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定要,爱着点什么》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读后感1000字

2022-04-02 15:15: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读后感1000字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读后感(一):琐碎

  花园

  看王先生的童趣,发现自己小时候被催着读书,学琴棋书画,零星的抓虫追花的经历都少之又少。 发现这琴棋书画学的乱了顺序。不说棋,琴书画都该是为了配合生活的美的,琴曲音符描画自然的美,心里的美。画花画草画大千世界生命,都是先看到美了,像自拍一样忍不住欢喜才有的。 反倒我们的教育本末倒置,光去学形式,没时间看这美。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读后感(二):爱着些什么 很重要

  4.17 一定要 爱着些什么 汪曾祺/2017 真是觉着汪老先生是一个太有魅力的人 以前做阅读理解 看那些描写的语句真是越做越饿了的 现在读其他散文 更是觉得 甚是优秀 生活得有态度 做人得做自己 写字得有风格 很多平淡生活中的平凡小事 都可以用来思考其实 汪老先生写了太多太感人的事 无法一一列举 现在还记得的有一些 记得他写「美 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 的确如此 大家都说好 你便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再带着这种印象去看待这件事物时 也就被不如所期待的失望吞噬了 反倒是自己的一些偶然发现 来的自得其乐些 他写「我热爱舞台生活」 觉得这种能够克服自我内心恐惧而得来的快感 得好好珍惜 他也写「闹中取静」 那段日子也就觉得自己应该试着内心平静 … 所以读书 的确是好处无穷的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读后感(三):活着,就要爱着点什么

  文/初晓

  人总要爱着什么,活着才有意义。把自己生命的精华都调动出来,倾力一搏,把自己炼进自己的剑里,这,才叫活着。——汪曾祺

  人在成长中,常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可大多数人思来想去,却也想不出什么结果。生活,每天都相似,每天又有所不同,人在生活之中有所追求,有所拼搏,最终又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回答,但细细考量,若每一天,都爱着点什么,或许这也是生活的意义。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读后感(四):因为梦想,所以倔强

  在北京辗转数年,因为热爱,交了很多学费。

  初读汪曾祺,那种一见如故的感受才席卷内心仍守护的天真与温柔。忘记苦涩,只记甜蜜。

  他爱抽烟,喜欢那种沉酣。就像迷醉在艺术的狂喜中。想来我阅读或者看电影,或者热爱文学和写字,也是那种无法自拔的沉浸。有时在外人看来,甚至不可理喻。朋友说我是精神小布尔乔亚,并不是什么好词,就是刚刚脱离了求温饱的阶层,想要小资,和精神的高追求享受,迫切想与原来的阶层划清界限。但我却心心念念记着,天真的记着,范雨素的那句话,总要做一点跟吃饭无关的事。那就是所热爱的事吧,不计代价。

  汪曾祺印象最深一句话在心里: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一句话封住过往尘埃。安静下来会低头问自己,梦想是什么,有时迷惘啊。而热爱的品味和作品,不曾更改。所以有时它总是很扭曲的和工作交织在一起,难以辨清。或许需要一次放飞,或许需要一次爆发,不知道,因为那个飘忽不定的梦想,我还要倔强多久。但人总要有所爱,不然我没有活下去的理由。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读后感(五):一定要爱着点什么?

  读这本书是因为有人推荐了我看书中关于阿城先生《棋王,树王,孩子王》的评价。碰巧前一段时间读毕飞宇的《小说课》,其中也有赏析汪先生的文字,加之我又对汪先生早有耳闻。在这个炎热的夏天,每个下午伴着虫鸣来读这本书,再合适不过了。

  其实拿到这本书看书名,我是有点排斥的。因为向来很怕一定,肯定,必须这些字眼,总觉得肯定有问题,更怕招来非议。随手翻看一下,发现也都只是散文而已,也就读了起来。

  书中最开始是写花草的。我其实没有太多的共鸣。因为我这个人一直是养不活这些花花草草的,总是忘记浇水,更别提让我记着给它们晒太阳施肥什么了。之前在办公室,总是老板提醒我给花草浇水,奈何我还总是忘记。我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可能真的是跟花草无缘。但是偏偏我内心中贤惠的女子都是养花插花的高手。可能自己永远会离自己的理想有十万八千里吧。

  读完了各种各样的话,老先生就开始回忆他在西南联大的那些旧时光,回忆当时的老师和同学们。这些是我爱读的部分。对于当时那个充满自由的地方充满了向往。对他们治学的态度和渴求也充满了敬佩之心。

  读老先生的文字是极其开心的。他真的就像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永远对世界抱有好奇之心。昨天还有一位领导前辈语重心长的教导我如何做人,如何成功。成功我是不奢望的,做人的话,我希望可以成为汪老先生这样的人。无论身在何方,处于什么年龄,都对世界满怀好奇。而不是像这位领导女强人,所有的心思还在教导着别人成功,认为成功之路只有一条。平时如果不是活在别人的赞美中,恐怕要迷失了自我,我仔细想了想,领导好像没有什么爱着的。我好像也突然明白了汪老所说的:“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无所谓是什么,但是,一定要爱着点什么。能有东西可爱是幸福的。现在爱的东西太多,但是我想我可能都只还是喜欢。毕竟喜欢是占有,爱是节制。随着时间的浪淘,最终留下的可能才是我真正爱的。而希望到时我还能开心的对自己说:“还好,我还爱着点什么~”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读后感(六):生活多好玩,怎么能不爱着点什么

  今天是汪老逝世21周年了,很想说点什么表达一下我对我最爱的这位作家的缅怀和致敬。

  汪老是一位会吃会玩会赏的妙人。他在《豆汁儿》一文中称自己“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老饕属性可见一斑。他写自己“百无一用,乃成作家”,实在是太谦虚了。天底下适合汪老的职业太多了,比如说美食家,或者是花农,他说起绣球、荷花、报春花、勿忘我等许多花来如数家珍,对如何种葡萄说起来也是一套一套的。或者是画家、书法家,放到今天汪老还可以做段子手,毕竟都能写栀子花怎么骂脏话了。

  汪老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人,他对这个世界满怀感情。汪老说“爱,是一件非专业的事情,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它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充盈。”这也是这本书书名的来源。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很有共鸣,虽然被时代阻隔着,但他的许多描写总能让我联想到自己。他写自己逗弄含羞草,我也这样玩过。我小时候邻居家种了很多花草,其中就有含羞草,我放学了之后总爱到他们家呆上一阵子,摸一摸叶子,看他合上了再张开,再摸一摸。很多人都说怀念小时候,小时候的人事物都单纯,长大了好像都变了。但我个人觉得,我们大多数人都正常的成长,因为身处在这个和平时代大背景下,其实大部分人没有经历过太多真正的磨难。如果我们自己能保持那颗本心,对事物都怀有单纯的兴致,不索取太多,并不会产生太多负面能量,即便有了也很快消散了。美好的事物太多,泰戈尔《飞鸟集》里也说过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这是非常可惜的。

  汪老是经历过挫折和磨难的人,三岁丧母;少年时家乡被日军占领;反右期间被下放去种葡萄、画土豆;文革时被关牛棚。苦难曾经和着冷风斜雨,侵入他的身体,却并未化成寒气,而是被他暖化变成了一种善意和经历,娓娓道来间好像还成了好玩的事。

  他写植物的生机。写芋头:“大概不知是谁把一个不中吃的芋头随手扔在煤堆里,它竟然活了。没有土壤,更没有肥料,仅仅靠了一点雨水,它,长出了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在微风里高高兴兴地摇曳着。”写柳树:“铁蒺藜勒得紧,柳树长大了,把铁蒺藜长进树皮里去了。兜着铁蒺藜的树皮愈合了。鼓出了一圈,外面还露着一截铁的毛刺。”芋头和柳树就像汪老,意志足够强大的话,苦难是可以被吞噬甚至是消化的。

  他评价恩师沈从文时说:“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 汪老又何尝不是这样。在外,他会关怀独居老人、理发师的日常;对内,他可以和父亲、孩子“多年父子成兄弟”。这本书越往后读越富思考性,最后一章他写知青,写自己做文章的信念,写我们所熟知的那些大家,沈从文、金岳霖、闻一多。汪老对人事物有自己深刻的见解,他是那种知世故而不世故的人。

  生活是很好玩的,祝我们每个人都能发现身边点点滴滴的美,都能爱着点什么。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读后感(七):人活着,就一定要爱着点什么

  前几天看了汪曾祺的散文集《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得到了些许感悟,于是手痒痒了,觉得要写点什么。

  之前的我是出了名的不爱看书,被好友嘲笑我没文化。但是我从来也没当回事,我爱书,但我看不下去书,所以我经常说自己适合去书店卖书,这样既能天天与书打交道,又不必去看书,多好。

  汪曾祺这本书我第一眼就爱上它了,因为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外貌协会,连吃东西都要捡好看的吃。这本书是精装书,粉色的封面很小清新,书名的字体很可爱,整本书颜值极高,还未打开我就喜欢上它了。

  看完之后我跟朋友说,汪曾祺的书怎么这么意识流,想到什么写什么?其实这一点,倒是与我很像。很多时候,我也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但人家是大师,而我只会跑题。

  我不是不爱看书,而是看不下去长篇大论枯燥乏味的文字,想必很多人都看不下去。还好,汪曾祺这本书是散文集,每篇文字的篇幅都不算长,字里行间仔细琢磨也很有意思。

  汪曾祺这个人,我不是特别了解。说实话,谁我都不了解。我就知道曾经学过一篇他的课文,写的高邮的咸鸭蛋,让我印象深刻。每个咸鸭蛋都是双黄的,“吱——”的冒出油来……印象还是很深刻。

  听说汪曾祺是个吃货,爱吃,所以爱写关于吃的文章。这一点,又和我很像。

  他这个人,心态很好,被定为“右派”,被批斗,下乡,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还是活得很好,心里没留下什么疾病。心态很好,这一点,又和我很像。

  汪曾祺这本书叫做《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名字起的很文艺,我很喜欢这个调调,觉得名字也和书的内容很相符合。

  人活着,一定要爱着点什么。这样,人生才会有色彩,才会有希望。

  汪曾祺的兴趣爱好似乎是挺广泛的,他爱的东西很多,花鸟鱼虫,还有吃。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过着重复的生活,做着重复的工作,生活没有一丝的乐趣。我曾多次跟一个朋友诉苦说,我的生活没有一丁点乐趣,没有盼头,之前喜欢的东西也提不起兴趣,这样的生活让我感到很累。

  现在想想,那段时间应该是我大学期间最值得珍惜的时间,最值得怀念的时间了。因为,当你再也回不去从前的时候,当你永远的失去了的时候,你才发现,原来它是那么的珍贵。

  毕业,带给我成长阶段的飞跃。是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阶梯式的飞跃,对于我来说,这一切都太突然,我还来不及适应,但我逼着自己往前走。不然,就来不及了。

  毕业之前,我爱的是韩剧,追星,遥不可及的梦想,轰轰烈烈的人生。

  毕业之后,我爱的是现实的一切,接受一个人的孤独,接受未知的挑战,喜欢安稳的人生。

  人活着,当然要爱着点什么。不然,岂不是在世上白活一回?

  有的人爱看书,这是个非常好的爱好。太多人舍不得在买书上投资了,四五十块钱的书都嫌贵,舍不得买,买吃的喝的、化妆品、游戏卡倒是很大方。这年头纸质书买的人越来越少,但我就是不爱电子书,喜欢纸质书的手感,和味道。(其实还有一点是记性不好,看完就忘,所以要经常翻回去看看。)

  毕业以后,生活变成了一个人的孤单。爱好也从刷韩剧变成了看书,看电影,写作。这也许不仅是角色转变带来的变化,也是成长的变化吧!

  最后,无论你爱着的是什么,只要不是违法犯罪的爱好,生活就是要有些小情趣,因为人活着,就一定要爱着点什么,生活才会有生趣。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读后感(八):活在身边的庄子

  在《闲世闲民》这篇里,读到这么一段:

  从攀谈中我大概知道了他的身世。他原来在一个中学当工友,早就退休了。他有家。有老伴。儿子在石景山钢铁厂当车间主任。孙子已经上初中了。老伴跟儿子。他不愿跟他们一起过,说是:“乱!”他愿意一个人。他的女儿出嫁了。外孙也大了。儿子有时进城办事,来看看他,给他带两包点心,说会子话。儿媳妇、女儿隔几个月给他拆洗拆洗被褥。平常,他和亲属很少来往。”

  我立刻就喜欢上了这个人物。

  这个人是有点儿离经叛道的。有孙子,不帮着照看着;有老伴儿,不相依为命着;有孩子,不忙慌巴结着。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邻里街坊地问起他的家庭,谁照顾你啊?他能理直气壮地回答,不愿意跟他们一起过,“乱”!他过得和一般老人不一样。这个人是很幸福充实的。他生活简单有规律,屋子自己打扫,一日三餐自己解决,还尤其会做面食,拨鱼儿。这个人精神很独立。在他的岁数上能经历过的那些个战事在他身上眼里几乎看不到痕迹,仍带着副孩子般的笑脸。

  遇上这样的闲民不容易,尤其在现如今,大家的生活似乎都被种种信息填充着没工夫思考。小到看一档歌唱选秀或者演员选秀,还来不及仔细品味歌声与演技,各大加V专家们的评语就如瓢泼大雨,不假思索地砸过来,让你辨不清真伪,混淆掉高下;大到孩子到了入学年龄,各种私立好还是公立好的名目之争纷至沓来,让你不由自主就流落到焦虑家长们的战队中与一同焦虑一同辨不清方向。

  而这种闲民就不一样。他们的难得之处就在于他们有自己的节奏,他们的节奏让他们知道自己,让他们的时间都有的放矢,从而可以将他们从大部分无用的庸人自扰中解脱出来,闲下来。

  记得前年回老家,路过一片空地,老公不明情况地问司机:“这是块什么地方?”。师傅相当轻描淡写地答道:“哦,你问这块儿啊,可算是我们这儿人最多的地方了,无论你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年老的还是年少的,只要是我们这儿的人,最后还都得住回到这儿来。”(这片儿空地其实是建在郊区的墓地。)

  在公园里遇到收集松针的老人,他一身干净温暖地浅色毛衫,见我们有些兴趣的样子,便开始有条不紊向我们讲述这松针的妙处,比如用它煮水,再用那水泡脚可以清火利水肿啦;洗干净,掰成条状后装入罐中当茶喝,可以缓解失眠啦;最神奇的是,将它捣成絮状,烘干后垫少许入猫窝,猫咪的眼疾也渐渐好转。老人临走前还说,他这次收集松针,是想将它们送去科研所让熟识的朋友帮忙看看,说不定真能提取出什么有利人体的生物元素出来。

  我觉得我遇到的这两位,一个愿意花时间用幽默的口气闲聊墓地,一个愿意花时间认真研究松针。与汪曾祺笔下的老人家如出一辙,都是隐居在闹市中的出世高人。我愿意多多认识这种自己就能让自己开心起来的人,别跳完广场舞,自己闲着没事儿干了就只会关心街坊四邻的孩子们有没有结婚找对象、尽扰乱别人的清静日子。我也真心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人。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读后感(九):这世间,总有一样你奋不顾身爱着的东西

  因为你,我更懂得爱。

  这是我转行成为图书编辑以来,花费心思最多的一本书。让我明白,做每一本书,不仅是在做一个产品,它更是一件投入无数精力和热情的精华之作。

  选篇

  每一个作品,都是几经周折才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从文章的选择开始,就是如此。一开始并不认识汪曾祺的我是看到了他的文字后被感动的,那是一种暖暖的、软软的,充满了一种说不出是什么的、满满的感觉。那时才明白,是“爱”。爱,不一定就要用“爱”这个字才能表达,而是一种让人温暖的感觉,不用多么强烈,就是淡淡的、软软的才有吸引力。第一遍选的文章被砍掉了一半,在重新认识了“爱”以后,开始第二轮、第三轮的筛选。这个过程让我对汪老有了新的了解,平平淡淡的文字,深藏着浓如烈火的情谊。

  结构

  文章篇目定下来之后,我开始着手给文章分章节。这是个很重要的环节,要有一个具体的线索,贯穿整本书。而每一章节,还要有它的特色,不能同于市面上已有的书。

  为了做好章节的划分,我把选出来的文章读了不下三遍,但并不觉得枯燥,每读一遍,都会发现更有趣的东西,这大概就是汪老文字的魅力。最后以“爱”为主题,将文章分为四章:“只记花开不记年”“我爱这暂时的永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美丽总是使人哀愁的”。每一章的开篇话也字斟句酌,每次读完都让人感觉美好得想要抱抱这个可爱的老头儿。

  书名

  汪老的文字,美感体现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上,但是单拿出来一句就会有损韵味,不太适合书名。

  连续好多天,每天都在为书名发愁。可是很多时候惊喜就是在意想不到的时刻发生。领导突然叫我,指着第三章开篇页的一句文字问我:一定要,爱着点什么。你觉得这句话做书名怎么样?仔细琢磨这句话,觉得这句话真好,既能体现温爱的主题,又不失活泼的趣味。最后这个书名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在确定版式上,领导、制作部的同事、设计总监,还有BOSS,每个人都发表意见,只是为了让读者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舒适,美好。每一个细节都是靠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才呈现了最佳状态。

  封面

  一本书的封面好比一个人的面子,颜值高了,才会吸引更多人。跟设计师沟通的时候,我们一致认为要用一种能体现生活趣味,又能传达出人间温情的画。然后粉色作为主色就定了下来,但是,我们也走了很大的弯路,因为一开始就理所当然的觉得汪曾祺的画一定是那种规规矩矩的国画,肯定不适合用在封面上,所以根本没有考虑他的画。我们花了很多时间上网找别人的画,做了几版封面,最后封面过会的时候没有通过,老板提议用汪曾祺本人的画作,我们这才买来他的书画集。翻开书画集的那一刻,我们都惊呼:这个老头!真不按常理出牌。因为他的画真的是很美,他画的荷花、蝴蝶花、缅桂花……各种花都那么美,美得惊艳,美得温暖;他画上的松鼠,可爱、鲜活;他画的蔬菜都是那么新鲜。看着那些画,立刻让你觉得这世界太美好了,好想好好爱。于是我们精心挑选了他的美画,放在文前页,我们希望这些美好的东西能让我们的读者感受到,把那种美,那种温情和爱意传达给我们的读者。也正是在选这些画的时候,我们发现了适合做封面的图。我们把美的、爱的、趣的,都融入在封面中,我们秉承汪老自己所说的:

  “我想把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真实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别人,使人们的心得到滋润,从而提高对生活的信念。”

  最后,这本书《一定要,爱着点什么》,以极简,典雅,温爱的设计主旨,与汪老的作品大气吞吐,赤子之爱的气质融为一体,展现在大家面前。

  当这本书的样书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真的超级兴奋。它包含着我们很多同事几个月以来的辛苦和热情,而读了那么多遍汪老的文章的我发现更加热爱这个叫作汪曾祺的老头儿了。因为读了他的文章,真的是会更加热爱这个世界。

  让人世间的美好,永存。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读后感(十):一定要爱着点什么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是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一本散文集,作者汪曾祺。提到汪曾祺,不得不提沈从文、西南联大、《昆明的雨》。汪曾祺师从于沈从文,曾是西南联大一名中文系学生,《昆明的雨》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分四个主题,收录汪老不同时期发表在报刊杂志的散文。

  第一个主题“只记花开不记年”,收录了10篇汪老写花花草草的散文,《昆明的雨》为其中之一,“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我想念昆明的雨。”中日战争期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举三校之力南迁,在炮火中的祖国云南创建了西南联大。汪曾祺先生是其中一位学生,在昆明一住7年。从雨季的花、到雨季的菌再到雨季的果子......汪老笔下昆明的雨带着昆明独有的味道呈现在我们面前,如临其境、如尝其味。

  第二个主题“我爱这暂时的永久”,收录了11篇汪老在各地的见闻,汪老的视角永远停留在那些简单、常见但又被我们忽略的事务和人身上,这也是受到沈从文先生的影响,那些我们疏忽掉的日常在他笔下妙趣横生、诗意盎然。偶遇一位闹市中的老人,竟也能慢慢成为朋友,“他平平静静,没有大喜大忧,没有烦恼,无欲望亦无追求,天然恬淡,每天只吃抻面条、拨鱼儿,抱膝闲看,带着笑意,用孩子一样天真的眼睛。 这是一个活庄子。” “文化大革命”、“四人帮”、“四人帮垮台”......所有看起来重大的事件仿佛都与他无关。汪老所爱的就是这些暂时,而这些暂时又是永久。

  第三个主题“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这一章倒像是汪老的自传,“我的家”,“我的祖父母”,“我的小学”“西南联大中文系”,尤其“多年父子成兄弟”这篇写父亲与“我”的文章,让人羡慕汪老生活在那样的父亲身边。汪老的父亲年轻时是运动员,练过武术,还玩过各种乐器,画画、刻印......真是一个有才情的男人。父亲很爱孩子们,自己做风筝带着孩子们在麦田里放,谁会不喜欢这样充满童趣又什么都会的父亲?谁会不羡慕拥有这样父亲的人?“多年父子成兄弟”这样的话是出自其父亲之口。被爱过的人,才懂得如何去爱。

  第四个主题“美丽总是使人哀愁的”,收录了4篇汪老关于沈从文先生的作品,1篇读阿城《棋王》的笔记,另外写了闻一多先生上课和金岳霖先生,汪老说,西南联大的老师们都值得大家好好写一写。最后一篇《文化的异国》,先生为我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艺之林被忽视而感到痛心。他说:“在不公平的、存偏见的环境中,华人作家、艺术家,他们的心情是寂寞的,而且充满了无可申说的愤懑。”那是20世纪90年代了。如今,我们也有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我们的文学终于被世界看见。

  这本书收录的都是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文如其人,我们从他的文字中能够感受到先生的那一番希望,即希望自己的文章可以给人间一点温暖,他的确做到了。读这些文字,即使淡淡惆怅、淡淡忧伤,也总让人升起对生活的希望、对周遭人和事物的热爱,温暖自不必说。这本书完全可以作为阅读汪曾祺作品的开始,了解了这个人,然后再去读他那些作品《受戒》、《大淖记事》......应该能更加理解先生的良苦用心吧!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问题,每一代人也有每一代人应有的担当。汪老的一份幸运是遇见了沈从文先生,另一份幸运是考进了西南联大,那个战时独特存在过短短一段时间的传奇大学。他们那一代经历战乱和流离,却也成就了一批大师。如今,我们这一代也面对巨大挑战,生存和死亡是抗疫前线每天面对的问题,借用汪老特别喜欢的沈从文先生的一段话:“横在我们面前的许多事都使人痛苦,可是却不用悲观。社会还正在变化中,骤然而来的风风雨雨,说不定把许多人的高尚理想,卷扫摧残,弄得无踪无迹,然而一个人对于人类前途的热忱和工作的虔诚态度,是应当永远存在,且必然能给后来者以极大鼓励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