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法国大革命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法国大革命读后感100字

2022-04-02 15:17: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法国大革命读后感100字

  《法国大革命》是一本由(英)威廉·多伊尔(William Doyle)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法国大革命》精选点评:

  ●对这段历史还蛮了解,再读牛津通识就不那么难了。

  ●结构和基本点还是不错的,虽然语言上仍然不那么“通识”

  ●意识形态是诸神的战场。本书展现了欧陆的最大的封神大战——世俗战场的战事。论断将概念推上神坛——新的诸神开始了其永无休止的战斗。每一个人都是神之战的始作俑者与代理人。

  ●总算看完了 啊! but这是英国人写的,上次视奏教授说法国他心里弹弗雷最好的是英国人。这样好奇怪啊!

  ●读读原文,可感知史家下笔之灵动。

  ●重点讲了大革命的意义,而不是大革命的过程……

  ●半懂不懂。大革命太突然太巨大,一直都把握不了

  ●法国大革命并不只是简单的世人所知攻克巴士底狱和那看上去响亮光辉的人权宣言那么简单 这场革命从1789年开始到1799年拿破仑上台结束 期间的各种政治力量与行为相互交织产生的结果与影响才构成了世人所熟知的这场“伟大”革命 论其结局的影响甚至要持续到1815年拿破仑退位 某种意义上这场革命将旧贵族的欧洲推向了深渊 而它的意义也诚如作者所言—启蒙精神的胜利 这是不可代替与忽视的 而这也是东方某国近代以来所有革命运动都不具备的成果;恐惧是革命的长子;可以作为《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导读;真正带着严肃的态度审视历史与革命的人都不会对革命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但是 人类社会却少不了革命 它终会在下一次民众愤怒的站起前静静地等待 而一旦来临 谁都难以承担它的怒火

  ●为了读另一本书先看了这本。看短评有点担心,但是一时没有更好的选择就用它扫盲了,并没有不适合入门以及难读之类的感觉。这本书梳理得很清楚,我觉得很有帮助,小马过河吧。

  ●真理很少是纯粹的,而且绝不是简单的。

  《法国大革命》读后感(一):一本小书,精辟深奥

  这本翻译过来百余页的小书,把法国大革命的原因、过程、后果、影响进行了分析,作者的观点是法国大革命虽然很多的极端、很多的偶然、很多的残忍,死了很多人的功大于过,给人类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对照另外一本《乌合之众》,里面主要讲底层人士造反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产生,纯粹是一群乌合。法国大革命也有这样的成分,一群字都不认识的人造反会有什么成就,但这里面肯定也有很多有识之士,留下了人权宣言这样的经典,还有孟德斯鸠、卢梭这样的伟大人物的精神的启迪才有了正面的意义。因此法国大革命有很多偶然因素,但这些产物其实也是必然,不论怎样过上一些年代法国也必然要有公正、民主、民族、人权精神的产生。

  《法国大革命》读后感(二):历史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6.20《牛津通识读本:法国大革命》(Book36)

  (1)从本书列举的争论部分来看,法国大革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议题:法国大革命意味着什么?民主、平等、自由?资产阶级革命?如何解释罗伯斯庇尔所代表的恐怖统治,这是革命必须的吗?

  (2)从阅读中,能够明显感受到西方对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的天然抗拒,比如下面这段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西方民主制在国内外都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挑战时,将近代史上的一些伟大片段从偏见和歪曲中解救出来就显得十分紧迫。”

  (3)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讲述了什么?(这位法国人在法国曾长期被忽视,但在英语世界很受重视。托克维尔认为,大革命意味着民主和平等的到来,但非自由的来临。拿破仑和他的侄子已经表明,独裁何以能在民主制的支持下建立起来,因为大革命已经扫荡了所有曾保障自由精神存活的制度,这些制度曾约束着国家权力的无情扩展。)

  (4)意识形态的阵地,寸土必争。

  《法国大革命》读后感(三):Touché

  前一阵子读完了牛津通识读本之一的 the French revolution,读起来蛮晦涩的。作者用了一大堆我都没见过的词汇。和学长探讨,他指出那个时代的法国人不是都讲法语的,但是就算是这种烂摊子依旧打败了好几次反法同盟。当然有拿破仑等的军事才能的领导。但更看出民族主义的强大力量。比如我玩游戏欧陆战争。选法国就是hard模式,选反法联盟就是easy模式。类似于三国志里的刘备军团就是hard模式,曹魏就是easy模式。 当然民族主义就是双刃剑,就比如我们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是靠着闷声发大财来的,现在就是大力洗脑搞出我们是最好的谁都不怕的趋势,尤其是最近的贸易战。美国最穷的密西西比州人均gdp32000美元,北京上海才有17000美元。为了洪浩志,还是脚踏实地比较好吧? ps: 中文的wikipedia里有提到: 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邦指出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有一半的法国人其实不讲法语,现代的法语是法国大革命后才由法国政府统一使用,并规范巴黎的法语。

  《法国大革命》读后感(四):就,一些想说的

  最近要写一篇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文章,所以读了这本书,同期搭配着一起看的还有另一本《旧制度与大革命》

  这两本书的共同点之一是它们都在讲法国大革命,之二是都不太适合对这段历史完全不了解的人来读;它们的区别在于,针对法国大革命这一个话题,它们所能解答的读者的问题不同

  这一篇里只会讲《牛津通识读本:法国大革命》的内容,另一本书会放在那本书的书评里来讲

  这本书主要为读者解决的是关于法国大革命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书中的主要内容是按照起因、过程、结果、影响这样的顺序来叙述的,在每个部分去填充对应的细节,从叙述逻辑上来看很合理

  但是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像我这样的法革小白来说,最需要的其实是一个简化后的大致框架,先弄明白这件事大概是个怎么回事儿,然后再去往里填充细节

  而这本书直接堆叠了很多细枝末节。一方面会使读者难以梳理出事件的核心骨架,因为所有的东西都是陌生的,而书中又没有特别明显的主次关系;另一方面在于虽然有很多细节,但又没有细到极致,而且很少去解释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所以就会造成看起来信息量很大、但不死记的话过眼就忘,需要读很多遍才能理解。但这种情况我想跟我平时历史方面的积累比较少也有很大的关系

  读完之后的收获,一方面是法国大革命这件事确实在我脑海里开始形成一个不算太清晰的轮廓,拓展了知识面;另一方面因为读不懂,所以要非常认真细致且耐心地一遍遍读,对于理解能力也是有一定提升作用的

  最后,我依然还是不建议小白直接来读这本书,如果你只是为了了解这个历史事件的话

  《法国大革命》读后感(五):沈坚:一书在手,法国大革命了然于胸

  序言

  沈坚/文

  1989 年,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纪念之时,一种对法国大革命新的历史解释在西方取得了主导地位,这一新的解释被称为法国大革命的“修正主义”。与传统的法国大革命解释不同,这一“修正主义”的观点是,法国大革命的最初动力主要来自思想方面,而不在于社会经济方面;它也不是由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而是各种复杂社会矛盾汇合的总爆发,由财政危机触发,后来走向无序;它的影响也主要在思想观念和政治行为方面,对法国社会的改造并不大。

  本书的作者威廉• 多伊尔就是法国大革命“修正”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在1980 年,作者发表了《法国大革命的起源》一书,迅速扬名,此书也一版再版。1989年,他应牛津大学出版社之邀出版了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专著《牛津法国大革命史》,此书2002年再版。因此,在这样的基础上写一本导读性的短篇法国大革命史,虽然可以驾轻就熟,但也容易落入俗套,陷入雷同的泥淖。作者说“其挑战性要比乍看起来的大”,不是没有道理的。

  但此书依然写出了新意。作者将法国大革命的大众影响以“回响”的方式放在卷首,宛如小说作品的倒叙,让人急于想了解究竟。为了引人入胜,“回响”一章还引用大量为人熟知的作家和历史学家的作品,如奥斯卡• 王尔德、柏克、卡莱尔、 艾玛• 奥希兹、狄更斯、托尔斯泰等,甚至提到在欧美国家家喻户晓的“让他们吃蛋糕吧”的传说,生动展示法国大革命在民众中的影响,并以广阔的视野提到了它的世界影响。

  在叙事方式上,威廉• 多伊尔一如既往,将自己的观点掩盖在对事件发生发展的娓娓道来之中。该书篇幅虽短,信息量却很大。英语原著在“回响”以后各章都以疑问词开头,如“为何发生”(Why)、“如何发生”(How)、“终结了什么”(What)、“开始了什么”(What)、“历史地位在何处”(Where)。 本书分析了革命的起因、过程、结果和过往历史学家们对这一事件的研究和评价。一书在手,可以对法国大革命了然于胸了。

  本书译者是我多年相识的学生和同行,也是法国旧制度和法国大革命史的专家,这几年来著述和译著颇丰,勤勉耕耘,必有所得。由专家来翻译专业著作可以避免一些低级错误,读了译著后,还意外发现,译者的中文表达也非常好,译文流畅,用词精到。此书出版可喜可贺,同时向译者表达我的敬意。该书篇幅不大,序言更该简短,就此打住了。

  2016 年12 月

  沈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