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暗读后感锦集
《深暗》是一本由[美] 赫克托·托巴尔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深暗》读后感(一):读毕
名字太多,琐碎的人和事也太多,本来没什么兴趣,以为只是个团结求生、积极救援的故事,却在后一半别开生面。在被发现后的救援过程中,三十三人开始内部分化;本来快要饿死了,现在开始对送来的食物挑三拣四;对被救援后将得到的名和利,也陷入一种狂热追求的态度。享受着物资和关怀,在全国人民甚至其他国家人民的聚光灯下的他们,于此充分暴露了其人性固有的贪婪、自私、虚荣和背叛。他们成为符号,代表着智利矿工和民族精神,可他们其实并不是英雄,也并不伟大,他们不过是求生的和现实的凡人。对其进行了帮助或捐赠的,无疑事后也会捞到政治资本或经济上的利益。这一切都让我明白,不能单纯地去看任何一件事。任何一件表面光鲜亮丽的事,中间都可能满是让人不快的褶皱。所幸他们在被救援后的名与利的喧嚣中,发现了自己的厌倦和无所适从,所以有些人开始寻求“我的救赎”,甚至有些人慢慢克服了心理障碍,重返矿洞。在我理想化现实,讨厌人性的同时,我也应该明白我只是不能接受,而大家都是凡人。
《深暗》读后感(二):救援奇迹
33人69天700米地下,智利震惊世界的矿难营救事件。一开始我是很难读进去,多而长的人名,复杂的家庭关系,很容易劝退读者。但故事叙述从33天困在避难所时开始精彩起来,在这个酷热潮湿的矿洞里,他们是怎样分配有限的食物和水;身体和心理会有怎样的变化;我看到了一副在极端环境下艰难求生的画面。他们从开始说笑打趣到后面的集体祈祷,从一次次对活着的渴望到写下遗书的绝望,他们只是底层的劳工,在察觉矿体异样时本可以避免身处绝境中,但矿主们为了攫取金钱,一直在拿矿工们的生命做赌注。除了地下的深暗,地上矿工们的家属建起了“希望营地”他们盼望着迎接丈夫、父亲的回归,同时也监督着政府营救工作。 整体营救过程说不上惊心动魄,作者把后半段的笔墨都集中在矿工们顺利营救后被当作英雄一样参加的各种庆祝活动。是在讽刺什么么? “那个竭尽全力解决了这一史无前例技术性难题的政府,那个殚精竭虑营救出三十三条普通人,性命的政府,同样应该意识到,这些普通人在被救之后将要面临的心路历程也是史无前例的。然而,他们所经受的那些显而易见的折磨,多数都展现在自己家庭的私人空间中,没有任何官方机构走上前来勇敢地承担起帮助他们重建正常心理的责任。” 这些让我想起了李安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我不给答案,也不知道答案。 只是当脱去团结、积极、乐观、英雄、奇迹等这些词语后,他们依旧是平凡人,有些人彻底离开了下矿的生活,而有些人依旧去矿井里寻找价值。
《深暗》读后感(三):小说般的深度报道
今年在工作上换到了一个做非虚构的部门,于是对这方面越发关注。不过,对那些白人重新发现中国的故事有些厌倦了(无论是《寻路中国》、《长乐路》,还是最近的《鱼翅与花椒》),这类书籍大热背后的种族倾向其实还挺值得反思一下。今年让我印象很深的一本非虚构是讲述2010年33名矿工被困智利金矿地底的《深暗》,作者是洛杉矶记者赫克托·托巴尔。
也是一本用手机读完的书,故事性强所以读起来很轻松。对热点新闻事件的重述结局已知,不存在剧透问题(33名矿工全部奇迹般生还),悬念在于这么多脾气暴躁的大男人是如何在密闭空间里团结求生而不是演变为《蝇王》的,智利又是如何倾一国之力解救这些生还希望渺茫的小人物的。于是这个极具戏剧性的故事就在作者小说般的笔调下展开,其中有明显的男女主角,也有一批形象饱满的配角。
书中的社会批判倒不是那么明显,虽然事故揭露出黑矿的管理混乱、资本的贪婪迫使弱者“自愿”踏入险境、政府一开始较为迟缓的反应,以及长时间媒体曝光对人性的试炼等等,但这样圆满的结局还是少数,批评者自然可以质问“为什么不写写那些救援失败或者根本没人救的矿难”。我个人觉得,要求一本书完全覆盖社会问题没有一点遗漏未免过于苛刻,在讲好一个故事的层面,这本书的完成度已经相当高,采访和写作都值得学习。后来本书被改编为安东尼奥·班德拉斯和朱丽叶·比诺什主演的电影《地心营救》,同样精彩,推荐没时间看书的朋友。
这本书还很打动我的一点是对劳动者的尊重,这体现在政府对他们的重视(虽然有政治目的,但“我们都是智利矿工”这样的口号传播出来还是很有力量)、普通人对他们的关注(媒体追踪,自发祈福等等),以及他们自己强烈的自尊心(自力更生、互相帮助以求生存)上。有意思的是,男性气概近些年来遭到了严重的污名化,仿佛男的一撸袖子就是直男癌,而这个故事里的男性气概却是以相当健康、积极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这也促使我们重新反思所谓的性别特质,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给人打标签吧。
《深暗》读后感(四):人心不暗
虽然有些意外实则是必然,未购置的地震监测仪、损坏未修的地震检波器、斜坡隧道中被置之不理的裂缝、逃生井里未安装的安全梯、短缺的应急救援食物,加上唯利是图的老板和笃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经理,矿场发生事故的结局不过是早或晚和严重程度的差别。
然而我还是看不太得那种冥冥之中阴差阳错的戏码:达瑞欧的妻子正因加班的事与他怄气,凌晨上班前,“可突然,他停下身,又折回楼上,深情地抱住了他的爱人。”;赛普尔维达本没能赶上班车,然而另一趟路过的车辆司机招呼他,“狗仔!没赶上班车吗?我正好要过去,捎上你吧。快上车!”;马里奥在食堂刚吃了一口便当就停了下来,“他想了一下,决定先下到矿里,等装载机装车时再趁机吃饭,这样就能多拉一趟了”;卡洛斯的矿灯落在了更衣室,帮他测试操作的工友说,“不着急回去取,午饭时间再上去拿也不迟。“。
拉米雷兹说,矿场里就是如此,你总是能避开命运的安排。然而那三十三人身处地下黑暗的时候,他们在安立奎的带领下祷告忏悔的时候,回想起事发前的种种,会不会也曾怀疑这其实也是命运的安排呢?
这是一本很好读的书,一旦打开就停不下来。被困地下的矿工并非一直坚强乐观团结,但也不为非要反映人性之恶而大书什么残忍境况,有人抢夺过食物,有人拌过嘴,但冲突的最高形式至多是二人互踢了一脚,他们也一起祷告,一起制作棋子和多米诺骨牌排遣压抑和绝望,向营救队要音乐播放器和红酒(红酒是不可能给的,不可能的哼),他们很真实。包括获救后的生活,一时的英雄风光或是长久的创伤应激,不离不弃的家人或是觊觎补偿金的亲友,甚至还有在经历迷茫后重返矿下工作的人,各人的轨迹从圣何塞矿井这一点又分散开来,这也很真实。
而我觉得这是一个好故事,不仅在以举国之力,历经69天,从这看似坚不可摧、无可动摇的大山之下营救那33人的奇迹,更在于期间地上地下不同环境、不同立场的人们的所思所为和他们之前此后的变与不变。
《深暗》读后感(五):我们不是最好的人
文/叶子夏
马来飞机失事后,有一句话让我们很受感触:每一次分别,请用力拥抱,也许这是你们最后一次见面,因为我们都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也许,你们离别时愤愤而别,但事后却再也没有机会好好道别了。因为,我们都不是最好的人,总有矛盾和冲突,而我们总是随着外物而变化。
赫克托•托巴尔(Héctor Tobar)所著《深暗》一书,详细记录了圣何塞矿井事故发生前后相关人员的行为和心理,仿佛以上帝的视角,为我们重现那一场震惊世人的灾难和奇迹。而这些灾难和奇迹的背后事实真相,全是那些“不是最好的人”的“我们”造成的。
已有一百二十一年的开采历史的圣何塞铜金矿,早已经伤痕累累,只待那最后一根压倒生命的稻草砸下。为了追求更多私利的矿主们,对圣何塞的危险现状视而不见。圣何塞成立时间长,规模较小,以偷工减料、图省事出名,还有简陋的工作环境以及敷衍了事的安全措施,垂直逃生通道连梯子都没有,形同虚设。矿洞坍塌前,有矿工反应裂缝问题,皆被总经理皮尼利亚敷衍了事。在矿洞坍塌之后,为了掩盖事故,这些主管们没有电话通知那些受害者家属。当然,圣何塞连电话线也是没有启用的。在之后救援时,因为圣何塞错误的图纸信息,导致矿洞下的遇难者们几次与救援擦身而过。这些人性中的阴暗面,让不是最好的他们,埋下了矿洞坍塌的隐患,忽略了矿洞坍塌的危机。
在被淹没在矿洞深处的三十三名矿工,因为濒临死亡的绝境和被困同一地的微妙情感,让这三十三名“不是最好的”矿工在深暗的大山深处点亮了自己的人性光辉。虽然他们也发生过食物哄抢,发生了口角争执,但他们转眼就将这些忘却,更多的是相互帮助,鼓励,合作,共同抵抗饥饿和崩溃的情绪。而在面临生死之后,他们都感到自己是多么渺小,也开始反思过去自己的错误,自己不好的地方,他们一起开祈祷致歉集会,祈求活着,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在绝望的环境下,他们变成了“最好的”他们。
但是在十七天之后,在他们被救援者发现后,有了援助,他们没有更加团结,反而经常打架吵嘴。他们为出去之后的虚荣暗自较量着,生怕别的幸存者更被媒体看重和吹捧。他们仿佛不再是受难的矿工,而是上帝的奇迹,是这个国家两百年的纪念品。在环境解除危机后,他们又变成了那个“不是最好的”他们。
但在解救之后的更长时间里,他们遭受了很多追捧和表面的浮华,但实际上却一直没有走出那个深埋着他们的矿洞。他们有的人依旧崩溃;有的人依旧做回原来那个不是最好的自己,甚至更糟;但也有的人过得更好,在经过生死考验之后。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最好的人。但我们的生命中,有很多转折可以让我们变好。让我们坦然承认自我,迎接应有的更好的改变,成为更好的自己。
《深暗》读后感(六):此刻,需要一副墨镜
矿井轰然坍塌,33名矿工挤在700米地下,断绝了通往地面的道路。倘若电影《地心营救》让人记住了灾难的惊心动魄,原著《深暗》则更发人深省——物质和心理的双重窘境时刻提醒读者,这是一部纪实作品,而非小说。
此刻,我们需要的,不是逼真体验的IMAX眼镜,而是一副墨镜。
当矿工们经历69天暗无天日的生活重返地面时,他们需要一副墨镜,保护双眼不被阳光刺痛;当争执频发,名利的诱惑让矿工们反目成仇时,他们需要一副墨镜,暂别喧嚣;当凡人变成“英雄”,所到之处都自带勇气、顽强、团结的光环时,他们需要一副墨镜,理性看待自己,也包括看清将来的出路。当然,作为观者的我们也需要一副墨镜,去审视我们的内心,观照其中力量充沛的美好和随时推脱给环境的丑恶;去关注更多迫于生计、与危险豪赌的人,他们仍在深暗中,可能说着和我们一样的语言,不在智利圣何塞。
作品中无处不见悖论种种,譬如,身在井中与金矿亲密接触的矿工大多贫穷;“矿山创造的巨大财富并没有一丝用来加强它的安全性;这些满面尘灰从事着平凡体力劳动的人有着近乎本能的单纯,性命攸关的环境令他们保持原始的信任无间,随时需要互助自然无隔夜仇。日复一日,矿工们像一台巨大机器上的齿轮,他们是可替代的,更无力去质疑什么,直到灾难将一群人推入深暗中。
哪怕是在深暗中,矿工们依然是纯洁的,赋予彼此坚持下去的精神力量。有人插科打诨调节气氛,有人以法律条文描摹家属的光明未来,有人组织起临时的祷告场,原本孤立的移民被接纳,哄抢食物的人真心羞愧,羸弱的人反而表现得无比坚强。食物短缺、高温狭窄、身体病痛,乃至生还无期都没能打败他们。讽刺的是,最后破坏平衡的,竟是带着希望而来的聚光灯——“恶魔化身为矿工身上的贪婪、误解、嫉妒以及背叛”。急急忙忙暴露于镜头前,鲜有人能在名利的许诺面前保持淡定。
《深暗》取自新闻故事,读者早早知晓结局,因此全书最可观者不是获救与否的悬念,而正在于人物心理这种戏剧性的转变。虽然矿工们在脱险前冰释前嫌,可他们的人生真真切切因这深暗中的69天改写了,再不能回到从前。在希望与绝望间徘徊过、见证过人性在聚光灯下的不堪一击、承受着更多的猜疑、称赞抑或挖空心思的利用,无论他们有没有成为明星的幻想,都不可能有一副墨镜保护他们回归平静人生。这恰又是现实的悖论,如果我们过于关注他们的精神光环,便难以正视亟待留心的问题,那些处于边缘被有意无意放过的问题。
在地下坚持写日记的矿工维克多·塞戈维亚感慨:“矿井跟他很像:有缺陷、被忽视,可也值得尊重和爱护。”危险的工作场所如是,被忽视的群体亦如是。但愿有一副墨镜,当我们从聚光灯下移开视线时,能看到陷于深暗的人们。
——丁酉年读赫克托·托巴尔《深暗》
《深暗》读后感(七):一段已知结局却忽略了人的救援
没有翻开书页的任何一页,在书的封面就看见了整个故事的关键性数据,33名矿工,700米地下,69天的营救,因为我们提前知晓了故事的结局,在阅读的时候好像自己就是一个时间漏斗,海拔90米的33名矿工,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营救,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在记录时间,而我们则是在倒数时间,矿工们达到地面的时间还有多久,他们好像遇到了困难,他们好像坚持不下去了,即使过程中他们那样艰难,可是我们知道他们终将被营救,成功回到地面,去见自己的亲人们。
矿井下的黑暗、潮湿与闷热一直在脑子里回荡,感觉自己的百分想象都不能够表现海拔90米的33名矿工的艰辛。阅读大半书籍的时候忍不住去翻看了电影《地心营救》,希望借助电影的呈现来完善自己在空间格局上的欠缺,不过电影中的很多细节都处理地欠妥,让我有些失望,似乎电影作品更多地在展现一种英雄主义色彩的渲染,而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恰恰是不是每个人都想成为英雄。
33名矿工他们每个人都为了生计来到矿去务工,会简单交待自己的工作环境,以至于家人都不曾想象,原来工作环境这样的恶劣,可是为了家人,离开他们一段时间可以获得更高的薪酬,可以给他们更好的生活。承担着一个家庭的责任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不能被撕开的伤口,这些不能和家人分享的故事,从事重体力劳动的男人们,也无不例外地不太善于处理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首先,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没有了足够的陪伴家人的时间,在劳累的工作压力之后更没有了倾听和交谈的欲望。33名矿工们在极度饥饿的时候还是会想起下矿前的那顿晚宴,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时候,那时候每个人都是满怀期待又心生绝望,期待着与家人改善关系,忏悔自己之前的罪行,又面对着无食物无救援的末路,渴望家庭温暖滋养包围的一刻,没有办法实现甚至是就此诀别。那时候的他们如同我们每一位离家谋生的人一样,忍受着家人不知道的苦和难,咬牙坚持,告诉自己我可以,有时也仅仅只是一次春节的返乡时光,来不及告诉他们自己过得怎么样,只要他们一切都好,在外的我们就是什么都可以。
相较于漫长的等待救援,救援后的33名矿工的生活才更值得被关注,他们是社会的一个群体,遭遇着你我都会遭遇的困窘,所不同的是我们不曾经历过那样的灾难性事件。在矿井中的时候,每一个人的愿望都会被不同程度的满足,全世界的目光都在聚焦,整个家庭的神经也都紧紧悬在了一个人的身上,当通过安全仓离开矿井的那一刻,各种情绪如同休眠了几个世纪的活火山,积蓄已久终于得以释放,火光摄人心魄,让人动容,刹那间凝结的喜悦的泪珠,却也带来了无尽的烦恼。矿工们生平第一次有了那么多次约谈的事宜,需要处理的心理问题和生活困境再不会有人来跟进关注。他们只有依靠自己,重新走上矿场,因为需要生活,毕竟技能不会因为一次营救之后就得到满格升级,生活也还要继续。矿业老板并没有对他们进行任何的赔偿,而他们的故事版权费用也支撑不了一个家庭的永久运转。试着逃离的矿场的人们也没有让日子更鲜活,他们还是会被这样那样的噩梦困扰,心理的问题不在有任何专家的跟踪和处理。
他们的故事会被记录我们就可以知道,矿难中有生还者将故事讲述给大家,而被困那么多天之后能够全员获救,也掺杂了很多的因素,我们会看见在利益面前人性的变化和被欲望支配的坏情绪。真正打动我的却是矿工们在被获救后,渐渐被遗忘依然重复着从前的生活,并且背负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救援可能不是一段过程而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维系,人的变化才是根本。
《深暗》读后感(八):深暗内外 回声嘹亮
回顾世界各地的采矿史,几乎都是残酷的血泪史。全世界对能源的需求、矿主和矿工等所有参与者可攫取的巨大利益,都支撑着这危险却又无法消亡的产业。
毫无例外的,智利北部沙漠圣何塞铜金矿的一众矿工,也利用这种行走在刀尖上的所得营造出一种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并且颇为这种危险而自豪。2010年8月5日,矿下塌方,33名矿工被困于井下700米深处,一场全球通力合作的救援就此展开。与电影《地心营救》相比,用文字记录完整事件的图书《深暗》更像一部纪录片,作者赫克托·托巴尔对矿难事无巨细的讲述,涉及到矿工们的地下生活状态、亲友的殷切期盼、家庭关系的改变以及营救工作的方方面面。
本身就对安全措施置之不理的圣埃斯特万矿业公司提供的矿井图纸完全不可靠,钻探救援人员无法准确定位避难所的位置,行动一波三折,进展缓慢。69天不见天日的深暗,矿工们的终结感不断蔓延,总是在希望与绝望之间循环往复。愤怒与无助的心情如坐过山车一般,幸好一直有人开玩笑、聊天、讲故事,疏解紧张绝望的情绪。地面上的救援行动却混乱无序,因为在紧急情况下,政府首先考虑的是政治立场,而不是调动一切力量进行救援。相反,之后那些亲身参与救援的人却昼夜不停、争分夺秒地奋战着;心理学家伊图拉也秉承着“人本主义”理念,小心呵护着矿工们赖以存活下来的组织性,并努力使他们免受外部世界无助感的折磨。
赫克托·托巴尔在讲述之余,加入了他对人性复杂的深刻探讨。17天后,随着“白兰鸽”的打通,大家重新与地面取得了联系,可原本的团结也随之改变。深暗内的真实苦难通过“白兰鸽”投射到地面,这条孔洞不只是他们的通讯渠道、食品物资通道,也互通了矿山内外的真实与荒诞,彼此之间传递的回声在不断变换着,似乎每件事情的意义都发生了戏剧性的颠覆:矿难为政治家们搭建了一个全球化表演的舞台;作为传递爱与力量的“希望营地”最初其实只是家属督促救援进度的据点;富家子莱昂纳多·法卡斯为每个矿工捐赠了五百万智利比索,帮助他们的同时,也享受了金钱带给自己的拥护和爱戴;最初作为私人记录的维克多·塞戈维亚的矿下日志,也成为大家一致同意的“沉默协议”的书面记录,被利益化、群体化了。
在全世界的关注下,也在智利刚刚经历过一次海啸、迫切需要鼓舞人心的背景下,灾难演变成了伟大奇迹,媒体与观众完全抛弃了对生命本身的关注,连当事人本身也不例外。地上地下都处在一片狂热之中,希望营地提供的免费食品使人忘乎所以,有的矿工已经在琢磨如何支配巨款,金钱让大家得意忘形。“一切似乎都太不可思议了”,轮班主管路易斯·乌尔苏亚如是说。本是矿难的被动受害者,却摇身一变为国家英雄,只因国家主义需要将本次救援成功虚妄地引申为智利的涅槃重生。
身处深暗中的矿工们噩梦与白日梦交织,但他们收获了很多:夫妻破镜重圆、重新得到疏远子女的关爱、孩子的降生等等。而且他们自身的改变也是真实的,许多人在黑暗中进行自我反思——“我们不是最好的人”,意识到在家中的蛮横无理并不是必然的,也许将一去不复返的往日平淡生活成了最美好的回忆。尽管一些人在重生后一度沉迷于名利,无法认识真正的自我,沦为“任人摆布的木偶”,也遭受了矿难困后创伤的打击,可生活还是逐渐走回了正轨。
科皮亚波市见证了经济繁荣与萧条的交替循环 ,正如枯竭的科皮亚波河一般,圣何塞也走到了尽头。真的就如乔尼·博瑞斯所说:“这就跟听贝壳一样”,耳边不断回响的波涛汹涌曾经近在咫尺,可挪开贝壳就会意识到一切都是幻想,曾经的恐慌、饥饿、虚荣都已消逝。属于工人阶级的生活一如既往,就像达瑞欧·塞戈维亚的姐姐玛利亚那样,用最平凡、踏实的生活态度赢得所有人的尊重。
《深暗》读后感(九):掩藏在深暗背后的一切
文/文小妖
记得电影《地心营救》片头里曾出现过一行字幕:“每年世界各地有12000名矿工死于矿难。”看了这个数字,触目惊心。矿难,对于矿工来说不仅是一场灾难,更多时候是埋葬他们的坟场。
2010年的8月,智利圣何塞矿井下正在作业的33名矿工被困于700米的矿井之下,在经历了69天的艰苦等待后,他们最终奇迹般的获救。这一事件引得全世界各路媒体蜂拥而至进行大幅度的报道……
电影《地心营救》和美国作家赫克托·托巴尔的纪实作品《深暗》一书就是根据这一真实事件而成形的。
与电影不同的是,《深暗》一书更忠于事实,赫克托·托巴尔用文字对一众矿工被困在地下的一切做了最诚实的记录,特别是他们在矿难发生后的头17天中,救援队尚未找到他们前,33人面对死亡、饥饿、恐惧、绝望等因素时所作出的各种反应。
《地心营救》无疑拔高了几个主角的地位和影响力,带着一种煽情的好莱坞式的英雄主义。而《深暗》的详细记录,让我们看到了更真实的事件本身,也引发出我们对人性的思考。
这次矿难事件的造成是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对山体的过度索取,私矿老板对安全措施的敷衍了事以及矿业经理人对矿工所提出的矿洞内的危险因素置之不理等。如果,矿业公司的管理层能够多一点防范于未然的意识,那么,矿难的发生率会不会降低呢?显然,很多私矿的管理者在利益的驱动下,很少会为最底层的矿工们的生命安全负责的。否则,他们不会在矿难发生后,作出的第一反应居然是尽可能长时间的掩盖事故,而不是想办法向外界求助施救。甚至在救援的过程中,他们无法向救援队提供准确的矿井图纸和地下方位。更可气的是,掩埋在矿井下的矿工想靠更多的食物维持生命时,才发现装食物的应急箱里的竟然有240副刀叉和一些过期药品,而饮用水仅只有10瓶。
在死亡边缘徘徊的33人在黑暗中异常的团结,虽不断有小争执,但都会友好的化解。他们之间相互打气,自嘲逗旁人一笑,亦或是带领所有人向上帝祈祷,那时候他们生死与共,体现出一种无私与慷慨的人性光辉。然而17天之后,当救援队发现他们,并让他们与地面上取得联系后,一切似乎有所改变,原先的团结也像山体一样出现了裂痕。每个人诉求不一样,各有各的想法,特别当他们与外界接触之后,团体被撕裂,这是人的自私本性的还原。当然,这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们都是普通人。
69天的救援,让33人从地狱里走向人间。然而,有趣的是,这一场灾难在全世界的过度关注下,似乎开始变味。这次事件成就了政客的显赫政绩,也成为了整个国家的焦点。同时,出了名的三十三位矿工周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似乎不再是受害者,而是“英雄”,有的人迷失了自我,而有的人始终都保持着清醒。命运的巨轮再次运转后,他们有人回归平静,有人走上了另外的路,有人依然重复昨昔……值得高兴的是,经历过共生死,33人的情谊还在。
在这次事件中,国家不遗余力的救援非常值得肯定和歌颂,他们没有抛弃任何人。同样,还有一些“小人物”也默默无闻为这次救援尽了自己的一份力。比如心理学家伊图拉对三十三位矿工的心理关怀,智利医疗救援队的专业精神拯救了矿工的性命,以及那些来自美国的钻机操作工们日以继夜的奋力工作才让救援时间不断缩短。
灾难已过去数年,但类似这样的事件依然还在全球不断上演。如何能让矿工的悲剧性降到最低?这怕是值得所有的国家和政府深思的问题。同时,也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当我们源源不断向地球过度索取资源时,是否考虑过后果的严重性?这后果必定会让电影里那些虚构的世界末日由假成真。
《深暗》读后感(十):深暗的矿洞,深暗的人心
因为梁小民教授的力荐,开始读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译文纪实”系列,很喜欢此系列的《大灭绝时代》和《血疫:埃博拉的故事》,这两本书基本是逢人就推荐。这两天又读了本系列的最新作品《深暗》。
《深暗》详细讲述了是2010年智利圣何塞矿井的一次重大矿难事故,33名矿工被深埋在700米的井下,经历了长达69天,最终获救。
智利是世界上最狭窄的国家,位于南美洲的东海岸,安第斯山脉为智利带来了丰富的铜矿,矿带相当于智利领土长度的二分之一。智利成为了世界上铜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还是世界上产铜和出口铜最多的国家,享有“铜矿王国”之美誉。智利作为南美洲相对发达的国家,工矿业是智利国民经济的支柱,铜矿开采占到了国民成产总值的20%,出口的60%。智利全国的矿床达到了400余个,其中大型和超大型矿床就达到10多个。在智利,矿工是工人阶级中的高收入群体。众所周知,矿工却是一个高危行业,伴随他们一生的是随时可能发生的矿难以及矽肺、皮炎等严重的职业病,矿工们的钱真真正正是用血汗换来的。还记得小的时候看过一部电影,就是反映煤矿矿难的,一位矿工艰难地向洞口爬去,就差一步到洞口了,矿工伸着乌黑的、渴望生命的手向着洞口的些微光明,但是就在此时,外面的资本家却用巨石永久的封闭了洞口。这部电影的名字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这个场景我却永不会忘却。
傅真在《最好金龟换酒》中写了自己去玻利维亚银矿参观的情况,她写道:“矿井与人间完全没有相似之处,是一般人完全无法想象的另一个世界,无数可怕诡异的事情在那里发生……”。当她从矿洞里面出来后,她写道:“前面几个小时经历的一切宛如一场噩梦,我想我再也不会抱怨高原的阳光太过毒辣,夜晚的风寒冷刺骨,城里的空气不够清新。如果现在的我没有辞职,我甚至不会再抱怨自己的工作。事实上,在矿工面前,谁有资格抱怨自己的工作?”
这样恶劣的工作,什么人会去当矿工呢?在读本书的时候,略加注意就会发现,许多矿工的家庭没有父亲,或者父亲特别暴躁,酗酒打人,家庭贫困。矿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很多都是十几岁就辍学工作。事实上,智利是拉美教育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实行12年义务基础教育,国民的文盲率很低。对于这些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人群来说,要想获得高收入,赡养妻儿、父母,最诱人的工作就是如同地狱的矿山。
当然,矿难也避无可避的来临了。面对大难临头的厄运,在深暗的矿洞里,更深暗的却是人心。
逃生通道的打通是个转折点。之前,在绝望之境,矿工们还团结一致,克制饮食,每天祈祷,长时间的隔绝还治愈了那些长期酗酒、嗑药的矿工,虽然过程很难熬,人类回归到了最最原始的状态。逃生通道打通之后,矿工们的生命安全有了强有力的保障,人心开始发生变化,他们不再饥不择食,甚至还退回了一块不好吃的蛋糕;有的矿工开始宣传自己的英雄事迹;有的矿工家属已经开始为补偿金挣得焦头烂额。舆论也在推波助澜,把矿工们描绘成了英雄。顺利获救后,全世界的聚光灯都照向了他们,好莱坞拍了关于此事件的电影《地心营救》,有人专门资助他们去欧洲旅游,一时之间,33名矿工成了全世界的英雄。只有一位矿工看得比较透彻:他们不是英雄,只不过是普通人而已。我还觉得他们不仅是普通人,还是一群可怜的倒霉蛋。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逐渐遗忘了他们,33名矿工还得回到自己的生活,重新开始酗酒,赔偿金被亲人全部借光,还有很多矿工又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大山,继续开矿,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领导还是那个曾经害自己被深埋的人。
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报道,是关于中国矿难事故的,矿工们被深埋了十几天,升井后全部表示不再干这一行了。但是半年过去了,记者再回去采访竟发现,大部分矿工又都回到矿井工作了,因为对于他们而言,选择太少,而生活太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