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他的戒律》的读后感大全
《去他的戒律》是一本由[法] 弗朗索瓦·齐博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去他的戒律》读后感(一):对框框生活的反抗
一本自传式的小说。当然说是自传可能不对,尽管作者以第一人称描述了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生活,但从作者的身份看,这故事里应该有真实有虚构。所描述的生活充满叛逆和不按常规走,包括主人公自己的思想和父亲的教导方式,但这些非常规的路数却让主人公和兄弟的体魄胜常人一筹。当然,既然是一本宣泄式的小说,那书中当然有很多讽刺和自嘲的描述。现在记不太清楚了,给我的印象主要还是父亲对儿子非常规的体魄训练方式。
《去他的戒律》读后感(二):严肃的人写出的非常不严肃的小说
在序言里译者说作者平时是个非常严肃的律师,但如果看了这本小说你会对这个定语表示深深的怀疑。作者在书里嬉笑怒骂,恣意妄为,把自己的青少年时光用一种另类的笔法给生动的描绘了出来。而作为读者而言阅读此书却甚为解气,有一种作者把自己一直想说却说不出来的话说出来的感觉。并且很多段落都让人捧腹大笑,作者不当个段子手真可惜了。。。
:本书的翻译一级棒,清晰明了,感谢译者。。。
《去他的戒律》读后感(三):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个小孩子
最近读到一本癫狂的书,著名大律师弗朗索瓦·齐博写的《去他的戒律》,齐博出身于大资产阶级家庭,24岁开始当律师,在随后的四十多年律师生涯中多次担任震撼法国、北非乃至非洲大陆特大案件被告的辩护律师,这样一位不苟言笑的大律师,却具有一颗艺术家的心灵,1977年出版了《塞利纳传》,至今仍被认为权威,65岁时又发表第一部小说,就是我看的《去他的戒律》,出版后文学评论界是一片好评。
《去他的戒律》读后感(四):毫无禁忌地开启内心的密园
看到书名,我心想:嘿!真特么痛快!就应该这样,不喜欢的,就说一句去他的!而内容开始前的《告读者》中说道:“这是一盆杂烩,一块又脏又湿的地盘,是困苦和纷乱的自白,是一种崩溃,一种懈怠。谁都不必勉强阅读此书,即使开始了也不必读完,更不必喜爱。”看了内容发现,小说字里行间果然是洋溢着出口恶气的愉悦,难怪作者说这是一部“出气小说”,“混账的词语,可扔进水里付诸东流,让时光抹得一干二净。”
这本薄薄的《去他的戒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叙述主人公“我”自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末的童年情感历程:战前,德军人侵,逃难,解放等。阅读过程中,仿佛走进了作者的内心秘园,作者弗朗索瓦•齐博似乎找到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宣泄方式,把压抑于心中几十年秘不示人的情感,痛快淋漓地发泄出来,真正把自己秘园的门锁彻底打开,毫无任何戒律地情读者进入其中,和他一起体验内心的种种激动:悲伤、喜悦、内疚、惆怅……
《去他的戒律》读后感(五):管它呢
文:薇薇爱阅读
起初看了这本书的名字,就觉得挺有意思的。 看了序的部分里面讲的, 原文的标题是“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当时心里也比较不舒服, 怎么起了这么个怪名字。 再到后面看到当时在法国还引起了华人的抗议。 看过中国近代史的人们大多都知道这句话的含义, 所以见题目的反应大多都在气愤当中了吧。 不过作者起这个名字作为书名, 却没有要侮辱华人的意思。齐博回应说这“是一个大误会”,这是他多年前知道写有这句话的公园告示牌,“义愤填膺”,并认作是好标题,并在二十年之后用在自己的小说中。
说它是一本出气小说, 多半看完了书名和序之后就觉得很出气了。 作者写的不是自传, 而是一本投射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小说。 小说中的主人公一家经历了战争, 整个过程中不是我们看到的大人物的历史的内容, 而是普通人在面临战争到来的时候锁表现出来的惶恐,不安, 以及德军入侵的时候作者一家以及亲戚逃离家园的整个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婶婶那浑身裹满了金银财宝的装扮。 路程中他们的遭遇, 以及在半路中听说两国和解,人们以为不需要打仗了, 可以从队伍中回家了之后的种种表现。 与众多人们心情不同的是这一家人的表现。 面对人们期待的“和平”,其实他们并不那么开心。 至于是为什么, 相信看过那段二战时期历史的人们都有所了解吧。
主人公一家在别人看来是异数, 他们在寒冷的冬天里也穿着单薄的衣服,但是他们没有生病, 他们吃着不怎么卫生的食物,可是也没有生病, 而那些生活在温暖的屋子里的人们, 相对于他们生活在没有炉火的房间里的情况, 在那些人看来要好很多, 可是他们生病了。 不禁让我想起, 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说去吧。
这是一本不吐不快的小说, 别人以为的那些反面的, 似乎都发生在“他”身上, 但是他却一直成长着, 不管是大冬天穿着短裤, 还是住在没有暖气的房子里, 或者是在战争到老的时候,在别人觉得和平到来之时, 感觉悲伤的。 看完这些, 似乎我能明白作者为什么在20多年后会选用一段这样的文字去标注这本书。 面对战争的气愤, 面对别人看待异数的不屑。 那些条条框框, 全都滚开吧。
《去他的戒律》读后感(六):去他的戒律
去他的戒律 一本自传式的小说《去他的戒律》,但从书名上看,就略显得“霸气侧漏”。如此一本有性格的图书,必定是以为有性格的人所著。作者弗朗索瓦•齐博,知名律师,拥有“塞利纳研究学会”主席等七八项文化社团的荣誉头衔,1977年出版了《塞利纳传》(三卷本),在65岁时发表本书,作为第一部自传体小说,其独特的写作形式和表达技巧,既有意思又别出心裁。 对于之前“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标题引发的风波,在作者致中国读者中,做了适当的解释,避免了断章取义和不必要的误会。在本书自传体小说中,描述了主人公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情感路程,从德军大战,到逃难和解放等,既有历史的痕迹,时代的烙印,也穿插作者内心的写照。比如“我”的形象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既是调皮的,胆大的混小子,有时又是一个善良的,同情弱者的青年。既有自恋的情节,又风趣和俏皮。 作者写道,这玩意儿(本书)出自我的肺腑,好似分娩,痛苦不堪。这是一部小说,却是作者生活的写照。它包罗万象,在无厘头的逻辑和言语中,作者的态度和生活方式,可见一斑。他的洒脱和果敢,显得人物特别的真切。书中有些 对时代和教育体制的批判,又感觉像是《三重门》韩寒,同样是犀利的笔触和言语,表达的是不同时代和人物的选择,不过,齐博确实比韩寒年长许多。在那个年代,在自传体小说中,那些非吐不快的的胡说八道,显得比任何的言语都来的爽快和让人接受。 一本“霸气侧漏”的图书,在言语措辞上,犀利又大胆。在内容上,短小精悍。在精神上,虽提到甭想来此寻找切身经历的回忆,真实可靠地信念和真切实在的情感,但在这锅大杂烩中,也会窥探到时代的变迁。至于定位“出气小说”还是“反精神自传”,相必在读者阅读之后,自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虽然在言语上有些混账的词语,但丝毫不减弱其在文学上的地位,以至于后来还有诸多的标题模仿者。 “去他的戒律”是一种宣言,是一种精神的反抗,亦是一种独特的写作方式。别太在意“去他的”,它只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在阅读中跟随作者或吐槽或自恋或自嘲,开心阅读就好!
《去他的戒律》读后感(七):表达——我们别具一格
自传体有人听过,小说有人看过,但对于自传体小说,也许很少有熟悉并广泛阅读的人群,而《去他的戒律》就是这么有特点的自传体小说,不管是作者的个性、整体的设计,还是文章本身想要表达的主题和内容,都与社会热点相关联,而这民族话题的热度从近代到当代从未削减,更未曾退却。
书薄性格不薄。《去他的戒律》正如作者所说,是一本薄薄的“出气小说”,薄在全书151页,正文是从21页至143页,全书共计68千字,“出气小说”则从书名便可以看出,作者更是不忌讳任何旁人地表现出他鲜明的个性,说出他痛恨紧急,痛恨排斥,痛恨设障,痛恨各种宗派和不能容忍异己。
本书的由来。一块近代外国租界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引起了1976年第一次访华的作者义愤填膺的情绪波动,也由此想将此话设为书名,只是当时的想法却在二十四年后的1997年实现,更是在40年后的今天才在中国真正实现,这部直译应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自传体小说来到读者手里已换了一套《去他的戒律》马甲,而这套马甲的更换也许正与1999年11月中旬那场巴黎舞台的标题风波有关,马甲更换了,但那“出气小说”的精髓却未改变。
“出气小说”。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却是一部百分之百的小说。作为遐迩闻名的大律师和社会名流,作者叙述了自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末的童年情感历程,不管是战前、德军入侵,还是逃难、解放等,他用“出恶气”的口吻将六七十年压抑与心灵深处的情绪埋藏在字里行间,并在划上句号之后将这“内心秘园”分享而出。
全面设计。本书以作者、译者、媒体等不同视角,将全书分为了“作者致中国读者”、“译者推荐”、“代序:一部‘准小说’式的‘反精神自传’”、“告读者”“代跋:文化差异引发《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标题风波”这五个部分,把此文从灵感来源到如何成型,再到推入读者视线后引起的反响和风波的整个过程都全方位记录,并一一解说,最后留在大众视野中由各自去评判。
《去他的戒律》,体裁并非大众,字数并非大众,内容并非大众,但就是这别具一格的体裁,这短小精悍的小说,这发人深省的内容才真正打进了读者心中,它不是一直鼓励你的心灵鸡汤,它也不是跌宕起伏的推理小说,更不是枯燥无味的学术教材,它就需要你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去品味他的思想、它的思想。
《去他的戒律》读后感(八):去他的不公平
这本书一开始被误会了,因为标题写的是“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我还在纳闷,怎么会有这种书。后来我才知道,作者是以这句话为契机,才创作出了这本书。本书属于自传体小说,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主角“我”从童年时起命运就是分悲惨。作者也说这是一本出气小说,也就是见到什么看不过眼的就来喷一喷,当然也不是无脑乱喷,喷得很有道理,并且还有一定教育意义。主人公把自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末的童年情感历程,包括战前,德军人侵,逃难,解放等都喷遍了。
那“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呢?这句话出自租界时期上海外滩公园大门口的一块中英文对照的告示牌。当然,告示牌上并没有侮辱性地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而是罗列了不得入园游览的对象,其中第一条就是华人[原文Chinese,可以翻译成中国人,也可以翻译成华人,但似乎翻译成中国人更为准确,因为上海毕竟是中国领土嘛],然后是衣冠不整者,第三条是醉酒者,最后一条是宠物[pets,并没有明确说狗]。而当时国内愤青为了反抗这种对中国人明显不公正的做法,就夸张地谴责租界当局竟然规定“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以此吸引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的更多关注。最后,经过各界的努力,租界当局修改了入园规定,华人从此能与外国人一起游览外滩公园了。
可能这些年作者自己经历的压迫太多,终于找到一个契机,使这些早已抑制不住的情绪得以爆发。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作者自我发泄的书,在字里行间我可以感受到这种情绪,他把这些事情转化为小说情节呈现在读者眼前。从而达到一个目的,就是读者与作者一起进行发泄,因为每个人在这社会上都会经历许许多多的不公平,有很多人为制定的戒律在限制着我们的自由,如今终于有机会可以爆发一下了,这本书的目地也就达到了。
书中的主人公是个很矛盾的存在,他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有时他的缺点也会使他不可原谅,但他也有可人的一面。其实这才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人,大部分小说中都把主人公树立得极具特色,其实只要是人都会感到迷茫,对或错没人知道,只有真正做过了才能够定义。作者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书中描述的“我”的童年或是那些骇人的战争,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在于警示未来,这篇故事值得人们反思,这些错误是不是真的存在,那么既然知道错的所在了,也就有理由着手改正了。
《去他的戒律》读后感(九):去他的小说——打开一本出气之书
去他的戒律,去他的反戒律。这是个非常开放性的句式,无论你站在哪一边,“我”总能找到你的对立面,这倒是挺符合作者的身份——律师。正反两方都需要发声。除此以外,小说基于这个主题展开了漫无边际的夸大和想象,它找到了同样陷于庸俗和反庸俗矛盾之中的人们,让文中的“我”变成了“我们”。
去他的情节,去他的人物,去他的思想,小说要写给我们的,在上述之外,这是一本不折不扣的混乱之书——所有的情节和细节突如其来,而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很难看出完整的前因后果。叙述的角度极端个人化,其中的人物都变成了模糊的影子,余下的全是梦呓式的,亦真亦幻的独白。
读这本书,如同雾里看花,不过从纷乱破碎的情节中,有两条相对清晰的线供读者立足:教育和战争。而这两条线有一个明确的出发点——第五章开头父亲与卡拉梅洛斯教授的会面。习惯了线性叙事的读者,不妨从第五章开始阅读,而后其余的章节都会稍微聚拢,让人窥探到一个大概的轮廓。
“思想上不应随波逐流,若要想得对头只需跟别人想得不一样。”以此为基本原理,父亲的教育方式愈发荒唐。冬天光着膀子,夏天穿毛衣,按照“狗的饮食制”进食,掐断热水等等,读起来颇有魔幻现实的意味,令人啼笑皆非,然而此举竟被当作“先进”的教育方法来效仿。有违常理的特立独行遭到了邻里的冷眼,甚至招来了宪兵造访。无奈之下,“家人教导我们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渐渐养成了“我”的虚伪,养成了“我”的自我控制的“硬甲”。
离经叛道的思想在父亲心中进一步生根发芽,给了他别样的眼光来看待战争。德占期间,法国政府采取的定量配给制度成了“为了人民的福祉和公众健康”。在历史语境中,这种论断既容易被当成反讽,又有可能变成依附傀儡政权的口实。这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仔细回味,会发现给一种思想定性,强行划分左右是可笑的。父亲甚至直接从文中跳出来,像个布道的神父一样宣告“庸俗化是大敌”。
其实庸俗化和反庸俗化的矛盾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刻意地去寻求“与众不同”,本身不就是一种庸俗吗?小说并没有给我们答案,它给出的是一场反对派内心世界的狂欢(所以叫“出气小说”),一路荒诞反常的奇景,一系列韵律感极强的矛盾修辞(多亏了翻译家)。
于是,在正式开启本书之前,请把预期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甚至从思想性上转移,只管去享受文中跳宕不安,矛盾重重的语言,其中不乏金句,亦不乏优雅的胡说八道,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去他的戒律》读后感(十):尽情的出气
很难想像这么一本又薄又小的书(p.s平常上班坐车方便携带),居然是一本自传体的小说,要知道一般名人的自传都是大部头,就连小说也大都是几百页,而这区区151页的内容,让人怀疑:这真的是一本靠谱的书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 从序言了解到,这本书的标题直译过来就是“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这句话在那个无法言说的年代被多少中国人深恶痛绝。因此在书的最后,柳鸣九先生特意介绍了“文化差异引发的标题风波”,巴黎华人社团一致抗议,齐博将这部名字带有歧视色彩的作品搬上舞台。然而,事实上齐博不仅不是反华的殖民主义者,还是一位对华友好的国际友人。他曾说,中国人民在尊重自己几千年传统的同时,勇敢地以自己的方式开创21世纪。足以看出他对中国人民的由衷敬意。 对此,我想译者也是为了减少这样的风波,改直译为意译,才有了现在这本《去他的戒律》或许这个名字,更能符合作者对自由的热爱,对禁忌的反抗。毕竟作者视这本书为“出气小说”,是一个发自肺腑的玩意儿。也许作者实在压抑的太久了,不同于他以往的严肃形象,书中的主角“我”,是那么的恣意妄为,随意发泄生活中的不满,想说啥说啥,管他是不是脏话,教人看了也大呼过瘾,生活就该这么痛快。 一开始的“我”是个在母亲子宫里的胎儿,作者写到“我混沌出世,既与众相同又与众不同”,该说“我”太自恋了吗,这么夸赞自己。然而出生后的成长不尽如人意,常被父亲体罚,并伴随着“你这个小死鬼,下流的小死鬼”的辱骂,对于一个小孩,这样也太过残忍了。除此之外,“我”的童年还因德军的入侵经历了战争,不一样的是,在“我”眼里逃难更像过节,每天夜里更换不同的阵地,有很多机会见世面,似乎给战争的苦痛蒙上了一层面纱,但通过大人们对战事变化的情绪,从侧面描绘了残酷的战争牵动着每个人的心。不过好在战争总有结束的一天,令人惋惜的是,无数生命却再也回不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也描写了自己的现实生活,“我早在进襁褓以前就跟自己过不去,后来穿燕尾服,穿茜红色裤子,穿律师长袍,依然跟自己过不去”。他这么一个著名的大律师,在人前必须端着架子,树立一种威严靠谱的形象,何谈轻松,久而久之必然心累。庆幸的是他总算觉得释放自己的情绪,在65岁这年出版第一部小说,在书里不受束缚的吐嘈。 不喜欢这种文体的人,肯定会觉得无聊,一锅大杂烩,任凭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思绪的无限散发,但真的看进去,就会发现作者的坦然与直率,随之爱上这样别具一格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