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太瘦,指缝太宽读后感1000字
《时光太瘦,指缝太宽》是一本由丰子恺 等著作,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光太瘦,指缝太宽》读后感(一):千种繁华,不抵岁月流年
《时光太瘦,指缝太宽》,汇集了22位文学大家的散文。有说“时间生命,光阴匆匆”;有“忆儿时的闲居情”;亦有“中秋” 、春节的浓浓乡愁。其中最喜欢丰子恺先生的《闲居》和徐志摩先生的《我所知道的康桥》。前者朴实无华,字里行间仿佛看到了自己闲居于室悠然自得的影子。而《我所知道的康桥》,仿佛又把人带入到了有灵性的康桥,让我忍不住想和徐志摩先生一样,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静地,看天,听鸟,读书,倦了时,和身在草绵绵处寻梦去。
《时光太瘦,指缝太宽》读后感(二):《时光太瘦,指缝太宽》:你所有的经历,都是时光的馈赠
光阴易逝,马上2019年就快要过去了,可我还没感觉,即使今年对我来说挺特别的,离开了一直想离开的地方,辞职回到了老家,终于有时间陪伴孩子,总体上来说我是开心的。
回到老家,我开始渐渐回忆起以前的事情,看着熟悉的地方,有时候会想起我和我老公结婚的时候,有时候又会想起上学的事情。有时候还会想起我女儿还小的时候。
好多事情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但又仿佛发生在很久以前。
犹记得我女儿还小,连翻身都不会,每天就是睡觉,吃奶,到一点一点长大,会翻身了,会走路了,会跑了,会自己吃饭了,上学了。
她渐渐的长大了,长成了漂亮乖巧的姑娘。不管以前的她多爱哭闹,学走路的时候跟着她的奶奶有多累,也不管把她放在家里,在外面上班想念她心里的有多难受,现在好像一点都没有感觉了。
老人有一句话说得好:过去的日子都是好日子。
就像《光阴太瘦,指缝太宽》中丰子恺的《渐》中写道:造物的骗人,使人流连于其每日每时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
丰子恺,散文家、漫画家。早年就读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师从弘一法师学习音乐、绘画,从夏丏尊学习国文。朱自清、郁达夫、巴金、叶圣陶、林清玄,对其文章和漫画赞誉有加。他的散文风格恬淡率真、意味隽永,富有童真天然之趣。他的漫画或幽默风趣,或恬静淡雅,往往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诗意意境,深受人们的喜爱。著有《子恺漫画》《护生画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率真集》等。
《时光太瘦,指缝太宽》是二十二位文学大师联袂写给过往与未来的暖心书简。全书共有六章,每章都能解除你的焦虑,告诉你人间依然美好,值得向往。每章都能激起内心最温柔的情绪。让我们觉得未来可期。‘
你记忆中有没有特别深刻的回忆?像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洗澡了,每次去洗澡,妈妈总是等不及泡一下,直接淋湿了就开始搓。
搓的满身都是红色,疼的我哭得停不下来,妈妈说,哭什么,洗澡就必须这样。
现在妈妈年龄大了,让她给我搓澡她都没了力气,我让她用力,她说已经是最大的力气了,那一刻,我却怀念起当初搓澡的感觉。
就像书中第二章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中写道:谁言我左额上的疤痕是缺陷?这是我儿时快乐的佐证,我的黄金时代的遗迹。
那些我们当时觉得无比痛苦的事情,以后在想起来,都是我们最珍贵的记忆。
还记得那个初恋的她(他)吗?是穿着白衬衫还是红色的裙子走进你的心里?是因为一次好心的帮助还是那一眼万年让你对她(他)情根深种?
年少的爱恋是藏于心底,时时牵挂,有什么高兴的事都会想跟她(他)分享,放假在家也会想他(她)在家干什么呢。怕别人知道但又怕爱恋的她(他)不知道。
就像书中第三章写道:牵挂一个人,是分分秒秒的思念。
每年都在盼望着下雪,今年也是,虽然还很早,但是还是有期盼,时不时还会想起去年的雪,想起陪女儿堆雪人,和老公在雪中打雪仗。
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都会消散。但快乐会存在于我们心底。
就像书中第四章千种繁华,不抵岁月流年中的《陶然亭的雪》、《冬天》、《泰山日出》等等,岁月不断流逝,再多的繁华都会消散,只剩下我们的记忆。
作者用精彩的文笔让我们回忆起经历过的千种繁华。
我一直没有离开过家乡,也从来理解不了“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感觉,直到三年前,我和老公去了新疆,才能真正理解想念家乡的感觉。
在新疆,一看到晋的车牌,就会有种莫名的激动,即使知道不认识,也要上去打招呼,用熟悉的方言说出那一句“你也是山西的?”两个人相视一笑,在一起一聊就停不下来。
那个时候才有了家乡的意识,所有山西的人都宛若亲人一般。
我姐姐在那边呆了快20年了,看见山西的人还是会很激动,那是家乡啊。
就像书中第五章写道:乡愁,永远挣不断的风筝线。
就是回到家乡,记忆深处还是有一个地方让你念念不忘,那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它有可能承载着我们的记忆,也有可能承载着你的梦想。
我们会用一切美好的词语来形容它,就像书中第六章那些魂牵梦绕的地方中,作者用细腻的文字写出那些让自己念念不忘的地方以及念念不忘的人。
时光太瘦,指缝太宽,不经意的一瞥,已隔经年。笑容太浅,岁月太长,不经意的回眸,便成永恒。
珍惜当下,珍惜每一刻,相信每一刻的经历,都是时光给予我们最珍贵的回忆。
《时光太瘦,指缝太宽》读后感(三):时光太瘦,指缝太宽:回乡之路,你看那赤子般的心
01乡愁,是永远挣不断的风景线
日子过得真快,尤其是对于二十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缝间的事,时光太瘦,指缝太宽。
丰子恺《时光太瘦,指缝太宽》中谈到,在不知不觉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
因为其变更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 、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
国庆8天小长假,在外漂泊的游子,好多都回到了家乡。
不管我们走多远,家乡这个词,永远是我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而这一点,在看完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时,许多人有了更深刻地感受。
电影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里面第4个小故事回乡之路。闫飞燕作为成功的电商人士,衣锦还乡。在路途中,她遇到了那个叫自己老师妈妈孩子毛蛋。
她的老师曾经说过,一定要走出去,再回来,把咱们的这个地方变个样子。
现在闫飞燕成功了,来到了家乡,可是她亲爱的老师却走了。
而那个曾经被老师背着上课的毛蛋,油腻甚至有点猥琐,吹牛皮的功夫让人感觉这不是个“正经人”。
当所有的都认为这一定是个骗子。然而在小学的庆祝仪式上,发言的孩子说出真相时,人们才知道毛蛋,大名乔树林,这个看起来很落魄很不正经的正经人为了治沙,为了让家乡环境改善起来,为了让沙漠绿起来,付出了多少多少。
曾经风沙弥漫的村庄和如今的绿意盎然强烈对比着,闫飞燕对于高老师的回忆和现实交织着,大家都深刻地地感受到,为了让沙漠变青山,以乔树林为代表的治沙人的付出是多么地难能可贵!
而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之所以美丽,之所以富裕,之所以越来越好,是因为这些人。
饮水思源,叶落归根对中国人来说,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初印象,更是心中永远的港湾。
02每个人都有自己家乡,也都爱自己的家乡
《时光太瘦,指缝太宽》一书由丰子恺、梁实秋、朱自清、周作人等现当代作家联合创作的随笔合集。从分分秒秒的牵挂到像铁轨一样长的记忆,每个作者都是那么热爱自己的家乡。
从周作人绍兴家乡随处可见的山,各式各样的桥,河边的红廖和白苹,夜间睡在乌篷船内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吆喝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非常有乡间乐趣。
再品味杨朔山东蓬莱家乡的仙境,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一片荒沙的海滩上到处都开辟着碧绿无边的的大果园,种着千万棵葡萄和苹果。果园外面载上最耐寒的片松、黑松和马尾松,以及生长最泼的刺槐和紫穗槐。差不多一直到海里的防风林。
热爱家乡的勤劳人们,把原先荒芜的秃山变成了花果山,在蓬莱仙境,这样的奇迹还有很多,故乡的人们在撸起袖子加油干中,不断穿针引线,共同绣着一副五彩斑斓的画卷。
每个人都是那么热爱自己的家乡,在他们的低吟浅唱中,更加引发人们对时光的珍惜,对家乡的热爱。
03故乡是热土,更是责任担当
故乡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是说不完的温柔岁月,那是“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的思念”,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不舍,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感慨。
每个人都曾经被故乡滋养,都应该担起回报故土的赤子之心,都应该拥有“先天下之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都应该砥砺“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责任担当。
时光太瘦,指缝太宽。不忘故乡,不忘家国,伟大而光明的祖国呀,如日之升,闪耀着万道红光,照耀在我们心中。
—end—
《时光太瘦,指缝太宽》读后感(四):死生大过天,时间都用在哪里了呢?刷抖音看电视剧,最后收获什么
对于这世间的万物来说,最公平的莫过于生死,每个人自出生到死亡都是必经之路,没有谁可以超越这一极限,就算是有些生物活的比人类久远,比如银杏树,又比如几乎成了精的老龟,但抛开这些生物而言,没有谁可以选择自己的出生,也没有谁能够控制自己的死亡,于这个繁华红尘来去,这种公平让心稍安,能够在俗世的缝隙中感知一缕慰藉。
而用力掰开这道裂缝,露出的时间就变得难能可贵了。
有的人活到90岁安然而去,有的人甫一出世就早夭而亡,还有些行在旅途就被意外和病魔抹去印记,相对存活于世的凡人,时光就如同云间撒落的金粉一般,值得珍视,更值得留恋,我们却对它几乎无知无觉。
且看看那些文化名家是如何对待时间的吧,他们有的戏谑,有的雅解,更有的恋恋不舍,于是一叹三绕,化成了这本散文集《时光太瘦,指缝太宽》,有二十二位文学大师联袂,写给过往与未来的暖心书简,其中有丰子恺、徐志摩、胡适、萧红、朱自清、老舍、周作人、林徽因……都是大家耳闻能详的名人名仕。
这本书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装帧精美,翻开书页,就有丰子恺的画作,那种市井与高雅的结合体,先是鼓荡了情致,使时间这个选题无缝衔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一、且看名家如何文采横溢的评价时光
梁实秋说:我不打麻将,不看电影,不看电视,也不串门子,可时间都干嘛了呢?他自己回答说浪费了,可是他又自嘲,翻译莎士比亚文集,二十年即可完成,但他却拖到了三十年,幸而活得够久,十分惊险。这一惊险用得讲究之极,直令人喷饭又不禁反思,老人活到80多,尚且能够反省自己不够敬业,而我们的区区一生,刷抖音,玩游戏,下馆子,喝酒,又应该如何支配少得可怜的时间呢?由不得人不反思啊!
朱自清不愧是散文大师,顶尖中的顶尖人物,一句: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一个比喻,形象生动的把时间这个悬在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刺入心底了。最后他问: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如果世人真是聪明的,就应当体会老先生话中的语重心长,应该明了时间的宝贵以及藏在文字背后深重的叹惋之情吧,毕竟时间这碗里的水是越来越少的呀。
悲观的人生和乐观的人生也是截然不同的,时间到了梁遇春这里就成了“迟起”最好的见证,他洋洋洒洒一篇文章都是介绍“迟起”的好处,这篇文章倒真是可以送给我的老师看一看,她是懒床的最佳拥趸,有一万种理由认可懒床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最佳“锻炼”。
回味前夜的痴梦——那是比做梦还有意思的事,细想迟起的好处,唯我独尊地躺着,东倒西倾的小房立即变做一座快乐的皇宫。他甚至于把迟起和艺术相提并论,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匠心,一种把生活中的苦难转换为蜜糖的快乐匠心,即使“懒惰浪费光阴”,也可看做是一种豁达的心胸,而这种“迟起”却是他构思文章的源泉。
对于生活的方式没有对与错,只有选择不是吗?
二、那些鲜为人知的时光趣事
通过解读这些名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光轶事,我了解到徐志摩去英国读书,原是因为罗素,他崇拜的老师。而这位让他敬重的名家,也是因为离婚事件而身败名裂,被康桥除名,只能和后来的妻子卖文章度日。
难怪他后来一定要离婚,这已经是他的向往,他的理想,他的梦幻了。
而他在康桥的朋友是狄更斯,真是让人神往的东西方文豪之间的会面。
而我读狄更斯先生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儿》及《雾都孤儿》中,也偶尔会读到对于中国的印象及中国的谚语,想必这也是他来过中国多次,又或许来源于和徐志摩交往中吧,这么一想,中西方文化的每次碰撞都会令我的心一抖,产生一种文字爆炸的感受。
对于陆小曼,我们只是从一些徐志摩的文集,或是其他人的文集中去了解的,难免会令人感觉那朵艳花生色在外,而这本书中收录了一篇文稿,这是她关于帮助徐志摩出版遗后文集的过程文。
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多情而又专注的女人,是如何在二十六里心如缟灰,病体缠绵,一心只想着帮助丈夫完成遗志的过程,起始就是收集徐志摩散落在各种报刊上面的文字,要花费不少心血,这一历程完成后,却又因抗战开始,而延迟刊发,8年过去,抗战胜利,可文稿又不知丢在何处,三年奔走才找到原稿,却因故再次无法出版,但寻回失而复得的文稿却也让她欣喜若狂,毕竟徐志摩的心血不会浪费,她又等了10多年,直到二十六年后方才得以全部刊出。
她悔恨,说自己若是知道他要早死,也一定好好地学习,到今天也许可以变为一个女诗人了。可是现在太晚了,后悔又有什么用呢?时光造就了他们的爱情,他们的疏离,他们的生离死别,陆小曼毕竟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一生只做这一件事就能够获得大多数喜爱徐志摩诗读者的理解了,结集出版这件事,她也算是耗尽了心血,而时光也从不会饶过任何一个人。
生与死说起来公平,但也不公平,有的人虽然死了,但似乎还活在人们心中、口中,他们留下的精神不会磨灭,如同孔子的学生问他,为什么先人活得那么久,动辄几百年?
孔子说:活一百年,死后精神存在一百年,人们记忆里他还存留一百年,所以三年矣。
而我们呢?时光的长短又要如何计较呢?可曾认真思索过,那么就从这本小小的散文集开始吧,莫让《时光太瘦,指缝太宽》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