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堂(纪念版)》读后感精选
《大教堂(纪念版)》是一本由[美] 雷蒙德·卡佛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教堂(纪念版)》精选点评:
●翻译中有些北方用词,不太好。
●失眠看卡佛
●Carver的小说既没文采也没味道
●卡佛笔下的生活,正是我熟悉的样子,过着假想的中产阶级生活,事实上只比流浪者体面一点点。稍有变奏,就支离破碎。
●美国低端人口的哀歌
●丧
●被生活淹没
●写的是生活本身。仔细点说是不得志的人写的生活本身。不急不躁没有抱怨。
●没被戳到,过几年再回味一下,等我在社会上遭遇一连串的滑铁卢之后应该会有不同的感受
●“当然在大部分小说中,人物的麻烦得不到解决。人们的目标和希望枯萎了。但有时,而且恐怕是经常,人们自己不会枯萎,他们把塌下去的袜子拉起来,继续走。”
《大教堂(纪念版)》读后感(一):去写普通的事物,并赋予它广阔惊人的力量
卡佛十九岁结婚,二十岁便有了两个孩子,一生做过无数底层的工作,锯木厂,加油站,仓库看门,送货员,无时不在为保住头顶的屋顶而奔波,时刻担心着身下坐的椅子会因破产而被人搬走。
他只能写那些最短的东西,一坐下来就能写,一两次就能写完。他用最精简冷硬的风格描述蓝领阶层生活中的绝望,从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小说质地,被评论家称为“极简主义”。凭借这些短篇小说,他成为了美国20世纪继海明威之后美国最重要的短篇小说家。而在终于获得写作的自由之时,他却因长期酗酒而早逝。
读卡佛的小说,我总会想到美国摇滚歌手Bruce Springsteen唱的The River,同样是描写蓝领阶层的悲伤故事,同样是宿醉般苍白无助的嗓音,一如卡佛小说中的人物,充满了恐惧和失落。他说,“这辈子我一直认识这样的人,迷惑的,酩酊大醉的。那些生活里,当有人敲他们的门,白天或是晚上,或是电话铃响了,他们真的会惊慌失措。他们不知道怎么弄到付房租的钱,也不知道冰箱坏了怎么办。”
卡佛证明了他自己的信条:“用普通但准确的语言,去写普通的事物,并赋予这些普遍的事物以广阔而惊人的力量,这是可以做到的。写一句表面上看起来无伤大雅的寒暄,并随之传递给读者冷彻骨髓的寒意,这是可以做到的。”
《大教堂(纪念版)》读后感(二):流水账之味
还剩一篇马笼头没读,就迫不及待地想发个短评,结果没写出短评该有的样子,写得长了,放在短评里,就像我跟小学生站一起排队做广播体操,真碍眼。那么就勉强让它加入书评的行列吧。
卡佛写得太舒服了!
第一篇羽毛读后觉得很寡淡,只觉得孔雀落在车上这一幕有些奇异,其余的,好像都是流水账,流水账的滋味,猫跟你都不太想了解。尚未摸清他的风格,又接着读了两篇,都是被截取的日常生活的片段,在看似无关紧要的地方能读出心酸和无奈。于是跳到最后直接读了大教堂,这的确是诗意纵横的一篇,在平淡的叙述中最终完成了超越——水到渠成,不着痕迹。真厉害,再读中间的好事一件、维他命、发烧,更是喜欢得不得了。平静的文字下有暗流涌动?冷硬如银的冰层下有鲸鱼和大怪兽?坐着的椅子下面有小鬼?好像有又好像没有。啧啧,这流水账写得…真香!
卡佛笔下所有的人物都是被日常生活困住的人,不是什么英雄抑或者怪物,都是最普通的,普通到可以是早八点上班族人群中随手抓来的一个,当然不上班的、失业的、离婚的、酗酒的——这些普通线以下的——好像还更好。
你读他的时候也就好像只是短暂脱离了你置身的日常,被按进去另一种日常,在这种亲和感中,你已悄然发生了变化。至于变化是什么,却也说不上来。这就好像喝了一杯水,无色无味却又好似有甘甜。
《大教堂(纪念版)》读后感(三):跟着李健读书之《大教堂》
终于看完了,第一本李健书单中的名著。想起健哥说要读经典书,经过时间检验的书值得一读再读。我是个拖延症,今天要求自己把这本《大教堂》看完,舒坦~~ 写写还有印象的内容(自己是个看书之后什么都记不住的人,真的一个人物角色都没记住,不过好像记住了一个瑟夫的房子):《瑟夫的房子》和好之后没有住处的恋人,《保鲜》失业之后总是躺在沙发上的丈夫,《好事一小件》中的好事真的小,《维他命》的支持与背叛,《发烧》妻子离开后不得不请人照顾孩子的丈夫,《大教堂》放下偏见和盲人一起画大教堂。【也许是看书时也有粉丝滤镜,觉得卡佛某些观点和李健有相似的地方,自己也很认同】所写的人物就是生活中的普通人,想起李健说“普通人的生活不仅仅是苟且,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都值得尊重”。卡佛就是这样的人,“不应该为写作中出现烟灰缸玉米粥感到羞耻”。 卡佛写后会删减多次可能最后只有初稿一半篇幅,对文字很吝啬,“保证陈述的准确性是写作的唯一道德”。李健也表达过要在音乐中做减法。 卡佛中的人物交流很大程度上是非语言的交流。是啊,人和人的交流中语言能传递的信息非常有限。卡佛说他自己知道他保留了什么。李健的作品,听来也是暗流涌动,冰山只露一角,水面以下的内容懂的人自然能听出翻腾的内容。 卡佛“文学,或者其他形式的艺术,不仅仅是自我表达,更是一种交流”。李健“音乐一定是自我表达,但不只是孤芳自赏的表达”。 爱默生:两个人如果读过同一本书,他们之间就有了一条纽带。
《大教堂(纪念版)》读后感(四):我想,人都要过了三十岁,才会读得懂卡佛
几年前看一部叫《鸟人》的电影,里面的主角在排演一部叫《当我们谈论爱情我们在谈什么》,我由此知道了卡佛,并买了这本书来看。看完之后觉得一头雾水,为什么这种没头没尾的生活片段可以被写成小说?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中心思想?然后就把这本书随手送人了。
多年之后,我逛书店的时候碰到这本《大教堂》,唤起了模糊印象中对卡佛这个名字的记忆,就又买了看,结果看了一遍又紧接着再看了另一遍。看完之后,我决定再去把那本之前送出去的书重新买回来。
有些书,要到了一定年纪才会读得懂。就像有的故事,你要经历过很多生活才能看的明白。道理可以讲得浅显,也可以讲得深刻,但生活的真相,是任何语言与文字都难以言喻的。那种沟通的无望、那些根本无法解决的困境,只有你经历过类似的人生,才会心领神会。
那个耳朵被塞住了的男人,耳朵通了,但他被堵塞住的人生没有通;那个将马辔头遗留在旅馆房间的家庭,或许永远不会停下四处漂泊的脚步。这就是平凡人的人生,不断遭遇绝望、度过绝望、适应绝望,并在绝望中怀着一丝渺茫的希望继续活下去,面对下一次可能的绝望。
最喜欢的一篇是《大教堂》,教堂,在你全心全意感受它的那一刻才存在。现在,人们不信神,也不需要教堂了,但用心感受它的人,就能发现它。
《大教堂(纪念版)》读后感(五):风潮
《大教堂》大学只有十二篇左右短篇,卡佛以一种平淡的让人感到乏味的叙述,真正让那些生活中绝望的、失望的人物扑面而来。 极简主义成为了卡佛的标签,但这是他不得不为之的行为,就像他不得不写短篇一样,他所写的正是自己的生活,以及阶层的生活,甚至局限在每一个家庭中,初读者或许会有一种局促和厌烦之感,原因在于卡佛小说读起来没有畅快的感觉,它不是一种精巧的布局和严谨的情节推动,最后完整的结束自己想要表达的结局。他的小说是一种生活前段,在你认为还在铺垫,他已经开始叙述,在你还在敲门表达礼节时,他已经推门而入,在你还在期盼故事情节峰回路转时,他给你的仍然是一汪死水,你迫切想知道人物命运结局时,故事戛然而止。反常规的突兀,兀自坐着喋喋不休的讲述自己想讲的。这就是卡佛。 得益于或者说正是由于卡佛几十年的中低阶层生活经历,让文学评论者体验到新文学体裁在美国的试行新鲜感,让普通读者了解美国这个发达国家在二战发展后期,国家的力量构成和阶层状态。 所以他的作品都是普遍的一种绝望的,低落的,无家可归的,他自己说过,他需要写那种真实的小说,他也只会写这种小说。由于卡佛生活条件的变好,我们也可以在他两篇小说中明显的看出不同来,分别是《好事一小件》和《大教堂》,两篇作品用较长的篇幅叙述一种矛盾和绝望,但在结尾他没有让那种生活状态延续下去,角色开始看见曙光,开始和矛盾和解,拥抱自己,不由得让人同样感觉到欣喜。而这种变化《发烧》中已经看得出了。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康德说,完整真实的叙述是写作的唯一道德,了解这句话,也能拥抱所有的体裁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