理——好吧,我们暂且不论这个画风是多么的清奇,来讨论一下推理内容本身:
故事中的歌手的相关知识,究竟是现实世界存在的,还是作者杜撰的?
我并没有去考证。如果是作者杜撰的,那么这篇文章就完全违背了本格公平的原则,从头到尾无法推理。如果是现实世界存在的,那么作者就不能默认为读者拥有相关知识。于是这根本不是一篇推理,而是通篇的掉书袋。
正如我前面说的,没有正确的预估读者,很难达到好的效果。
7.《地狱单骑麻将事件簿》 2星
看了开头就觉得浓浓的《岛田流》的味道,读到最后果然出现了熊猫……
这篇犯了与第一篇相似的问题:出现了大量的人物,缺乏区分度,还选择了相对冷门的麻将术语作为名字。
本篇的问题绝不仅限与此。明明是一本长篇体量的推理,最后硬生生地塞进了一个短篇里。最后除了“who”什么都没有讲清楚,令效果大打折扣。
8.《去度假》 1星
啰七八嗦讲了一对百合一对gay,最后只是为了黑十诫吗?
好,我也再啰嗦一遍,回到最初的问题:这篇小说究竟是写给谁看?
如果只写给协会内部,没问题,黑十诫可能是你们的共同的话题。
但并非所有的推理迷都这样想啊!例如我就认为什么n戒m条,当做历史读读就好啦!要不是玩了《海猫》还读了《谋杀的魅影》,我甚至不会去在意这些东西好吧!
最后再再啰嗦一遍:小圈子梗,慎用,慎用,慎用。(明明是三遍)
:
评论发表后似乎不少同志为这篇作品打抱不平。我并不想说服谁,但还是尽量把话说明白:“十诫”并不是小圈子梗,但“黑十诫很有趣”却是小圈子梗。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中国人”作为一个小梗、或者作为一层伪解答我都可以一笑了之,但作为作品的核心梗,我不能接受。写作最忌讳的一点就是“我觉得有趣的东西别人也应当觉得有趣”,你无法判断读者是带着怎样的预期来看这部作品的,有读者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读到最后很奇怪吗?所以祂可能会心一笑,也可能心中一万匹羊驼奔过。对作者而言,这是需要极力避免的。
9.《自尽》 2.5星
叙事比较流畅,推理有一个矛盾点:前面说了“我一直紧紧看着他,依我这么多年的经验,我可以保证,他绝对是清白的“;那么,后面即便午爷是犯人,也不该使用下毒的方法,因为阿狸会看到。既然阿狸没看到,就违背了公平的精神。
10.《都市迷踪》 3.5星
很难评判的一篇作品。作为悬疑阅读感受不错,但由于没有交代清楚主角“幻觉”产生的机制,于是推理根本无从进行下去,作为推理恐怕要打上“失格”的标签。
当推理作品中出现超现实设定时,无论是魔幻的还是科幻的,一定要明确这个设定的边界。因为读者对超现实设定的理解可能与作者大相径庭,这就使得基于超现实设定的推理成为不可能。准备挑战超现实设定的作者们,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我是分割线——————————————————————
最后我给了会刊三星,并非是将所有作品相加取了平均值。如果去和商业出版的作品比较,这本会刊确实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但我更愿意看到在校生们思想中的闪光点,愿意让他们坚持下去。
当然,本人一向毒舌。上面讲的这些,肯定有客观的,还有很多是我的主观,甚至错误的判断。各位作者,如果你坚持读到了最后,希望你能够从我的一通毒舌里找到些许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那么这篇长评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闇 No.2》读后感(七):青春的证明
今年早些时候,推理作家陆秋槎老师,也就是豆瓣上俗称的“姐姐”在北京进行了一次新书分享会,题目叫《推理迷的青春——新本格的初期风格》。当时我与感兴趣的推协同仁一同前往,聆听了这次讲座。新本格,这是在协会内部经常提及的词语,新本格作家,新本格作品,乃至何为新本格,新本格是不是已经变成死语了,都是大家思维交锋撞击的战场。事实上,鄙协会的创立与新本格也是有一些曲折关系的。新本格的代表作家,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于高校推理社团,这些社团之中最为响亮的名字便是京大推研。北京大学推理协会创立伊始便希望能以之为榜样,坚持以推理小说为核心进行社团活动。如今近十年的时光已经过去,协会发展虽然说不上兴盛,但也一直坚持下来,在国内高校推理社团绝大部分以寻宝活动为主业的背景下,算是不易。
姐姐的讲座中,将新本格早期的风格总结为“推理迷的青春”,这样的描述我个人非常喜欢。青春,这又是一个与大学社团息息相关的词语:大学社团嘛,总是聚集着年轻人,而对于年轻人来说,大学社团则是他们青年时期释放自己精力的一个平台。身为正在将本来碌碌无为的年华一点一点消磨在日常社团活动中,希望能闪出一丝光彩的人,我颇有一点感触。
青春这个词,简单来说,就是指人的青年时代,年轻的时光,从这个角度来讲,它并不是一个带有赞许意味的词语。青春当然可以璀璨夺目:年少成名,声震天下,在荣誉与掌声中昂首走过;同样的,青春也可以暗淡无趣:像无数人那样,在无聊的地方做着无聊的事,最终变成无聊的人;还有一些青春就只能在污泥中挣扎了:打架吸毒,怀孕堕胎,甚至沦为无名饿殍。无论如何,这些都是人的青年时光。
那么,推理迷的青春之作又应该是怎么样的呢?年轻人读了推理作品,对于创作跃跃欲试,这样的出发点又会形成什么样的结果呢?一些词句自然会在脑海中涌现:人物呆板、形象单薄、结构松散、文笔幼稚;再到诡计不合情理、动机匪夷所思;再到“小圈子梗”、“故事失衡”、“缺乏技巧”、“简直就是私小说”、“没有经验,没有指导”。如今去看成名的新本格作家的早期作品,往往都有着这样的毛病:比如……等等,我想想怎么样不泄底又不会被喷……嗯……嗯……流……流水大说?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作品也都为这些成名作家打开了成为职业作家的道路,我们今天来谈论的时候,也会把这些视为经典之作,想必其有着一些可取之处。或许,每个人在开始写东西的时候,都是写给自己看的私小说,一方面是自娱自乐的自high之举,另一方面,也是最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创作冲动,所谓“不为谁而作的歌”。在青春的年华,我们还不必去想着这篇文章会不会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能不能得到发表,能不能把耗费的光阴转换成金钱;也不用把大部分心思放在明天的柴米油盐怎么解决,100年的房贷怎么还,孩子上哪个补习班比较好;反映到作品中,人物与情节也摆脱了大多数的枷锁,自爱伦坡开始,这条推理小说的源流便一直与想象力,架空的情节分不开,而年轻人的作品在这方面是最突出的。说到底,推理迷的青春之作,是推理迷最想写的作品,是其最原始的创作欲迸发出来,接着又冷却凝固的结晶。
前面说了那么多,青春是个中性词,但是在大多数的使用情景中,青春还是带有明显褒义的。无论青春如何蹉跎,当人们成长之后再回头看去,都会感到怀念与珍惜,毕竟那是人生的初次,是最初的冲动。那么推理迷成长之后,会如何看待自己的青春呢?是加以嘲讽与批判,是对人生的不成熟一笑了之,还是……这个答案我现在无法给出,或许要等到十到二十年之后,当我也成了被青春抛弃的推理迷,才能做出自己的回答吧。
上面的胡言乱语有些跑题,现在回到这部会刊。
我全程围观了第二期会刊的制作过程,虽然有卖惨之嫌,但是,能汇集各位之灵感,形成这样一本刊物,也算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供稿者的角度而言,我个人也非常兴奋,毕竟每一个作者都希望着自己的作品能被别人读到。就像海猫中说的那样:推理小说家与推理读者的关系就像恋爱,只有作品可解的情况下,读者才愿意读;只有读者存在的情况下,作者才愿意写。(不过在创作之初,协会同仁大多数的确是在没人看的情况下写的。)
等一下,好像用了不该存在的小圈子梗,上面那段可以直接跳过。
这次会刊的征稿过程,我们希望尽可能地让更多的成员参与其中,从目录中作者的名字可以看出,大部分是一人一稿。面对投稿,我们没有进行选稿过程的精简。对于选稿的缺失,我一直有些担忧,这也是看到反馈,协会内部经过讨论,决定以后需要加以改进的。不过我个人现在有些不一样的看法。
根据某位前辈的说法,写东西,要决定好目标人群是谁。那么我们这部会刊到底是给谁看的呢?如果是单纯的社内自high,那目标人群很简单,但是,现在会刊已经送到了很多校外的推理迷手中,面对这样广泛的读者,我们的会刊又是想要表达什么呢?
尤其是,当这部会刊放在豆瓣上,与各种推理名作同场竞技,评分又有什么意义呢?说实话,如果完全套用豆瓣评分体系,无论从印刷质量,排版手法,再到文字水准,结构把握,看了看之前给其他名作的打分,我想我给这部会刊也只能打一到二分。假如有人套用这套体系,还能“毒舌”地给到3分,那我真的要感谢这份“包容”。
所以说,我到底打算用一种什么样的体系来评价这本协会同仁的思维结晶呢?
我认为那就是展示推理迷的青春。
大学推理社团,是年轻的推理爱好者聚集交流的场所,他们笔下塑造的推理形象,他们对推理的感悟,他们在推理作品中获得的乐趣,这都是推理迷的青春。说实话,我们凭一己之力做出来的刊物,很难在阅读体验上给人以堪比杰作的完美享受。而这也不是我们必须要追求的东西,无论什么协会,会刊本身最重要的作用便是对外向他人介绍自己,对内总结各位成员的成果。作为一个以推理小说为核心的推理协会,我认为,我们这次会刊所承担的任务便是表现我们作为年轻的推理爱好者,在这段青春年华中的体会与感悟,展现协会最真实的情况。前面已经提到,青春不是完美的东西,更不是千篇一律的东西。真实与多样性,这是我打5分的原因。
真实,是这部会刊的根本。所有的原创作品与评论,其中体现的稚嫩与笨拙,热情与思考,都是协会成员的思维碰撞,所思所感,没有编辑加以修饰。在读书会的整理过程中,尽可能保证修旧如旧,真实地还原当时的情况。北京大学推理协会,就是如刊中所述的这样一个团体。
多样性,则是我们最想让这部会刊表现的东西。或许,想让特定的群体读得开心,提升销量,“看人下菜碟”,确认好读者特点,再根据特点供稿是最好选择。喜欢中规中矩的作品,强调公平性,不能“不推理”,那么就去掉异色之作和评论,只留下典型的解谜呗。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是这样的读者,而我们也不是只喜欢中规中矩的作品,强调公平性,对“不推理”嗤之以鼻的协会。我们对推理的兴趣非常广泛,我们有原创,也有评论,还有读书会的交流与讨论,多样的活动与兴趣口味,这是我们这群大学之中的推理爱好者最典型的特点。关于原创的多样性问题,我会在后面细说。
当然,这样的评价体系只是我个人的碎碎念,不能苛求他人,尤其是普通的读者,读完之后,大呼上当,直斥垃圾,也是可能出现的正常现象。我只能说,对我个人而言,就表现我们作为推理迷的青春这一点来说,或许再加上一点对学弟学妹的鼓励,尽管有着诸多的不足与缺点,我还是可以给到五星的。
下面我作为供稿者之一,试着评价一下会刊的原创部分。
原创作品共十篇,除了如露如电两兄弟外,大抵是一人一篇,十位作者阅读经历,创作历史各不相同,对于推理小说的爱好特点也不尽一致,这就导致原创作品看上去风格杂乱,文字运用、人物塑造的水准有高有低。据我所知,在这些作者中,很多是第一次进行创作。很明显,这正是协会的常态。在我看来,比起几个“dalao”“聚聚”闷头狂写,其他人摇旗呐喊,倒不如每个人都能尝试着去写一些东西,或许是单纯地出于“读而优则写”的想法,或许仅仅是“这种东西我也能写嘛”的自得。鼓励创作,这也是办会刊一个基础愿望,如今看来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
在我看来,这十篇原创作品大概分为三类。
一是传统的解谜作品,这基本上是对推理小说最为直观,最为简单的定义,在会刊中也占了较大的部分。如果在细分一下,还可以再大概分成两种,一是典型的“杀人案发生——侦探调查——侦探解答”模式,其中有《停电夜》《推理与不可推理之事》《地狱单骑麻将事件簿》《自尽》四篇,二是强调了推理过程,抛去细枝末节,有些炫技成分地解释现象,其中有《山狐》《in the pines》两篇。
协会的原创作者大都与我相熟,据我观察,创作经历比较短的作者,往往选择写这样的作品。爱好者在经典的推理作品中耳濡目染,下笔之时,自然想起了典型的情节与结构。除此之外,聚焦于解谜的写法也是最适合新手的写法,毕竟笔力集中于解谜,其他诸如描写生动,人物塑造,情节合理的要求就会大大降低。这对缺乏写作经历的人来说,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写作门槛。
从个人的写作经历上来说,这类作品往往是从一个点子开始发散,先有诡计,再设计出人物场景与情节,假如有不合理的冲突,那么就想尽办法保住自己的点子,古典作品的经典桥段大多都来源于此,无能的警察、高智商的怪人侦探,突然下起来的暴雨,神通广大的幕后黑手等等。除此之外最为讨巧的手段莫过于直接套用经典结构了,《停电夜》《地狱单骑麻将事件簿》基本上是基于“封闭空间内连续杀人”也就是暴风雪山庄模式写成的,作为推理爱好者,大都能够理解并接受这种模式,从而不会去提出“警察咧?”“为啥不跑?”的诘难。作者也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诡计上。实际上,我作为读者看解谜作品时,一般也不会求全责备,只要作者想要着重表达的东西足够精彩,便是一部好作品。就拿最近看的里染天马系列为例,人物塑造与情节布置大概与三流轻小说平齐,但作为非常古典的解谜作品,我并不会因为这个理由就去打个一分。
尽管利用了传统模式,尽可能地扬长避短,这六篇仍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问题。毕竟在诡计布局与推理过程上,作者们不可能比得过青崎老师;而在人物塑造、情节布置、环境描写上,作者们也写不过三流轻小说。如果要我评判,其中最好的作品当然是《山狐》。其他作品:《停电夜》人物幼稚,动机无语;《推理与不可推理之事》诡计无聊又奇葩,动机全都推给黑幕;《地狱单骑麻将事件簿》节奏过快,人物稀薄(连单薄都称不上);《自尽》有些稚嫩,第一章意义不明;《In the pines》似乎致力于描写人物形象以及缅怀科本,在解谜上趣味不足。比照之下,《山狐》没有什么明显的缺点,语言平实,抽丝剥茧的过程写得很好,灵异解与现实解有一些meta推理的感觉,相比读过的同类作品,把背景放在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又平添了几分趣味。《山狐》算是会刊里最让我惊喜的作品。
好了,估计上面这段内容发出去之后,协会会团购麻袋与铁棍吧……继续谈一谈其他四篇。
我视角下的第二类作品是所谓的“讲故事”。也就是说,作者写作的出发点是写一篇小说,推理只是情节需要以及一些调剂,核心仍然是给读者讲一个尽可能好的故事,重在文字唯美,人物生动,情节曲折乃至表达一种思想或感情等等。所谓“立意先于诡计”。十篇作品中,我会把《无罪的叹息》与《都市迷踪》列入其中。
这些作品往往与其他类型文学结合,比如科幻小说、武侠小说、悬疑小说、恐怖小说、乃至轻小说等等,很多时候会得到“这完全只是带有推理要素的xx小说嘛”“根本不推理”的诘难。作为创作这种作品的人,我无法反驳,但是作为读者,我并不排斥在其他类型小说中寻找推理趣味,所以个人不会由于这样的原因便给作品打出低分。
下面主要说一说拙作《无罪的叹息》。
首先题目很明显是neta恶魔城(小圈子梗!),不过具体的内容和恶魔城关系并不大。这篇的写作缘由是读了三田诚的《埃尔梅罗二世事件簿》,作为一个型月厨(从头像就可以看出来),尽管非常惊喜这种将型月世界与推理小说相结合的形式,但仍然不能感到满意。《事件簿》尽管提出了“重动机轻手法”的主张,但是核心来说仍然是搔月厨g点的轻小说,推理趣味对我来说略浅。于是正好结束了13万字某字母系列作品创作的我,把之前的脑内轻小说结合自我满意的诡计设计,写出了这篇作品。
(是的,这是仍然在创作的系列作品,不能把设定完全交代出来。如果可能的话,请要求蘑菇把型月设定全写出来。)
具体写得怎样,感觉实在不好由我自己评判,实在要说的话,可以说略逊于《山狐》,毕竟“不推理”。
第三类作品嘛,就是如露如电的《雾霾庄杀人》与《去度假》,所谓的“异色之作”。相比而言,《雾霾庄》还是加入了一些古典解谜的套路与手法,主要评判一下最让人大跌眼镜的《去度假》。
显而易见,《去度假》是一篇爱的人视如至宝,恨的人弃之如履的作品。主题就是对诺克斯十戒中“中国人”一条的嘲弄。评价高的人会说这是资深推理迷经过深思熟虑写出的meta作品,直斥垃圾的人会说这不过是写不出好诡计的人胡乱塞上的脑残作品。如果要我站个队的话,我大概站在评价轴上距离“极好”40m,距离“极坏”60m的地方(如果“极好”“极坏”相距100m的话)。之所以无法给出“极好”的评价,主要是因为这个点子的处理方法有提高的余地,比如加上一个合理,符合传统推理趣味的伪解答,想必会使打“极坏”的人减少大半。而之所以不打出“极坏”,一方面是因为作者兄弟是我的好友,我钦佩他们的能力与阅读经历,不会认为这只是随便胡编;另一方面,仅看这部作品,整体的风格还是非常有趣的。对传统的嘲弄态度从始至终,一对百合一对基的人物介绍表、没有卵用的示意图、“一杠一杠又一杠,一胡一胡又一胡”,多变却又有如童稚(小学生!)的文字风格。我无法说我的阅读体验非常恶心,相反,我是从头笑到尾的。我自承自己写不出这样的有趣作品。
当然我也必须承认,这样的作品不适合出版,不适合投稿,然而,对于一部大学生的会刊,如露如电的作品却是非常适合的。
感觉写了一篇从没写过的长书评啊,需要说的大都说完了。最后说说“小圈子梗”。
“小圈子梗”,听起来就不好,既然要玩梗,就要玩“大圈子梗”嘛。不过,到底多大才算大,这是个问题。LoL、DOTA、王者荣耀之类的MOBA游戏玩的人很多,然而对于一点都没碰过的我来说,“都是小圈子梗!”说到底,还是因人、因环境而异。一部面向推理爱好者的会刊中使用的推理梗,在我看来并不算多么“小”。
当然,除了推理梗,其他梗呢?作为读者,在推理小说中遇到一些作者的奇怪趣味,我个人还是选择“包容”的。青崎有吾喜欢写宅向爱好,畅销君喜欢写滑雪,佐藤友哉喜欢写楼下自动贩卖机里的饮料种类,我不会因为这样就高呼“不尊重读者”。毕竟我写的东西里到处都是型月梗嘛。如果非要从“小圈子”“大圈子”来说,型月的圈子实在太小了,比起怀缅科本的《In the pines》所面对的摇滚来说,小得微不足道。尽管我并不了解“铅肚”是谁(科特·柯本还是知道的)。都是小圈子,何必互相倾轧。
《流星蝴蝶剑》开篇写道“流星的光芒虽短促,但天上还有什么星能比它更灿烂,辉煌!”,推理迷的青春同样短暂,但它的灿烂辉煌,却无法给出一个简单的证明过程。回首过去,前人已经写了开头的“证明:”,不知不觉,我也在纸上胡乱点了些墨迹。
写到这里忽然感觉说不出类似“祝愿越办越好”的话了。在大学中呆了四年,就算明天我直接退学退协,协会也会一直办下去,无论我写了什么,说了什么,愿不愿意,祝不祝愿,并不因为我是学长,我是曾经的重要成员而改变。
我只知道,这段证明仍然会在未来继续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