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草记》读后感精选
《杂草记》是一本由柳宗民 / 三品隆司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5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杂草记》读后感(一):怜惜杂草
在图书馆里被封面吸引着取出来读的;插画的颜值很高,为文字着实加分不少。
虽然中文名、日文名总是很难搞懂,不过倒也成了读的一种趣味;同样的植物在另一个国家的名字也是十分有趣的。
文字中最令我动容的是对植物,那怕是一颗野草也怀有欣赏与怜爱之情,恰是真爱植物的人才能写出来的。每每必须下手除杂草,却又总是怜其姿态而手软。令人会心一笑。
若你爱植物,它是好书;
《杂草记》读后感(二):能翻一下
这本书是资深植物学家全部写的都是野草,按四季分类,图配的是按西方植物学的方式绘画的。可读性一般。
因为作者是日本的关系,所以写法非常日式。所以很多植物的名称翻译的不地道。阿拉伯婆婆纳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有一个非常奇妙的日本本土名字,叫大犬阴囊。蒲公英在日本读作谈婆婆,是因为特别像中国人做拓片的拓包。但这本书最有意思的是它结合了二战以前的植物研究历史,比如他在枥木县的农业试验场工作,并且改良过不少品种。
99页,多数归化植物都是爆发性迅猛繁殖,又迅速衰败的,比如一年蓬,黄花月见草。
《杂草记》读后感(三):恶名杂草排行榜
常言道:“贱名好养”,于是在中国大地上总有许许多多的狗蛋(justin)、二饼(Michael)拴住(George)、翠花(mary)在到处奔忙。可是看过日本老爷爷柳宗民写的《杂草记》(上下册),我终于明白了“狗剩、翠花”是多么有爱的名字,因为好多小草的日本名字难听得令人发指,满满的恶意根本挥之不去。小编姑且说几个让大家乐呵乐呵吧……
《杂草记》读后感(四):充满生命力的小草!
有人爱牡丹的富贵艳丽,有人爱莲花的超凡脱俗,有人爱玫瑰的热情似火,有人爱兰花的清新淡雅,但无论是哪一种,都足够引人注目。我却独爱那些肆意生长在田间地头、路边道旁的小野花。所以当我翻开柳宗民上下两册的《杂草记》,一页页翻过去,一种种植物细细品味,或是我已经认识的,或是我看了书之后想要去认识的,深深感觉这样一个主题的博物书,真是“於我心有戚戚焉”。白屈菜。
《杂草记》读后感(五):爱野草的理由
我对杂草萌生浓厚的兴趣,源于我自己不经意间拍到的一株兰科绶草。 那次回老家,在河边绿化带徜徉,感叹这昔日通航的运河在经历数年污染之后终于开始整治了,岸边亭台水榭、草木萋萋,甚至有小白鹭偶尔掠过水面。走在石径上,忍不住举起相机追着几只蝴蝶拍照。 半个月后看到一篇文章介绍兰科绶草,觉得似曾相识,绞尽脑汁终于唤醒了记忆。 说来也怪,不知名的花草,哪怕每天见也形同陌路,一旦有了名字,仿佛就有了身份,顿时鲜活起来、亲切起来。就如这株绶草,在我知道它的名字的刹那,它俨然摇身成了我的一个老友。
《杂草记》读后感(六):那不是杂草,是生活中随处可得的美好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一个小站的抽奖活动中看到的,虽然并没有抽中,但是最后自己下单买了这本书。
跟现在这个天气有关,午休的时候经过楼下的草地,看到许多眼熟的植物,年年能见,但是却不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同事告诉我,那个一星星的小蓝花叫阿拉伯婆婆纳,为这奇特的名字而感到惊讶,对我来说,如此熟悉貌不惊人的植物居然有这样独特让人印象深刻的名字。
后来看到这本书的简介,想到了小的时候,还在农村,小时候到处疯跑,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凝神观察过很多不知名的植物。这些,其实都不是园艺植物,也见不到有哪里出售的,生命力顽强,随风飘扬落地生根,都是杂草。
比如鸭跖草,以前奶奶家的后院长满了这种会开奇特花朵的植物,我为他的幽深的蓝色和神似兰花的形状,就连黄色的花蕊,都觉得格外精巧。
上班以后,每天走路经过一段荒地,可对我来说,下班的路上,看看天边的晚霞,看看路边的植物,心情就会莫名的平静。
《杂草记》读后感(七):天涯何处无芳草
昨天,我带着儿子和一位大学时期的朋友去爬百望山。正是初秋时节,山花烂漫。因为一种对植物的热情,一路都是在认植物,不能确认的,觉得在书上见过的,又拍了照片留着。
回到家后就拿出两本的《杂草记》一页一页翻找,与照片对照,找到了就惊喜万分:“啊,在这里,原来就是你啊。”
还在南京的时候,这套书就在我心里长了草。因为考虑到回家寄的东西太多,便忍着没有买。回到北京后第一件事就是买了它。
书的外皮是清清爽爽的手绘,里面的硬皮是灰绿色,素雅沉稳。
书里面的手绘也是极清新优美又逼真细致,所以这本书一半的评分要给予绘图的三品隆司。
书的作者柳宗民是一个园艺家,所以这是一套植物学家的植物笔记,文字上自然算不上韵味悠长,好在虽然平淡,却也真诚朴素。
在农村生活过,又经常做“拔草”这种农活的我小时候没少痛恨杂草,也不止一次渴望着有某种神秘药物或者武器能够将地里的杂草一扫而过,永不复生。然而,终究是没有的,杂草,最大的优点就是生命力顽强。但是时隔过年后,当我再次回到家乡看到田边陌上的杂草,我却觉得它们原来也是美的,比如晨光里带着露珠的狗尾草,攀爬在篱笆上,沟渠边绿油油的葎草。
《杂草记》读后感(八):生活哪怕再细小也值得热爱
我婆婆是学理工科的博士。
细致到什么地步,每天都要从地板上一根一根的把我的头发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
就是这样一个人,有洁癖,每天的窗户和地板都要来回擦个几遍,就是这样一个人,什么养宠物养植物对她来说都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嫌弃会脏会乱。
就是这样一个人,突然有一天跟我说,以前看惯了的植物,这么看也挺不错的。
当时她手里正翻着我看了一半的《杂草记》。
一开始买这本书的时候,完全是被营销语所吸引。
“ 只要认真观察,再不起眼、再无趣的植物都蕴蓄着生命的坚韧与美好。 ”
到手以后,特别的惊喜,因为里面的每一幅画都是那么精致温柔,每一个文字都是如此细腻小心。
“人们总是习惯将不知道名字、长得也不够漂亮的草统统归为杂草。它们生长在田间、路边、河畔,因太过寻常而被熟视无睹。 ”
这句话特别的戳中了我的内心,人生在世,谁都希望自己是命运的主角,可大部分人只不过是配角,甚至只是一个龙套。我们就是那不知道名字,也不够漂亮的杂草,虽然只能生长在田间、路边,如此寻常。
以前别人都说艺术是装大尾巴狼,说文学都是矫揉造作。
也对,也不对。
很多人现在提起抑郁症就是反感,说就是闲出来的病。
真的吗?
生活和活着,到现在为止,大部分人都只不过活着,并不懂得什么是生活。
当你停下来,能注意到日出日落,注意到办公桌旁边的绿萝的新叶,你就会发现,所谓的生活,就在你身边。
时间的脚步从来不曾停下,而生命的画笔就在自己手中。
我很喜欢《杂草记》,不仅仅是因为这本书的认真,更在于她的坚强。
这注定不会是一本大卖的书,却一定是一本能让你心中不知道何时就会柔软的书。
哪怕只是一刻的停驻,也是生活。
《杂草记》读后感(九):消失的杂草(算不上书评,就是感慨而已)
这本书,我打了4星,其中插图占3星,栩栩如生的模样,让我忆起我的童年。
我的故乡是个民风彪悍的十八线小城市,街头枪战、挑人脚筋之类的故事并不止存在于电视电影里,还存在在八九十年代的、我的故乡。
然而我的童年安详有趣,我家住在爸爸单位安排的住房。据说他们单位背后原先是一片坟山,不知哪个不信邪的领导拍板在上面建了三幢四层的楼房,就算是宿舍楼了。那里的居民都管我们住的地方叫“山上”。
山上是荒芜的,又是热闹的。每天中午,篮球场,门球场,月季、冬青、美人蕉、石榴树、葡萄藤,池塘,全都静静的。每天晚上,虫鸣、嬉笑的孩童、纳凉的大人,彼此寒暄致意,家长里短、天南海北地聊天,热闹得不行。
我们一群小孩——现在都记不得都是谁了——成天在草地上窜来窜去,分享彼此吃植物的心得:把一串红的花拔出来,根部的蜜很好吃;月季要把茎摘下来,剥掉那些带刺的皮,嚼一嚼会感觉甜丝丝;美人蕉……美人蕉的吃法我现在已经忘了。
杂草就更多了,蛇莓——我们管它叫蛇果,摘下那红宝石一般的果子,小心翼翼吃掉,再战战兢兢等着蛇来报仇,我们以为那是蛇的私属物。垂序商陆,那时还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但已经知道它一串串的浆果不能吃了,不过可以当紫墨水,被我们涂抹得到处都是。
我家在一楼,阳台后面就是一蓬蓬牵牛花和狗尾草杂生,走两步就是花坛,没人刻意去打理里面的那些酢浆草、一年蓬、婆婆纳,它们照样长得很旺盛,生命力顽强得让人以为它们永远不会消失。
离开“山上”,离开故乡,至今已有二十五年,中间回去瞧过,由于单位的人越来越多,“山上”的建筑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占地面积越来越大。杂草不必说,早已被水泥填平,连月季芭蕉冬青等种植植物的空间也已缩减到极小的范围。现在的“山上”,不,现在的城市里,都只有一栋栋楼矗立,和规划好的绿地上“体制内”规规矩矩的草木。
翻开这本书,那些熟悉的杂草夹带着童年向我扑面而来,它们都去哪儿啦,它们在哪里啊?我还有机会在野地里邂逅它们,并把它们介绍给我的儿子吗?该不会,我的儿子今后只能在书里才能见到它们吧?
《杂草记》读后感(十):小花小草,也给世界带来了无限美好
日本是一个四季分明的国家且一年四季都有花开。有生活经验的人,只要看看哪种花草盛开,便可知道到了什么季节。于是,那些田间地头、花坛溪边上生长出的不起眼的小花小草们便成为了报告时令变化的使者。但遗憾的是,许多小花小草的名字都不为人们所知。
在日本园艺家柳宗民的自然博物学作品《杂草记》一书中,这些平凡普通的、毫不起眼的小花小草们倒成了稀罕物,一草一木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在书中,柳宗民不仅介绍了这些植物们的学名、形态特征、产地分布、生长习性以及价值用途等科普知识,还分享了与这些植物们有关的生活趣事。可以说,这部《杂草记》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身,不仅适合小朋友们进行阅读以获取自然知识,也适合成年人品味与杂草有关的人生故事。
虽说是一部自然科普读物,可柳宗民的文字却趣味十足、清丽优美。想来身为园艺家,研究园艺文化的柳宗民长期与大自然打交道,内心里一定住着个爱玩爱笑的小孩子,因而他的文字并没有说教和刻板的痕迹,反而特别平实易读,不时还流露出幽默气息。
比如,在讲到竹似草(博落回)时,他说这种草“开花时身姿随风摇曳,白色叶片时隐时现,别有一番风情”,但由于这种杂草有时会殃及花坛中其他植物的生长,所以不得不清理掉。对此,柳宗民便很难释怀,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感伤。再比如,他写道自己清理白屈菜时,觉得白屈菜的花朵虽然可爱,但它的黄色汁液却有毒,因此还是必须拔掉,于是他下狠手时,心里就会默念“阿弥陀佛”,算是给这种植物赔罪了。
像这样充满趣味的描写还有很多。但透过这些看似风趣的文字,我们看到的却是柳宗民的人文关怀。一草一木在他看来,都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且不说那些香气馥郁、外形美观的花卉,就拿这些貌不惊人且不为人知道名称的杂草来说,尽管人们总是将它们忽略掉,可它们依然有各自独特的价值,或可入药,或可入食,或可培植后作为观赏,或具有其他的功用。这不得不让我们联想到那些默默无闻的劳动者。每一名劳动者,都是那么的普通、平凡、不起眼,可社会若要正常运转,离开谁的劳动也不行。
同样的道理,在大自然中,每一种植物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它可能没有醉人的香气,没有娇美的外形,可这并不妨碍它装扮这个世界,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一丝美好。即便是汁液有毒的植物,却也有自身的药用价值。在柳宗民看来,这些杂草是值得受人尊敬的,是值得被爱的。哪怕没有任何实际功用,至少,它们也在用自己的生命为这世界增添了色彩。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杂草,书中还配有大量手绘插图。这些精美的花草插图出自科普作家、插画家三品隆司之手。
生命的坚韧与美好,在这些常受人冷眼的小花小草中,都有所体现。可为何我们无法看到它们的独特与不凡?那是因为我们的心里还带有偏见。可是,这些小花小草并不会因为人们的偏见、冷漠就不生长、不开放。且看春夏时节,那河畔田间,总有些不知名的花花草草开成一片。它们的生命力是如此旺盛,以至于疗愈了我们那阴郁沉闷的心灵,给我们带来面对生活困境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